九品中正制,何以规则变成了游戏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以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从前运用了隋朝科举制度兴起,这个新生事物存在了400年,说短也很不短,但与科举制度存在了近1300年比就短得很了。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是很创新的,也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向前的路子却越走越窄,规则变成游戏,末了不了了之而寿终正寝,这是为什么呢!

九品中正制,何以规则变成了游戏

九品中正制,第一个提出这个设想是陈群,那会儿曹丕的老爸曹操还在世,但没有实施,待到曹操死了,儿子曹丕篡汉登基后才予以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东汉后期的门阀世族为代表的大地主贵族,依仗权势操纵地方选拔任用官员,阻断了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参与国家管理的矛盾。目的是调和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为国家选拔人才打开局面。陈群设计的九品中正制,在当是前无古人的创新,曹丕一台就予以实施。

九品中正制,何以规则变成了游戏

九品中正制,就是选拔任用官员的制度。这个制度是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这一制度的优势是使用数据分类,储备大批人才,方便国家任用。弊端是赋予中正官考查各地士人的权利神圣,正派人拿着能干好好,相反则是灯下更黑。

曹丞幸福的是遇见了两个人,就是毛玠和崔琰。这两位官员以清廉、才干著称,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早期实施者,在品评人物时也还比较注意人才优劣和舆论的褒贬,使朝廷多少能够掌握一些选官权力。在曹魏建国早期和中期有不少寒门子弟被启用,如寒门出身的邓艾、王基、石苞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拔上来,并且得得到重用。凡事都有利弊,九品中正制也不例外。

九品中正制,何以规则变成了游戏

约在《宋书・恩幸传序》中评论九品中正制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不过,他的评价是指九品中正制的初行阶段,反映了庶族士人向门阀世族争夺选举权力的企图。这里所说的庶族士人,一般是指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在当时,普通劳动者是没有资格参加品评的。所以九品高下,只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差别。

九品中正制运行到后期,它很快又被实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在世族们极为注重家世、谱系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也不例外的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从此,九品中正制就又成了豪门世族手中的工具,成为为他们操纵品评、把持选官大权,同时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九品中正制,何以规则变成了游戏

九品中正制是这一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支柱,它可以保证门阀世族在政治上处于优越地位和享有特权。不过要指出来的是,九品中正制只是将人品评为九等,作为授官的依据,进入朝廷选人的数据库,但真正任用官员时还要借用汉代察举的某些做法来实现。中正官一般是以孝廉、秀才两种名义向朝廷荐举人才。按照习惯,孝廉侧重于品行端正、精通儒家经学,秀才则突出于文学写作才能优异。

在凭借门第才能中选的时代,那些被推举为孝廉、秀才的人,过程中就存在“暗箱操作”,未必具有真才实学。在南朝,为突破“暗箱”,开辟了“明经”考试科目。国家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明经科的考试,获得官职。明经科目是不限门第,所以庶族寒门士人便可以通过明经途径挤身仕途。在北朝,荐举孝廉、秀才时对于家世门第的限制较之南朝要宽些,少数庶族寒门士人也有被选举的可能。随着九品中正制走向衰落,北朝在选举中首先对门第出身的限制呈现出松弛的趋势。

九品中正制,何以规则变成了游戏

九品中正制出发点是好的,一度调和了门阀世族与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但背不住下面人的操作,将规则演变为游戏,和其初衷是越走越远,并且日益腐朽,逐渐又回到士族势力日见坐大的老路子上,而且还冠冕堂皇。这就是坏事变好事的根源,当你烂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要发生质的变化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随之出现,打破了士族势力一统仕途的局面。(文/蔡驷 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