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十顧茅廬,臥龍先生會出山嗎?那時還有誰請得動諸葛亮?

遊書斌


導語: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漢廷雖仍稱正統,但早已名存實亡,於是天下有識之士紛紛尋明主來投,而那些意圖做出一番大抱負的也廣泛尋求名士輔佐,劉備就是其中之一。劉備前後三次前往諸葛亮的草廬拜訪,這才使諸葛亮出山輔佐,助劉備取得了三分天下的機會。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了諸葛亮,那別人三顧茅廬是否能請諸葛亮出山?若是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又是否會出山?

這在我看來是不大可能的,諸葛亮挑選劉備顯然是經過反覆思量的,以致於在劉備第三次前來拜訪時才答應出山。

01在漢末群雄勢力中,劉備是最合適也是最好的選擇

諸葛亮常將自己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相比,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有理想抱負的,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處的飽學之士皆有投奔明主,以求做出一番事業的想法,諸葛亮也不例外。

只不過諸葛亮對於投奔的主公有一定要求,如若未遇明主,寧肯荒廢了這一身學問也是不願出山的,而劉備就是他心中那個最合適的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後,與諸葛亮的這番對話就透露出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認識和擇主的幾點重要信息。

孫權家族盤據江東已經三代,前有長江天險可守,內有江東百姓擁護,江東的賢良之士也皆紛紛投效;

劉表雖佔據荊襄九郡,但劉表無能,始終都會失去這荊州之地;

劉璋佔據益州天府之地,兵精糧足,且劉邦也是在益州才成就帝業,但是劉璋闇弱,同樣守不住這益州之地;

曹操擁兵百萬,坐擁數州,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在群雄之中最大。

如果諸葛亮此時出山,劉表、劉璋不符合他心中明主的要求,而孫權、曹操早已勢成,諸葛亮此時前去也只是“錦上添花”。但諸葛亮選擇劉備不一樣,劉備這時勢力不大,諸葛亮若此時投效對劉備來說無疑如“雪中送炭”一般。這錦上添花又如何比得過雪中送炭之恩。

02時局動盪,為了延續家族,將族中子弟派去為群雄效力

有一句話叫做“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在東漢末年時局動盪之際,各大家族為了延續家族生命紛紛將門下子弟派去輔佐,以求家族能夠更好的延續下去。

如荀家的荀彧、荀攸叔侄、司馬家的司馬懿,包括曹操本家與夏侯氏皆是北方大族,而他們將寶壓在了曹操身上,並盡全力輔佐。

諸葛亮的家族也是如此,只不過諸葛家為了規避風險,派諸葛瑾前往江東輔佐孫權、諸葛誕前往許昌輔佐曹操,既然如此,諸葛亮自然是不能選擇前往這兩方勢力了,而剩下的劉璋、劉表也並非諸葛亮心中的明主,所以諸葛亮最後選擇了劉備。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未必會出山,而其他諸侯若是前去拜訪,諸葛亮也未必瞧得上。

所以只有劉備才能請得諸葛亮出山,況且劉備有前後去了三次,在這段時間裡,或許就是諸葛亮考慮的時間。


無古無今


我們都知道曹操這個人很愛才,比如他對劉備的五虎將十分傾慕,總想收為已用。

對落敗歸降自己的關羽上馬金,下馬銀的賞賜,目的就是收買人心。

他把張飛的名字繡在戰袍內襟處,無非是凸顯曹操愛才的表現,對趙雲也是如此。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當初諸葛亮隱居“躬耕南陽”時,南陽當時是曹操管轄的地方,曹操如此愛才,為何沒有“三顧茅廬”呢?

有人說諸葛亮此時默默無為,曹操不知道有此人。這有點說不過去,諸葛亮雖然很低調,但在圈內名氣很大,曹操相對劉備更愛才,劉備能找到諸葛亮,難道曹操找不到?

(曹操)

我認為曹操根本就沒把諸葛亮看在眼裡,因為此時曹操人才濟濟,另外諸葛亮肯定不會低三下四去投曹操,這就造成了二人失之交臂。

此時劉備卻撿了一個漏,“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然後幫他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國。

現在我們假設曹操十請諸葛亮,你覺得臥龍先生會出山嗎?

一、分析諸葛亮的性格,我認為即便曹操十請,諸葛亮也不會出山輔佐他。

我算了一下,原來二人八字不合,再就是二人都是裝×高手,誰也騙不了誰,達不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曹操不會重用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會鞠躬盡瘁。

再就是諸葛亮不是司馬懿那樣識時務之人,司馬懿可以屈身事人,可以藏鋒以待天機。

而諸葛亮恰好相反,從諸葛亮逆天行事六出祁山伐魏可窺一斑,也就是說諸葛亮從不認輸,甚至不服老天爺!

(諸葛亮)

不認輸的人往往是“寧做雞頭不當鳳尾”的主,是強勢之人。

此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朝廷的名義招賢納士,許多能人義士紛紛投奔其麾下,曹操的幕僚如過江之鯽,比如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等人,這些謀士哪個也不比諸葛亮差多少。

諸葛亮到了曹操陣營猶如錦上添花,哪能輪到他獨立表現的機會?

相反到了劉備陣營,諸葛亮是唯一的謀士,相對比侍曹是可有可無的謀士。

總而言之,以諸葛亮不認輸的性格,即便曹操請十次,估計他也不會出山。

二、從當時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來看,劉備是最弱的一個。

當時劉備如喪家犬沒有落腳之地。

假如諸葛亮能把一個垃圾股炒作成績優股,其能力和功績不言自明。

這就好比扶植一個要飯的當上皇帝,要比扶植一個諸侯當上皇帝更有成就感。

知道劉伯溫為何比肩諸葛亮嗎?

這是因為朱元璋出身低,劉伯溫把一個曾經的乞丐打造成了一位開國皇帝,劉伯溫和諸葛亮的經歷何其相似啊!

講真劉伯溫完全可以選擇強勢的陳友諒和張士誠,但他效仿諸葛亮輔佐了最弱的朱元璋,這才有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美談。

當時諸葛亮對於輔佐誰的問題肯定糾結萬分,最後他轉念一想:“假如我能把劉備打造成一位和曹操抗衡的人物最好不過了,假如失敗也沒人笑話我,畢竟劉備基礎太差了。”

相對曹操來說,其發展勢力到了天花板,諸葛亮能力和成績再大再好,對於曹操來說都是波瀾不驚的事。

這就好比你幫助富豪賺了100萬,富豪卻不以為然,但是你幫乞丐賺到一萬元,我估計乞丐會對你感激涕零。

諸葛亮更多考慮的是投奔誰更受器重,更有發言權的問題。

(諸葛亮)

在職場上,如果一個企業人才濟濟,一個企業急需人才,你會選擇哪個企業呢?

綜上所述,按照當時實際情況,曹操不會主動去請諸葛亮,即便去請,估計諸葛亮也不會出山輔佐他。

拋開曹操和劉備之外,我認為如果“三讓徐州”的陶謙堅持反曹,假如去請諸葛亮,興許諸葛亮會出山輔佐他,畢竟陶謙具有寬厚仁慈禮賢下士之風範。不知大家贊同我的看法嗎?


秉燭讀春秋


引言:

曹操即使十顧茅廬,臥龍先生也不會出山。那時能請動諸葛亮的也只有劉備了。

曹操請不到臥龍的原因

依照歷史而言,諸葛亮是位王佐之才。有這樣才能的人想要出山必然先為自己的將來預判一下、謀劃一下。何謂預判、何謂謀劃呢?預判,是在諸葛亮決定出山投身某一陣營時自己能達到什麼樣的權勢,在這樣的權勢下是否能夠完全發揮自身的才能。謀劃,在預判中出現拐點時,自己是否能夠應對。

以諸葛亮的才智,自然能夠想到加入曹操的陣營自己不可能達到一人之下的地位,那麼自己的畢生所學就可能會得不到發揮,那麼違反了自己的意願還不如隱於山林。那麼即使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不會出山輔助。

諸葛家族在三國時期較為出名的有三位蜀漢的諸葛亮、東吳的諸葛瑾、曹魏的諸葛誕。諸葛家族不把人才集中放在一個勢力內全力效忠,就已經說明諸葛家族有一定的私心,怕是統一後壓錯了陣營讓家族覆滅。

為什麼只有劉備能夠請得動諸葛亮

劉備在當時只是一股小勢力,連一方諸侯都算不上,手下雖然有關、張、趙這樣的當世虎將,但是謀士只有徐庶一人。那麼諸葛亮一旦加入劉備陣營,至少可以和徐庶平分秋色。而諸葛亮通曉軍事及內政屬於全能,徐庶只是專通軍事,慢慢發展必然會超越徐庶。

不要認為我是在刻意摸黑諸葛亮,諸葛亮出山時年齡在二十六歲,這樣的年齡段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如果這個年齡段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才發光。等到一腔熱血冷卻的時候,諸葛亮就該安逸于山林之間了,任誰都不會請的動他。


總結:曹魏有荀彧、東吳有張昭這二人的位置諸葛亮是不可能撼動的,所以劉備才是諸葛亮的唯一選擇。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琊陽都人,早年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定居。自從諸葛玄死後,他便一直在隆中隱居,過著清閒自在的耕讀生活。就在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天下發生了許多大事,先是董卓亂政,接著中原地區爆發了群雄爭霸,最後曹操在滅掉袁紹以後,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對於外界發生的事情,並非一無所知。相反他對天下大勢的發展,不僅非常清楚,而且深有研究。這一點從後來劉備來隆中拜訪時,他說出了精闢的隆中對可看出。這就說明,諸葛亮對於天下的各路諸侯,都頗有了解,當然曹操也不例外,面對勢力強大的曹操,他並沒有選擇投奔。

可以大致肯定,即使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多半不會出山。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並不認同曹操的行為方式。

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一事上,曹操的行為讓天下英雄所不恥,當時人稱: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無論是從讀書人的名士情懷,還是匡扶漢室的政治情懷,曹操都是應該打擊的對象,怎麼能去輔佐。另外曹操為人多疑的性格,也會讓諸葛亮畏而卻步。在諸葛亮眼裡,他需要一個任其自由施展才華的主公,而不用擔心會招致懷疑。可以說,曹操與諸葛亮互相不適合。

二:有劉備在,諸葛亮很難選擇曹操。

其實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諸葛亮居住的隆中,離曹操的地盤不算太遠,若要投奔,早就去了。這的劉備奉劉表的指令,駐守在新野,他常常與諸葛亮的好友司馬徽交談,討論古今。司馬徽覺得劉備是一位明主,或許向諸葛亮大力推薦過劉備。為了促成劉備與諸葛亮相遇,司馬徽還在劉備面前大力稱讚諸葛亮。因此,極有可能是這種情況,在劉備與諸葛亮還沒見面之前,心裡面就已經看上對方了。既然諸葛亮已經“心儀”劉備了,那麼曹操很難請走。說得誇張一點,若是劉備沒來邀請諸葛亮,諸葛亮或許會親自前往拜訪劉備。

還有曹操手下人才眾多,可能沒有諸葛亮發揮的空間。總之,就算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基本上不會跟隨曹操而去。


子正尋道


關於第一個問題,曹操如果十顧茅廬,臥龍先生會出山嗎?

我認為不會。

第一,從政治立場上看,諸葛亮不會選擇曹操。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說“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曹操在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還能“挾天子以令天下”,但是越到後面,他漢賊的名聲就越為人知。諸葛亮是正統思想很重的人,他不僅要統一,而且是要匡扶漢室的統一,曹操可能覺得能統一,結束亂世就好。但是諸葛亮的意識形態不是這樣的。就像電視劇《亮劍》裡面趙剛對李雲龍說的“弄不清為什麼打仗的問題,那就是瞎打。為鬼子打仗你也打?”這就是政治立場。是諸葛亮最終為劉備集團所用的最重要的政治基礎。


第二,從曹操的作風和性格來講,諸葛亮也不會為他所用。曹操是一個能力型,強勢領導,要的是參謀人員,而不是一個王者師。而諸葛亮是一個自比管仲樂毅,想有全權自主的人才,適合輔佐一個弱國弱主。曹操的猜忌心很重,得罪他的人都得死,如許攸,孔融,婁圭,崔琰等等,都是曹操不能容的人。(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三國志崔琰傳》),連對他影響最深的荀彧都被他逼死了。而劉備相對就寬厚大度多了,三國志說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劉備的性格是比較親民,討喜的。曹操還屠過城,“泗水為之不流”,這些都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


東征徐州,“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第三,曹操集團的頂層已經沒有諸葛亮的空間了。諸葛亮的志向,能力,才氣是很大的,但是,即使曹操很想用他,十顧茅廬,曹操集團已經有一套班子了,且不說荀彧這樣的中央級的,還有其它的著名謀士,如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劉曄,等等,其它的能臣幹才也是不少的,如劉曄,鍾繇,崔琰,毛玠等等,諸葛亮一進來,估計只能像司馬懿一樣,從基層做起(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晉書宣帝紀》)。這也是他很難接受的。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兩歲,算是同齡人。

曹操打天下的時代,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起義兵,討董卓,開始各路諸侯爭奪地盤,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元)官渡之戰,這是曹操最需要人才的時候,諸葛亮還是在青少年時代(生於公元181年)。他們已經錯過了結合,或者合作的時間了。等到諸葛亮二十歲以後,曹操最需要人才的時間已經過了。留給諸葛亮的機會和空間就不大了。


關於後一個問題,除了劉備,還有誰請得動諸葛亮。

我認為沒有其他人了。諸葛亮成年以後,三國的亂世已經到了下半場了,北方已經被曹操平定。南方只有劉表,孫權,西北有馬超韓遂,西南有益州劉璋,還有遠在交州的士燮,以及劉備曾經想投奔的廣西的吳巨。除了孫權,其他的都是不入諸葛亮法眼的人。即使是孫權,也與諸葛亮的政治理念不同。只有劉備能請得到諸葛亮,也最終互相成就了一番偉業。


再思樓紀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句話簡簡單單地寫出來諸葛亮的一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悲壯的英雄選擇悲壯地離去,病逝五丈原的諸葛亮,真的不知道自己奮鬥一生的結局嗎?不是的,他知道,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罷了!如果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會如何去選呢?就如問題所問,“如果曹操十顧茅廬,臥龍先生會出山嗎?”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去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與社會輿論,瞭解諸葛亮的為人與志向。從而去分析劉備和曹操,對比兩者哪個更適合諸葛亮。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社會風氣與輿論。東漢末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亂到官位都可以相互買賣。但當時又是一個看重名節的時代,是一個炒作的時代,因為當時選拔官員的制度是舉孝廉。何為舉孝廉,舉就是舉薦,孝是孝順,廉是廉潔。舉孝廉的本意是各個州郡選舉出德行品質優異的年輕人進入官場,服務百姓。但隨著社會的動亂,這一制度不但未能選出品德優秀的人才,反而催生了不少沽名釣譽之徒。這使得當時的社會風氣十分浮誇,文人之間都會標榜自己的德行。社會輿論也會對名分氣節十分重視。諸葛亮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雖然我們認為諸葛亮有豐功偉績,但那也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取得的。故而,諸葛亮多多少少都會被打上重視名節的烙印。另外,當時仍是奉行儒家的時代。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相去不遠,諸葛亮所受的教育一定是引導大家注重名分與氣節的。

然後,我們來說說諸葛亮這個人。諸葛先生是名門之後,父親早亡,與從父一起生活。這樣的人生經歷會使得他內心有一份責任感,一份振興家族的使命感。另外,他的從父官至豫章太守,說明他們諸葛一族還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而在這樣有社會地位的人當中,大家看似不注重入仕為官,但在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建功立業,一展雄心抱負的!所以,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好為梁父吟。這表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華,也從側面告訴我們,他急切地希望得遇明主,迫切的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麼該選擇什麼樣的主公呢?在他的人生經歷及教育指導下,已經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明路。第一,要有正當的名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明主一定要有名分,要有大義。第二,一個自比管仲樂毅之人,定是不可屈居人下,他是不能在其他謀士之下的,所以他的主公必須重視他,重用他。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定要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與人生抱負。

按照諸葛亮的要求,我們來分析一下曹丞相與劉皇叔。在當時,曹操身處中央,位列三公,錄尚書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下文臣武將,不勝枚舉。而對比劉備,就要差遠了,屯軍新野,未有寸土之地,文臣武將,屈指可數,僅餘皇叔之名號。然,孔明卻選之。這是因為:第一,劉備有名分,他有皇家血統,是中山靖王之後,而且當時的漢獻帝親口稱其為皇叔,這就是一塊金字招牌,能吸引一批才華洋溢,忠貞不二之謀臣;第二,劉備手下謀臣少的可憐,而且質量還不算高。這和曹操比可是天上地下,不足道哉。可是孔明就是看到這點——人手少,我就是核心——是核心,我就能順利的實施我的主張;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孔明看到自己在劉備這裡能有更大的作為,更能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匡扶漢室!

所以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曹操十顧茅廬也是請不動諸葛亮的,因為他不符合諸葛亮的擇主標準。另外,看了諸葛亮的擇主標準,縱觀當時的諸多英雄,還真沒有那個比劉備更合適的了,因此,除了劉備是不會有人能請得動臥龍出山的。





大話國學


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到東吳出使,孫權想留下他,就派諸葛瑾去說,諸葛亮的回到是“孫將軍能用亮而不能盡亮”。就是說孫權他能用我,但是在東吳我沒有能夠施展全部才華的舞臺。東吳當時有周瑜,“內接骨肉之親,外接君臣之義”,還有託孤大臣張昭,諸葛就是留在東吳也不可能像他在蜀漢那樣位極人臣,一呼百諾。

同理在曹操這裡,“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呂虔、滿寵為從事,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這是演義中曹操自己介紹手下的能人的原文。實事也證明曹操能夠統一北方,天下三分他為主,手下人才濟濟是毫無疑問的。諸葛亮如果去了,恐怕還不如在東吳的待遇好。

而在劉備這裡就不一樣了,劉備長期缺少一個一流的謀士,諸葛一出山那真是奉為上賓,如魚得水。諸葛的地位在蜀漢一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所以說曹孫兩家是請不動諸葛的。除了劉備誰也請不動他


如煙入幻


個人認為,題主的假設如果成立,諸葛亮會。

(不贊同的也不用留言反駁我,在此僅是說下個人看法而已。)


諸葛亮善於權謀,懂軍事、內政,知曉天文地理..... 但他縱使再聰明,用不著的東西學來做什麼?一個山野村夫,需要學這些?我如果不想當醫生,首先就不會去學醫,將時間跟精力放在別處好不好?所以,別看人家整天待在山裡,其實是有理想跟抱負的,真沒這心思,那他完全可以效仿左慈雲遊四方,更用不著教村民歌曲,變相為他擴大名氣。

雖然在山裡,但人家一直再等明主。(懂權謀怎麼會不懂攻心?輕易得到的不會被重用,那結果跟龐統初來蜀國有什麼區別?他認為自己有大能,就想謀大權,居高位,效仿姜太公,自己去推薦自己那還有什麼意思?)劉備能打動他,當時劉備有啥?過不去上萬的兵馬,一個新野守著都費勁,就這樣才來三回,哭一哭就搞定了,曹操不比當時的劉備有勢力?要是題主假設成立,曹操這麼有勢力還肯自降身份去請諸葛亮,那都用不了十次都能請過來。若是孫權能像劉備一樣一開始就請諸葛亮,諸葛亮興許更樂意去,畢竟人家親哥還在東吳呢。(擇明主,魏、蜀、吳這三個哪個是昏君?就算孫權,軍事、政治,能耐不大,但也絕算不上昏君吧,曹操就說有主見,但也算得上是忠言逆耳,平時也樂得聽謀臣的建議。擇明主,除去判斷他是否是昏君外,還要考慮一條重點,這個主公是否器重自己。)

若想號召人起義,或者共謀大業,總得有個冠冕堂皇的說法,劉備姓劉,總說自己為了匡扶漢室,那三國鼎立的時候他自己稱什麼帝?他眼裡真有當時的皇帝?別人搶,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叫漢賊?他自己趁亂當皇帝,這就叫匡扶正義了。。。?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些道理,諸葛亮會看不清嘛?你姓劉還是姓曹真的重要?他看重的無非就是他們誰更器重自己而已,曹操若肯拿出劉備的耐心去請,他一樣會出山,本來人家也沒想一輩子在山裡帶著,跟劉備說什麼過慣了閒雲野鶴的日子,無非也是考驗劉備的誠意罷了。


喜歡我的回覆,請點點我的關注喲~


萌魚聊生活


老泰迪講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前言:

老泰迪認為除了劉備,恐怕沒有人能夠請得動諸葛亮,因為請不請得動諸葛亮全在於他自己。

分析時局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是個非常聰明的人,生逢亂世的聰明人自然是少不了

對時局的推測,對各個領導人物的把握。

什麼意思?那便是對潛力最大的領導隊伍的心知肚明。諸葛亮知道此時的天下只有三人是最有潛力奪得天下,第一個便是北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第二個則是東西南邊的孫權,最後一個是號稱劉家後代“以德服人”的劉備。

那麼諸葛亮自然是明白,自己想做一番大事業只能在這三人中挑選一位作為日後輔佐的對象。

分析利弊

範圍縮小後,諸葛亮肯定會分析在這三個人手底下當差的利弊。

首先是曹操,曹操這個人能力強,野心大,這是優點。但是他手底下的謀士多,疑心也是非常的大,這便是個致命的缺點。倘若諸葛亮做了曹操的謀士,諸葛亮只有兩個結果:

  • 第一,得不到重用,畢竟曹操手下有能耐的謀士多如牛毛,諸葛亮的才能得不到全面的發揮。
  • 第二,慘死於魏國,這個結局必然是在曹操對諸葛亮“莫名其妙”生疑後發生的,諸葛亮哪裡做的不對,哪裡得罪人,都有可能被人誣陷到曹操面前,曹操這個生性多疑的人必然會在殺了諸葛亮後後悔自己的多疑與衝動,亦或是殺掉便殺掉,扭個頭就忘了。

其次是孫權,孫權那邊時局其實已經穩定下來了,東西南都已經是吳國的了。對於諸葛亮而言,跑到吳國發揮自己的才能已經沒多大的必要性了,再者孫權也多半不會受重他,畢竟吳國謀士也是不少。

最後就只剩下了劉備,很多人都說劉備待人仁德是虛偽,但老泰迪認為虛偽一輩子也就不再是虛偽的仁德了,聰明的諸葛亮自然也明白這一點,接著諸葛亮會分析自己是否適合在劉備那裡當差:

  • 第一,劉備都沒有盤踞之地,這對諸葛亮而言是件好事,這恰好能夠發揮出諸葛亮的才能,幫助劉備一步步走向三足鼎立,一步步奪天下,而作為一大功臣劉備自然對諸葛亮會感恩代謝。
  • 第二,劉備手底下能用的謀士不多,跑到劉備手底下當差自然受重用。

結語

諸葛亮分析時局縮小範圍,分析各地主公的為人判斷利弊之行為是生逢亂世諸葛亮必然做的事情。所以曹操就算十顧茅廬,百顧茅廬,千顧茅廬,諸葛亮都不會出來。而之所以劉備需要三顧茅廬,可能是諸葛亮在試探劉備是否誠心吧!


老泰迪講歷史


所謂如果?要須知曹操廣納天下英才,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20歲出頭的司馬懿,最後應召入仕,競畏曹操威權,無奈出仕也!

倘若諸葛亮果有盛名,曹操定然想盡辦法,極盡手段,網羅門下,效命麾下!!!

曹操寧可負天下人,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哲學,用在諸葛亮身上,定然是不被曹操所用,必令其毀滅,決不能為其它人所用!!!

諸葛亮難入曹操法眼!不然的話,曹操寧可將其綁架!!!

司馬懿被逼入仕,即曹操使用的手段!

司馬懿逃不出曹操手掌心!諒諸葛亮不過如此,步司馬懿後塵,和司馬懿同朝為官,自然不在話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