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鄔思道的八千兩幕酬費,折射出了什麼

《雍正王朝》的精彩劇情裡,“鄔思道討薪”的全過程,堪稱讓人忍俊不禁的經典:

曾是雍正帝心腹謀士的鄔思道,雍正登基後飄然隱去,在李衛的撮合下“隱”入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幕府,成了享受每年八千兩白銀“幕酬”的師爺。

之後的一年裡,鄔思道雖說幫田文鏡解決了不少麻煩,可這天價的年薪,也把田文鏡鬧得抓狂。鬧到雍正帝造訪河南前,終於叫忍夠了的田文鏡吐血買單,然後把喜滋滋數錢的鄔思道掃地出門。

《雍正王朝》:鄔思道的八千兩幕酬費,折射出了什麼

雖然以劇情說,這場“討薪鬧劇”,只是鄔思道精打細算的脫身之計。可這每年“八千兩白銀幕酬”的薪資水平,細算也叫人咋舌:以《大清會典》記載,康雍乾時代清朝的親王,哪怕到了劇中八爺十三爺那級別,每年的“歲俸”也就一萬兩白銀。鄔思道這獅子大開口,基本就是“準親王”待遇。可要叫鄔思道自己說,他還真值這麼多錢。

不止因他足智多謀,更因清朝這個極度熱門的行當——師爺。

當鄔思道離開雍正的潛邸,成功在李衛田文鏡等人的衙門裡“再就業”時,有著兩千年悠久歷史的“幕僚”行當,也就是大清朝的“師爺”們,正進入黃金時代。以《佐治藥言》等典籍記載:十八世紀的大清朝僅州縣兩級,就有師爺上萬人。幾乎每個“官老爺”身邊,都坐著好幾位師爺。這群看似低調的人,早已是大清權力場上的隱形力量

《雍正王朝》:鄔思道的八千兩幕酬費,折射出了什麼

《佐治藥言》

待遇當然也水漲船高。且不說《雍正王朝》裡鄔思道這類,親歷過“九子奪嫡”大場面的狠角色。就算是州縣普通師爺,以清代文學家龔自珍的話說,收入也是做塾師的數倍。《儒林外史》裡的師爺倪廷珠,每年的薪水有千兩白銀。至於總督巡撫級別衙門裡的師爺?晚清《蜀海叢談》裡統計,四川總督巡撫布政使各衙門的師爺,年薪三千至八千兩白銀,算上灰色收入,每年撈上萬兩白銀很正常。對比下來,鄔思道真沒多要。

如此油水豐厚的工作,自然惹得清代的讀書人紛紛躋身其中。所以清朝三個世紀裡,“師爺”這個行當也藏龍臥虎。比如《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放在真實歷史上也確有其人,雖不曾在“九子奪嫡”中運籌帷幄卻也是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得力臂膀。清初小說家蒲松齡,也曾為寶應縣知縣做過多年師爺。

《雍正王朝》:鄔思道的八千兩幕酬費,折射出了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清代的各級官員們,別管官大官小,都要不惜血本請師爺?甚至還放手給師爺交權?因為不請師爺,官位再大,十有八九也坐不穩。

清代高度封建集權,於是上下各級衙門,都是繁文縟節扎堆,丁點的事都程序複雜。做官這事,比起之前任何朝代,都可謂壓力山大。外加大清八股取士,官員科場登第前,基本都只知死啃八股文,丁點實際工作能力沒有。真到了工作崗位上,一邊是堆積如山的案牘,一邊是衙門裡“滑如油”的小吏,還有一年比一年“水深”的官場環境。倘若沒有明白人幫襯,可不就被人往溝裡帶?

於是,作為官員最能信得過的明白人,師爺的身價,也就在清代連年飆升。甚至別說請師爺,師爺請少了都不夠用。清代的省級衙門裡,師爺就分成了“刑名”“錢穀”“書啟”“掛號”“徵比”“賬房”“閱卷”“著書”等類。每個“工種”都任務繁重,單一個負責戶籍田賦的“錢穀師爺”,負責的工作就有六十多項。不請師爺?再精力旺盛的“官老爺”,也要活活累癱。

以這個意義說,當官的花錢請師爺,還真是花得值

《雍正王朝》:鄔思道的八千兩幕酬費,折射出了什麼

而且,越是到了關乎官員前途的關鍵時刻,師爺的角色,也就越發的重要。比如“刑名師爺”,主要分管司法訴訟。放在錯案追責十分嚴格的清代,那些靠讀八股爬上高位的官員們,斷案這事兒多是短板,斷錯了案又後果嚴重,就得靠“刑名師爺”們來把關。又比如“書啟師爺”,看上去只是寫寫信。可清代陷阱密佈的官場權力網裡,每封信都要字斟句酌,寫給朝廷的奏章,更是半個字不敢馬虎。沒真本事可不敢提筆。

晚清名臣曾國藩與“刑名師爺”駱照

有著“再造大清”光環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其麾下就是牛氣師爺薈萃。比如擅長斷案的“刑名師爺”駱照,不但給曾國藩刷足了業績,其著作《清理積案規則十條》更是中國近代司法史的寶典。精通文墨的“書啟師爺”馬家鼎,更在曾國藩被太平軍揍得滿頭包時大顯身手,以一封封妙筆生花的奏摺,成功哄得咸豐帝消了氣,繼續賦予曾國藩軍政大權,這才熬來了湘軍的華麗逆襲。他成功路上的每一步,都有師爺“加持”。

《雍正王朝》:鄔思道的八千兩幕酬費,折射出了什麼

刑名師爺駱照

至於與曾國藩一度齊名的駱秉章,同是親歷太平天國戰爭,他在湖南巡撫任上時,更乾脆把大權全甩給了最親信的師爺。那位操縱其幕府,上演人生傳奇的師爺,正是多年後的近代中國大英雄左宗棠。大清的師爺,就是這麼厲害。

但說到底,清朝師爺的厲害,還是建立在清王朝這腐朽的權力體制下。所以泡在這染缸裡,師爺們的“黑化”,終究也難免。晚清年間的清朝師爺,就到了“凡幕皆劣”的地步。不同衙門的師爺,甚至還勾搭連環,以至於“把持公事,弊端百出,不勝枚舉”。

《雍正王朝》:鄔思道的八千兩幕酬費,折射出了什麼

駱秉章

曾經上演多少傳奇的師爺,在清朝覆滅前的最後幾年,基本成了各類小說裡的嘲諷對象。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等名著,提到官場的師爺,基本就是猛踩狠錘——大清既然已爛透,滋生在大清權力體制上的師爺,自然也跟著臭大街。

白花花的“八千兩白銀幕酬”,折射的,何嘗不是清王朝的腐朽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