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清华大学,新竹清华大学

新竹清华大学1956年于新竹成立,与北京清华大学,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一,筹备


第二清华大学,新竹清华大学

梁诚:曾任驻美公使,争取庚款退回,被誉为清华大学之父

1904年美国国务卿约翰·米尔顿·海伊认为清朝赔给美国的庚子赔款过多,应予以退还。清朝驻美公使梁诚得知此事,立即与美国政府斡旋,要求退回多余赔款。1905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同意退回1000多万美元的赔款并逐年返还,赔款用于人才培养和赴美留学。

1909年美国开始返还庚款,清朝设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肄业馆,任命外务部署左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担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任驻美学生监督,组织赴美留学。

二,成立

1911年2月,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总办周自齐兼任监督,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兼任副监督。3月30日举行开学仪式,标志着清华大学正式成立。

三,民国时期


第二清华大学,新竹清华大学

梅贻琦:两所清华大学公认的永远校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裁撤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任命唐国安为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

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发表“君子”演讲,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定为校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清华学子积极参与爱国运动,捍卫青岛主权。

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导师。清华学术在此前后得到空前发展,人才济济。

1928年国民政府任命罗家伦为校长,将学校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对清华大学进行大力整改。次年罗家伦查出清华基金账目亏空,使得清华大学董事会解散,清华大学由教育部管辖。

1931年10月14日,梅贻琦被任命为校长,在校长就职典礼上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此理念对清华有着深远的影响。梅校长大力延聘名师,让此时的清华园名师云集,如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金岳霖等。梅贻琦对学校建设贡献巨大,确定了清华著名学府地位,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大学迁往长沙,次年迁往昆明。1946年清华大学在北平复校。

四,新竹清华


第二清华大学,新竹清华大学

新竹清华大学校徽

1956年,在梅贻琦主持下,于新竹复办清华大学。

1969年,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新竹)联合举办“梅竹锦标对抗赛”。

1980年代以来,两岸清华交流日渐频繁;1995年沈君山校长率团访问北京清华,签定“海峡两岸清华大学交流合作备忘录”,交往日益热络。

2009年陈文村校长率团访问北京清华,签定“两岸清华大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暨“两岸清华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协议”,除加强两校之师生、学术交流外,并各自提拨基金,支持两岸清华共同研究计划之进行;次年北京清华顾秉林校长率团回访新竹清华,两岸清华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

五,支持统一

北京清华大学与新竹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的说法。2001年是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两校合办校庆。4月22日北京清华校长王大中率团访问台湾。26日新竹清华校长刘炯朗率团访问北京。清华大学美国校友会亦同时为两校校友服务,新竹清华大学多为统派,支持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