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辨證及日常調養

胃寒是指脾胃陽氣虛衰,主要病因與飲食習慣有關,如飲食不節、嗜食生冷等。經常冷熱食物一起吃,吃飯不按時或者飢飽不均,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胃寒。再加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精神緊張、飲食不規律,造成脾胃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中醫認為,本證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胃陽氣虛衰、腹部受涼、過食生冷以及勞倦傷中,復感寒邪,導致陰寒凝滯胃腑。

胃寒辨證及日常調養

胃寒的常見臨床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許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涼的食物,或天氣一變冷,氣溫下降,引發胃痛、腹瀉等。

臨證主要分為胃虛寒(胃陽虛)和胃實寒兩型,前者多因素體脾胃陽氣虛衰所致,胃實寒多因寒邪傷胃所致。

胃虛寒(胃陽虛)

證候: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時止,喜溫喜按,食後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

治則:溫中健胃。

主方:理中湯,亦可以用小建中湯證、理中湯證、香砂六君子湯證、香砂養胃丸。方藥:黨參、白朮、桂枝、乾薑、高良薑、蓽澄茄、白及、海螵蛸。

胃寒辨證及日常調養

胃實寒

證候:胃脘冷痛,痛勢急劇,遇寒加重,得溫痛減,脘痞作脹,噁心嘔吐,吐後痛緩,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脘腹水聲漉漉,舌苔白滑,脈弦或沉緊。

治則:溫胃散寒止痛。

主方:厚朴溫中湯。方藥:厚朴、陳皮、甘草、木香、乾薑、茯苓、草豆蔻。

宜食食物

(1)糧食麵粉、高粱、糯米及其製品。

(2)蔬菜扁豆、青菜、黃芽菜、芥菜、香菜、辣椒、韭菜、南瓜、蒜苗、蒜薹、大蒜、大蔥、生薑、熟藕、熟白蘿蔔。

(3)動物性食品羊肉、狗肉、黃鱔、河蝦、海蝦、雀肉、鵝蛋、豬肝。

(4)奶及奶製品大豆及大豆製品、奶酪。

(5)水果荔枝、龍眼、桃、大棗、楊梅、杏、橘子、櫻桃、杧果、紅毛丹、水蜜桃、板栗、椰子肉、金橘、紅棗、李子。

(6)乾果類栗子、核桃、葵花子、荔枝幹、桂圓。

(7)調味品酒、醋、酒釀、紅糖、黑糖、芥末、茴香、花椒、胡椒、桂花、紅茶、咖啡。

胃寒辨證及日常調養

忌食食物

(1)獼猴桃性寒,味甘酸。《開寶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藥大辭典》也說:“脾胃虛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當忌。

(2)甘蔗性寒、味甘,雖有清熱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則不宜食。《本草經疏》中明確告誡:“胃寒嘔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屬寒者當忌食甘蔗。蓴菜性寒,味甘。《本草匯言》中記載:“蓴菜涼胃……不宜多食久食,恐發冷氣,困脾胃,亦能損人。”《醫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應忌食之。西瓜性大涼,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說它能“治一切熱症”,素有“天生白虎湯”之稱。《中藥大辭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3)茭白俗稱“茭瓜”,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曾指出:“茭白寒,性滑,發冷氣,滑中,不可多食。”《本草匯言》亦說:“脾胃虛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4)蚌肉性涼,味甘鹹。《食療本草》說它“性大寒”。《本草衍義》中認為:“多食發風,動冷氣。”《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當忌食。

(5)麥冬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早有告誡:“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6)螺螄性大涼,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匯言》中早有告誡:“此物體性大寒,胃中有冷飲,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螄,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7)蟹性寒,味鹹,亦屬大涼之物。《本草經疏》中記載:“若血因寒凝,與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熱惡寒之人,鹹不宜服。”《隨息居飲食譜》也說“中氣虛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氣虛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8)柿子性大涼,味甘澀,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本草經疏》中早有告誡:“……素有寒積、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尤其不得與螃蟹一同食用。

胃寒辨證及日常調養

(9)香蕉性涼,味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則食後即感胃冷不適,甚則立即引起胃痛發作,故當忌之。

(10)梨性涼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誠如《本草經疏》中告誡:“……腹痛冷積,胃冷嘔吐,法鹹忌之。”再如《增補食物秘書》《飲食須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記載,故胃寒痛者勿食生梨。此外,寒性胃痛者還應忌食綠豆、柿餅、生番茄、竹筍、瓠子、生菜瓜、海帶、生萵苣、生蘿蔔、生藕、生黃瓜、生地瓜、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馬蘭頭、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食品,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胃寒疼痛加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