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祁鈺處置一個太監的手段,就能看出朱祁鎮奪門之變為何成功?

明代宗朱祁鈺當上皇帝可謂是臨危受命。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率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蒙古,卻兵敗土木堡,自己還被俘虜。朱祁鈺被以于謙為首的群臣扶上帝位,讓于謙主持大局,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在迎回朱祁鎮後,朱祁鈺將自己的哥哥囚禁於南宮。

從朱祁鈺處置一個太監的手段,就能看出朱祁鎮奪門之變為何成功?

王振

  景泰元年(1450年),有一個太監叫單增,據說他恃寵驕縱,他生日之時,有大臣去他家慶賀生日,送上厚禮以賄賂他,結果此事被給事中林聰得知。林聰聯合都察院十三道彈劾單增,列數單增的過錯,說他跟王振一樣,如不處罰,必會重蹈王振覆轍。朱祁鈺將單增論罪下獄。事實上,在此之前,林聰還曾因為太監金英犯法一事彈劾陳鎰、王文等大臣,說這兩人畏懼金英的權勢,後來金英因此事被處死。

從朱祁鈺處置一個太監的手段,就能看出朱祁鎮奪門之變為何成功?

明朝午門血案

  太監犯法,當然要處罰,不過林聰的彈劾卻動機不純。單增不過是一個小太監而已,權勢並不大,幾個大臣去行賄,林聰居然卻能拉上整個都察院十三道上百號人一起彈劾,這麼大的動靜無異於逼迫朱祁鈺,朱祁鈺也只能處罰了單增。實際上,單增並沒有大罪,下獄之後沒多久就被赦免了,只是單增以後就小心謹慎了。


從朱祁鈺處置一個太監的手段,就能看出朱祁鎮奪門之變為何成功?

打獵回來的朱祁鎮

  在正統朝時,明英宗朱祁鎮重用宦官王振,培植宦官勢力,導致明朝兵敗土木堡。正統十四年,朱祁鈺還在監國時,朝堂之上發生了午門血案,朝廷群臣氣憤之下當場打死與王振有來往的毛貴、王長隨和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從此之下,宦官勢力逐漸衰弱,錦衣衛也深受打擊。

從朱祁鈺處置一個太監的手段,就能看出朱祁鎮奪門之變為何成功?

奪門之變

  朱祁鈺當上皇帝后,延續了之前的做法,繼續打壓宦官勢力和錦衣衛,單增就是一個例子。單增犯法本該受處罰,都察院卻借題發揮,就是為了警示各個太監,以起到殺一儆百的目的。錦衣衛自馬順被打死之後,新的指揮使盧忠沒過多久因金刀案被撤,後來由於謙的女婿朱驥任職。

  錦衣衛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成立的,其目的是監察百官,後曾因錦衣衛權力太大而撤除。朱棣當皇帝后,重新恢復了錦衣衛,繼續讓錦衣衛監察百官,所以錦衣衛有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權力。後來朱棣也認為錦衣衛可以監察百官,但誰來監察錦衣衛。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成立了東緝事廠,簡稱東廠,其目的是在監察百官的同時,也監察錦衣衛,東廠由宦官組成。東廠和錦衣衛共稱廠衛,兩個部門相互合作、共同監察百官,同時兩個部門又相互監督的。

從朱祁鈺處置一個太監的手段,就能看出朱祁鎮奪門之變為何成功?

朱祁鈺

  最重要的是東廠和錦衣衛不屬於朝廷中任何一個部門,而是直接聽命於皇帝,替皇帝監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如果東廠和錦衣衛要實現其監察百官的職能,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1.有足夠的權力,能夠直到監察作用;2.與朝廷各部門和大臣不能有密切的來往,才能專心為皇帝服務。皇帝如果能用好東廠和錦衣衛這兩個部門,那就是一把出鞘的利刃,用不好的話反而會傷到自己。永樂朝時,朱棣曾嚴令東廠和錦衣衛只能起監察作用,卻不能隨意干涉朝政。但在明朝大多數時候,東廠和錦衣衛都曾權柄太大,做出不少不法之事,留下諸多惡名。

從朱祁鈺處置一個太監的手段,就能看出朱祁鎮奪門之變為何成功?

朱祁鈺

  朝中大臣都是被監察者,當然不喜歡被監察。一旦有機會,朝中大臣肯定會打壓東廠和錦衣衛。王振是東廠廠公,他勸說朱祁鎮御駕親征,並更改行軍路線,造成土木堡之敗,王振要負主要責任。朝中群臣藉此機會,把王振黨羽連根拔起,東廠和錦衣衛勢力就受到沉痛的打擊。

  朱祁鈺作為皇帝,應該把這兩個部門扶起來,並牢牢抓在的手中。在東廠和錦衣衛被打壓之後,朱祁鈺理應重新對東廠和錦衣衛做內部調整,選擇忠於自己的人來任領導,讓這兩個部門重新發揮監察百官。但朱祁鈺卻並非如此,而是事事聽從文臣的安排,對東廠和錦衣衛置之不理,任由文臣們繼續打壓東廠和錦衣。東廠和錦衣衛就像被遺棄的孩子一樣,權勢不再,不能監察百官,反而被朝廷所管轄,脫離皇帝的控制。

從朱祁鈺處置一個太監的手段,就能看出朱祁鎮奪門之變為何成功?

朱祁鎮和朱祁鈺

  林聰如此大費周章彈劾單增,這就是加大對宦官勢力的打壓,避免宦官勢力抬頭。錦衣衛指揮使由於謙的女婿朱驥來當,朱驥跟朝中群臣來往甚密,他領導下的錦衣衛只會聽命於朝廷,而不會聽命於朱祁鈺自己。對於朱祁鈺來講,東廠和錦衣衛不再是他的耳目,而他形同瞎子。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回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前,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曾拉攏幫手、面見太后、調動軍隊,甚至還見過朱祁鎮,雖然行事機密,但仍然是有很多痕跡的。東廠和錦衣衛作為大明最強大的特務機構,卻集團啞火,沒有得到任何消息,這就是朱祁鈺放棄東廠和錦衣衛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