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进京40多天做了哪些事情?又该如何评价?

公约1644年三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自此这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短暂地成为了京师的主人。但是没有人会想到,声势浩大的李自成起义军仅仅在北京城待了40多天就撤退了,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我们不禁要问,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李自成到底干了点啥,又该如何评价他的所作所为呢?

李自成进京40多天做了哪些事情?又该如何评价?

严明军纪,安抚百姓

这是任何起义军入城后都会做的事情,虽然后来起义军军纪涣散,抢人妻子,夺人财物。但最初李自成也确实是对军士兵们做出了约束。李自成率军进京后就张榜宣布“大帅临城,秋毫无犯,敢有扰乱百姓者,斩即之。”而且还抓了两个典型,将违反命令的士兵处决,并用钉子钉住手脚悬在前门的左栅栏上示众。因此刚开始几天起义军的军纪还是比较严明的,这一点也不用怀疑。但其实重要的并不是你做得多漂亮,而是能不能坚持下去,很显然在这一点上李自成做的是远远不够的。禁令虽然严格,但在“将领耳目稍远”的地方,奸淫掳掠的事情还是经常有发生,而且很多都是发生在晚上。这说明起义军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明显的漏洞,也就是说李自成的命令并没有得到100%的执行,这才会发生后来大将刘宗敏掳掠陈圆圆,而李自成充耳不闻的情况。

李自成进京40多天做了哪些事情?又该如何评价?

进一步建设政权

原本李自成打算在北京当皇帝,因此他在大顺政权的建设上有推进了一步。比如他曾经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准备自己的登基典礼,他根据历代皇帝登基必须要要经过手下再三劝进的规矩,要求下臣每逢三、六、九日都要上疏劝进。他之所以非常重视登基大典,是为了给自己的政权打上一个政治标签,所谓名分已定,提高起义军的政治影响力。此外他还规定了各级官吏的品级,内容大致与前朝的九品官职类同只不过以云代替品,比如原先的一品就等于现在的一云。甚至李自成从山海关败退北京之后,知道京城守不住,却依然仓促举行了登基大典。

李自成进京40多天做了哪些事情?又该如何评价?

追缴“赃款”充入军饷

我们知道,李自成入京的时候天下还未安定,起义军还需要钱粮来支持与吴三桂和满清的战争,但是起义军一路打进来,所推行的政策就是“迎闯王,不纳粮”,如果要向老百姓加征税收,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于是李自成便以“追赃”名义强行没收原来的贵族和地主家里的财产,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卿相所有的财产,不是偷盗来的就是从老百姓身上剥削而来的,因此属于“赃款”,应当予以充公。这足以反应李自成在统治理念上的劣根性和局限性。

李自成进京40多天做了哪些事情?又该如何评价?

分兵南下,攻城略地

现在说李自成没有想过统一全国是不够客观的,在进京后不久,他就分兵南下扩大自己的占领区。一支起义军继续进军山东,并且攻占了许多地方,而另一支负责进攻江淮地区的起义军却碰到了钉子,他们遭到了明朝漕运总督,江扬巡抚路振飞等人的完全抵抗并没有进一步深入。虽然这些派出去的部队数量不算太大,但这也是受到了农民军整体兵力的制约,要知道李自成带去山海关迎战吴三桂的兵力也只不过是六万,号称十万。

李自成进京40多天做了哪些事情?又该如何评价?

坦率地说,李自成进京所实行的这些政策除了强行没收地主乡绅们的财产不具有合法性外,其他还算可以理解。但是起义军的致命弱点就是李自成的命令并不能得到全面的执行,比如入城式不许侵扰百姓就是最好的例子,后来刘宗明霸占陈圆圆直接将吴三桂推到了满清那边,其实就是这一致命伤发展一定程度的表现,即使李自成自己也只能默认。此外起义军本来都是一些苦出身的底层群众,他们在见到京城的花花世界后,难免迷失自我,陶醉于酒色财气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