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牛官三代:纵欲过度,命丧青楼,却被慈禧下旨立孝子牌坊

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应两湖总督张之洞、湖北巡抚托忒克·端方奏请,慈禧太后以皇帝名义下达了一份旌表谕旨:

旌表以身殉母署四川总督岑春煊长子指分湖南试用知府举人岑德固。并准列入国史孝友传。

时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在晚清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清光绪十一年,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岑春煊,以恩荫入仕。曾参与过中日甲午战争的他,在戊戌变法时获得光绪皇帝青睐,被迅速擢升为省部级副职之布政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因护驾有功,岑春煊又获得慈禧太后“若得复国,必无敢忘德也”的青睐,官至总督,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岑春煊长子岑德固被奏立孝子牌坊一事就发生于岑春煊署理四川总督期间。

清朝最牛官三代:纵欲过度,命丧青楼,却被慈禧下旨立孝子牌坊

事件始末

光绪二十年七月,岑春煊的原配嫡妻,岑德固的生母刘氏患病,岑德固便自杭州奉母至湖北治病,途中,刘氏病情加重,八月十五日行至汉口时病逝。岑德固悲痛万分,在妥善料理其母后事之后,以“男大不孝,以身殉母”为由,绝食而死,并专门给自己的叔叔发出遗信,要求“掷尸长江,以赎不孝之罪”

岑德固这种以身殉母的大孝之举,迅速得以传播,深深打动了其当时所在地——湖北的巡抚端方和两湖总督张之洞。和岑春煊同属晚清清流派的两位地方大员,便立即向朝廷为岑德固请求奏立孝子牌坊,“以彰至行”。随后,便有了上述慈禧太后下旨旌表岑德固并准列入《国史·孝友传》的谕旨。

清朝最牛官三代:纵欲过度,命丧青楼,却被慈禧下旨立孝子牌坊

如此孝行,为何成为了荒唐之举

可就在岑德固的孝子牌坊被树立以后,关于其“以身殉母”的真相却一再被后世学者挖掘,其中近代学者李敖在其所著《李敖文集》中,有过这样一段说明: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小说里的孝子,原来不是什么“以身殉母”,而是因纵欲过度死在妓院里的“火山孝子”。这小说中的孝子,确有其人,名叫岑德固,是请求西太后让他做“一看家恶犬”的大官岑春煊的儿子。他被旌表成孝子,是官官相护的大官张之洞、端方等联名请求的。旌表以后,他的事迹宣付国史馆,当然不包括命丧青楼在内。

李敖书中所提及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乃系晚清谴责小说家吴趼人所著。在这本小说中,吴趼人将以岑德固为原型塑造了一位“身着外国绉纱袍子,玄色外国花缎马褂,羽缎瓜皮小帽”的花花公子形象,其终日沉溺在青楼中,将身子掏得只剩下一具躯壳。

清朝最牛官三代:纵欲过度,命丧青楼,却被慈禧下旨立孝子牌坊

如果在小说中,吴趼人还有着以岑德固为原型进行文学创作的艺术加工,但在其所成笔记——《趼廛续笔》中,则直接说明了岑德固纵欲而亡的事实真相:

以吾所见,堂堂显宦之子,明明以嫖死 ,以色痨死,且死在通都大邑众目睽睽之下,犹得以殉母闻于朝 ,特 旨宣付史馆 ,列入孝子传者矣,遑论多曲小人哉!

也就是说,在奉母治病抵达湖北以后,岑德固便一头扎进了青楼,整日酒色相伴,并很快纵欲而亡。岑德固病亡于汉口时,吴趼人正供职在美国人办的一家报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所以,吴趼人笔记中对于岑德固死因的记载可信度极高。

清朝最牛官三代:纵欲过度,命丧青楼,却被慈禧下旨立孝子牌坊

岑德固纵欲而亡,却被朝廷旌表的原因所在

岑德固的祖父岑毓英官至云贵总督,追赠太子太傅,绝对的国家级副职并享受同等行政级别丧葬待遇。在岑毓英担任云贵总督期间,官二代岑春煊被安排到北京学习,在此期间,岑春煊大肆结交勋贵子弟,嚣张跋扈,流连于酒肆青楼,迅速和劳子乔、瑞澄并列“京城三大恶少”。近代掌故大家徐一士在其所著《一士谈荟》中,曾经描述过岑春煊在京期间的嚣张状态:

春煊少跅弛,自负门第才望,不可一世,黄金结客,车马盈门,如宴也。

尽管有着如此恶名,岑春煊毕竟有一个官至云贵总督的爹,非但没有得到惩处,反而得以顺利进入仕途。在岑毓英病逝的时候,岑春煊已经成为了户部司局级副职级别的官员,还曾经担任过光绪帝大婚筹办处帮办,大有承继其父之相。

清朝最牛官三代:纵欲过度,命丧青楼,却被慈禧下旨立孝子牌坊

试想一下,在拥有“恶少”称呼之亲爹的带领下,岑德固在湖北留恋青楼乃至纵欲而亡的“壮举”,还稀罕吗?

可岑德固的亲爹,时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毕竟是一方封疆大吏,和其属于同一流派并拥有相等行政级别的张之洞、端方自然要给个面子,以实际行动掩盖其子丑行。再加上,岑德固毕竟死在了张之洞和端方的一亩三分地,也需要给予同僚岑春煊一个较为完美的交代。于是,一场“怪现状”,一场荒唐闹剧就此出现。

清朝最牛官三代:纵欲过度,命丧青楼,却被慈禧下旨立孝子牌坊

时任湖北巡抚端方

后记

晚清政权之所以迅速衰败,被帝国列强轮番蹂躏,固然有着世界大环境的制约,有着封建皇权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当时国情的制约,但吏治的败坏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一个留恋青楼,纵欲而亡的纨绔子弟,也能被官官相护以至于得到朝廷认可,予以旌表表彰、列传传世!荒唐如斯,国之亡定矣!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李敖文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趼廛续笔》、《一士谈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