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勞民傷財的北伐嗎?

xxhfb




漁樵之人W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的一開始,其實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諸葛亮的北伐,並非一意孤行。跟曹魏勢力的對抗,那是在劉備還活著的時候就制定的政策,所以會有赤壁之戰,會有漢中之戰。

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劉備生前曾經託付他繼續討伐曹魏。並不是劉備不知道雙方的強弱,只是如果不討伐,那是一定會坐以待斃的;如果討伐,或許還有一些機會。

首先我們從外部環境來看。

曹劉雙方的實力差異是巨大的。最能反映這個的量化標準,就是人口。

儘管史書當中多少提到了雙方的戶、口數,但是實際情況複雜得多。據歷史學家葛劍雄先生的推算,三國末期,在原東漢版圖內的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而根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也就是總人口100多萬,即便我們考慮到遺漏的佃戶,給這個數量再翻三倍,也不過300萬人,僅僅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10,這樣的實力,自然無法跟曹魏相抗衡。

社會學中有一個“馬太效應”,簡而言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兩個政權實力相差懸殊,強的一方顯然更容易擴張領土、掠奪人口,弱的一方大多被日侵月割,實力越來越弱,說實話,翻盤的機會不大。即便在一些具體的戰爭當中可能出現以弱勝強的情況,但是長期來看,強國輸得起,弱國輸不起。所以可能弱國一直在贏,卻因為一場致命的失敗而一敗塗地。

在曹魏和蜀漢的身上,正是體現出這一特點。後來的發展也是這樣,蜀漢北伐很多次,雖有勝利,但未能動其根本;曹魏只需要一次南伐,便一舉平蜀。

其次,蜀漢政權內部並不團結

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有一篇名篇,叫《蜀史四題》,其中有一章為《劉備託孤語》。我們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之前,託付幼主給諸葛亮,曾經說過如果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話。

田先生對這段歷史展開研究,他認為劉備之所以有此念,是因為當時蜀漢臣僚的內憂很嚴重。蜀地土著跟劉備從荊州等地帶來的新人之間存在隔閡,這個問題若不處理好,不用外敵來打,自己就滅了。

劉備留下的輔政大臣,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李嚴屬於土著派。有些人認為劉備是故意留下李嚴來制衡諸葛亮。田先生不這麼看,恰恰相反他指出劉備讓李嚴位高權重才是不得已,因為要藉此籠絡舊人。而給諸葛亮說出可以取劉禪而代之的話,是為了給足諸葛亮支持,好讓他制衡李嚴。


所以,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面對的局面真可謂內憂外患。

如果不去北伐曹魏,結局是可知的:對外,隨著雙方實力的差距日漸拉開,將越來越不足以與之抗衡,即便蜀漢不北伐,曹魏也是會主動來進攻的;對內,蜀漢政權一直宣示自己的正統合法性,若偏安巴蜀,也就失去了這個口號的凝聚力。

而打仗就不一樣了。戰爭充滿變化,還會促生一些列其他的變化。諸葛亮在《後出師表》的結尾有這麼一段論述: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劉備當年在荊州敗退的時候,曹操以為天下安定了,沒想到後來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劉備都逆天翻盤。這時候劉備覺得穩了,沒想到吳國偷襲荊州,又敗軍於夷陵。所以,戰爭的結果是難以預料的。

事實上,諸葛亮的北伐的確曾經震動曹魏朝野,還發生過孟達想要以上庸之地投降的事,當時孟達若能成功,形勢的確是非常有利於蜀漢的。若諸葛亮長壽,或許也能等到司馬氏篡權導致的內亂。在己方實力不如的情況下,沒有機會也要等待或創造機會,這才是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義。

至於北伐是否勞民傷財,應該說確實是有的。諸葛亮自己也說“民窮兵疲”。打仗花錢,打仗會死人,對於人力物力的消耗非常巨大。當年漢中之戰,雖然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但是曹操撤軍時幾乎把漢中掃蕩一空,人民被遷移到關中。劉備得到的只是空地。這個虧空難以在短時間內彌平。所以我們會看到,諸葛亮每次北伐,糧草運輸都是大問題。因為漢中本身的物產有限,需要從更遠的蜀地來運,每每糧盡而不得不退兵。

諸葛亮所面對的,幾乎就是這樣的死局。換成其他人,也一樣。


考古軍中馬前卒


剛剛

🌲🌲🌲

先正問正答:不會!🤦‍♀️。

為什麼不會,實事勝於雄辨,最後哭著說再見。有人說,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但是,從諸葛亮《出師表》開始沒幾年[泣不成聲],到五丈原之後,姜維也沒有用幾年[泣不成聲]就讓後主到了魏國樂不思蜀。[震驚]

🌲🌲🌲嗯,蜀國沒了。

只剩下吳國孫氏集團公司與曹老闆的人周旋…到最後,吳國沒了。再到最後,忍者神龜司馬懿當年懷裡面抱著的那個人~司馬炎橫刀立馬

橫空出世。

嗯,從三國鼎立[震驚]到三國歸晉[送心]

在歷史的長河中,

也就是不(*๓´╰╯`๓)♡長的時間[可憐]

🍒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這本書,膾炙人口,羅貫中把三國裡的關雲長已經徹底神化[泣不成聲]而諸葛亮呢🍵🍵🍵則被妖化。

這都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裡搗的鬼,當然,它也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魯迅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三國演義》時,講它“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其實我覺得這個講法是沒錯的

🌨🌨🌨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這本書橫空出世後,歷代史學界,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爭議,甚至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遠見卓識並不卓越,實不符名。🍒🍒🍒

還是事實勝於雄辯,不看廣告看療效🌲🌲🌲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很精彩紛呈,但是他卻不能稱為軍事家

如果現在僅從專業術語和技術角度來分析:如果真的有歌曲發燒友,歌曲愛好者,業餘歌手,專業歌手和著名歌手,知名歌星,著名歌星🍒歌唱家,著名的歌唱家這些個詞之分的話🙈🌨🌨那諸葛亮當軍師雖名副其實,他不是一般人,卻不是一個軍事家,一個戰略家,只能稱為一個優秀的戰術家。🍵🍵🍵

如果有著名歌手這個詞,那就換句話說:諸葛亮也就是位戰術高手.🌹

理由如下:

錯選關雲長守荊州。

錯選馬幼常守街亭。

錯徵北伐沒有,自己年輕時候就設計好的“聯吳抗曹”沒有貫穿一生[泣不成聲]

其實被史學愛好者所樂此不疲讚賞的隆中對也是個錯誤,而且是根本停不下來的根本錯誤。🍒

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在長征路上,也經常閱讀《三國演義》..他老人家就曾指出: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主席講“其始誤於隆中對”,是講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主張: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乍看,諸葛亮為劉玄德繪就的軍事藍圖,確實氣勢磅礴,似乎無人可擋。毛主席卻一針見血的指出它的要害“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最後歸結“安得不敗”。

事實勝於雄辯,

沒有休養生息,聯吳抗曹大戰略…

北伐曹魏,最後哭著說再見。[泣不成聲]

🍵🍵🍵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1、不北伐,蜀國會滅亡得更快

2、同時代上到天子百官敵國友邦,下到士族高朋小老百姓,無一不對諸葛亮讚譽有加,反倒是如今正史小說不分,純靠YY讀史的我們左一個“勞民傷財”,右一個“窮兵黷武”,好像只要在網上呼喚愛與和平,小手一揮就能跟著大v建立烏托邦,笑死了。


先說第一點:不北伐,蜀國會滅亡得更快

北伐,是蜀國的政治綱領,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政治上的奮鬥目標和行動方針。他可以把內部矛盾統一轉化為對外矛盾,是諸葛亮治理魚龍混雜的蜀國內部政權的手段之一。

再者,劉備起兵之初,立下的宏願就是光復漢室,還於舊都。就算執政的不是諸葛亮,只要是一路跟劉備走過來的同僚,依然會將北伐當做蜀國的頭等大事。

其次,偏安一隅在戰時確實可行,但只要中原經濟得到復甦,政權得到統一,蜀國的人才、資源終將耗盡,割據一方的局面遲早會被打破。與其混吃等死,還不如出動出擊,趁著中原一片喪亂為自己找後路。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一直是雍涼、隴右,而不是幹翻曹魏。

所以,諸葛亮北伐是“知其必為而為之”。

第二點,諸葛亮北伐沒有勞民傷財

諸葛亮時代,其之下蜀國是怎樣的呢?《三國志》記載:

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哪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消息放出,老百姓內心也毫無波瀾

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確實,九十萬兵養十萬民,這個比例放到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百姓都是苦不堪言,水深火熱,但你搞清楚北伐的統戰工作了嗎?


一、財力

蜀國的財政來源大頭主要是田租、鹽鐵利入、南中夷貢,其他還包括製造業如蜀錦和茶葉貿易。涉及到軍費方面,《三國志》裡也明確記載了諸葛亮多次南下掠奪南中豪強的財富,包括霍弋、李恢也多次通過南下掠奪充繼軍資。當然,要美曰其名“平叛”。所以,蜀國北伐的經濟負擔很多其實都壓到南中豪強及其部落的肩上,那才叫一個水深火熱。

二、人力

從228年開始,到234年,這六年時間發動的五次北伐,其實基本集中在228-229年,光這一年多時間就發動了三次,規模小且作戰時間短,基本在漢中屯田的糧食吃完了就撤兵了。然後231年發動持續4個月的第四次北伐,234年才再有第五次北伐,不久病死於五丈原。其實遠不如我們印象中的長年征戰。姜維那個時候才真的稱得上窮兵黷武。

三、物力

關於糧食的運輸,雖然木牛流馬的存在仍存疑,考慮到當時的技術基本做不出來如史書吹噓的那般,但諸葛亮為了減少百姓徭役的負擔,還是做了很大努力。且蜀國在漢中長期設有大量屯田,並設“督農”一職。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從益州運糧到前線的工作。

對當時的百姓來說,戰爭不等於勞民傷財,拿現代人的和平人權去揣測亂世的生存方式,就會犯了歷史侷限性的錯誤。我們的和平年代,不也是無數的前人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嗎,如今你踩在這些鮮血上,指責這些戰爭都是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站著說話不腰疼哦。


新奇角度看歷史


諸葛亮北伐其實是迫不得已,即使換做是我,也會選擇北伐,理由如下:

總得來講,諸葛亮深知,即使蜀國不北伐,不南征,北方的魏國和南方的吳國也會攻過來,遲早會吞併蜀國,天下從來都不是和平共處,而是強者為尊,尤其在三國混戰那個年代,一山不容二虎。

第一點,南方郡縣叛亂讓諸葛亮明白蜀國要麼統一天下,要麼只有滅亡。

劉備剛剛死後的情形是什麼樣呢?“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先主剛剛去世,南方的幾個郡縣,在孫吳的挑唆下就叛亂,諸葛亮認為先主剛剛過世,用兵不妥,就派出使節出訪吳國,並和吳國聯姻,結成盟國。

蜀國的南方地區就叛亂就是最好的例子,諸葛亮從這裡看出如果不去出兵統一天下,在南北的夾擊下,蜀國遲早滅國。

於是,諸葛亮在建新三年春,率兵平定南方,並且在當年秋天,就給全部平定了。而且,平定的南方郡縣成為了蜀國軍需、財政的重大供給來源。

第二點,剛平定南方的蜀國,士氣正足,國內安定,國庫充盈,糧草充足,有能力北伐

諸葛亮北伐時期,其實屬於蜀國國內最好的時期,百姓安居,後備糧草充足,兵強馬壯,並且在他的治理下,蜀國國內民心安定,而北方魏國是蜀國的最大勁敵,也是最大威脅,因此,在大的戰略概念支持下(不統一就只有滅亡),此時是北伐的最好時機。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

雖然此時,軍士有所疲乏,但是凝聚力仍在,也就是說的精氣神都在,諸葛亮想要一鼓作氣,從諸葛亮出師表中可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第三點,為報先主知遇之恩,竭力幫助後主統一天下。

最關鍵一點,諸葛亮深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就是那個賞識自己的伯樂,因此諸葛亮為報恩,也必須北伐。

見《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可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古誰堪伯仲間”

第四點,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自己之後,軍中再無帥才。

諸葛亮深感時日不多,並且他認為,在他死後,除了自己,其他蜀國之中,沒有可用於抗衡魏國的人了,《三國志》裡是這麼說的“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

總結:

諸葛亮深知天下叢林法則,為報先主恩德,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幫助後主劉禪,平定天下,但一個人能力有限,諸葛亮在治理國家上很有建樹,但是軍事才能不足。

你看,是條件使然,不得不伐,換做我們是諸葛亮,有這種經歷,我相信也一定會,出征北伐。


柏楊同學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咱沒有諸葛亮的高度,就談談個人膚淺看法。

若換做我,從居民角度評價,我不支持繼續北伐,有以下幾點原因:

1.太勞民傷財,蜀國連年征戰,國貧民弱,壯年主力都被徵兵,戰爭奪走太多人的生命,這是拿民眾生命在為帝王的理想買單。

2.民眾需要的是安居樂業,誰當皇帝對百姓而言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這都是百姓無從選擇的,只不過是既得利益者以皇權名義在給百姓洗腦,讓民眾為這些利益集團賣命打江山。

3.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為了成全自己的諾言,用成千上萬的家庭去談奉獻,這有些自私,千萬不要說國破家亡這高帽子,都是小利益集團爭利,一統天下也罷,曹魏也好,都是政治人物為自己搏取利益,而不是真正為民考慮。

4.應該高築牆多贊糧緩稱王,養精蓄銳,三足鼎立局面保持是最好結局,等國家朝廷和民眾都緩過勁來,富足起來,後面在做長遠打算。一統天下時機還不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不負責的行為。


大兔子哥哥啊


歡迎收看影妹看歷史,我是諸葛亮我肯定堅持北伐

諸葛亮北伐並未勞民傷財

蜀漢的北伐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諸葛亮魏延帶領蜀軍進行的五次北伐戰爭用時七年,除了第一次北伐取得了陰平、武都兩個地區,其他時間諸葛亮北伐未取得大型勝利,諸葛亮北伐帶領的軍隊數量經過嚴格的計算使得北伐軍隊給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負擔,北伐失敗多次因糧草緊缺導致,但每次撤退諸葛亮率領蜀有序撤退,還用計伏殺了魏國大將張郃。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並沒有造成題主所說的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局面。

第二時期的北伐則是諸葛亮死後,接班人費禕等蜀漢大臣對魏國邊境進行小規模的騷擾,對蜀漢和魏國都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失。

第三時期的北伐才是題主所說的勞民傷財窮兵黷武,這段時期北伐將領是天水姜維,姜維多次出兵和魏國進行大戰雙方互有勝負,表面看誰也沒吃虧實際上魏國和蜀漢比拼,魏國損失一萬兵馬可以再補充兩萬兵馬,而蜀漢損失一萬兵馬就是動了元氣。加上蜀漢內部貪汙腐敗宦官亂政,外有姜維窮兵黷武導致蜀漢滅亡。

魏國實力遠勝於蜀漢

從圖中可以看到漢末十三州,蜀漢偏安一隅被困在益州地區,而曹魏擁有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等地,天下十分曹魏佔據七分。如果不北伐讓曹魏的人口數量和軍隊規模會越來越大。區區一個益州面對曹魏的鐵騎即使蜀道天險也擋不住。

北伐可以讓魏國發展速度降低拖延時間

進行北伐可以讓曹魏的關中、涼州、靠近漢中的宛洛地區處於戰備狀態,使魏國部分地區注重軍事實力忽略民生,讓魏國的發展速度降低,使得魏國伐蜀的時間延遲,等待諸葛亮隆中對裡講的待天下有變的時機在敵人實力最弱小的時候進攻給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蜀漢時期諸葛亮北伐就是以攻代守,讓魏國休養生息的速度變慢,鍛鍊軍隊戰鬥力,等待魏國出現動亂時候揮師北伐進取中原。

綜上所述,我若是諸葛亮一定會堅持北伐策略,在保持合理的軍隊人數上以攻代守讓魏國實力恢復速度降低從而等到天下有變再大舉進攻興復漢室。

歡迎收看影妹侃歷史


影妹侃歷史


這個問題真不太好回答,首先來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客觀規律。伐,勞民傷財國力崩潰。不伐,閉關自守坐以待斃。確實很矛盾,況且受託孤遺命的是諸葛孔明,他是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助劉備匡扶漢室為己任,人格魅力非常高的人。

好吧,結論要是我也會北伐。首先肯定不能坐以待斃,蜀漢隨只有一州但還好搶佔了漢中,張魯曾經在漢中有五斗米道數十萬眾說明人口還是不少,這是基礎。1主抓經濟生產,富國強兵。2招攬賢士培養人才。3不定期騷擾曹魏但不大規模進犯。4前期還有名將時出兵西涼(可增加戰馬)5聯合東吳。6養好身體加強鍛鍊多活幾年(偷笑)7等待曹魏有變,匡扶漢室。


黯然神傷


你好,我是i小獻,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如果我是諸葛亮,我依然選擇北伐,因為不北伐,蜀國會滅亡得更快。

北伐,是蜀國的政治綱領,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政治上的奮鬥目標和行動方針。他可以把內部矛盾統一轉化為對外矛盾,是諸葛亮治理魚龍混雜的蜀國內部政權的手段之一。

諸葛亮為什麼明知國力不足,還要一直堅持北伐呢?這麼聰明的他難道就不知道修生養息嗎?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搞得蜀國內訌不斷,民不聊生。其實從三國鼎立的格局上講,不難看出一些端疑。

魏、蜀、吳三國鼎立,北方曹魏前期一直戰亂不斷,使得人口損失嚴重,經濟一直上不去,雖然曹魏實力最強,但是長期的動亂使得北方根本沒有時間恢復。而南方的蜀吳兩國,因為地理原因,加上川地原因相對太平,而吳國,有水路阻隔,孫權本來就是當地世家,沒有太多的騷亂。以至於形成了三國鼎立狀態,不然蜀吳兩國早就被曹操滅了。

猶豫劉備的戰略失誤,錯誤的發動了夷陵之戰,最後戰敗導致蜀漢在赤壁之戰和益州之戰後積累的優勢蕩然無存,只剩益州一地。雖然蜀地憑藉山川峻嶺之險易守難攻,可它終究還只是一州之地,資源和人口怎麼可能比得過有九州的曹魏呢?當時曹叡採納了孫資的諫言實行了據守要塞,恢復國力的政策。即不主動出擊蜀漢,只慢慢恢復國力,等到國力強大之後,蜀漢就再也沒有機會打敗魏國了。但諸葛亮當然明白蜀漢也能夠趁這段時間慢慢修生養息,可是相比於地盤龐大、人口眾多的魏國來說,蜀漢恢復國力的速度是遠遠慢於魏國的,這樣下去兩國的國力差距會越來越大,蜀漢就再沒有機會戰勝魏國了。所以諸葛亮不能給魏國足夠的時間恢復國力,相反還要發動北伐去騷擾給曹魏施壓,延長曹魏修養的週期。諸葛亮很清楚曹魏的實力,也清楚如果這個時候不出去打,將來一下子就會被打垮,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消耗。

在劉備駕崩之後,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蜀地集團三方的矛盾日益加劇,各方都在爭權奪利,政治鬥爭形勢非常嚴峻。而蜀國的國力本就虛弱,根本就支撐不起國家內部鬥爭的虛耗,所以諸葛亮只能集中權力和力量進行北伐,將國家內部的政治鬥爭矛盾轉移到對曹魏的外部戰爭之中。否則蜀漢將只能在本土內訌鬥爭中慢慢虛耗國力,最終不戰而亡。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寫過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還說過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劉備也是從一開始就以漢室正統自居,以復興漢室為自己的終身目標,視曹魏為篡漢逆賊並討伐之。可偏偏自稱為漢室正統的蜀漢卻只能龜縮在偏遠貧瘠的益州一地,曹魏卻佔據了天下九州之地,就連孫吳也擁有富庶繁榮的江東三州。這讓蜀漢的正統性受到了質疑:無法進取天下只能偏安一隅,這也能叫漢朝嗎?所以為了維護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同時也為了完成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的戰略目標,諸葛亮也就只能進行北伐。

總而言之,諸葛亮執意北伐的原因就是維護蜀漢的正統性、奪取曹魏的地盤和人口以恢復國力、阻止國內政治集團因派系鬥爭而虛耗國力不戰而亡的悲哀結局。

希望我的分析能幫到你,謝謝。


i小獻


公元221年蜀漢成立,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這個剛剛上線的國家此時風雨飄搖!

任何一場戰爭都是綜合實力的較量。

葛亮自從接任蜀漢後就一直想要完成復興蜀漢的心願,他要帶領蜀漢走向光輝而不是沒落。

就是這樣的想法他即便知道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但他卻仍然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付出,去完成這一個夢想。正是他的這種精神讓蜀國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眷戀的地方。

個人認為對於諸葛亮來說,不北伐是可以的,但那是坐以待斃,不是他畢生的追求,而北伐即便成功的可能性再小,也是眾人的心之所向,因此他必定會北伐!

只是蜀漢勢弱,非以攻為守否則無法存國,北伐歸根結底就是不得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