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不調整經營指標,是“定海神針”

李錦專欄 | 央企不調整經營指標,是“定海神針”

李錦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任洪斌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國資委並不打算調整年初定下的央企經營指標和國企改革任務。這種話,說得很有底氣。因為對今年經營指標問題,國家沒有部門表態,各省市也沒有表態的,很多地方主要精力還用在抗疫上。國資委的首先表態,就是貢獻,因為國企尤其是央企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與所佔比例,以及國內外關注,都有定海神針的作用,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鎮靜劑作用。

2020年有個重要的背景——是脫貧攻堅的最關鍵一年,且要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一番”目標,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不變價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此測算,2020年的中國經濟最低增長率要保持在5.6%以上,國有企業去年銷售總額是5.6%,今年任務艱鉅。我們不僅要防控疫情傳播,也要嚴防發生經濟運行的風險,打響防疫保衛戰後,要打響經濟保衛戰。所以,中央企業不打算調整年初定下的央企經營指標,這是一個份量很重的表態,也是打響經濟保衛戰的表態。

國資委表態有底氣,是因為這次疫情對中央企業也有影響,但是沒有傷筋動骨。從受疫情衝擊程度看,第三產業大於一二產業,民企大於國企,小微企業大於大企業。疫情導致的區域封閉、人員禁行、企業停工停產,正常經營計劃被打亂,運輸成本上升、生產要素流動受阻、收入和現金流中斷。目前,主要表現為對服務業、最終消費兩個層面產生影響。中國旅遊、華僑城受的影響非常大,而製造業影響要小得多。

疫情對經濟影響,主要取決於疫情時間長度。如果疫情控制在一月,影響的主要是消費,重點是餐飲、住宿、娛樂、旅遊、交運等服務業;如果控制在二月,影響就要擴大到製造業、建築業;如果延伸到三月以後,影響就是長期生產力。這次疫情對企業經濟影響,呈現出一個鮮明特點,是民企與國企、小微企業與大企業的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相連,唇齒相依,利益相連。疫情時間長的話,國企受影響,民企與小微企順著鏈條上來,影響也很大。因此,控制疫情時間長度很重要,不能使一個短期衝擊,變成中期甚至長期衝擊。從近期疫情走勢看,除湖北外,全國確診人數已經十四天連降了。根據有關專家研判,爭取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如果是這樣,影響就不大。實現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目標並不容易,還有不確定性,主要是隨著節後返程復工,疫情會不會反彈。疫區和非疫區,返程集中的大城市和其他地方,關鍵是要把中央指示精神落到實處,分區治理,差異化政策。現在上班已經13天了,而中央企業開工已經85%了,按說14天是觀察期,這個觀察期也快到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控制住了。

當然,雖然疫情對中央企業沒有傷筋動骨的影響,也不能忽視民企影響的傳導性。要看到,民企、中小企業與服務型企業的困難多是“即時困難”,國企多是“延時困難”,國企困難具有滯後性特徵。部分中小微企業面臨破產倒閉,會影響製造業和拖累大企業。部分較脆弱的製造行業的產業生態,因此會被破壞,從而導致長期的負面影響。

還要考慮央企2019年是一個很高的基點。2019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0.8萬億元,同比增長5.6%;淨利潤方面,2019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淨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在面臨複雜的外部發展環境和嚴峻的經營壓力下,23家企業淨利潤增幅超過20%,45家企業淨利潤增幅超過10%。從這些數據看,中央企業發展既取得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高。今年,要保持年初定下的央企經營指標,不改變,壓力將會相當大,註定2020年的經濟增長保衛戰是一場苦戰。

(作者為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著名國企政策研究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