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云南昆明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方案;跨境电商大手笔全球发货


每日园区|云南昆明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方案;跨境电商大手笔全球发货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云南昆明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方案

昆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中共昆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昆明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日前联合印发的《昆明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将从创新金融支农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金融服务、全力做好巩固脱贫和助农增收金融工作、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率和水平。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昆明市将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发挥市农信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用,力争到2022年,市农信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涉农资金投放不低于260亿元,保持昆明地区市场份额第一。

《方案》还提出,将以“数字乡村”为主线,着力完善“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电子银行”三位一体的全时空服务体系,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建设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贡献金融力量。

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按照银保监会“两增目标”要求,昆明市力争到2022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投放不低于100亿元。

具体而言,昆明市农信社辖内15家行社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小巨人”、农业龙头企业及运作规范、规模适度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支持重点,按照“公私”联动、“贷投”联动的思路,在充分运用现有的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财园助企贷、微型企业培育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金碧乡村振兴卡给予名单制管理客户精准融资支持,同时大力给予地方政府债项下乡村振兴项目的企业债券融资支持。

《方案》明确,针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昆明市将建立分级挂钩的金融服务机制。对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制定业务营销计划和项目进度表,指定营销负责人或客户经理,逐户进行跟踪服务,积极探索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及时满足重点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同时,昆明市还将加强与云南省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昆明市创业创新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增信措施,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支持各类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解决农业科技企业和环保技术开发利用企业存在的因抵押难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2、跨境电商大手笔全球发货

受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暂停了往返中国的航班,连日来,杭州跨境物流企业通过货运包机航线、“杭新欧”公铁联运、保税出口等途径,有效缓解跨境电商出货难,打通了从杭州出发、连接全球的物流通道。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杭州,日前开通了至莫斯科、比利时列日、香港、纽约、马尼拉等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将一批批来自杭州和浙江地区的电商货物运往全球各地。

2020年2月19日凌晨,一架由菜鸟和中外运合作的包机,载着全球速卖通平台卖家的手机配件、装饰物等56吨电商货物,从杭州萧山机场飞往比利时,抵达列日后,将通过卡车网络、邮政末端配送,送往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波兰和西班牙等国消费者。

春节以来,菜鸟网络杭州至莫斯科货运包机1月31日起就开始复工。为了消化库存,高峰时每天要飞两班,现在一周两到三个班次,已飞了17个航班。据菜鸟网络有关负责人介绍,菜鸟网络本月将累计使用近50架次包机从杭州飞往全球各地,有效保障跨境电商零售出口。

2月13日起,从杭州到香港货运包机航线复工,从周二到周六,每天凌晨2点,从杭州萧山机场载着跨境电商货物起飞,到达香港国际机场中转,再发往欧美及世界各地。2月20日起,每周四班,载着Lazada、Shopee等电商平台货物的包机到达菲律宾马尼拉后,再发往东南亚各地。

公路铁路联运发往“一带一路”,最省成本。本周五,一批日用消费品电商货物,将通过卡车从杭州空港园区的仓库出发,历经72小时,到达新疆阿拉山口后,坐上中欧班列,前往英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消费者的家中。佳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是“杭新欧”公铁快线项目的运营企业,项目总监王枞至介绍,该物流产品与商业航班、货运包机相比成本更低,时效约20天,相比一般中欧班列和海运时效更快。“‘杭新欧’公铁快线每周发车三趟,疫情期间,我们会根据卖家的货量调整运货周期,帮助卖家尽快把积压的货物发出去。”王枞至表示。

“杭新欧”公铁快线让跨境电商卖家多了一个物流选择,而通过杭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保税出口模式,跨境电商卖家可以将货提前备至保税区,在保税区完成质量检测、仓储、理货分拨、拣货打包、贴标服务和拼箱,再以B2B大贸发送海外仓或B2C邮件包裹、商业快件发往海外消费者。据从事该模式出口的杭州缔联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微说,该公司通过货代定了从宁波到美国奥克兰的舱位,从进港到入亚马逊FBA仓大约需要25天,同时,跨境电商卖家通过保税区出口,可以将实现“入区即退税”,在此特殊时期也节约了不少成本。

3、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护航企业加快复工复产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作为重要的开放平台和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以最严措施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最快速度帮助区内企业复工复产,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苏州工业园区分类制定企业梯次复工方案。按照“工业企业、AB类企业(注:指亩均税收较高工业企业)、用工人数少的企业、组织未返乡员工上岗的企业”等四类优先的原则,制定了分批分类分级复工方案。鼓励暂未复工的服务业企业组织员工积极支持制造业企业复工,以短期借用、服务外包等形式合理调剂劳动力。对提供员工支持的服务业企业,给予每人300元的补贴。广州经开区为企业开通“疫情物资申购”线上渠道。针对复工企业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收集企业需求,每天调度供应口罩、防护目镜、测温仪等防护装备,为企业提供“代购”“跑腿”服务。遂宁经开区建立服务企业“3+1”工作机制。由一名管委会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一名机关干部联系一家企业,对区内150家重点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开展“点对点”精准服务。银川经开区开辟交通运输“绿色通道”。为园区生活保障、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办理物流通行证,全力保障企业原材料及成品的物流运输畅通。

南京经开区帮助外向型企业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当地的一个汽车安全系统生产企业生产制造汽车安全带,主要产品配套国际知名品牌,2020年订单量达18.5亿元,受疫情影响2月份为零销售,直接影响国外汽车配套产业供应链。在企业申报复工申请后,经开区第一时间上门指导,强化防控措施后批准复工,解决其完成订单生产的燃眉之急,为稳定国际市场订单赢得了宝贵时间。杭州经开区帮助企业快速通关,保障货物顺利出口。受航班停飞影响,区内某甲鱼生产企业准备出口的养殖类甲鱼不能及时通过空运输往韩国,为避免违约,企业决定改为海运,申请急办养殖甲鱼检验并出证。为保障企业顺利出口,区内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企业查验、出具各类证书,积极联系口岸海关,助其快速通关,确保货物按时赶上船期。

陕西航空经开区严格管理出入人员。按照“企业错峰复工,杜绝人员聚集”的原则,复工企业人员须经过测温、身份验证、消毒、登记等“四部曲”核查,再通过更换口罩、登记环节的“双保险”检测,才能进入生产办公区正式开展工作。重庆经开区建立企业复工复产防疫工作“八道关”。从员工承诺、返企交通、企业自查、行业主管部门现场复核、企业分批次分人群复工、员工扫“二维码”筛查、企业封闭式管理、工作组指导检查等八个方面建立疫情防控网,多维度筛查安全风险,全力保障复工复产安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10天内建成可容纳1500张床位的应急安置点。安置点占地面积100亩,设置了隔离区、安置区、治疗区、办公区、后勤区五个分区。截至2月18日,安置点已基本完成建设,主要用于安置无隔离条件但有隔离需求的企业员工。

4、北京中关村计划三年内加速“国际级”标准培育

记者2020年2月19日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了解到,预计到2022年,中关村企业和社会团体牵头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力争达550项,进一步参与全球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关村标准”品牌。

近日,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中关村示范区国际标准化工作行动方案(2020—2022年)》,围绕加强国际标准储备与制定、打造“中关村标准”国际化品牌、优化国际标准化发展环境三方面出台16项举措。

国际标准化制定体现了产业的主导权,也是创新的话语权与风向标。截至2019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创制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434项,较2018年底增长14.2%。例如,京东方牵头创制的国际标准《数字化艺术品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技术》,填补了国际数字艺术显示领域的空白。

方案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如提出加强高质量国际标准提案储备、探索建立“中关村标准”互认机制、推动“中关村标准”融入现行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探索推动在高校建设标准化学科或设立标准化课程等。

为了完成计划,中关村还将进一步整合示范区相关政策资源,从支持标准制定、提升组织能力、促进国际组织和机构落地、支持举办活动、强化人才引进、加强服务能力等方面,体系化、全方位服务企业和社会团体国际标准化工作需求。

5、甘肃省武山蔬菜科技园区多措并举助力春耕生产

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管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会议精神,发挥园区科技示范与技术服务优势,多措并举,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助力全县有序开展春耕生产,做到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两不误。

一是落实工作责任,认真开展疫情防控。蔬菜园区管委会认真抓好园区防控工作,创新园区工作方式,实行封闭式管理,精简并固定园区工人4人,实行两点一线上班制,排摸监督减少人员流动和接触,购买消杀物资,定期开展园区消毒工作。同时,积极响应组织号召,选派4名党员参加县上社区第一线疫情防控工作。

二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抢茬种植助力春耕生产。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贯彻县上安排部署,及时调整园区换茬和种植计划,2月3日完成日光温室黄瓜、番茄换茬定植2亩;连栋大棚抢茬进行叶菜种植,2月5日完成种植油菜、菠菜、香菜4亩。

三是开展育苗供苗服务,指导群众春耕生产。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人员不聚集,少接触的要求,园区开展电话和微信服务,对育苗农户蔬菜种植进行指导,为春耕生产做好服务保障,完成甘蓝、西红柿、西瓜订单育苗30万株,引导农户错峰分散领取种苗,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生产不断档,科学有序指导群众开展春耕生产。

6、辽宁沈阳:沈北新区 以“问题导向”推进复工复产

沈阳市沈北新区坚持防控、生产“双线作战”,聚焦企业实际困难,落细落实保障举措,全力推动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区规上企业复工213家、复工率94.7%;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复工135家、复工率86.5%。企业平均产能恢复至60%,千喜鹤、双汇食品等4家企业产能释放超100%。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沈北新区是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企业生产运行直接关系民生保障。为统筹兼顾企业联防联控和生产经营,区委、区政府从防疫一开始,就成立了企业复工复产领导小组和10个专项工作组,建立层级负责的工作体系,实施闭环管理。通过“万人进万企”和“三级包保”服务体系,对225家规上企业、156家限上企业、61家建筑业企业、150个项目等592家企业进行地毯式摸排,共排查出十大类、157个共性问题,实施靶向治疗,实行问题清单管理和“日报告、周调度”制度,做到“事不过夜、日清日结”。

加强防疫指导,现场解决问题。成立由卫生防疫、安全生产、街道人员等组成的15个防疫指导联合小分队,第一时间受理企业复工申请、第一时间上门指导审核报备,聚焦企业防疫物资、隔离条件等18项防控要点现场检验,对符合防疫要求的企业现场核准,对不符合要求的点位现场指导整改。财落街道经过“点对点”督导做好防控预案,光大国际等78家企业已复工达产。

加强物资生产,推进企业防疫保障。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先后为47家企业派发口罩7万只,为144家复工企业免费提供消毒液278.5吨;落实复产企业职工防控物资补助,对防疫物资销售企业给予补贴。同时,积极引进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目前天阳公司日产防护服已达2000-3000件,辽宁“盛京堂”口罩样品已下线送检,飞龙药业乙醇消毒液已正式获批生产。

加强政策对接,促进资金、用工、物流兑现。积极对接中央、省市政策,对符合上级政策扶持的企业由区财政先行垫付部分额度,并迅速出台建设配套费延迟收缴、房租补贴、返还缴纳失业保险费等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扶持政策。同时,帮助企业办理《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通行证》等证明310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