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把《三國演義》提升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導讀: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通俗易懂的話流傳著,看著很通俗,但是裡面卻含有很深刻的人民對於歷史、對於萬物、人間萬象的評論、領會、意見。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對於這部著作為什麼會有"老不看三國"這句話呢?難道說文化的精粹不值得讀嗎?下面就來看看我是怎麼解析的。


《三國演義》主要是描寫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對於這一段的描述,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個戰亂的年代是湧現出了很多歷史英雄人物為後人津津樂道。羅貫中寫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書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人物的歷史事件,所用計謀,謀士之間的爾虞我詐,真正的把《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運用到了每一幕裡。這就是羅貫中的厲害之處,也是這部著作的著名之處。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老不看三國",真正的解讀其實並不是不讓讀三國,而是從側面來說,三國是一部鉅著,對讀者會有很深的影響,特別是對老年人影響特別大。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在成語字典裡有這樣一個成語"老奸巨猾",說"老奸巨猾"是閱歷很深,老於世故,是指非常陰險狡詐而手段又極其奸詐狡猾的人。雖然說並沒有說"老"指老年人,但是從詞語本身上看確實是有點那個意思。說這個話並不是貶低老年人,因為一個人被別人說老奸巨猾,最起碼是有閱歷的,有社會經驗的,不然為什麼不說"少奸巨猾"呢?

《三國演義》全書大致可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這五大部分每一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都有運籌帷幄的謀士在其中出謀劃策,是那些只知用武,不知用謀的人,最後的下場都不是很好。比如勇猛無敵的呂布,最後被曹操打敗殺死。這其中有陳宮為了呂布抵抗曹操不斷獻計,荀攸為了儘快讓曹操平定呂布而諫言讓曹操親征。三國的這些謀士都已不是青少年,青少年的他們說的話,又有幾個人信呢?此時他們都已步入中年,因為他們有了社會的閱歷,有了處理事情的經驗,才有人願意相信他們。那這些謀士為了勝利,為了邀功,為了青史留名,無所不用其極。



"老不看三國"已經不能適應潮流了,因為現在看《三國演義》並用於實踐的人,已經開始往年輕化的方向發展了。為什麼呢?因為《三國演義》對身在商場和職場的人有很大的幫助。

三國的故事放到現代,或許不用在打打殺殺,但是商場上,職場上的老手,卻在靈活變通的使用著《三國演義》裡的種種計謀與場景。比如諸葛亮的求職藝術,對於現代人求職也是一種借鑑。《三國演義》是一種文化渲染後的作品,但是卻對後世有很深的影響,用到了各種場合上,而且向著現代年輕化的方向在發展。

這也正好說明"老不看三國"是對《三國演義》的一種褒揚,而非一種詆譭。

總結:"老不看三國"的俗語流傳了很久,但是並不是不讓或者拒絕老人去看,這恰恰說明《三國演義》能給社會經驗豐富,閱歷豐富的上了年級的人更多的啟示,而且這些經驗在不斷的向年輕人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