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硬核”跨界 爭分奪秒完成設備自制造口罩

廣汽“硬核”跨界 爭分奪秒完成設備自制造口罩

廣汽口罩生產線

2月20日,廣汽集團正式開始自制口罩的批量生產,5條生產線同時開啟,日產能達到25萬隻。記者瞭解到,隨著廣汽自制口罩的正式批量生產,共計30臺設備的自制預計將於本月底完成,部分留在廣汽進行口罩生產,其餘將由市政府協調給其他企業進行生產。未來,廣汽自制口罩日產能將達100萬隻,生產出來的口罩將由廣州市政府統籌,優先支援醫療、公交、出租車、地鐵等防控疫情和公共服務的一線人員使用。

在這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作為重點國企的廣汽集團顯示出了特別的擔當。從生產汽車,到生產口罩,這種“硬核跨界”會遇到哪些問題和挑戰呢?

動手實操摸索機器原理

在此次“跨界”中,廣汽部件技術中心工程師鄧仕權負責口罩設備組建和技術攻關。在沒有口罩設備製造經驗的情況下,作為黨員的鄧仕權迎難而上,帶著疑問第一時間動手操作,通過實操來感知摸索原理。每天晚上回到休息地後,他都會總結思考當天的進度和問題點,結合自身經驗找到解決的方法,避免錯誤重複出現。

作為廣汽部件技術中心工藝工程部的負責人,鄧仕權一直站在口罩生產設備調試組裝技術攻關的第一線,下焊極方向調節、抓耳帶擺缸、壓耳帶氣缸,每一個設備調試步驟的內容和要求他都仔細確認,因為他深知自己的決定將關係著防護口罩生產的速度和質量。

“這段時間一直顧不上回家。但是,我一定要堅決完成這項無比光榮的任務。”鄧仕權說。

爭分奪秒完成設備自制

“對於每個黨員來說,這都是義不容辭的任務。只有早日生產出防護口罩,才能保護大家的身體健康,減輕廣州市防疫物資的供應壓力。”技術中心黨員李科芳說道。面對口罩生產設備組裝調試過程中的難題,他將全體工程師分成調試、組裝、工藝三個小組,對所有的重點難點形成“各個擊破”的態勢。

在多數加工企業尚未復工、設備核心零件無法購入的情況下,李科芳運用標準件從外地空運、機加工件派專人在委外工廠駐守、自制件自行加工相結合的辦法,確保日程按時推進,僅用5天時間便帶領團隊成功組裝調試出第一臺防護口罩生產設備。

2月11日下午,首臺設備運達廣汽部件技術中心安裝並繼續調試;2月13日,口罩設備開始試生產;2月17日,無塵車間改造完成;2月19日,完成相關生產準備……廣汽集團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短短一週時間,就實現了口罩從零到25萬隻產能的變化,這不僅體現了國企在特殊時期的擔當,也體現了廣東工業製造強大的快速應變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