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小單元”佈局“大戰疫”

基層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防線,責任重大,任務艱鉅。為全面落實疫情防控相關要求,安慶市迎江區實施“網格化管理、小單元作戰”,首創單元長工作機制,在全區281個網格基礎上細分樓棟單元,設立2775個單元長。單元長的產生,在該區基層社區推動形成了“社區黨組織領導、網格長管理、單元長負責、居民住戶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制度。

2775名單元長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

2月19日上午,在迎江區濱江街道秦潭湖社區山水雲間小區253棟一單元,單元長鄒賢斌正在對照手機微信群,彙總住戶報送的信息。

鄒賢斌是社區老黨員,也是該棟一單元的普通居民。街道、社區推行單元長工作機制後,他主動報名成為單元長。這是一棟18層的住宅樓,實際常住46戶,這便是鄒賢斌作為單元長包保負責的範圍。

自2月16日起,通過上門走訪和微信群聯絡,他開始每日摸排單元住戶信息,宣傳疫情防控要求。

“請愛護我們的生命健康,請14號樓3-4單元住戶依次填寫疫情防控排查表,麻煩大家接龍填寫,這樣好統計,後一戶接著在前一戶的表格內填寫,謝謝大家支持與配合……”“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您家要是缺什麼,我幫忙去買……”

在新河路街道新河社區江畔尚城小區14號樓3-4單元,居家隔離人員說起每天和單元長劉鳴之間的“互動”,就像是在談一位老朋友。

劉鳴是小區一名單元長,也是社區一名黨員。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劉鳴義無反顧地加入志願者隊伍,每天穿梭在各單元樓道,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現在又成為一名單元長,服務單元居民。

為落實市委疫情防控工作“一項管理”“五個清倉見底”要求,2月10日起,迎江區實施“網格化管理、小單元作戰”,在全區281個網格的基礎上細分樓棟單元,根據樓棟單元數量設立了2775個單元長,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實現了對轄區樓棟篩查的全覆蓋。

根據《迎江區單元長管理辦法(暫行)》,該區依託社區原有網格或局部調整網格,按建築類型多層1人、小高層2人、高層1單元1人設置單元長,每人管理一般不超過50戶。單元長為所在樓棟的有一定影響力、有一定文化、身體健康、年齡一般不超過65週歲的住戶居民擔任,由網格長、社區居民、物業管家推薦或群眾自薦產生,區財政每年給予單元長一定工作經費。

疫情防控期間,單元長承擔入戶摸底、疫情信息提供、協助防控措施落地等職責,日常參與社區治理,採取登門入戶、重點戶跟進、微信群、二維碼掃碼、電話聯繫等方式對居民戶進行管理。

以區、鄉街、社區三級黨組織書記主抓單元長,迎江區打通了疫情防控和社區治理“最後一米”。截至目前,該區1鄉6街道的31個社區累計劃分281個網格、2775個單元,2775名單元長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人均包保住戶42戶。

新型社區治理制度在疫情中淬鍊成金

秦潭湖社區是我市東部新城一個典型的新興社區,目前各小區已入住1.7萬戶5萬人口,社會治理面臨著很多待破解難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居委有16名社區幹部在崗,按照網格劃分,平均每名網格長要負責1000戶以上的疫情防控工作。

“‘五類人員’摸排、政策宣傳、突發事件報告、收集社情民意,尤其是對封鎖小區及居家觀察居民的生活保障工作如採購各類物資、代辦各種服務等,社區幹部真的忙不過來。”秦潭湖社區黨委書記王秀說。

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防線,責任重大,任務艱鉅。現在,秦潭湖社區有了288名單元長,配合網格長工作,減輕了社區部分工作壓力。

該區一名相關負責人坦言,從整個迎江區來看,一直以來實施的網格化管理工作機制雖然實現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但微觀上,每名社區網格長包保戶數平均都在300戶以上,工作量巨大。網格里雖設有樓棟長,但其產生、管理、職責、獎懲、與社區黨組織及網格長的關係等方面,沒有系統性的管理制度設計,社區工作群眾參與度低。

單元長的產生,在該區基層社區推動形成了“社區黨組織領導、網格長管理、單元長負責、居民住戶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制度。正如宜城路街道錢牌樓社區第五網格長程敏所說,單元長的出現,讓居民群眾有事“找得到人”,辦事更加快速便捷,進一步細化了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

華中路街道光榮社區黨委副書記張媛說,疫情期間,單元長加入摸排,社區能夠更快做到“清倉見底”。單元長的工作機制創新,為今後社區網格精細化管理服務提供了保障,如信息採集特別是網格內流動人口、特殊人群信息採集,還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消除隱患,如鄰里糾紛、井蓋破損等。

近年來,迎江區不斷完善“一縱一橫一清單”城市基層黨建體系,通過聯席會議制度、“三單”制度等已經實現了橫向力量融合。

“我們希望通過單元長工作機制的補充,延伸組織工作觸手,擴大組織工作覆蓋,最大程度發動群眾參與,實現網格黨支部引領、小單元群眾自治,提升基層治理的力量和質量。”陳浩說。

按照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小單元作戰”要求,除在城鎮社區全面推行單元長外,目前迎江區在2個鄉的16個村也已全面建立聯防長工作機制,築牢疫情防控社區(村)第一道防線,確保重點人員情況“清倉見底”。

(記者 羅少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