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名稱的由來有什麼說法嗎?

知行三亞


三亞市位於海南島的最南端,是中國最南部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位居中國四大一線旅遊城市“三威杭廈”之首,三亞還屬於熱帶旅遊城市,每年有大批遊客來三亞這裡度假,三亞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海南三亞是“南方之南”的象徵

關於“三亞”這個名字的來源,一說是以三亞河命名,之所以被稱之為三亞河是因為它由三條河組成,在靠近入海口處時分成東河、西河,流入大海處形狀呈“丫”字形,所以定居這裡的人形象地把該河稱之為三丫,“丫”與“亞”同音,後來逐漸被人稱之為三亞河;話說三亞地名來源於黎語,黎族是三亞最古老的民族,迄今為止,黎族人口約佔全市人口三分之一。過去這裡是一大片水田,田裡匯聚著眾多的烏鴉、鷺鳥等,先人分不清鳥類的學名,習慣性地統稱一個名字,就把這片水田地叫作“烏鴉田”, 黎語發音為“daxax[da:a]”,把黎語音譯成漢語,就是“三亞”。

2014年三亞市撤六鎮新設四區,分別為天涯區、吉陽區、海棠區、崖州區,2015年正式掛牌成立,天涯區位於三亞市中西部,是三亞市區旅遊賓館、酒店、度假村最集中的地。原名天涯鎮,因為地處天涯海角,故名天涯區,吉陽區位於三亞市中東部,是三亞市政府駐地。沿用吉陽鎮舊名,故名吉陽區。據史書記載,現在的田獨地區在唐代曾有“吉陽”的稱謂,2011年,將田獨鎮更名為吉陽鎮。


三亞駿達車技表演


只識三亞景美食好,可是你知道三亞名字的來歷嗎?據說它原名叫作“三丫”,因其有東西兩條河在這裡匯合成“丫字”,可是真正的歷史是不是這樣?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胄纂《正德瓊臺志》中的崖州輿地部分記載:“二亞水:州東一百里,出白佛齊嶺,經椰根三亞村,通畢潭港合臨川港入海。”“畢潭港:在州東一百里三亞村南海口”。這是目前有關“三亞”名稱的最早記載,從這裡可以看出,“三亞”最早是從“三亞村”叫起來的,當時隸屬崖州管轄,至今有490年。

《正德瓊臺志》只是對“三亞”的地名作了記載,並沒有記載“三亞”作為地名的起源和來歷。

打開三亞地圖看,東西兩河在榕根匯聚後再分東西兩河注入大海,像變形的“X”型,並不是呈“丫”字型?那何來稱為“三丫”?再者,所謂的“丫”和“亞”諧音指的是“普通話”,本地方言海南話中,“丫”和“亞”相去甚遠,第三,古代一般以首都所在地的方言為國語,明朝定都北京,北京話就是當時的“官話”,雖然與現代的普通話相近,但當時會說“官話”的黎族人有多少呢?所以,說“三亞”由“三丫”演變而來既沒有歷史根據,也沒有事實根據,基本上是現代人臆造出來的。此說充斥和主導了有關三亞概況的解說,以詐傳詐,謬種流傳。

在中國,地名的來源總是來自當地最早的居民或者與最早的居民有密切的關係,其形成往往是很自然很樸實的口頭語言。三亞是少數民族地區,黎族人是這裡的最早居民,市區周邊分佈著臨春、鹿回頭、下洋田、海羅、歐家園、東岸等黎族村寨。後來,經常在這一帶打漁的儋州、臨高、東方、保港、廣東、疍家漁民在出海口沿岸搭建了一些簡易房子居住,本地人稱為“疍家棚”,逐漸形成村落。現在市區居住的漢族人都是外地遷徙來的,時間不過一百、幾十年,大量的漢族人進入三亞居住,是在日軍侵瓊之後的事情。時至今天,三亞的黎族人仍把漢族等其他外來人稱為“客人”。所以,探討三亞名稱的來歷,必須從黎族語言入手。

由於黎族只有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對“三亞”名稱的來歷,已經無法從文字上考證,只能從黎族人代代傳承下來的語言特徵中探討“三亞”名稱的來源。

“三亞”,黎話叫做“da a”。經走訪當地黎族人瞭解到,黎話叫一些地名時,經常在前面加“luo”或“da”或“na”等,音譯成海南話就是“羅”或“三、扎、什”或“那”。黎語倒裝現象較多,修飾語往往放在後面。黎族人通常把田地稱為“da 或na”,音譯成海南話就是“三”或“那”,跟數量詞沒有關係。三亞是黎族聚居地區,有很多以“三、那、扎、什”字為冠的地名或此類發音的地方,大多用在村名,比如:崖城鎮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等;天涯鎮有那會、那練、那抗、那受、那門、扎盆等;鳳凰鎮有三用、三單、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扎南等;吉陽鎮有三公、三龍、三濃、三塘等;海棠灣鎮有三灶、什簇等。不論是“三“、“扎”還是“什”、“那”,黎話的基本意思都是指“田地”。比如“三半”,意思是新田;“三單”,意思是旱田;“三翁”指坡地。有一種黎話叫做“盆”的樹,生長在小溪、小河、稻田邊,附近的小村子因此得名“三盆”。有時候也專指某個地方,比如“三……”意思是“……的地方”。

黎話叫做“da a”的地方,翻譯成本地方言海南話就是“三亞”,意思就是“a的地方”或者“a的田地”。

那麼,“a”又是什麼呢?

經請教本地黎族人,發音為“a”的黎話只有指人名或烏鴉。跟“a”有關的人名找不到證據;如果“a”跟烏鴉有關的話,那麼,“da a”的意思就是“烏鴉田”或者“烏鴉的地方”。過去,這裡就有一大片鹽田和稻田,成群結隊的烏鴉在這裡覓食,黎族人把這個地方稱為“烏鴉田”不足為奇。吉陽鎮的大茅地區和鳳凰鎮的高峰地區就有“老鷹田”的地名。所以,“da a”是“烏鴉田”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另一種說法就與三亞的“市鳥”“白鷺”有姻緣了。這裡的兩河三岸是一片灘塗溼地,自然生長的紅樹林綠影婆娑,水鳥飛弋,魚躍錦鱗,每年都有大量的鷺鷥飛來過冬,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類生活在這裡,但還是有那麼多鷺鷥飛過來覓食過冬,可以想象,遠古的時候這裡人煙稀少,肯定會聚了成千上萬只鷺鷥、野鴨等禽類動物。歇息在這片土地上的鷺鷥分很多種,有白鷺、夜鷺、灰鷺、蒼鷺,還有全身黑色型的小白鷺。除了鷺鷥之外,還有大群的青腳鷸、池鷺、澤鵒、翠鳥等。以前生活在這裡的黎族人民不知道這些鳥類的學名和分類,習慣上把“鷺鷥”等鳥類統稱為“鴨”。現在還有一些黎族老人把白鷺稱做“白鴨”,而“a”“鴨”和“亞”本地話發音接近。所以,“da a”的“a”有可能指的是“鷺鷥”。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三亞”的意思就是“鷺鷥的地方”、“鷺鷥的田地”,把三亞稱為“鷺城”名符其實!


棉白


你好,好開心回答這個問題,

之所以被稱之為三亞河是因為它在靠近入海口處時分成東河、西河,其流入大海處形狀呈“丫”字形。此處是個天然良港,後來一些漁民從此上岸,成為城市的起源地。

定居這裡的人形象地把該河稱之為三丫。本地方言“丫”與“亞”同音,後來逐漸被人稱之為三亞河。(三亞歷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瓊臺志》已有“三亞村”、“三亞里”的記載。“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 成“丫”字形, 故取名“ 三亞)。

擴展資料:

三亞市地處海南島最南端,地理座標介於北緯18°09′34″~18°37′27″、東經108°56′30″~109°48′28″之間。東鄰陵水縣,北依保亭縣,西毗樂東縣,南臨南海。總面積1919.58平方千米。

三亞北靠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一個狹長狀的多角形。境內海岸線長258.65千米,有大小港灣19個。

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等。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等。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希望能幫到大家,謝謝。


君易居


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三亞歷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瓊臺志》已有“三亞村”、“三亞里”的記載。

三亞原為崖縣,1984年5月撤縣設立三亞市,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地級市。全市轄2個縣級區,1個辦事處,13個鄉鎮,境內還有5個國營農場,總人口44.5萬,聚居著黎、苗、回等少數民族。三亞市是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總人口45.6萬,其中黎族17.3萬人,苗族 0.3萬人,回族0.6萬人。

各民族勤勞智慧,能歌善舞,創造了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少數民族仍保其特有的文化和風俗。濃郁的鄉土氣息,多姿的民族風情,多彩的民族藝術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探訪。




拾句君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胄纂《正德瓊臺志》中的崖州輿地部分記載:“二亞水:州東一百里,出白佛齊嶺,經椰根三亞村,通畢潭港合臨川港入海。”“畢潭港:在州東一百里三亞村南海口”。這是目前有關“三亞”名稱的最早記載,從這裡可以看出,“三亞”最早是從“三亞村”叫起來的,當時隸屬崖州管轄,至今有490年。

《正德瓊臺志》只是對“三亞”的地名作了記載,並沒有記載“三亞”作為地名的起源和來歷。

打開三亞地圖看,東西兩河在榕根匯聚後再分東西兩河注入大海,像變形的“X”型,並不是呈“丫”字型?那何來稱為“三丫”?再者,所謂的“丫”和“亞”諧音指的是“普通話”,本地方言海南話中,“丫”和“亞”相去甚遠,第三,古代一般以首都所在地的方言為國語,明朝定都北京,北京話就是當時的“官話”,雖然與現代的普通話相近,但當時會說“官話”的黎族人有多少呢?所以,說“三亞”由“三丫”演變而來既沒有歷史根據,也沒有事實根據,基本上是現代人臆造出來的。此說充斥和主導了有關三亞概況的解說,以詐傳詐,謬種流傳。

在中國,地名的來源總是來自當地最早的居民或者與最早的居民有密切的關係,其形成往往是很自然很樸實的口頭語言。三亞是少數民族地區,黎族人是這裡的最早居民,市區周邊分佈著臨春、鹿回頭、下洋田、海羅、歐家園、東岸等黎族村寨。後來,經常在這一帶打漁的儋州、臨高、東方、保港、廣東、疍家漁民在出海口沿岸搭建了一些簡易房子居住,本地人稱為“疍家棚”,逐漸形成村落。現在市區居住的漢族人都是外地遷徙來的,時間不過一百、幾十年,大量的漢族人進入三亞居住,是在日軍侵瓊之後的事情。時至今天,三亞的黎族人仍把漢族等其他外來人稱為“客人”。所以,探討三亞名稱的來歷,必須從黎族語言入手。

由於黎族只有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對“三亞”名稱的來歷,已經無法從文字上考證,只能從黎族人代代傳承下來的語言特徵中探討“三亞”名稱的來源。

“三亞”,黎話叫做“da a”。經走訪當地黎族人瞭解到,黎話叫一些地名時,經常在前面加“luo”或“da”或“na”等,音譯成海南話就是“羅”或“三、扎、什”或“那”。黎語倒裝現象較多,修飾語往往放在後面。黎族人通常把田地稱為“da 或na”,音譯成海南話就是“三”或“那”,跟數量詞沒有關係。三亞是黎族聚居地區,有很多以“三、那、扎、什”字為冠的地名或此類發音的地方,大多用在村名,比如:崖城鎮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等;天涯鎮有那會、那練、那抗、那受、那門、扎盆等;鳳凰鎮有三用、三單、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扎南等;吉陽鎮有三公、三龍、三濃、三塘等;海棠灣鎮有三灶、什簇等。不論是“三“、“扎”還是“什”、“那”,黎話的基本意思都是指“田地”。比如“三半”,意思是新田;“三單”,意思是旱田;“三翁”指坡地。有一種黎話叫做“盆”的樹,生長在小溪、小河、稻田邊,附近的小村子因此得名“三盆”。有時候也專指某個地方,比如“三……”意思是“……的地方”。

黎話叫做“da a”的地方,翻譯成本地方言海南話就是“三亞”,意思就是“a的地方”或者“a的田地”。

那麼,“a”又是什麼呢?

經請教本地黎族人,發音為“a”的黎話只有指人名或烏鴉。跟“a”有關的人名找不到證據;如果“a”跟烏鴉有關的話,那麼,“da a”的意思就是“烏鴉田”或者“烏鴉的地方”。過去,這裡就有一大片鹽田和稻田,成群結隊的烏鴉在這裡覓食,黎族人把這個地方稱為“烏鴉田”不足為奇。吉陽鎮的大茅地區和鳳凰鎮的高峰地區就有“老鷹田”的地名。所以,“da a”是“烏鴉田”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另一種說法就與三亞的“市鳥”“白鷺”有姻緣了。這裡的兩河三岸是一片灘塗溼地,自然生長的紅樹林綠影婆娑,水鳥飛弋,魚躍錦鱗,每年都有大量的鷺鷥飛來過冬,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類生活在這裡,但還是有那麼多鷺鷥飛過來覓食過冬,可以想象,遠古的時候這裡人煙稀少,肯定會聚了成千上萬只鷺鷥、野鴨等禽類動物。歇息在這片土地上的鷺鷥分很多種,有白鷺、夜鷺、灰鷺、蒼鷺,還有全身黑色型的小白鷺。除了鷺鷥之外,還有大群的青腳鷸、池鷺、澤鵒、翠鳥等。以前生活在這裡的黎族人民不知道這些鳥類的學名和分類,習慣上把“鷺鷥”等鳥類統稱為“鴨”。現在還有一些黎族老人把白鷺稱做“白鴨”,而“a”“鴨”和“亞”本地話發音接近。所以,“da a”的“a”有可能指的是“鷺鷥”。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三亞”的意思就是“鷺鷥的地方”、“鷺鷥的田地”,把三亞稱為“鷺城”名符其實!





驢友地圖迷


只識三亞景美食好,可是你知道三亞名字的來歷嗎?據說它原名叫作“三丫”,因其有東西兩條河在這裡匯合成“丫字”,可是真正的歷史是不是這樣?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胄纂《正德瓊臺志》中的崖州輿地部分記載:“二亞水:州東一百里,出白佛齊嶺,經椰根三亞村,通畢潭港合臨川港入海。”“畢潭港:在州東一百里三亞村南海口”。這是目前有關“三亞”名稱的最早記載,從這裡可以看出,“三亞”最早是從“三亞村”叫起來的,當時隸屬崖州管轄,至今有490年。

《正德瓊臺志》只是對“三亞”的地名作了記載,並沒有記載“三亞”作為地名的起源和來歷。

打開三亞地圖看,東西兩河在榕根匯聚後再分東西兩河注入大海,像變形的“X”型,並不是呈“丫”字型?那何來稱為“三丫”?再者,所謂的“丫”和“亞”諧音指的是“普通話”,本地方言海南話中,“丫”和“亞”相去甚遠,第三,古代一般以首都所在地的方言為國語,明朝定都北京,北京話就是當時的“官話”,雖然與現代的普通話相近,但當時會說“官話”的黎族人有多少呢?所以,說“三亞”由“三丫”演變而來既沒有歷史根據,也沒有事實根據,基本上是現代人臆造出來的。此說充斥和主導了有關三亞概況的解說,以詐傳詐,謬種流傳。

在中國,地名的來源總是來自當地最早的居民或者與最早的居民有密切的關係,其形成往往是很自然很樸實的口頭語言。三亞是少數民族地區,黎族人是這裡的最早居民,市區周邊分佈著臨春、鹿回頭、下洋田、海羅、歐家園、東岸等黎族村寨。後來,經常在這一帶打漁的儋州、臨高、東方、保港、廣東、疍家漁民在出海口沿岸搭建了一些簡易房子居住,本地人稱為“疍家棚”,逐漸形成村落。現在市區居住的漢族人都是外地遷徙來的,時間不過一百、幾十年,大量的漢族人進入三亞居住,是在日軍侵瓊之後的事情。時至今天,三亞的黎族人仍把漢族等其他外來人稱為“客人”。所以,探討三亞名稱的來歷,必須從黎族語言入手。

由於黎族只有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對“三亞”名稱的來歷,已經無法從文字上考證,只能從黎族人代代傳承下來的語言特徵中探討“三亞”名稱的來源。

“三亞”,黎話叫做“da a”。經走訪當地黎族人瞭解到,黎話叫一些地名時,經常在前面加“luo”或“da”或“na”等,音譯成海南話就是“羅”或“三、扎、什”或“那”。黎語倒裝現象較多,修飾語往往放在後面。黎族人通常把田地稱為“da 或na”,音譯成海南話就是“三”或“那”,跟數量詞沒有關係。三亞是黎族聚居地區,有很多以“三、那、扎、什”字為冠的地名或此類發音的地方,大多用在村名,比如:崖城鎮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等;天涯鎮有那會、那練、那抗、那受、那門、扎盆等;鳳凰鎮有三用、三單、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扎南等;吉陽鎮有三公、三龍、三濃、三塘等;海棠灣鎮有三灶、什簇等。不論是“三“、“扎”還是“什”、“那”,黎話的基本意思都是指“田地”。比如“三半”,意思是新田;“三單”,意思是旱田;“三翁”指坡地。有一種黎話叫做“盆”的樹,生長在小溪、小河、稻田邊,附近的小村子因此得名“三盆”。有時候也專指某個地方,比如“三……”意思是“……的地方”。

黎話叫做“da a”的地方,翻譯成本地方言海南話就是“三亞”,意思就是“a的地方”或者“a的田地”。

那麼,“a”又是什麼呢?

經請教本地黎族人,發音為“a”的黎話只有指人名或烏鴉。跟“a”有關的人名找不到證據;如果“a”跟烏鴉有關的話,那麼,“da a”的意思就是“烏鴉田”或者“烏鴉的地方”。過去,這裡就有一大片鹽田和稻田,成群結隊的烏鴉在這裡覓食,黎族人把這個地方稱為“烏鴉田”不足為奇。吉陽鎮的大茅地區和鳳凰鎮的高峰地區就有“老鷹田”的地名。所以,“da a”是“烏鴉田”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另一種說法就與三亞的“市鳥”“白鷺”有姻緣了。這裡的兩河三岸是一片灘塗溼地,自然生長的紅樹林綠影婆娑,水鳥飛弋,魚躍錦鱗,每年都有大量的鷺鷥飛來過冬,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類生活在這裡,但還是有那麼多鷺鷥飛過來覓食過冬,可以想象,遠古的時候這裡人煙稀少,肯定會聚了成千上萬只鷺鷥、野鴨等禽類動物。歇息在這片土地上的鷺鷥分很多種,有白鷺、夜鷺、灰鷺、蒼鷺,還有全身黑色型的小白鷺。除了鷺鷥之外,還有大群的青腳鷸、池鷺、澤鵒、翠鳥等。以前生活在這裡的黎族人民不知道這些鳥類的學名和分類,習慣上把“鷺鷥”等鳥類統稱為“鴨”。現在還有一些黎族老人把白鷺稱做“白鴨”,而“a”“鴨”和“亞”本地話發音接近。所以,“da a”的“a”有可能指的是“鷺鷥”。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三亞”的意思就是“鷺鷥的地方”、“鷺鷥的田地”,把三亞稱為“鷺城”名符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