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拯救疫情下的中小企業,數字經濟可堪重任

黃益平:拯救疫情下的中小企業,數字經濟可堪重任

本文要點

1、在應對這次疫情衝擊的過程中,數字經濟在消費與宏觀經濟中發揮了穩定器的作用。

2、疫情衝擊直接引發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勞動就業和金融穩定這兩個指標可能都在惡化。如果大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難,這可能就是一個系統性風險。

3、政府應該主動出手,儘可能地打破“中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與金融不良資產增加”這一惡性循環。防止上述惡性循環的發生,關鍵是要阻止出現大面積的中小企業現金流斷裂,只有三條路:一是增加業務收入,二是減少經營成本,三是獲得外部融資。

4、更加迫切的是通過各種途徑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短期看,降費比減稅更加重要。在處置系統性風險的時候,對財政與金融穩健性的考量應該放到次要的位置。

5、解決現金流問題,最重要的手段是利用金融工具。與傳統銀行相比,網絡銀行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方面有突出的優勢。

中央銀行與監管部門的支持政策應該向網絡銀行或者城商行傾斜。

*本文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戰疫”要報系列成果第四篇,作者為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


數字經濟支持中小企業復甦

文 | 黃益平

黃益平:拯救疫情下的中小企業,數字經濟可堪重任

數字經濟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

新冠肺炎具有強烈的傳染性,隔離是最普遍、可能也是最為有效的應對之道。人員流動受到限制,消費需求自然就大幅度減少,加上疫情爆發正逢春節假期,餐飲業、旅館、遊樂園、博物館以及影劇院等行業一片蕭條,延期舉行的大大小小的論壇、會議,更是不計其數。這一波經濟衝擊已經蔓延到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及香港。經濟衝擊將持續到什麼時候,首先取決於疫情何時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看關鍵在武漢,但春節後大量人員迴流工作地會不會引發新的疫情,也值得密切觀察。

不過在應對這次疫情衝擊的過程中,有一個亮點,就是數字經濟在消費與宏觀經濟中發揮了穩定器的作用。

這與十七年前非典時期的情形不一樣,當時電商還沒有形成氣候,阿里巴巴的淘寶平臺是在2003年6月建立的,非典疫情正好也在那個月結束。但今天,國內已經有淘寶、天貓、京東以及拼多多等多家大型電商平臺,其它小型平臺、微商更是數不勝數,目前網購佔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已經超過20%。當線下交易受到衝擊,消費就可能向線上轉移,起碼可以部分抵消線下交易的萎縮。

以餐飲業為例,在疫情期間大概有40%的餐館都在努力擴大線上的外賣,這其中有一半餐館之前並沒有做過外賣業務。餐館能夠這樣做,也得益於一整套支持餐館線上業務的基礎設施,包括線上採購、快遞以及移動支付,而這些在2003年都不存在。根據我們的估算,疫情期間線下餐館業務大概減少了70-80%,而線上業務則減少了30-40%。也就是說,疫情對線上、線下業務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衝擊,但如果沒有線上業務,餐飲業業務的跌幅會更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穩定器的作用。

跨行業比較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遊樂園、博物館、影劇院等業務的下跌幅度均達到了90%甚至更高。與此同時,線上影視劇、短視頻的瀏覽量卻出現了驚人的增長,線上教育的增長甚至可能在300%以上。現在全國的學生都還不能返校,但新學期已然開始,老師們已經按既定的課程表通過錄播、直播等形式開始上課。

此外,數字經濟的穩定器功能可能還有一個尚未得到驗證的機制,即全國網絡統一市場的形成以及價格信息的透明,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疫情期間價格上漲的幅度

防止中小企業困難演變成系統性風險

自201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速一直在下行,有建議認為政府需要採取大規模刺激政策,但我對此一直持相對謹慎的立場。經濟增速到底多少合適,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很多分歧,我通常比較關注兩個指標,一是勞動就業,二是金融穩定。如果這兩個指標相對平穩,我就傾向於認為不必過度擔心GDP增速。

但現在,由於疫情衝擊直接引發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上述兩個指標都可能在惡化。根據螞蟻金服的調查,基於企業無法開工開業、業務量大幅減少、物流受阻以及需要連續承擔的租金、工資和利息等運營成本,大約有70%以上的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受到了嚴重衝擊。數據的準確性可以進一步討論,但如果大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難,這可能就是一個系統性的風險

按說中小企業倒閉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通常每年都會有五分之一的企業退出。但如果有一半或者更多的中小企業突然同時遭遇嚴重的經營困難甚至倒閉,那就很可能會演變成整個經濟的大問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貢獻了中國GDP的60%,還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與此同時,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量融資的中小銀行存在資產質量問題。中小企業的問題如果突然集中爆發,勢必給經濟增長、勞動就業與金融穩定造成巨大的壓力。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擔心的並不是個別企業的倒閉,而是一大批企業突然倒閉。應該竭力避免的,是在中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與金融不良資產增加之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政府應該主動出手,儘可能地打破這個惡性循環。這有點類似於美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救助幾家大型的金融機構,目的並非為了救這幾家機構或者它們的員工、股東,而是為了防止美國金融體系發生系統性的崩盤。同樣,如果現在中國政府出手,也不是為了救個別的中小企業,而是為了維持經濟、就業與金融的穩定。

經濟復甦的關鍵是穩住中小企業現金流

目前很多地區已經在嘗試復工,但信心的恢復與經濟的復甦還會有一個過程。以線上教育和網絡辦公為代表,數字經濟已經在支持經濟復甦。但要防止企業倒閉、失業上升和金融資產質量惡化之間形成惡性循環,關鍵還是阻止出現大面積的中小企業現金流斷裂。根據螞蟻金服的調查,大概80%的小微企業都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且有70%的企業表示,只要能夠獲得融資,持續經營沒有問題。

防止現金流斷裂,只有三條路:一是增加業務收入,二是減少經營成本,三是獲得外部融資。如果按照迫切性排序,越往後的越重要。

增加業務收入,只能靠經濟復甦。最主要的手段還是通過儘快控制疫情,讓經濟活動迴歸正常。當然,政府與央行也可以採取適當的逆週期調控,尤其是補貼低收入人群及失業人口,既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也能夠提升對小微企業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增加它們的收入。

更加迫切的是通過各種途徑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短期看,降費比減稅更加重要,畢竟稅收是有了收入才需要交的。最近各地在減少中小企業經營開支方面形成了不少好的做法,一是緩繳社保基金等的費用,二是政府決定減免承租國有房產的中小企業的租金,三是減免國企提供的水電等費用,四是一些民營企業主動給中小企業提供了許多減免。

值得指出的是,在處置系統性風險的時候,對財政與金融穩健性的考量就應該放到次要的位置,可以先穩住大局,再考慮化解這類問題。

解決現金流問題,最重要的手段是利用金融工具。過去的經驗表明,大災之後企業首先會去提取存款,然後是申請貸款。與傳統銀行相比,網絡銀行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方面有突出的優勢,一是不需要直接見面,二是沒有抵押資產同樣可以做風控。

這次疫情期間,大部分傳統銀行的貸款業務都停頓了,但網絡銀行如新網銀行的小微貸款申請並沒有下降。螞蟻金服的數據也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小微企業打算向網絡銀行借款。因此,中央銀行與監管部門的支持政策應該向網絡銀行或者城商行傾斜。但最近央行的3000億專項再貸款,大頭去了全國性商業銀行,或許不太容易流到中小企業的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