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司招聘員工為什麼只要985或者211名校畢業生?

老郭說


我們知道現在大學生就業壓力是挺大的,每年近800萬大學生畢業,而現在由於國家經濟的發展轉型升級以及與美國貿易戰,就業競爭異常激烈。作為用人單位來說,如果是買方市場,你說他們能不優中選優嗎?

一、985、211大學的學生智力更突出。我們也知道,現在大學錄取率非常高,有了近80%,但這其中有近一半是高職專科,本科生錄取率不過30%多。而其中最好的考上985大學的不到2%,211大學的也不到5%。而這些能從近1000萬考生中錄取到985、211大學的學生,無疑是智力比較突出,學習刻苦,有較強自制力的孩子。作為企業來說,誰不想招進一些智力更突出的員工呢?

二、985、211大學學風更好,專業知識更紮實。其實高考就是將學生根據成績進行了分層,學校層次越高,學生質量越高,學風越好。這個在高中時就已經非常明顯了,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學生學習氛圍那是有巨大差別的。同時985、211大學有更優秀的師資、更好實驗條件,又是一群學霸在一起,學生的整體素質確實高不少,整個的專業知識肯定學得更紮實。而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學風要差很多,本來智力一般,又玩遊戲、談戀愛等,專業能力整體來說要差很多。一、985、211大學學生更積極向上,有更強的自律和學習能力。其實從他們能考入這些知名高校就已經看得出來,如果沒有較強的自律和學習能力,他們也不太可能考上這些好大學。這些能力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也同樣起著巨大的作用,會給企業創造更有多價值。同時這些大學的學生更加積極向上,看各大學的總體深造率,大都在40%以上,大學越好,深造率越高。

在勞動力市場中,當企業處於買方市場的情況下,企業肯定會選擇高素質的985、211畢業生,也不想花大力氣去普通高校去選擇有可能能力很強的學生。因此知名企業校招往往去的是知名的高校,而普通高校校招的大多是一般的民營企業,這就是現實。

作為普通高校的學生,你也不要玻璃心,因為你們在高考時就差了別人一步,所以在大學唯有努力去彌補曾經失去的,學好專業,培養能力,儘量去考個985、211的研究生繼續深造。

用人單位只招985、211大學畢業生,是不是對普通高校學生不公平?是對普通高校就業的歧視?這就是現實,強者生存,弱者淘汰,也許你們可以舉出無數個反例說普通高校畢業生能力更強,在企業發展得更好,但能改變企業人事和社會的看法嗎?你們覺得是這樣嗎?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注,我還在興趣認證考核期,已經是第二次申請了,還請大家多多關照。

作為一個本科非211、985、研究生211的過來人,我說下我的感悟。現在用人單位招人的要求不光是要有紮實的專業能力,還看中快速學習的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專業能力方面,我10多年前所在的普通本科,一個班50個人,每天認認真真學習的就那麼幾個,都是準備考研的,絕大多數人沒怎麼學,筆者本科也是混出來的,本科四年玩了四年遊戲,天龍八部都玩到100級了,因此這個環境下的人專業能力好不到哪兒。我本科是普通工科院校,就業不用愁,更沒動力學了,能拿到畢業證學位證,就業OK。相反在研究生階段,我在上海財經大學學習,入校第一天就被學校學習氛圍所震撼,學生太拼了,本科生忙著考證、考研、出國留學,研究生忙著考CPA、CFA、FRM和司法等證書,這比那些普通話證等難度大多了。我16年畢業求職時我身邊的一些小學妹研究生階段已經通過CPA,起碼會計財管等重要的科目都過了,司法考試也過了,學習成績班級都是前10%的,試問下普通院校的大學生專業能力能有這麼強麼。快速學習能力方面,有些學金融、學會計、學財務專業的學生,求職的時候手裡拿的是司法證,有些學法律的,手裡拿的是CPA、CFA,在這些大學跨專業學習很正常。有些研究生在外面找實習,可能研究生專業學的是統計、工商,但在券商研究所裡研究的是機械、電子行業,而且專業素養很高,快速學習能力可見一斑,普通大學的學生怎麼競爭。所以我的感悟是,用人單位招聘985、211情有可原,學習能力、領悟能力、專業能力等真的很優秀。當然普通院校的學生也有很優秀的人,但畢竟少數,普通院校中可能20%的人很優秀,985、211可能80%的很優秀。此外用人單位招聘也要考慮成本的,既然985、211大學的優秀學生很多,那我就直接去招聘即可,沒必要花太多時間招聘普通院校學生,一個個花時間來鑑別。最後我建議,本科上個普通院校也就算了,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階段,最好讀個國內知名的985、211大學。有些學校也是211、985,但在北上廣深HR壓根沒聽過,簡歷篩選階段就把你pass了。


阿爾法經濟研究


這個問題很簡單,很多問題換位思考下就行了。公司初期我做過一段時間的人事,為了保證公司的新夥伴質量也是隻在名校招,一方面學習能力強往往代表綜合素質優秀,畢竟學生的主業就是學習。二是招新成本,非211985也有不少人才,我公司也有非211但能力很強的夥伴,但是極少,也太難招了。

另外,舉個親身經歷的例子,美國某第三大私企在某985招新,宣講會到場近兩百人,收到幾百份簡歷才招幾個人,也不知道最終能不能全留,就這麼殘酷。你說他們還會在非985211學校招嗎?


靜思伊丶


兩個可能:

一、店大欺客,提高門檻以減少人事部門的工作量;

二、量身訂做,部門主管或人事經理,或乾脆是老闆本人(可能性低)屬意於某人,正好是名牌畢業生,故意設置障礙。

我就碰到過一次這樣的事,說來好笑,他們認為我最弱而把我留在最後二強。後來是因為老闆欣賞我而忽略學歷條件,反而淘汰了他們屬意的那位。


青蔥光明草


為什麼有些企業招人,只要985、211大學的畢業生?

因為,人云亦云。

985工程和211工程都是上個世紀的產物,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各所學校的實力排序都已經完全不同。

一,985工程大學中,存在著不少末流高校:

包括蘭州大學、東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等,無論是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科研實力排名還是學校綜合排名,都低於不少一流211大學。

而且這些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也都低於眾多211大學,這意味著,很多考生寧可放棄末流985的招牌,也要選擇一流211大學。


二,211工程大學中,也存在著眾多末流高校:

眾多地域照顧型211大學,包括延邊大學、新疆大學、西藏大學、青海大學、海南大學等等,在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科研實力排名和學校綜合排名中,同樣被眾多雙非一本大學超過。

這些211大學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也同樣低於眾多雙非一本大學。

三,985和211大學中,也有一流學科和三流學科之分:

事實上,無論是985或是211大學,都有不少最低分錄取的最末流專業(學科評估C類以下),無論是學科實力或是錄取分數線,都被一流雙非大學超過。

四,存在著眾多非211、非雙一流的頂尖大學,綜合實力可以抗衡211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等,都是行業內的頂尖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和工資水平不低於985大學。

綜上所述:

985大學不一定都強於211大學,211大學也不一定都強於非211大學,最重要的是,任何大學都有一流專業和末流專業之分。

首都醫科大學的畢業生,相比於普通985、211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實則更受歡迎。而華東政法大學的畢業生,在法律界的競爭力,也絲毫不低於普通985、211大學法學院的畢業生。

雖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對於即將“瘦死”而走向腐朽的“駱駝”,和“鮮活”且前景廣闊的“千里馬”,誰更有實力和競爭力,已經不言而喻。

歡迎評論、關注,獲取更多資訊、知識


堅果旅行


老韓說:我做管理10幾年,每年都要面試50多人。總結下來,主要還是【風險&成本】的原因。


1.名校的基本素質高。

我面試的時候基本都會讓大家做一個自我介紹。985或211的候選人,進來之後會非常客氣。然後做介紹,會清楚介紹自己,簡歷上有的會說,沒有的也會說。


一般學校的呢,你問讓他做介紹,他要麼簡短說一句,要麼就說簡歷上有,你不會自己看?


說實話,我有的時候會非常忙,面試前會大概摟一眼簡歷,大致介紹一些重要的東西。

然後在通過候選人的自我介紹,總結出來第一印象。這個基本就定格了。


上來直接懟面試官,真心不爽,多半前半句說完,就不想聽了。


2.名校的學習能力強。

千萬不要說,考上名校是概率事件。這可是真刀真槍,一分一分的考出來的。

你可以說,考試的時候沒發揮好。千軍萬過獨木橋啊。

失敗各有各的理由,成功就只有一個原因。

什麼輟學也能幹好工作,當然不排除概率性事件。扎克伯格也是輟學生,不過人家也是名校輟學的吧。


沒有基本的自學能力,到工作單位,只能停留在最初級。

同樣是學習,有些人就學的好,有些人就學得不好。不單單靠自己,還靠師傅。

名校有優渥的教育資源,各種專家和教授,層出不窮吧。有財力和資源,信息化,學習接觸的知識面就廣。


我記得有一年回老家,我們高中還沒有電子信息化,北京這邊小學生都開始學編程了。


3.企業傳統偏見。

沒辦法,自古以來偏見有之。假如你是一個企業負責人,你願意承擔多大風險招一個人。

可能名校出來的薪資會高一些,但風險是可控的。

如果招聘10個人,可能會有一個不勝任工作,有3個超級優秀。

那一般學校的呢,可能有一個非常優秀,5個活幹的差不多,2個就得辭退了。


招聘一個人的成本非常高,不只是這個人不勝任就完事了,因為時間成本更貴。

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分秒之間。高手過招勝在毫釐。

滴滴和快的競爭的時候,兩個團隊7天都沒閤眼,最後滴滴請騰訊的團隊來支持,才打贏這場硬仗。不是985,根本進不去騰訊。


那不是985和211就沒出路了嗎?當然不是啊,還有那麼多不是名校的呢,依然活的很好。


這個道理很明顯,人生就像跑馬拉松,你前半段發力考上985或211,就相當於搭上了一個順風車,會越來越順。當然,也可能會翻車。


沒考上985或211呢,那就相當於騎了個自行車,開始跟別人沒拉下多少距離,後邊如果發力還有機會,不發力呢,就會越來越遠。


這也是為啥,一個企業裡,有的985或211活幹的不行。很簡單鬆懈了唄。有句網絡名言,一個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沒有達到拼天分的地步。


老韓也是非名校畢業,咱們也別覺著自己就低人一等,過去只能代表過去,從現在開始努力,什麼時候都不晚。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還有句老話,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肯幹,就一定能行。聽著是雞湯,其實就是這裡。


歡迎【關注】老韓說管理,每天大白話說職場、管理、溝通等乾貨內容。

老韓說管理


一些公司,尤其是名企大公司,或者公認的“好單位”,招聘應屆畢業人才時只要985或者211畢業生,這是事實。考研名師張雪峰有次在節目裡告誡學生黨:雖然所有的五百強老闆們HR們都諄諄教導你們:學歷不代表能力,只要有夢想肯努力,低學歷同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告訴你,他們自己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雙非三非四非學生黨是不是很崩潰?很氣憤?覺得很不公平?你們不知道的是,這些HR們並沒有陽奉陰違口是心非,他們確實知道名校學歷並不能保證能力一定強,二本三本肯定有優秀人才,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但是校招應屆畢業生時仍然只招收名校生。這是為什麼?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原因只有兩個:人力市場供求關係;人才甄選成本。

先說說供求關係。人力市場跟商品市場一樣,都取決於供應能力和市場需求。每年的大公司央企國企外企金融企業風口行業人力資源需求有限,而大學畢業生的供應量卻逐年增加,現在已經接近九百萬/年,如果都以“好工作”“好崗位”為就業目標,顯然難以滿足就業需求。供大於求,必然造成買方市場。既然是買方市場,挑挑揀揀嫌貧愛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用人單位手裡。拋開其它非學歷因素不談,HR如果收的簡歷都是清北,那他們肯定不要普通985,比如xx基金,明確只收清北本科;收到的都是985,那麼211就得退一步說話;一本畢業生厚厚的一疊,二三本就不可能考慮了。沒什麼可抱怨的,你買東西也這樣。



再來說說人才甄選成本。一般人很少考慮的是,甄別和選拔人才是有成本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有時候這些成本很大。比如企業需要填補一個崗位,有兩位合乎條件的應聘者,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該怎麼挑選?看證書,看成績,看實習背景,初試複試,一面兩面甚至五面,這些都是正常程序,其實這些都只是流於表面,比只看文憑強不了多少,無法真正提現出“人才”的能力。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是,在工作實踐中選拔人才,比如給兩個應聘者都提供機會,在工作中競爭,半年或者一年後,根據業績再來評估,挑出最“合適”者。



這樣的方法是最正確的,最終目的也確實能達到,只是企業必須付出一倍的代價,一個崗位,兩份工資,還有時間成本。更要命的是,在現行勞資條例下,辭退“不合適”的員工,代價更大。對稍有規模的用人單位,這種方法幾乎是不可行的。



其次,HR也是員工,也有KPI,也有責任承擔的。一個名校生,一個普通生,可能,只是可能普通生能力更強更適合。如果二選一,收普通生風險很大,不能出問題,一旦有問題,讓老闆知道你HR當初拒了北大收了這位,你自己去想如何交差?所以為了穩妥自保起見也得收名校生,到時候兩手一攤:北大都不行,怪我咯?



高中和高考是個把學生分層過程,考驗的不僅僅是智力,更是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努力程度,以此來劃分全國一千二百萬高考生的層次。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上,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學習能力較強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這些能力才是大學需要的,而不是智商,也不是知識。最好的十幾萬,入985;好的五六十萬,入211,國家 給予這五六十萬學生最好的教育資源,撥款,師資,機會,培養眼界,四年下來,人家當然比一般學校畢業生強,沒有疑問。所以從概率上來講,名校畢業生渣的可能性更低。

所以,如果你是名企HR,你也只要名校畢業生。


江蘇高考諮詢導師


考上985大學的學生無疑都是學霸,錄取分是相當高的,高出一本線70到80分都是常態,甚至個別頂級大學能高出100多分!名企招聘都側重於985和211學校,名企不僅是看中他們的努力,更看中他們的能力。社會對重點大學的畢業生認可度很高,企業更願意到重點大學招聘,畢業生就業機會多,就業層次也比較高。這些學生中大部分都特別有自己的優點:


一、有獨立思考能力。

想學都學的很快,一般都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而且都比較愛思考,不怕困難,做事有計劃性。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預備軍,他們都不滿足課堂所學知識,課外還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二、有時間管理能力。

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有著自己的目標,會制定計劃去達成這個目標,絕不會讓時間白白浪費掉。 能將自己的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

三、情緒自控能力 。

根本不需要別人監督,就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知道該怎麼做,然後就按計劃有步驟的一步一個腳印去做這件事情。

具備以上幾點不優秀也難!!所以就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下面是2019年校園招聘會次數最多的高校排名:



從以上排名不難看出企業還是喜歡985、211高校的學生。為什麼呢?看一下三點:

第一、985大學的學生素質比較高。

相對於一些省屬211,985大學都是教育部直屬的部屬高校,這些大學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方上的投入,對於人才的培養方面是一流的。而且由於學校牌子硬,生源好,基本上都是招錄來的各個省份的成績拔尖的學生,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這樣企業才會傾向於來到985、211大學來招聘人才。

第二、學校影響力大。

我們熟知的985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大等等,這些大學都是副部級的大學,校領導如果放在政府系統裡也是級別非常高的官員。這些大學當然影響力比較強,號召力也很強,可以招來很多企業來到校園進行校園招聘。很多企業為了保持和這些大學有長期的人才合作關係,也會每年選擇到這所大學來進行校園就業招聘。


第三,企業本身的起點高。

所以對於員工的要求也高出許多,首先就是這些單位確實有實力來制定這樣的條件,其次就是在以前的面試中肯定會發現相關名校的學生在綜合的素質上要更高一些,所以才會制定這樣的要求。

希望對你有用!!


妞媽教育心得


1.能考上985,211的學生(少數國家照顧性質的211可能要除外),他的能力,智商,毅力,情商一定有一項或者多項肯定是超出常人的,不然國家搞什麼重點大學普通大學,高考就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

實話往往不好聽,甚至很難聽,人就是分三六九等的!智商和能力就是有差距的!不要說後天可以彌補,智力上的差距真的無法逾越! 比如說哈工大的學生能搞出人造衛星,二本三本專科的學生能搞出來嗎?

2.重點大學的學生大多數大學四年都很努力學習,有的學校甚至比高中還苦!你大學玩了四年,打了四年遊戲,談了幾場戀愛,現在出來了就想跟人家平起平坐,憑什麼? 別人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白做的?

企業尤其是名企,也是要選拔人才的,企業來招聘肯定是優中選優,要人才而不是庸才,HR來招聘,他不瞭解你的歷史,不看學校看什麼?

3、可能你要說學歷不代表能力,但我想說的是,同樣是十幾年青春歲月,就學習這一件事兒,你都搞不過985,211的,已經說明你腦子沒人家靈活了,現在還在,跟人家妄談能力?這不搞笑呢!不排除低學歷有能力的,但這牽涉到一個概率問題,我想是個人都能算得出清、北、哈工大、上交大的優才概率應該遠遠大於普通二、三大學的概率吧!

一句話,現實很殘酷也很公平,你要永遠記住:沒有一滴汗水會白流,沒有一種苦會白受!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我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角度,講講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幫到你。

現階段,很多世界五百強企業都要求第一學歷是全日制本科,而且要求985、211優先。在世界五百強企業也有很多學歷背景一般的員工,但基本是外包崗。

為什麼大企業更青睞985、211

1、效率優先原則

在人力資源管理角度,有一個效率優先原則,即人事在名校中篩選合適的候選人,遠要比在各高校中選拔更來得有效率。

所以,大企業更青睞出自985、211名校的候選人,認為他們的可塑性更強。畢竟名校的師資團隊相對更好,教導出來的學生無論是學術水平還是思維方式,相對系統一些。當然,這不是必然,普通高校也有優質學生。只是從選拔角度來看,在名校中擇優錄取的效率更高。

2、崗位要求

有一些崗位對知識體系的要求較高,比如人工智能相關崗位,需要數學思維,或理工科背景。普通高校的學生大多以實踐為主,理論水平不一定紮實,所以有些崗位是不接受專科生的,哪怕他們的成績特別優秀。



3、組織架構要求

我們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領導的能力不一定比你強,甚至有些領導不具備綜合管理能力的。比如說你是負責市場數字營銷,懂很多流量推廣的方式。你的領導是市場部門的負責人,但他不一定就做過流量運營。當他要來引導你的時候,總是產生溝通不暢的情況。可他就是背景足夠好,又是985、211出身,曾經也在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核心崗位上任職過,知識體系和方法論相對較好,就這麼成了部門領導。

在組織架構上來看,領導的作用更多體現在團隊管理上,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專業水平。但作為領導,學歷應高於團隊水平。換個角度說,學歷不高但工作能力很強的人,也是做不到管理層的,內部競爭力也不小。銷售崗相對特殊,更看重業績。

沒有985、211的學歷怎麼辦?就沒有發展了?

當然不是,持續精進是硬道理。就算第一學歷是普通本科,或是專科出身,多年後能拿到985碩士學歷,企業也會考慮。

1、學歷不夠,業績來湊

已經拿到碩士學歷,即便第一學歷不是名校,也可以通過業績證明文件。

2、編外人員轉正

如果學歷平平,業績一般,大可以通過外包公司進入大企業,通過自己的努力轉正式編。這種情況不多,但我有個朋友做到了。

3、提升學歷+海外遊學

身邊有很多朋友因為英文好,進入大企業負責海外市場。把握機會非常重要,趕上大企業恰好擴招,那真的非常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