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滬指重上 3000是箭在弦上還是急功近利?

■黃湘源

剛剛出現過萬億的成交量,次日指數重上3000點。大盤的走勢究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勢所必然,還是迫不及待的浮躁心態的表現?

本週三的成交量破萬億,一開始確實有點像反彈受阻的樣子。特別是此前強勢的科技股,在上攻3000點未果的情況下,開始出現分化。反倒是各種底部補漲板塊的頻頻異動,仍在支撐著指數勉強維持漲多跌少的狀態。這種市場風格的明顯變化,不僅使得機會把握的難度有所提升,更不免讓人開始有些擔憂這一波反攻行情是否會就此告一段落?

這次兩市在節後覆盤當日逾3000只股票跌停的情況下,之所以能夠一下子就從“黃金坑”裡一躍而起,並且還創出了八連陽的驚人走勢,與其說是趴在底部蟄伏已久的指數內在反彈動力的爆發,還不如說是政策驅動的結果。首先是央行釋放了1.7萬億的流動性,其次,證監會不僅在覆盤之初就採取了融資不融券和限制股指期貨做空的措施,而且在大盤出現繼續上升乏力的時候,發佈了再融資政策大幅鬆綁的利好。對這些非同尋常的政策,市場在理解上難免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對於機構來說,對其利好作用可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為對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金融政策維穩的決心不容小視。央行在前期流動性基本得到回收的情況下又再次使出降息的大招,並且降息的力度比以前明顯有所放大。果不其然,前日原本已經出現向下調頭趨勢的三大指數次日馬上就毫不猶豫的再度集體上攻,上證指數更是牢牢站穩在3000點上方。

歷史不會重演,但有時卻會驚人的相似。2019年春節一過,大盤連續兩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元,一度甚至曾導致多家券商服務器崩潰。市場的一路攀升,給處在熊市底部壓抑了太久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可是,正當人們對4月初的交易額連續多日破萬億充滿期待的時候,大盤的升勢卻在4月8日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破了萬億之後便戛然而止。

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疫情目前所造成的暫時的、階段性的損失,不至於影響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但這是不是可以視之為眾多基金如此急迫地趁疫情未解之機大肆“搶錢”的理由?這種雞犬升天的行情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毋庸贅言大家也不難看個一清二楚。“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廣大中小投資者吃這種迫不及待的概念性投機炒作之虧難道還少嗎?一旦大股東趁股價被炒高之際大肆減持,一旦機構逢高出貨,為之而埋單的不還是隻懂得跟風的散戶嗎?

當前,資本市場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轉型時期,任何政策取向的變化都不能不考慮到這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階段性特徵。儘管創業板和主板眾多中小企業,對包括定增在內再融資政策的鬆綁客觀上有一定的需求,特別是在疫情的拐點未到,復工也還存在一定困難有待解決的情況下,企業對資金的渴求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的時間性或者週期性特點。不過,如果只是片面地遷就相關企業眼前的所謂迫切需求,而一點也不考慮到如何與未來註冊制條件下資源配置越來越市場化的趨勢相銜接,那麼,越是具有應急特徵的救市措施就越是難免顧此失彼。一旦助長了目前已經在相關上市公司中有所存在的重融資輕回報的不良傾向,甚至導致退市制度更加遲遲難以到位,不僅將為未來註冊制改革的推進製造新的麻煩,也不可能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實體經濟的功能性作用。

事實上,至少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政策鬆綁所提供的流動性大多也未必能夠真正流動到思資如渴的實體企業,被資本市場所截流的情形恐也不能排除。在這種情況下,指望靠利益輸送去調動資本的積極性豈不就像與虎謀皮?不能不看到,機構今天如此急吼吼地將預期當現實甚至不惜將預期價值大幅度提前透支,倘若並不是一種另類的避險策略,又怎麼不可能是為了給今後大刀闊斧的割韭菜所預留的伏筆呢?從維護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大局出發,政策設計與其為了遷就資本的利益需求而不停地變來變去,還不如更加堅定不移地以順應市場潮流推進註冊制改革的不變去應對任何瞬息即逝的萬變。如果我們真的在宏觀上保持這種明確的大局觀和具有可持續性的政策穩定性,那麼,風捲殘雲會有時,人們所由衷期待的大牛市早晚會向我們走來,但這無疑也會有一個過程。對此,我們應當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