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用量,輕重懸殊,差異甚大

川芎止痛功效,古今均已有定論,彪炳史冊,很是顯著。為六經太陽之要藥,頭部諸疾患之要藥。可祛風止痛,療風溼痺痛,頭痛證,是一味治療痛證的良藥。至於在臨床的實際用量卻輕重懸殊,差異甚大,孰是孰非?試予探討一二。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
功能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痛, 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溼痺痛。
藥典常用量:3~9g。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多汗,熱盛及無瘀之出血證慎用,孕婦慎用。此藥久服傷正,“能致暴亡”。

見聞多家言論如下:

1 醫家大多認為以6~10g為宜。就藥性而言,川芎味辛性溫,善於升散香竄,所謂性最善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即上通天,下達地,,只要有頭痛,皆可用之,升散香竄寧輕勿重。外感頭痛,川芎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鄒孟城先生在《三十年臨證經驗集》中提及其業師吳竺天極為善用川芎,曾曰:“此物少用則升散行血,能治頭目疼痛,常用量為2.4~4.5克。當代名醫秦伯未治頭痛,川芎芍僅用3克,可謂用量之輕。

2 川芎的用量,在教科書及藥典中為3-9克,用量均不足10克,而其中超劑量應用者也不乏其人,自清·陳士鐸之後,尤其是現、當代醫者,頗多主張大量應用的30~60g。鄒孟城善用川芎用其一般劑量(9克)則善能調經,行氣活血兩兼其功。重用(15克)則反能收縮子宮,減少出血量。又常重用川芎以治孕婦胎位不正,加入安胎方中,每收良效。”故此醫者對於川芎亦放膽用之,效果常出乎意料之外。

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的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

從受到諸先賢前輩等典籍的多些啟發和學習後,川芎用量,我用過30g、60g、90g,而且用得次數不少。

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當婦人病或月經作但來不出時,川芎60 --80g,療效如神。金匱,當歸芍藥散是也!

歷代醫家認為川芎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餘,治頭部疾患或瘀血諸症,均用重劑量,如治偏頭痛可用至30~90克不等。岔氣用量30克,其效如神!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輕,習用9~12克。但餘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雙向性作用,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的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大量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的調節作用。然,種種病痛一症,病因殊多,劑量宜依據病情,擇之輕重,不可猛浪。

川芎的用量,輕重懸殊,差異甚大


川芎的用量,輕重懸殊,差異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