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讀書目的變了,把讀書志在聖賢變成了讀書志在賺錢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現在的人讀書目的變了,把讀書志在聖賢變成了讀書志在賺錢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72集02 全文1654字,閱讀需5分鐘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這段話是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現在的人讀書目的變了,把讀書志在聖賢變成了讀書志在賺錢

“鄙夫”是既沒有知識學問,所見不廣,又沒有德行,貪圖名利、行為卑鄙的人。在這裡,孔子先提疑問,“鄙夫可與事君也哉?”“事君”,就是指可以出來事奉君主、事奉元首,做大官。“也哉?”可以嗎?可以出來替國家辦事嗎?

我們一定要明白讀書是為了什麼。古人說,讀書志在聖賢,在古代,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社會、國家、人民辦事,只要念過書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不會辦事就變成書呆子了。所以讀書明理,志在辦事。要走上社會的人都要先問問自己,有德才嗎?願意為人民犧牲一切嗎?如果既有德才,又有願意為天下人服務的精神,那麼就可以出來兼濟天下、利益天下的蒼生。如果只是有錢,或者出來辦事只是為了錢、為了一己私利,那就會誤盡蒼生。譬如,現在社會為什麼有這麼多貪汙腐敗的現象?就是因為把讀書志在聖賢變成了讀書志在賺錢,讀書的目的和古人不一樣了,所以有了權力之後,就會想方設法升官發財、謀取私利。

現在的人讀書目的變了,把讀書志在聖賢變成了讀書志在賺錢

如果當老師的一心只為賺錢,那就不會像以往那麼受人尊敬了。在傳統社會,老師特別受人尊重,因為他如果看到學生家境很貧寒,繳不起學費,但是非常地刻苦,也有服務天下的用心,那麼就願意教導他,甚至不收他的學費,還貼補他的生活費用。所以,老師志在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即使自己沒有多少財富,但是仍備受社會大眾的尊重。反觀現在,老師的存心發生了變化,很多老師為了多獲得一些輔導費,在課堂上該教的內容不教,都留待補習班去教,而這個補習班的收費卻非常高。

當老師為了謀取財富而去教書時,就不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自然也就不像以往那麼受大眾尊重了。

與教師相類似的職業,還有醫生。古代的醫生只要聽到有人敲門,即使夜半三更,他也會立刻起身,出門去看病。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詢問這個病人家境如何,也不是有多少錢可以賺,而是不能耽誤病人的病情。治療後,如果得知病人家境貧寒,掏不起醫藥費,他就不僅不會收,甚至還會免費給一些中藥。正因為古代的醫生都是以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為目的,所以也備受社會大眾的尊重。

如果官員、教師、醫生出來做事的目的只是為了錢,那麼這個社會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問題。《孟子》中有一句話說:“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為什麼現在出現了這麼多的社會問題?就是因為從上面的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交相地爭奪利益,這個社會就危險了。所以不能唯利是圖。

現在的人讀書目的變了,把讀書志在聖賢變成了讀書志在賺錢

孔子提出這個問題“鄙夫可與事君也哉?”之後,就進行了解答,這種人不可以事君。皇侃的註疏說:“凡鄙之人不可與之事君。”意思是說,不可與鄙夫共同事君。這是一種解法。另一種是王引之《經傳釋詞》中的解釋,他把“可與”的“與”字解釋為“以”,並且進行了引證。意思就是,沒有道德品行的人確實不可以干政治。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何晏的批註說:“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這種類似的說法,譬如說韓愈的“敢將衰朽惜殘年”,這個“敢”,就是“不敢”的意思。鄙夫為得到名位利祿而做事,尚未得到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就會為了求得財色名利而不擇手段。“既得之,患失之”,得到了名位利祿之後,他又恐怕失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鄭康成的批註說:“無所不至者,言其邪媚,無所不為”。患得患失,終日是自私自利,為自己打算,這種人就是鄙夫,他做事的目的是為了貪圖個人名利,在未得到名利的時候,會想盡一切辦法去獲得,只要能有所得,不論來路明與不明,不論手段合不合道義,他都一概不管,甚至殺人放火、姦盜邪淫,什麼都可以幹。得到了這些財色名利之後,又會想盡方法保證不丟失。試想一下,這種人可以為國家辦事嗎?有意要從政的人,讀了這一章,要好好反省自己的從政動機。

“既得之,患失之”,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為什麼會產生?這是因為起心動念都是考慮自己的私利,試問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福國利民?所以古人教導人要見得思義、見利思義。看到獲得或利益現前的時候,首先要想它符不符合道義,如果不符合,那是萬萬不能得的。

現在的人讀書目的變了,把讀書志在聖賢變成了讀書志在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