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最近在看一檔美食人文紀錄片《奶奶最懂得》,它通過探訪各地田野鄉間的“奶奶們”,尋找最純正最傳統的民間美食,充滿了煙火氣和溫暖的人情味。

中國人的傳統美食多和時節、環境、習俗有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它們不僅受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更有傳承在其中。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奶奶最懂得》


可以說,美食和文化密不可分。


“民以食為天”,愛吃、會吃的人很多,但是,不僅懂吃,還對飲食文化、風土人情、歷史人文頗有研究的人則鳳毛麟角,《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算一個。

他用鏡頭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美食前世今生的故事,以及創造出這些美食的勤勞勇敢的人們的故事。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陳曉卿


陳曉卿對美食的熱愛離不開一個人的影響,他曾說:

“讀大學的時候從安徽老家來到北京,一下子就被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給迷住了。美食在作家的筆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的代表。後來參加工作,拿著菲薄的工資,我專門去把《雅舍談吃》裡寫到現在能找到的美食嚐了個遍。”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雅舍談吃》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雅舍”系列的其中一本,收錄了記述各種美食的散文,是梁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現,始於“吃”卻不止於“吃”,充滿著閒情逸趣。

字裡行間足見梁先生對於美食的見多識廣。北平菜、豫菜、魯菜、淮揚菜等菜系和風味,信手拈來。從饕餮大餐到街頭小吃,來者不拒。

走南闖北、廣交朋友的他,對生活的觀察體悟不得不說細緻入微。而他的詩書才情,也為文章平添了幾分文人雅趣。


梁實秋先生是我們熟悉的、我國現當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在散文和翻譯方面成就卓著。他是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用40年時間完成了對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

梁先生青年時代留學美國,回國後曾在北京大學等多所名校任教。中年定居臺灣,直到離世。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梁實秋


正因為他後半生的臺灣生活,文中很多地方都流露出梁先生對故鄉食物的留戀與思念之情。

因此,《雅舍談吃》不僅僅是一本談“吃”的書,更承載了梁先生對於過往生活的點滴回憶。談“吃”,也談“情”。


時值冬春之交,讓我們跟隨這位“最會吃”的的作家,一起聊聊冬春時節的美食們。


01 餃子


北方鄉間有句俗語:“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

對於國人來說,餃子不僅是頗受喜愛的平民美食,也是最能寄託情感和體現儀式感的食物之一。冬至吃餃子,過年吃餃子;家人團聚,一起包餃子;在某個餃子裡面包上硬幣,給予吃到它的人好財運的祝福。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餃子包硬幣


餃子能擁有今日的江湖地位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絕非一日之功。


餃子歷史悠久,相傳是在東漢時期由醫聖張仲景發明,最初是以麵皮包裹羊肉、胡椒等驅寒的食材以避免耳朵生凍瘡。

歷朝歷代,餃子有過很多不同名稱,如混沌、角兒、扁食、煮餑餑等,形態和吃法也有變化。最終,歷經千年時光,從古代的簞食瓢飲間走到今日大眾餐桌上。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餃子


餃子是一種十分包容、隨和的食物。

講究有講究的吃法,粗獷有粗獷的吃法。既上得了宴會席,也出得了路邊攤。

餃子的形狀可以飽滿也可以細長,餡兒可葷可素,皮兒可薄可厚,烹飪方式可以是蒸煮煎炸等。


除了作為食物,餃子也扮演許多其他角色。

在家裡,餃子是互動的方式;獨自一人時,餃子是飯,是家的味道;在他鄉,餃子是鄉情;對國外,餃子是中國的文化符號。


謝霆鋒曾在自己的美食節目中說,以前和父母的關係不太好,迷上做飯後,廚房成了自己和父母的一個溝通渠道,關係也有所改善。

下廚似乎有種神奇的魔力。

全家人一起動手包頓餃子,在和麵、擀皮、剁餡、包捏的過程中,細碎的交流、配合,長時間手頭重複勞動營造出的大段對話機會,以及眼見勞動成果的成就感,可以讓情感迅速流動起來,升騰起一股暖意。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包餃子


對於少有時間下廚的獨居上班族來說,速凍餃子是個好夥伴。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飢腸轆轆卻又沒有心力做飯時,拿出冰箱裡的速凍餃子,煮上一碗。有菜有肉有主食,一頓營養元素齊備的飯就搞定了。倒也有幾分家的味道。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一人食


我住處的樓下有很多東北餃子館,通常是夫妻店。餃子都是手工製作,現吃現做。

在那裡,我知道了餃子原來可以有這麼多種餡兒——豬肉、薺菜、香菜、茴香、酸菜、西葫蘆、香菇、玉米、韭菜……足見其對餃子的喜愛。

在店裡,常常能碰見熟絡的老主顧操著一口東北話和店主嘮嗑。

東北人喜愛水餃,也善於製作水餃,使其儼然成為東北的代表性食物之一。雖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隻只水餃,但包的是思念,系的是鄉情。在遙遠的南方城市,讓身在他鄉的老鄉們彼此識別。


餃子既獨特又普通,凝結了先人的智慧,徜徉於無數群眾的勤勞雙手間,已經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每向老外介紹起中國美食來,總少不了它。


02 年年有魚


家鄉過年有個習俗,年三十燒一盤魚,放著不吃,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即從歲末放到年頭,寓意“年年有餘(魚)”。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年年有餘(魚)


中國人愛吃魚,不同地方、不同菜系各有各的特色口味。


西湖醋溜魚,古來有之。

開封豫菜“兩做魚”,取黃河鯉,一半炸至微黃,一半淋上醬汁,一魚兩吃。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醋溜魚


平津一帶,春夏之交吃黃魚。

家家戶戶悶煮一大鍋黃魚,烙上餅,撕碎了蘸魚湯吃。

衚衕小販賣的燻小黃魚,一條一條插在竹籤上,香味撲鼻。這是春夏汛期特有的美味,過了這村沒這店兒。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燻小黃魚


北平的河南館子厚德福,瓦塊魚是一絕。

取活的鯉魚、鰱魚中段最精華處,切片,炸黃,淋上藕粉做的糖醋汁和熱油。

魚吃完後,剩下的汁用來焙面吃。這裡的“面”是擦出的馬鈴薯絲油鍋炒制而成的,酥脆,微甜,味道很別緻。


江浙地區的清蒸魚,味道鮮美。

時時難忘的是幼時常吃到的清蒸刀魚。

刀魚細長,幾條並排而列,放蔥薑絲清蒸,魚肉細嫩,鮮美無雙。吃完了魚肉,服務員把魚骨端下去,少時端回,魚骨已炸至金黃,咬之,酥脆。

刀魚被譽為“長江三鮮”之一,絕非虛名。人間美味,至今懷念。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清蒸刀魚


這不,無論煎炸蒸煮,從南吃到北,從年頭吃到年尾,可不是年年有“魚”嘛!


不過,私以為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外婆的紅燒鯽魚。

雖說比不上館子做的精緻,也沒有豐富的配料和上好的食材,不過是市場上最尋常的鯽魚,耐心燉煮而成,但是十分入味兒,非常好吃。即便同樣步驟,其他人做的就是不如外婆的,感覺很神奇。可能,是歲月的沉澱給了外婆神秘賦能吧,哈哈。

縱然吃過再多的饕餮美食,也比不上這一口家常味。


03 栗子


栗子起源於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馴化利用最早的果樹之一,種植和分佈十分廣泛。

它素有“乾果之王”的美稱,怎麼吃都得宜。


沒有糖炒栗子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每到秋冬時令,街邊就開始出現賣糖炒栗子的攤位。我小時候,多是一旁支有一口大鍋在翻炒,板栗混合著粗沙和糖稀,沙沙作響。這樣炒出的栗子,不僅滿足味覺,更滿足了視覺和聽覺。現在,自動炒板栗的機器正在逐漸取代這種大鍋。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糖炒栗子


炒好的板栗按品種依次排開在平托盤裡,等待食客的光臨。它們有大有小,有圓如水滴的,也有扁扁的,有開口的,有不開口的,開了口的偶爾還在裂縫中夾有幾粒粗沙。

取一粒,一捏,一聲脆響,把栗子仁取出來,丟進嘴裡,一口咬下去,溫暖甘甜的香味立刻佔領了口腔,將冬天的寒氣驅散。

一邊剝一邊吃,再看個電影煲個劇,巴適得很。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糖炒栗子


雖然冬天吃板栗最帶感,但現在板栗早已不是冬天的專屬。

相比糖炒栗子,袋裝板栗仁是一種更方便存儲和售賣小零食,口感較糖炒板栗更綿軟一些,一年四季都能吃到。

更有出奇制勝者,發明了冰凍板栗。於是,那些冬天賣糖炒栗子的攤位夏天就開始賣冰凍板栗。雖然看起來硬邦邦的,但其實並不難咬。慢慢地啃一隻栗子,比吃雪糕爽多了。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冰凍栗子


除了做零食,板栗還可以做菜。

外婆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年菜“燒雜素”,其中一味食材就是栗子。

茨菇、栗子、白果、紅棗,加白糖紅燒,食材的果香和湯汁的甜度達到美妙的平衡。栗子鮮甜軟爛,入口即化,最是好吃,所以每次都最先被挑完。


但栗子最妙之處還是在於做點心。

當年,北平西車站食堂是有名的西餐館,他們有道別致的小點心——“奶油栗子粉”。將栗子磨成幹鬆鬆的細粉,拌上攪打過的奶油。小勺取食,妙味無窮。


西湖煙霞嶺下翁家山滿家弄的桂花很出名。桂花盛開時正值栗子成熟,當地的路邊小店便奉出一道無上佳品——桂花煮栗子。

徐志摩每年秋天必去,只為吃上一碗,視之為一大享受。有一年桂花因為雨水的緣故早早凋零了,他有感而發,寫了一首《這年頭活著不易》。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桂花煮栗子


板栗魅力之大,不止於此。

逛超市時偶然發現,竟有其他作物用“板栗”作為品種名稱,比如“板栗紅薯”、“板栗南瓜”。你還別說,它們確有類似板栗的粉甜口感,特別好吃。


04 臘肉、鹹肉和香腸


美食紀錄片《川味》第二季中,四川雅安的皇木臘肉讓人垂涎欲滴。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臘肉


我國傳統美食中,臘肉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它不僅風味誘人、臘香濃郁,而且易於保存,深受人們的喜愛。

臘肉的做法是用鮮肉加入食鹽、香辛料等進行醃製,再經過懸掛風乾、暴曬、煙燻等步驟製成。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煙燻臘肉


湖南和四川的臘肉最為有名。但到了當地,最上好的臘肉仍須到農家才能尋到。作為一種農村社會的家庭產品,臘肉既可以待客,也可以自奉。

臘肉煮過,切薄片,新鮮青蒜切段炒之,濃香四溢,清爽不膩。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青蒜炒臘肉


我們江浙一帶也有醃肉,稱為“鹹肉”,即梁先生文中的“家鄉肉”。

相比臘肉,鹹肉製作起來更為簡單。挑選肥瘦適中的五花肉,均勻抹上鹽,自然風乾即可。每到冬天,家裡陽臺上常年掛著晾曬中的鹹肉,散發著肉香味。

冬天的飯桌上,鹹肉炒紫菜、鹹肉燒青菜、鹹肉菜飯都是常客。

鹹肉炒紫菜是我的最愛。紫菜,並非常常用來和蛋花做湯的海產紫菜,而是是家鄉特有的一種蔬菜,通身烏紫,葉子綠色。據說,這種菜只有在我們這一片的土地種出來才是紫色的,因其特殊的長江沖積沙土質,種在別的地方就變成“青菜”了。相傳當年皇帝還因此給這片土地命名“紫龍登”。

所謂“鹹肉菜飯”,就是用鹹肉、青菜、大米、水,一鍋煮制而成的飯食。口感鹹鮮,香氣撲鼻,一不小心就能吃個好幾碗。


垂涎欲滴,跟著中國“最會吃”的作家,一同尋訪冬春美食

▲鹹肉菜飯


臘味鹹貨界的扛把子之一還有香腸。

將抹上鹽和香辛料調好味的鮮豬肉條灌入豬小腸,壓實,用棉線紮成一節一節的,再用針均勻扎些透氣的孔,懸掛晾曬風乾,便可享用。

近年發現一家店鋪做牛肉香腸,肉質比豬肉腸略鬆軟一些,肉香濃郁,別是一種滋味。切薄片,微波爐稍許加熱,端出,滋滋冒油,滿屋子都是香味。“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05 小結


《雅舍談吃》實乃一本饞人的書,但除了“饞”之外,更有許多的風情、趣味和文化。就像梁實秋先生說的:“饞,基於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


梁先生對於美食的熱愛和見識廣博,令人歎服。

光是各路館子,比如東興樓、玉華臺、厚德福、譚家菜、致美樓、福全館、信遠齋,已叫人眼花繚亂。

獨特的餐具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煮核桃酪用的小薄銚、吃蓮子羹用的小蓮子碗和小銀羹匙。無不充滿了精緻感,落腳於“講究”二字。


也難怪冰心在評價梁實秋的時候說道:“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食乃生活之本。一口一口,吃出了生活,也吃出學問和藝術。

生活並不苟且,它也有詩和遠方。

做一個有才情、有趣味的吃貨,吃其然,更吃其所以然,其樂無窮。


寫在最後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這個“冬天”有點漫長,這個春節有點特殊。然而,病毒雖然可以阻擋我們相聚,卻擋不住我們相聚的心和心裡的溫情。

美食亦是一種力量,它溫暖我們的胃,進而溫暖我們的心,讓我們暖身暖心地投入到下一段的生活與奮鬥中。縱然再多不如意,也該時時記得——吃頓好的。

希望“冬天”快點過去,“春天”早日到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大家加油。


- End -

「我是 @粥粥Laraine ,歡迎和我一起讀書、成長,成為氧氣十足的有趣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