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01

1940年,香港,陳寅恪陳家訂了一份《大公報》。每天報紙一到,11歲的長女流求,就搶著看一連載。於是,陳寅恪數次對女兒說——

既然這麼喜歡看錶姑爹的日記,你何不也寫寫我們家的逃難經過?

數年後,流求與妹妹小彭、美延,共同完成一部《也同歡樂也同愁》。而前面所提的表姑爹,就是曾昭掄。

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為何流求稱曾氏為表姑爹?原來,曾氏的妻子俞大絪,是俞大維胞妹,俞大綵(傅斯年之妻)胞姐;而陳寅恪的母親俞明詩,正是俞大維的嫡親姑姑。俞大絪是陳寅恪的表妹,而曾昭掄,就成了陳寅恪的表妹夫。

如此這般,曾家、陳家、俞家和傅家,因為姻親,環環相繞。


02


曾國藩,晚清中興之臣,赫赫有名。同胞兄弟依次為國潢、國華、國荃、國葆。除國潢在湖南老家經營家業外,其他兄弟均棄筆從戎。

而昭掄,是國潢的曾孫,按照曾家“國、紀、廣、昭”的排列,他屬於第四代。祖父曾紀梁、父親曾廣祚,都是清代縣學附生。父親廣祚,後成為晚清舉人,著有《屏鍥齋詩文》行世。

母親陳氏,生有十三子,六子早夭,七子長大成人,並學有所成。在長子昭承、次子昭掄、長女昭燏、三子昭拯、次女昭懿、三女昭鏻和四女昭楣中,當屬昭掄名聲最響,他是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曾國藩舊居富厚堂

03


曾家藏書豐富,在曾國藩舊居富厚堂,專門修建了一座藏書樓,約有30萬冊圖書。藏書樓廳堂側門上,有一對聯——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但問耕耘。

曾家人才輩出,長盛不衰,想必與其家風有關。

六歲,昭掄進入塾館讀書,手不釋卷;九歲,讀四書五經,老師對其記憶力,大加讚許,稱其必有作為。

說句題外話,葉帥葉劍英,有一前妻曾憲植,是曾家的姑娘。兩人婚後,育有一子葉選寧。從小,選寧被送至外祖父曾家,飽讀詩書。11歲,來到北京,與同齡孩子相比,選寧與眾不同。

1912年,昭掄進入長沙雅各學校就讀;半年後,轉入長沙雅禮大學堂預科。1915年夏,他考入清華學堂。在清華,昭掄用五年時間,完成八年課程,成績優異。1920年夏,他考上庚款留學生,奔赴美國。

在麻省理工化學工程系,昭掄用了三年時間,修完四年課程,後轉攻化學。1926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昭掄來到廣州兵工實驗廠,擔任技師。這,也是他關注兵工製造業的開始。

歷史在這兒,埋下一個伏筆。後來的俞大維,擔任兵工署署長,與戰後的原子彈製造計劃息息相關。而昭掄,正是其中的核心之一。

昭掄歸國後,來到上海,拜見堂姑母曾廣珊(曾國藩孫女)。曾廣珊嫁給俞明頤,育有俞大維、俞大綸(早逝)、俞大紱、俞大絜(早逝)、俞大綱五子及五女俞大縝、俞大絪、俞大綵,另二女夭折。在此,昭掄遇見俞家次女大絪,兩人相戀。

曾家的女兒(曾廣珊),嫁入俞家;俞家的女兒(俞大絪),又嫁回曾家。真可謂,親上加親。

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俞大維母親曾廣珊

04


按常理,昭掄清華出身,留美博士,應是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像趙元任、梅貽琦一樣;即使穿長衫,也應如張伯苓、胡適,自有風度。

可這位曾氏後人,不走尋常路。戴著一副近視鏡,身著藍布大褂,不合體不說,還皺巴巴的,土裡土氣。有時,第三個釦子,還要扣到第二個釦眼中,形成一個大斜襟。頭髮不整,鬍子幾天不刮,臉更像幾天不洗,邋邋遢遢。另類的是,他的鞋子,前後有洞,只能趿拉著走路,簡直濟公的模樣。

據西南聯大學生何兆武,說起——朱家驊擔任中央大學校長,有一次召集各系主任開會,曾昭掄來了。朱家驊不認得,問他是哪一系的。曾答是化學系的。朱看他穿得破破爛爛,就說:“去把你們系主任找來開會。”曾二話沒說,轉身就走。接著,朱收到曾的辭職信。

不解釋,不辯解,合則聚,不合則散。由此可見,昭掄身上,湘鄉蠻子的倔強性格。

05

之後,應北大校長蔣夢麟邀請,昭掄出任化學系教授兼主任。添設備、買藥品、擴建實驗室,新官上任三把火。

費孝通回憶——

昭掄為這個學科費心盡力,像一個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在我國把實驗室辦到大學裡邊,據說他是第一個。通過實際獲得科學知識,他解決了這一個很基本的問題,抓住了要害。

在其帶領下,北大化學系,無論人才、還是設備,一躍而成國內大學中的最強系,深受矚目。

數年後,曾氏學生、北大教授蘇勉曾評價——

曾先生振興北大化學系的功績,可與蔡元培校長改革、振興北大的功績相比擬。

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1937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生與老師合影,前排右六為曾昭掄


06


抗戰爆發,北大、清華與南開,三校組成“長沙臨時大學”。昭掄率領北大化學系師生,來到長沙。繼而,他又加入“湘黔滇旅行團”,向昆明徒步進發。

旅行團1938年2月20日出發,4月28日到達昆明,歷時68天。陸路全程1600餘公里,200多師生步行約1300公里,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11 名老師同行,昭掄位列其一;旅行團指導委員會,四人成員,他佔有一席。自清晨走到傍晚,旅行團師生,同感腿的痠痛,腳板上磨起的一個個水泡。任重道遠,遠莫致之。

尤其宿營,更是五花八門。

聯大學生向長清回憶——

三千多里的行程中,我們的宿營地只是學校、客棧、以及破舊的古廟,在這裡是不能講究許多了。有時候你的床位邊,也許會一口褐色的棺材;有時候也許有豬陪著你睡,發出一陣陣難聞的腥臭氣;然後過慣了,也就不在乎了。不論白天怎樣感覺到那地方的骯髒,一到晚上稻草鋪平之後,你就會覺得這是天堂,放倒頭去做你那甜蜜的幻夢。

在路上行走,昭掄教授,依然長衫,衣襟前長後短,鞋襪難以蔽足。並且,他總沿公路大道,從不走小道捷徑。

過黔西“二十四盤”山路時,所有人均走小路,由上而下,呼啦啦,瞬息衝下山去。可昭掄先生,不動聲色,依舊沿著公路獨行。這樣,他比別人多花了十幾倍的時間下山。衣襟上厚厚的泥漿,與他相伴。是否,這就是拙誠?

曾氏學生唐敖慶,記得——

每天早晨,當我們披著星光走了二三十里路時,天才放亮。這時遠遠看見曾昭掄教授,已經坐在路邊的公里在標記石碑上寫日記了。等我們趕上來後,他又和我們一起趕路。曾先生每天如此。看來,他至少比我們早起一兩個小時。

前述,陳家長女流求,對錶姑爹的連載,總要一睹為快。想來,該是此次旅行跋涉的日記。其實,寫日記的習慣,伴隨昭掄終生。

聯大校訓“剛毅堅卓”,昭掄先生,應是最好的例證。“志、識、恆”的家風,也一一呈現。

昭掄先生,如此闡述——

志是奮發的決心,讀書必須有奮發的精神;識是遠大的眼光,一個人要讀好書,必須有識;恆是堅強的毅力,是否有恆,是決定能否真正獲得知識的關鍵。

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07


昭掄平時,沉默寡言。但在聯大,他是化學系開課門類最多的老師。他不單單是一位專業優秀的教授,而且還是一個國際形勢分析家。

同時,昭掄是有名的民主教授,也是中國民主同盟最早的中央委員。在每次民主集會上都發表講話,當然不是講化學,也不談政治和經濟問題,而是講軍事。他對當時抗戰的軍事情況瞭解得非常清楚,談起來像個軍事專家。

李鍾湘在《西南聯大始末記》中寫道——

曾昭掄教授講授有機化學、無機工業化學,他能文能武,文章下筆千言,有求必應,對軍事學也有特別研究,整年一襲藍色布衫,一雙破皮鞋。有一次公開演講,他推斷當時歐洲戰場盟軍登陸地點和時間,深得某盟軍軍事專家的推許。後來盟軍中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登陸時間與曾教授的推斷,僅差兩天,而地點完全相同。

果真,300萬盟軍,正是登陸諾曼底。

聯大學生,喜歡這位平易近人的教授。跑警報,在郊外燒飯,他也會隨著眾人,撿柴火。

昆明城內,外來人口激增,物價一路狂奔。昭掄利用專業,幫人開了一家肥皂廠,每月總能見到幾頓油葷,算是教授中的大款了。口腹滿足,可昭掄,仍是不修邊幅,著實個性十足。他對專業的用心,更是忘我。

據俞大縝(俞大絪的胞姐)晚年回憶——

在我近八十年的生涯中,還未見過有他那樣專心治學的人。他用功到了精神非常集中的程度,以至有時竟像一個“傻子”。記得有一天,我從北大回家,路過沙灘前,只見昭掄站在紅樓面前,面對著一根電線杆子,又點頭,又說又笑,過往行人不勝駭然。我走近他身邊,他也不理我,仔細聽他說話,原來他在和電線杆談化學哩……我同院鄰居一位老先生,曾在北大當過職員,他對我說過:“你那位親戚曾昭掄有神經病,我親眼見他對著紅樓前的木柱說話。”

不瘋魔,不成活。昭掄先生告訴世人,什麼是投入。

他終生追求一個志向,一個人生的著落。在他心裡,總要有個寄託。一生要做什麼事情,自己要知道、要明白。現在的人,很多不知道他的一生要幹什麼……沒有一個一生中不可移動的目標。

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前排左起:曾昭燏,曾昭傑夫人勞藹如,曾昭傑長女憲韞,曾昭傑,曾昭懿;後排左起:曾昭承,俞大絪,曾昭掄,曾昭楣,譚季甫

08


1945年8月10日,日本投降。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李濟(後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極富理智與科學遠見地指出——日本投降是由於兩顆原子彈投擲在廣島及長崎的結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從此昭告了原子能新時代之來臨,勝利自是我們所樂於聽聞的,但是新時代之來臨,我們每一個人都當有新的認識,也有了更重要的新責任。

時任軍政部次長兼兵工署署長的俞大維,也對原子彈的神奇威力,震撼。當他在中美聯合參謀本部參謀長魏德邁中將處,看到美國關於原子彈研製的機密文件《史密斯報告》時,絕對心有所動。之後,上報軍政部部長陳誠和最高統帥蔣介石。中國研製原子彈的源頭,始發於此。

俞大維認為,原子彈的研製,最為重要的是物理、化學、數學三門學科。曾昭掄,被列為此項計劃的的首選。作為俞的妹夫,更為重要的是,曾氏是國內一流的化學家。

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俞大維

在他的推薦下,物理系教授吳大猷、數學系教授華羅庚,也介入其中。方案決定,由曾、吳、華三人各選兩名青年人才,共同赴美,並撥發50萬美元,作為這一“種子計劃”的前期資金。

歷史記下了這三位科學家和六位青年才俊——

化學:曾昭掄唐敖慶 王瑞駪;物理:吳大猷朱光亞 李政道;數學:華羅庚孫本旺 徐賢修。

1946年9月,上述九人,在美國匯合,開始進修。隨著國共內戰,兄弟鬩牆,炮火連天,九人各有所歸。

1949年3月,昭掄重返北大,執掌化學系兼北大教務長。此時的他,掌控著北大。1951年,昭掄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兼高教司司長。與姻親俞大維,已是各為其主,天涯一方了。大哥昭承、弟弟昭拯、妹妹昭楣,已遷臺灣。

當然,作為手足的俞氏姐妹,會奉命向出任臺灣國防部長的俞大維廣播喊話,和平攻勢,勸其棄蔣投共。此生,兄妹再無相見。

曾昭掄:他是清華出身的留美博士,為振興北大化學系立下汗馬功勞

有人說過,像曾氏這樣的家庭出身或社會關係(至親不光有俞大維俞氏家族,妹妹昭楣的夫君譚季甫,其姐姐譚祥,是陳誠的妻子),若留在大陸,江山易主,絕不為其所容。但歷史,無法回望。

後來,昭掄與妻子,雙雙倒在了文革中。

一聲嘆息,江水無語東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