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你在《三国演义》中会自立为皇帝吗?

xxhfb


诸葛亮不会当皇帝的。

首先,从性格来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身处乱世,相当皇帝的人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敢于冒险,敢于把身家性命拿来一赌的人,与诸葛亮的性格完全不符。

其次,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外面强敌环伺,内部也并非紧密团结,外来的势力与益州当地的势力彼此互相提防,此种情况,还去争皇帝位,不是自找死路吗?

再次,从感情来说,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没有刘备,诸葛亮也许至死不过南阳一隐士,背叛刘备从感情上来说也接受不了。而刘禅,虽然刘备托孤时有“君可自取之”的话,但刘备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真要这样的话,恐怕刘备也会含恨九泉的,何况托孤时除了诸葛亮,还有另外一位代表益州势力的李严,刘备恐怕也是想让他们互相制约吧。而刘禅对诸葛亮也基本是言听计从,诸葛亮大权在握,也不需要去冒乱臣贼子之名去夺取皇位,把自己定在耻辱柱上。



谢华


大家对于三国时期刘备阵营的军师诸葛亮,想必都十分熟悉的,在罗老师的三国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因此很多三国小说喜爱者都十分崇拜这个蜀国的丞相。说到诸葛孔明这个人,我们不仅为他的超高才智所折服,更为他一心一意效忠蜀汉江山几十年不变而感动。

在当初追随了势力还比较弱小的刘备过后,他就一直辅佐在刘备身旁,为刘备势力的崛起和蜀国的建立都贡献了非常大的功劳。而等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是像曾经答应刘备的那样,尽力辅佐废柴阿斗。

大家都知道,虽然说是辅佐刘禅,但是实际上在刘备死后,基本全是靠诸葛亮才撑起了蜀国的江上,而阿斗这个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的皇帝就像一个摆设一样。我想看到这么一个不争气的皇帝,诸葛亮心里也是又气又无奈吧。那么如果当初发动的北伐战争如果取得了胜利的话,他会不会把阿斗这个废材皇帝给弄下位置,让其他更有能力的人或者自己来当皇帝呢?这种猜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分析一下,看看诸葛亮有没有可能做出这个决定。

时间还是要回到东汉末年来说起,当时天下纷争,各大诸侯势力都成了割据一方的存才,相互大战谁也不服谁。而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需要,各大势力对于人才的需求都十分迫切啊。而诸葛亮虽然有经世之才,也有这伟大宏远的抱负,但是他却选择了一直隐居在隆中这块小底盘,没有接受各大势力的邀请。只因为他有着很高的理想,要么不入仕,要么就要身居高位,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所以当刘备放下身段连续三次来请他出山,并且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职位的时候,诸葛亮心里是十分感激刘备的 ,因为当时天下诸侯中,虽然刘备势力还很小,但只有刘备这么信任他。

之后诸葛亮就一直追随在主公身边,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将蜀国江山从无到有,将刘备曾经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而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有放弃主公的心愿,一边辅佐刘禅,一边积攒力量准备向北征伐曹魏势力。经过了数年的积累,直到建兴四年,北伐的准备工作终于做好了。而这时候诸葛亮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曹魏那边的皇帝去世了,而新皇帝才刚刚上位,所以政治局面并比较混乱。

所以诸葛亮就立马率领着大军出征了,当时正忙着治理内部的曹魏势力野顾不上诸葛亮的讨伐,所以在战争初期,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比较顺利,连续占领了很多城池。但是随着曹魏那边反应过来,北伐开始出现了重重困难,甚至在后来曹魏加大增援兵力的时候,诸葛亮的军队就扛不住了,打了很多败仗。

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十分难以接受的,他就夜以继日地想办法结果最终把自己累死在了途中。诸葛亮一死,蜀国的北伐自然就宣布失败了。从这里我们也就可有看出,诸葛亮这一生可谓是忠心不二的,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为蜀国效力,所以他背叛刘备的意愿,废掉阿斗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重新选皇帝也跟他的理想不符合。要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直将丞相管仲作为自己的典范,想做一个君臣相互敬畏的丞相。所以无论是发生了什么,他都不会违背自己的理想,更不会违背作为人臣的基本道德。无论北伐成功还是失败,为蜀国效尽最后一份力,想必这也是诸葛亮一直的愿望。


牧之文化


如果你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会对刘禅这样的皇帝取而代之吗?

回答是不会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之所以受到拥戴,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的,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和当今的皇帝是同宗,当时很多的人受忠君思想的影响,才加入到刘备的队伍中的。

如果诸葛亮当了皇帝,恢复汉室就成了谎言,他就会失去一大部分支持的力量,失去人心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已把话说到明处,刘禅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让诸葛亮称王。刘备是深知自己儿子的无能的。

刘备能坦诚到这样的程度,是收买人心也好,是说的真心话也好,作为臣子的诸葛亮更不敢有非分之想,人家主公这么敬重你,你还能做不仗义的事吗?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特别的有自知之明。别看别人都说我神机妙算,会用兵,辅佐别人出谋划策可以,自己却缺少雄踞一方的霸气。


sddz以书润心


因此,自立为帝不仅仅是道德能不能过得去,更重要的是,识时务,明大局,顺民心!蜀汉政权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大汉天下,延续大汉国祚,拯救大汉子民。正是这种思想,才使蜀汉政权受市人拥戴。假如刘备一死,诸葛亮废刘禅取而代之,这个政权自然不是蜀汉了,那些汉朝遗老遗少还会继续支持诸葛亮政权,而不骂诸葛亮国贼?刘备嫡系文臣武将能接受这个事实而不反抗?曹操孙权不借此机会为汉朝收复失地?所以假如诸葛亮称帝,结局很可能就是内忧外患,寝食难安。

因此,我是诸葛亮,绝不会废刘禅自立为帝!





喵星点对点


不会。诸葛亮凡事必躬亲的性格不适合做一把手,他自己也知这一点。什么人干什么事,领导力不是谁都有的,就算是有领导力的人也分个领导力的强弱。

就像有的人能领几十个、几百个人作战,人再一多就乱了,而韩信点兵,也是多多益善;而韩信单论武,无缚鸡之力,不能带兵冲锋陷阵,但是他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作为元帅去统领诸将领,则战无不胜,打的项羽乌江自刎。而韩信纵使能统领百万雄师,却依旧斗不过一界妇人。无非是韩信心慈手软,妇人之仁,没有政治思想。

言归正传,刘备武不如关张赵马黄,谋略不如诸葛孔明,有个皇叔的身份还是个冒牌货,可是他没本事,却能让有本事的人都围绕在身边。可见刘备是天生的领导者,而诸葛亮确实担不起千斤负担,总要有一个能负总责任的人在,自己才能放下包袱,发挥所长

1.诸葛亮诸葛亮自知者明,明白自己不适合做一把手。

2.自己是以匡扶刘姓汉室为口号反抗曹魏,一旦自己称帝,失去了道德的制高点。这于政权本身不利,容易引起忠于刘备的人的离开。

3.何况诸葛亮的忠可是熔铸在骨血之中的。

4.淡泊名利,曾躬耕于南阳,想要苟全于乱世。


坐井谈天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诸葛亮。

像诸葛亮这样的能人并不少,周瑜、司马懿、鲁肃都算,那为什么他们却始终甘于局于人下而不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呢?乱世之中最后能成就一番帝业的,个人魅力绝不可少,作为军师的人物,谋略,智慧这方面的能力自然不用多提,但是,如果抛除掉这些东西之外,军师还剩下什么?诸葛亮没了谋略,不会治国,那么他还能够成为一代英杰吗?自然是不能。

但就好像上边提到的,成就一番帝业的人,个人魅力是不会缺少的,我之前做过团队,深刻记得又一次给他们培训的时候,有感而发的说一句,团队用来干嘛,就是用来互补的。刘备谋略智谋不足,因此才需要诸葛亮,换言之诸葛亮也才有了表现的机会,若不然,他只能一直是个待茅草庐中等待明主三顾茅庐的“卧笼先生”。那有朋友就会问了,那如果像你一开始说的那样,自己出山,自立为王呢?

我觉得,史上有名的军师顶多都只是一匹千里马,断不会是伯乐,知人任人,是君主的才能,而且作为军师这类本来便是被动被吸引的人物,自己的个人魅力不会特别强,也就是说,如果像是诸葛亮这类智谋无双的人,自立为王的话是断不可能吸引到类似关羽、张飞这样勇冠三军的人物为其打天下的,但刘备可以,而且还吸引到了诸葛亮来与他进行互补,因而他能称帝,而诸葛亮只能是军师。

再之,作为领袖要能平衡,拥有让下属团结的力量,适当时候还会需要用些权术,包括和对手的利益交换,利用人性弱点,挟持人质等,必要时候还要舍弃,即便这些一个军师都拥有,但他却没能做到服众,就好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前去把守华容道,关羽却放走了曹操,回来之后诸葛亮要将关羽斩首,这看来是很正确的一件事情,军令如山,不严格军心早就散了,如果这时候是刘备下的令,别人不会说什么,反倒会觉得他大义灭亲,是枭雄之才,但下令的却是军师诸葛,于是便使得张飞直接拔剑和诸葛相向。这就是君主魅力的区别。

最后,我想告知大家的是,并不是史上所有的军师都只是军师,只是说当他从军师的位置走到领袖的位置之后,是没有人回去评断一个领袖过去的,于是新的头衔,也就是领袖便将原本的军师盖住了,就比方说李世民,其父李渊在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当时的确是作为一个军师的角色在历史中出现,但由于他自身的个人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以他为首的那帮子人却更加觉得他更适合作为一名领袖,而后玄武门之变,也令得李世民成为了一国领导人,加之他后来开创的贞观之治盛世,人们自然也就忘却了他其实原本也是一名军师出身的人物。

史书中对某个人物的评价往往是看回这个人的一生功绩然后再给他们做总结,因此,在史书上被称作军师的人,其实只是那部分有军师之谋略,无领袖之才能的人,这些人自然也就没有成为首领了,依附于后者,前者自身的价值才得以展现。

说到此,如果我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我是绝不会自立为王的,因为我知道,自己只有军师出谋划策的才能,没有足够吸引力引来大批人才,如果自立为王,只有已失败而告终,落得遗臭万年的名声,晚节不保,所以不会自立为王!





淮安军子


诸葛亮耕田于南阳,居茅屋而不出,只为等一明主!可见诸葛亮深知自己的定位!自己不适合自立门户,打不了C位,只能做最强辅助!不是只有当皇帝才能叫功成名就,才能名流千古!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也做的很好,得以名流千古!

要说换我是诸葛亮,那得先说说怎么个换发!如果是连身体带脑子带思想全换了,那我应该是跟诸葛亮一样的做法!如果不换脑子不换思想,做为一个穿越者,那肯定是要自立门户,打下一片自己的天地,毕竟咱有偷窥天机之能啊!想想你开着全图打联盟,那得有多爽,想输都难啊!


傢侑娘仔


诸葛亮有没有取而代之之心,我们很难猜测,但作为一个智者,他肯定知,想凝聚力量成就一番伟业,必须有一响当当的旗号,自古成败佳如此。诸葛亮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他明知刘备有德无能,但他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号召力强,因而助其三分天下,进一步实现统一汉室江山的心愿。所以连刘备也迟迟不愿称王,目的在于不让他人怀疑他匡扶汉室的决心,从而影响他的凝聚力。这些道理刘备都懂,诸葛亮不懂哪就不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继续打着扶助幼主,匡扶汉室大业的旗号,举国全力,六出祁山,亦无功而返,足见蜀国国力已无可能成就三国归蜀的梦想。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想取而代之易如反掌,但接下来蜀国的局势如何?无可料想,恐怕能一出祁山的机会都没有有,如果我是诸葛亮绝不会做不会成功,又留骂名的事情。


神雕展翅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里,“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身长八尺有余,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没有人认为他有这才能,只有徐庶和崔州平有这样认为他有这样的才能。

先主屯新野,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最终诸葛亮感念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刘备。

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无人赏识,刘备却能三顾茅庐,知遇之恩。

诸葛亮一路从军师中郎将,左江将军,等到刘备继成帝位时,诸葛亮任丞相,并且“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不光是仅仅任丞相,而且以丞相身份管理尚书事物,借给他符节代行王权。

你看,等到刘备称帝时候,诸葛亮实际权利已经和刘备权利一样大了,只不过名义上,一个是君一个是臣。

2、位高权重,蜀国之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推心置腹的赏识之情。

先主在白帝城托孤时是这么写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直接了当对诸葛亮说了,如果后主没有才能,皇帝就你来当吧。

并且先主告诫刘婵时,是这么说的,“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3、白帝城刘备把江山让给诸葛亮管理,若后主不才,可取而代之,并且要刘禅把诸葛亮当做父亲般对待。

这种君对臣的赏识,历史上第一个是嬴渠梁对待卫鞅,奠定了秦统一六国霸业的基础。第二个就是刘备对诸葛亮。

纵观以上三点来说,即使是我也不会称帝,1,诸葛亮在刘备没称帝时候,诸葛亮没办法称帝,平台不够。2,刘备称帝后,以及去世后,诸葛亮大权在握,蜀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总览大权,于情,自己称帝,师出无名(刘备称帝名头是兴复汉室),于理,不合乎道义。

3,抛开以上不说,刘备对诸葛亮的这一份信任,就诸葛亮也没理由称帝。

诸葛亮和刘备可以说是互相成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


柏杨同学


当然不会,诸葛亮学富五车,聪明能干,当皇帝却是对综合素养很高的岗位。

比如说诸葛亮人力资源就是弱项,蜀国的精英团队都是刘备组建的。刘备死后,诸葛亮基本就没人才储备了,落了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笑话。

另外,诸葛亮书生气太重,他倒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但这样就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凡事别人做就不放心,非要自己亲自抓才踏实。最后就累死自己,误了国事!

这格局,优秀的高管还是可以的,但当皇帝(CEO)就差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