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她的才华比肩林徽因、杨绛、张爱玲,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一位穿裙子的士;

95岁她捐赠3568万,用于支持传统文化研究;

耄耋之年,申请回国,为中国的古典文学传承灯火;

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在诗词界,她被公认为是: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人民日报评价她:

为中国诗词之美吟诵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

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证。


她是谁呢?
她就是叶嘉莹。
听到她的名字,你也许会感到陌生,但听完她的一生,你一定会肃然起敬。

01 少女的天空总是春天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在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这是一个书香世家,祖籍是蒙古裔满洲人,隶属镶黄旗。

叶嘉莹本不姓叶,姓叶赫纳兰。 族中曾出过一男一女两个名人,男的是个诗人,叫纳兰性德;女的便是慈禧太后。

她出生时正值盛夏,池塘里开满荷花,她便有了个小名,叫小荷。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叶嘉莹3岁时与小舅李棪及大弟叶嘉谋合影


书香世家,一门子读书人,父母也喜好博览群书,叶嘉莹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岁识字,四岁诵诗,六岁学习《论语》,九岁考入笃志小学。

幼年时,家里有个大院子,男性长辈们喜欢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吟诵诗词,长衫飘拂、古意盎然;女眷们则会坐在屋里拿着唐诗小声背诵。

便是这时,古诗词彷如一泓清泉,滋养出了叶嘉莹一颗诗心。

在古诗词的陪伴下,小小年纪的她已能出口成诗。院中移种了一棵竹子,竹叶苍翠欲滴,带着丝丝秋意,她灵心一动,一首诗脱口而出: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新知识,旧道德”,她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长到了十来岁。

小时候,父母不允许她出门和小朋友玩耍,长居四合院,所以院子里的土地,墙角盛开的几朵小花,天空飘着的云,就养成了她文静幽远的性格,也更激发了她对诗歌的兴趣。

“朝闻道,夕死可矣”,虽年幼,她已读到了其间的智慧。

14岁以前,叶嘉莹的人生全是春天。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叶嘉莹和弟弟们的童年合影

02 一生漂泊,半世艰辛

时值抗战,七七事变后,山河巨变。叶嘉莹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1937年,父亲因七七事变被迫跟随国民政府西迁,一去八年,音讯全无。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母亲拖着病体前往天津租界做手术,术后因着急回家不幸感染,溘然长逝于回程的火车上。

这一年,叶嘉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苦难之一,温暖的家,一时四分五裂。

从此,夏天什刹海长堤上的冰碗儿、长夜挑灯读书时母亲的叮咛、细瓷罐中甜香的重阳花糕……那些曾经美好的记忆,都随着母亲的逝去,戛然而止。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17岁,她写下八首《哭母诗》,结束了春光明媚的少女时代。

她带着两个弟弟,在沦陷区艰难的生活,吃糠粃、皮壳、豆饼、红薯干混在一起的混合面,几个月也吃不上一次白米饭。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从前的时光就像一场梦境,醒来时,人间只余几度秋凉。

年岁渐长,已至婚龄。经人撮合,她结识了之后的丈夫,却是又一次不幸。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1948年,叶嘉莹结婚


她爱讲爱情诗,却一生没有得到爱情的眷顾。

她直言自己婚姻的不幸,“我这一生都被命运推着走”。

婚后一年,生下大女儿。

女儿四个月时,白色恐怖在台湾弥漫开来,夫妻二人双双入狱。

后经查证,她与政治无关,又有要吃奶的孩子,随后被释放。

可是,家被抄了,工作也被迫辞职了,失业失家,她只得寄人篱下。

没有房间住,她带着女儿睡在过道的地铺上;孩子哭声扰人,为了不打扰主人休息,她顶着烈日抱女儿出门,在树荫下走来走去。

那时的苦只有她自己明白,她把那段生活写进了诗里: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三年后丈夫出狱,她迎来的却是他的性情大变,拳打脚踢。

她告诉自己:“只有杀死自己的一部分感情,才能得以生存。”

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生活艰辛,颠沛流离,台湾、美国、英国、加拿大……二十余年,她一直漂泊。

终于,1974年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悲喜交加,她一口气写下了1878字的长诗,“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折磨长情的人。

1976年,叶嘉莹趁开会的机会,飞往多伦多看望自己的大女儿和女婿,等她再飞回小女儿家时,数日之隔,叶嘉莹就接到了大女儿夫妇车祸遇难的噩耗。

少年丧母、老年丧女、中年失去了感情和婚姻,叶嘉莹一生受尽坎坷,苦了一辈子,忍了一辈子。

最后,只剩诗歌支撑。

03 诗歌相伴,人心不死

儿时,经常被关在四合院里,无人陪伴,是诗歌相伴。幼年读到的那些古老的智慧,成为她后来整个人生的指路明灯。

成长时期,家国飘摇,父亲失联,母亲突然撒手人寰,人是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啼血。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是诗歌分担了她的血泪,给予她力量。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年轻时的叶嘉莹


后来,流离失所,生活举步维艰,没有工作、没有薪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以诗歌谋生,曾经一度全家都要靠她的薪水来养活。

她内心苦闷,无人诉说,只得寄托于诗歌之中:“初心以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

晚年,共患难的女儿意外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其悲伤可想而知。

她写下十首《哭女诗》,悲痛欲绝,一度想过自杀,是王安石的一首诗救回了她。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不管怎样的遭遇,她都没有倒下,只因有诗歌相撑而存活。她将整个人的力量都融于诗词里,不老不死,生生不息。

是谓,诗词使人心不死。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1945年,叶嘉莹学习结束,之后就开始了她长达70年余的教学生涯。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叶嘉莹先生的学士学位毕业照 她说自己天生就是个教书的,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她便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忘却了所有烦恼。

在台湾,若论古诗词讲学,叶嘉莹如果认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 在台湾那些年,中学、大学的讲台,甚至电台,都是她挥洒智慧与心血的舞台。

席慕蓉也曾是叶嘉莹的学生,提及老师当年授课的情形,她形容说:她是发光体。

1969年,她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找了一份教职谋生,近半年后,UBC给了她终身聘书,这在校方史无前例。

1978年,她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同学、老师奔走相告,每一堂课都座无虚席,校园里也在一夜之间刮起了一阵古诗词的旋风。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诗歌于她是生计,也是救赎。

后来,回忆起那些艰难时世,她说:“如果没有诗歌,人就会在苦难中被磨碎了。”

有人问,为什么老了还不愿意让自己放松,还要那么苦心诗歌?

她说: “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他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留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她说,她愿意将生命结束在讲台上。也许有一天,她真的会如她说的那样,将自己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她的诗词,相伴她一生,诗词犹在,人心不死。

04 极致的高贵是朴素

叶嘉莹先生向来不看重金钱,自己生活简朴,每事亲力亲为,从不假人手。直到腿脚不便才受人照顾。

如今,她已经95岁高龄,独自生活,粗茶淡饭,经常一锅开水,青菜往里面一蒸,再蒸上几个馒头就是一顿饭。

她不是富豪,在加拿大时,连家具都是用二手的。却在退休之后,将加拿大给她的20万美金退休金拿出一半成立了奖学金,只为将中国诗词发扬光大。

一介书生,年至高龄,很多人都劝她尽量少出席活动,能少讲一点课就少讲一点课,但她只要身体无恙,就仍然坚持,90多岁还活跃在讲台上。

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注于此,不为名利、不为得失,只是自己一生喜爱诗词,了解诗词,深知其中有多么美好的东西。她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也能一起体会,不至遗憾。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今年五月,95岁的叶嘉莹先生再次登上热搜。她将自己讲学及版税所得1711万元全部捐给了南开,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传统文化研究。

而就在去年,她还曾将北京与天津的两处房产卖掉,捐赠给南开1857万元。现年已累计裸捐3568万元。 这些可都是她教了一辈子书换来的钱呐,她却丝毫不贪恋,一挥手就全部捐了出去。

她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就,我只能尽我个人的力量去做,我只会做这个,也应该做。”

她说:“荷花开了,我来晚了。50多岁才回南开教书,迟了点,但心中有一个梦,千年以后,只要有一颗莲子留下来,说不定有人把它培养,开花结子了。也许,现在自己没有完成什么,只要中国诗歌的种子不死,那么将来也许有别人,会有更好的完成。”

叶嘉莹先生的灵魂已经融进了诗歌之中,她就是朵将莲子留于世间的至洁莲花。

出生名门却生逢乱世,眷念故土却羁旅异乡,命运几度浮沉,叶先生始终葆有诗心,不忘初心,吟咏自得。

也许在她看来,此生有诗词相伴相慰,足以。

裸捐3568万,一生诗词相伴,她是先生叶嘉莹

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致敬叶嘉莹先生为中国古诗词做出的巨大贡献,祝愿叶叶嘉莹先生风雨百年后,一世安详,安康长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