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达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竹林幽听雨


从王维的“诗中有画”说起

一、了解王维其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官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等。经历“安史之乱”,后参禅悟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广才多艺,以诗为最。

二、感味王维代表性诗句

他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等,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千古传诵,历久弥新的名诗佳句。

王维的山水画,也有很高造诣,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为一代宗师,开一代先河。

三、苏轼对王维的高度评价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就好像是一幅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说:诗中有画。

另外,在绘画作品方面,苏轼也给予王维很高的评价:“画中有诗。”这是因为王维的画作中包涵着深邃的人生思考,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四、苏轼与王维艺术价值取向的高度契合

1、什么是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明代文人朱承爵的《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曾提及到该词语。

我的最通俗的理解,

意境包括两个方面“景”与“意”:

第一、“景”,物象环境。物象,就是指具体物体的视觉表现。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山水鸟兽等。环境,就是由具体的物象所构成的综合的景观,它是所有物像的组合。

第二、“意”,意蕴境界。意蕴,就是蕴含的意义,包括情感。境界,就是意义情感所达到的高度层次和深度。

2、王维诗歌中的意境美

王维的诗体裁丰富多样,有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等。但无论什么体裁的诗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第一、景美。物象具体,构成的环境优美。就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水,石”这些是很具体的物象,它们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景观,一幅美妙的图画。而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皎洁的月光照在松树林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叮咚流淌。这是多么完整美妙的景观、环境和画面。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景美、境美。王维其他的诗也都如此,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第二、意美。诗的意蕴丰富,意境高远,耐人寻味,而又余味悠长。

这里就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简要的分析。

从表面看,这两句诗描写了“茫茫沙漠、边塞狼烟、黄河、欲落的夕阳”,景色优美。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这些表面景色的欣赏上,那我们就太肤浅了。在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去研究这里面的“直”和“圆”两个字,以及物象特征给我们带来的特殊的意境和情感。认真的品味茫茫大漠上的孤烟为什么如此之“直”?奔腾不息的黄河上的夕阳为什么如此之“圆”?

这个时候,我们要想真正的参透诗的意境,就要通过这些个体形象,把握由他们构成的大的景观环境,再抓住“直、圆”等鲜明特征去深层次理解作者所传达的内在的意义与情感!

“直、圆”简明的两个字,巧妙地描绘出边陲大漠的壮阔和雄奇。境界阔大,气象雄浑,间接的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怀。

“情与景”的高度、自然融合,构成了“诱发”人想象的美妙神奇的"审美空间”——这就是“意境美”。

王维的诗不仅景物清晰、明朗、形象直观、栩栩栩如生;而且意境幽静、空灵、清远、孤高。情景交融,意境高远。

这就是王维诗的“意境美”。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意境深邃,诗情画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苏轼与王维的契合,就在于都主张“诗中有画”的情景交融,并身体力行,在自己诗歌创作中完美体现。

苏轼评价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递的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向就是——“意境美”。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诗给“诗中有画”的“意境美”作了完美的诠释。

图片/来源网络


竹林幽听雨


苏子鼓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预示文人画的兴起并成为后世绘画之主流。

王维--充满诗意与禅味的水墨山水画卷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安史之乱发生在他的生前,这个时势,造就他矛盾的心理,尽管王维为官,却心在田野山庄,桃源之所或林下水边,还是在京官时,就在蓝田建自己安乐的场所--辋川别业,他的美妙生活,就发生在这里,留下大量的田园山水诗,追寻陶潜的遗风,所不同的他没有完全的与官场隔断,同时亦不用种豆南山,为生计所累,自己心境闲适而超然,他的诗与画,风格是完全与其生活的境界相左,甚至他不得不作伪官,让他十分的心烦,诗特别是画,成了他心灵洗涤与安逸的寄托。

中国画出现南北宗,出现文人与工匠画的分水岭,与发生在中国文化文明历史的高峰到渐渐走向下坡的态势的时代相合拍,王维成了这个时势的水墨英雄,他的画理与画的艺术实践,确实是开创一个时代的到来。果然,南宗画渗透在元明清的历史中,正好与其后时代文人的心理相合拍。在此之先,二李的绚烂青绿山水,还有唐代仕女画,佛画等,是充满亮丽色彩的,亦是中国文化文明渐渐走向高峰的态势相附合,当然我们又经历了宋代弱势汉民族政权的过渡期,而且宋时把花鸟画推向极致,明朝虽是汉民族之光复,却被两胡人政权所夹持,加上专制力量的进一步加紧,文化文明并没能够超过以往,只能算着回光返照,由于高峰不再,强势的文明经历漫长的调整期,山还是在高处,只是不再有顶峰,有点象人身高的生长,到此为止。

但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而立之年一过,进入不惑之年,进入知天命之年,使民族的心理更多的是内省,更多的展示心灵深处,故绘画此一媒介,由色彩到黑白之境(水墨),由自然的色彩进入墨分五色,由观者来解读墨色由浓淡而显示的色彩,从而无任是画者与观者,都进入一个新的艺术体验层次。而在此时的西方绘画,还有再现他们的现实世界,越画越有技术性,真实感觉也起来越强,再现自然的绚烂,但还未能上升到心灵的层次,直到印象主义的出现。

高倡水墨为上的王维,其实是前瞻地预见中国文人在其后之世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自然经历遭遇所然,因为胡人政权在其后世不断的出现,朝代不断地变幻,中国的文人总是在无奈地境遇在生活,水墨山水画成了一种近似药酒的媒介,可以减缓生在自以为不合时代的文人的心理痛苦。水墨山水境界成就了一代代王维后世的水墨英杰,计白当黑的老庄意味在画中得到深入,化自然的纷然而为宁静,淡远,空灵,悠渺,同时充满禅家的寂然意味。雪景成了王维主打题材,宗白华理解其所为是雪中自然是天开图画,其实应当是天然水墨画,虽然自然界在雪的作用下,仍然有色彩,但得到相当的冲淡,这还不是深入的理解,在王维的画中,没有季节的界限,只是心理的世界,没有春夏秋冬,只有心理的静谧寂然,不然你无法理解王维为何把芭蕉与寒梅画在一起,古代的画家,明知画中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不是一回事,所以能够打破一切魔障,进入心灵的自由王国,自然界的象只是中国水墨山水世界的参照与借用,而不是机械地再现出来,不能说西方的画者(印象主义之前)没有文人意味,没有诗意,只能说在程度上,由于过分执着于形与色,含量不够投入,与中国诗人画家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王维的作品因为时代的久远,无法断定其真迹还是仿品,但这对于我们理解王维并不会有障碍,真迹的下真迹一等的还是二等三等的,都能找到王维的精神力量,留传好几幅王维的雪景如:《雪溪图》、《江干雪霁图》(藏于日本)、《长江雪霁图》(藏于美国)其实合于王维题材倾向,为我们窥探王维山水画的诗境与禅味提供视觉的资料。

从王维的《山水诀》中,我们能了解王维对于山水画技法上的功底,亦知道王维对景的取舍与安排,还有道的追求,从《长江雪霁图》长卷展示的境界来看,他的画中有诗似乎是朦胧而隐隐然的,图中的冰雪净聪明的境界充满活泼泼的生机,这个生机不仅仅是那些堆集在山崖与水边的屋宇,江舟的行进,老翁的拄扙过小桥,有人世的暖意,还有那些成群的飞鸟,在雪停后的栖集与飞飞,这样使图中的世界充满生命感觉,禅的意味本不是空寂而是内心生活中的生命感觉,诗意的生活亦然,唤起的心底本能意味,展示的是诗人心底对世界的歌唱,这是内心的欣然,怡然与安逸。 在自然生活中水主动山主静,但画者世界却仿佛相反,水如静,而山在动,这在于画者那种充满动感的笔墨纹理,有舞动的态势,山为静,从一个短暂的时间说仿佛是,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山在动,千万年中总是沧海桑田的陵谷变迁,山在水中石中长到高峰,或者原有的山岩重新的陷入,只有水是永远的平衡,尽管它在动,却又是异常的静,王维似乎找到这种感觉,山石纹理成为画者刻意追求的着力点,其后世诸多的皴法如荷叶皴,披麻皴法,牛毛皴等皴法把自然的山的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的水墨画似雪景,所谓的雪景并不是表现寒意而是洗尽尘滓,净化世界,一个佛子着坏色衣,看起来是孤寂冷漠,然其内心的欣然喜乐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一幅寒林雪景图同样是此种展示,图中的核心灵魂,其实是让观者获得暖意与欣然喜乐,获取心灵的宁静与放松,唤起活泼泼的生机。

王维开创南宗画派,又与南宗佛子们的心灵相契合,两者交融在后世的禅学与画学世界里,诗意混合在其中,你从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的画中,从近代杰出的画者画中,可以感知王维的影响无处不在,宋代苏轼是南宗的鼓吹者,其实应当是文化文明的时势造就了南宗的兴起,是中国文化文明的历史进入高峰过后的必然,亦是王维后的文人不得不以此为之,天地虽大,无所逃,只有沉醉在水墨山水画中还能编织起一个安逸超然的心灵桃源梦境。


雷家林书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达了王维的诗,生动形象的与景色结合,看到诗就能想到一副美丽的画面,看到画就能朗诵一首诗。

被称为诗佛的王维,看看他有哪些让人走入画镜的诗,共欣赏。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孤独的一幅画,广阔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的升起,宽广的大河映照着夕阳。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山间幽静一幅画,空荡荡的山林里,见不到人影,却能听到传来人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雄心壮志英勇善战的一幅画,一个人可以战场三千里路,一把剑可以抵抗百万雄师。





胡子哥书评


苏轼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时,他赞赏王维的,是它的真实性,亦即是所谓的言之有物。作.诗画也和写各种文体一样,要有亲身经历体会,起碼你有这种体验,写出的诗,画,文才有实质的感觉,才能感动人,而不是宅在家里,办公室中,靠看几則新闻,收集一些人物事件,阅几篇逰记,可以设想外头世界美丽丶那么,可以凭空虚构出来诗歌文章,再寻章摘句,把美丽的辞藻运用起来,即便再华丽,亦不过空中楼阁,似乎也如叫口号一般,喊的再响,毕竟空洞无物。所以说到底,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赞赏的最终就是言之有物。這些物感动你了,那么情韵就彰显出来了。


二母3


就是赞叹王维的诗句绘声绘色,情景交融。

有动有静,动静一如。不但意境深远,而

且可触可摸,有画面感……


广法居士


诗歌是想象大于现实,因此不容易图像化,画作是现实大于想象,因此更需要好的意境,读王维的诗歌画面感如在眼前,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坡的这句评价,确实高明到位,传递了中国人讲究的言不尽,意悠远的价值观


明月十四楼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形象思维下的文学艺术呈现。通俗的讲就是诗歌表现出了灵动的画面感,读诗犹如游历于真实的自然景物之中,意境丰满的自然景物中,又自然的流淌着浓浓的诗意。这是对诗歌的高度赞美和文学艺术的肯定,与价值取向无关。


简学话题


宋代文人多全才,会书会画会文,才艺多样,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其中所提现的,是宋代全才型全能型文人的一种文化视角


笍木


"诗中有画":作者所描绘的思想画面,演绎了中国传统的文化风貌,洋溢着社会人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是指导人生的源头活水。

"画中有诗":作者在画中所产生的日常生活与规范,融于诗的思想境界里,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的日常行为,生活秩序,中国文化,倾向于社会发展,关心于民生;使之诗中人的心血一同源远流淌的江河,滋养人间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周向贤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如画图。宋 《苏轼东坡题跋!》五《书摩诘蓝田煙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磨诘,指唐 王维字。

摘自《辞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