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蜀国如果封死各个关口,能撑多久?

帅气的小君菌


李白在《蜀道难》说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指从关中(秦)通往巴蜀的道路。一路上有多段是在陡峭悬崖上修筑的栈道,行走艰难。



汉中北部有蜀道,褒斜道,子午谷(魏延曾献计出子午谷直奔长安),陈仓道(诸葛亮攻打陈仓不下,而退兵),傥骆道。从汉中到成都有金牛道,白水道,阴平道。涪县则在金牛道和阴平道的交界处。

魏国攻打蜀国时,钟会所领魏军主力被姜维廖化阻挡在了剑阁。而邓艾趁机走阴平道几百里山路,偷渡阴平成功,进入蜀国内地。诸葛瞻在绵竹没能守住关隘,被邓艾打败,取了涪关,直逼成都。

当时,蜀国兵力不少,而且是以逸待劳,没有能守住关隘,致使蜀国灭亡。如果如问题所说,蜀国能合理用兵,消除内部矛盾,致力于守住或直接封死关隘要道,魏国即使实力再强大,没有路走,消灭蜀国那就很难了。


当然,封住关口的同时,也要消除内部矛盾。蜀国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内部不和,并且以谯周为首的投降派占据主流。如果,内部不和,关口封住,这些投降派也会重新卖国求荣,将其打开的。

诚然,封死各个关口是坚持一段时间的。但是还需要整体上的团结一致,积极抵抗外侵,才能更长久。


路遥lgy


欢迎收看影妹侃历史。

我认为三国末期蜀汉封死各个关口并不能多撑几年反而会加速蜀汉灭亡!

闭关会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蜀汉是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在位刘备和刘禅两位皇帝,从蜀汉刘备立国到邓艾偷渡绵竹蜀汉灭亡,蜀汉国祚45年。在这四十五年里蜀汉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

从刘备的夷陵之战惨败到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蜀汉军队一直处于战斗之中,为了扩招军队导致军民比例严重失衡。

封死南方无法获得兵力补充

蜀汉军队经过了夷陵之战和诸葛亮姜维的北伐战争中锻炼出了强悍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特别是诸葛亮远征南蛮获得了大量人口,将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并将壮年男子编入军队当中。

由这批少数民族组建的无当飞军,部队成了后来蜀军的精锐力量多次在北伐中立下汗马功劳在蜀汉灭亡前夕为拖住魏军保证姜维回援成都。

如果蜀汉封锁了南下的道路,不但要花费更多部队去防守南蛮的入侵,并且也没法获得更多的人口和兵源,更没有后来无当飞军的荣耀!

军队无法得到锻炼,实力削弱无法阻挡钟会大军的进攻

蜀汉封锁通往南中的道路无法获得多余的兵源还能用剩下的军队和魏军作战。但封锁关口使得蜀汉军队没有和魏军交战无法得到锻炼的机会,会导致没有进过战火洗礼的蜀军面对魏军更是没有丝毫胜算。

例如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邓艾带领的军队已是强弩之末,但面对第一次上战场指挥军队的诸葛瞻父子和蜀汉的地方守备部队,邓艾的百战疲惫之时战胜蜀军,诸葛瞻父子阵亡。邓艾率军长驱直入蜀汉灭亡!

双方国力悬殊。

除了军队人数缩减战斗力下降,导致军队将领不如魏国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蜀汉和魏国的国力差距悬殊,从上图可以看到。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魏国一国占据了幽州,冀州,并州,荆州,司隶,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兖州,青州,徐州,关中地区,天下十分曹魏一国独占七分!

蜀军不战,魏国会越来越强

反观蜀汉政权前期只有益州和部分荆州地区,随着关羽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大败,蜀汉的地盘和实力都大大缩减,没有实力问鼎中原。

如果蜀汉封锁关口不北伐,面对的是魏国国力可怕的上升期,只能通过用战争的方式干扰魏国的部分地区让魏国的国力恢复速度慢一点。蜀汉不进行北伐那在未来面对的魏军规模会比钟会伐蜀大军更加庞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蜀道虽有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地势那也抵挡不住千军万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能力!历史上占据巴蜀割据的政权极多,东汉初期的公孙述,五代十国的后蜀政权都没有统一天下亡于天险。

蜀汉封闭关口只会让自己陷入慢性自杀当中,面对蒸蒸日上的魏国和只在蜀地享乐的蜀汉。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蜀汉军队面对在荆州,合肥,塞北战场经历过多次战斗的魏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到时候魏军大举南下蜀军只能投降,后蜀花蕊夫人所说“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会提前从蜀汉亡国大臣嘴里说出来!

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蜀汉封锁了各个关口不会增加国祚反而会加速蜀汉的灭亡,蜀汉停止北伐只会让自己更加虚弱,诸葛亮凭借一个刚刚缓过劲来的益州北伐一个刚从战火中走来的魏国都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封闭关口只会让蜀汉的军队实力有一个上限,而魏国的军队的人数和战斗力则是逐日上涨。蜀汉没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和百战百胜的精兵,在军队素质更精锐人数更多的钟会大军面前只会变得更加虚弱无力,魏国都不需要那么多军队就可以消灭蜀汉政权!

点波关注吧,亲。我会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文章和问答!


影妹侃历史


我们首先看一下他们各自的实力,曹魏和蜀汉

一、曹魏,占据北方,人口,钱粮众多,武将勇猛,我们熟知的众多武将基本上都是魏国的,谋臣善谋,加上挟天子,还有历史规律,北方必将统一南方,所以统一是时间的问题

二、蜀汉,偏安川蜀,谋臣前期只有诸葛亮,而且蜀汉北伐都是围绕诸葛亮,川蜀地区士族在刘备死后就一直被诸葛亮打压,李严是坚决反对北伐的,武将,蜀汉一直只有五虎上将,武将较少,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个三级偏将,都当此大任,人口钱粮甚少,每次诸葛亮北伐,粮草都要准备大半年,甚至更长,并且蜀汉的士兵还要屯田,综合各方面,蜀汉都比较困难,再加上后期宦官弄权,姜维只能远离朝廷,上下不一心。

虽然地理上蜀汉占据优势,但是却也是劣势,后期邓艾功进川蜀时,很多诸葛亮时期的关隘全都没有人把手,就算不搞大规模战争,局部战争就可以拖垮蜀汉

所以蜀国撑不了多久的


it从业


我认为三国末期如果蜀汉封死各个关口,如果后主刘禅励精图治,内修政体,强军安民,其国祚至少可延十至二十年的。

蜀汉亡于什么?亡于刘禅昏庸无为,宦官的肆意妄为,文臣们的投降主义。即便是当时那种情况下,刘禅如果坚决不投降的话,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翻盘的,各路勤王的援军已经出发,听说阿斗已降,多少将士义愤不已。

蜀汉亡国并不是兵力不济,而是内部原因造成的,想要不被消灭,前提是内部团结,强大自己,如果刘禅封闭关口,吸取教训痛下决心,斩谯周于堂前,亲自领兵以拒邓艾,身先士卒坚守成都城,待各路援军一到,孤军邓艾必会消灭于成都城下。

回过头发下罪己昭,改头换面,革吏治、养民生,强军队。历史将改写,再不会有“扶不起的阿斗一说”蜀汉改革后延续十年、二十年不是没有可能。甚至待兵强马壮率军出川,灭魏吴,一争天下都有可能。

历史没有重来的机会,也没有如果,国运即人运,一样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少一些如果便少一分遗憾。多一分努力便少一分后悔





魂寄安阳河


成都城下,姜维大军还在剑阁前线。在这样的局面下,如姜维安排好剑阁防务,严拒钟会;再派精锐驰援成都,有可能把邓艾前后夹击,消灭于成都平原。如此,则三国鼎立肯定会延续一段。至少蜀国不会亡于炎兴元年(263)。因为当时东吴已经派出丁奉率领的援军,但因刘禅已经投降,只好撤军回师。

由于剑阁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加上姜维对地形熟悉,军中反投降气势高涨,钟会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轻易进入。至于阴平刚给邓艾钻了空子,相信也不会再给投机者啥机会。所以,如果刘禅,北地王刘谌,董厥,张遵以及姜维,廖化,张翼等人处置得当,最好把黄皓也杀了,后面假投降等计策也不需要了,汉中可以想法慢慢恢复,即使办不到,只要内部稳固,短期内也不要紧。如此,至少五六年内蜀国不会灭亡。

先看下三国志.刘禅传:六年夏,魏大兴徒从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剌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奉书曰

景耀六年(263)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分三路攻蜀,蜀派张翼,廖化,董阙迎敌。大赦,改元炎兴。冬天时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刘禅用谯周策,投降邓艾,并献降表。

可见,当时诸葛瞻父子已经战死,损失数万军队,朝野弥漫着恐惧,怕战思潮,加上姜维远在剑阁,缺少军事干将,谯周等言论的影响等,投降是一时无措作出的权宜之计。北地王刘谌曾争辩说:“臣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夹击,可获大功……“。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王子,这些话不会是乱吹,是有一定依据的。邓艾经七百多里艰难跋涉,又经历和诸葛瞻苦战,已是疲惫之师,如攻坚城再添伤亡,士气可想而知,成都毕竟是都城,城防有一定基础,不会一攻就破。如果刘禅拒绝投降,姜维回援,附近州郡勤王,加上成都守军出击,灭邓艾于成都城下不是不可能,只是蜀国缺少一位干练勇武,通达全场的帅才,姜维虽不错,但一时难临现场。

一、 诸葛瞻以逸待劳,固守京师,闭门待援。 诸葛瞻,诸葛亮的亲子,京师卫戍区司令员,手头2万精兵。再发动城里的青壮百姓,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号召,义务守城。死守城都城,闭门不出。 以2万守军,城高兵多,粮草丰足,足以固守个把来月、只待姜维回援,里应外合,那时邓艾不得不考虑“肉夹馍”这个后果。

二、 退“南中四郡(越嶲、益州、永昌、柯)”避


宾宾说情感


如刘禅坚持不降,其军事态势是 :邓艾刘禅僵持在成都城下,姜维大军还在剑阁前线。在这样的局面下,如姜维安排好剑阁防务,严拒钟会;再派精锐驰援成都,有可能把邓艾前后夹击,消灭于成都平原。如此,则三国鼎立肯定会延续一段。至少蜀国不会亡于炎兴元年(263)。因为当时东吴已经派出丁奉率领的援军,但因刘禅已经投降,只好撤军回师。由于剑阁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加上姜维对地形熟悉,军中反投降气势高涨,钟会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轻易进入。至于阴平刚给邓艾钻了空子,相信也不会再给投机者啥机会。所以,如果刘禅,北地王刘谌,董厥,张遵以及姜维,廖化,张翼等人处置得当,最好把黄皓也杀了,后面假投降等计策也不需要了,汉中可以想法慢慢恢复,即使办不到,只要内部稳固,短期内也不要紧。如此,至少五六年内蜀国不会灭亡。先看下三国志.刘禅传:六年夏,魏大兴徒从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剌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奉书曰景耀六年(263)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分三路攻蜀,蜀派张翼,廖化,董阙迎敌。大赦,改元炎兴。冬天时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刘禅用谯周策,投降邓艾,并献降表。可见,当时诸葛瞻父子已经战死,损失数万军队,朝野弥漫着恐惧,怕战思潮,加上姜维远在剑阁,缺少军事干将,谯周等言论的影响等,投降是一时无措作出的权宜之计。北地王刘谌曾争辩说:“臣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夹击,可获大功……“。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王子,这些话不会是乱吹,是有一定依据的。邓艾经七百多里艰难跋涉,又经历和诸葛瞻苦战,已是疲惫之师,如攻坚城再添伤亡,士气可想而知,成都毕竟是都城,城防有一定基础,不会一攻就破。如果刘禅拒绝投降,姜维回援,附近州郡勤王,加上成都守军出击,灭邓艾于成都城下不是不可能,只是蜀国缺少一位干练勇武,通达全场的帅才,姜维虽不错,但一时难临现场。一、 诸葛瞻以逸待劳,固守京师,闭门待援。 诸葛瞻,诸葛亮的亲子,京师卫戍区司令员,手头2万精兵。再发动城里的青壮百姓,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号召,义务守城。死守城都城,闭门不出。 以2万守军,城高兵多,粮草丰足,足以固守个把来月、只待姜维回援,里应外合,那时邓艾不得不考虑“肉夹馍”这个后果。二、 退“南中四郡(越嶲、益州、永昌、柯)”避难。以退为进。 当年军师诸葛亮七擒孟获,平息了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如今后主有难,定能得到邻邦帮助,然后再等待姜维大军回援。凭借南中深山天险,想抓住后主,也不是一天2天,估计,那时候邓艾的“特种支队”再遇姜维大军,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古今历史观文


如果蜀国封死了各个关口,是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的,养精蓄锐,重文重武,加强战备,待天下有变,统川兵出蜀,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老赵大赵赵建明


当时蜀国已经是穷兵黩武

比灭亡也撑不了多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