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蜀國為什麼要斬殺大將魏延自毀長城呢?

騎蝸牛走高速


魏延: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官封將軍等職。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

魏延被殺有其如下因素:

首先:性格因素。魏延勇猛過人,能力出眾,但性格高傲,性情不善,與同事關係相處不和。並且與揚儀,諸葛亮,馬岱等蜀國主要勢力關係極其惡劣,使其使自已處於孤力地位,為今後被殺埋下隱患。

其次:魏延與領導關係不和諧。第一次在襄陽與諸葛亮相見時,諸葛亮便對他沒好印象,且要殺他,在今後諸葛亮成為他的頂頭上司期間,二人之間多有意見相左,相互衝突,令諸葛亮非常不滿討厭,認為魏延有反叛不敬之意,生前便有殺他之意。且當時欣賞魏延的劉備已死,無靠山了。

總之,魏延被殺是可惜。


歷史天平


殺魏延是楊儀私自決定的,不過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魏延是可能有好結果了。

魏延是劉備手下的一員猛將,在益州之戰中建立了不少功勞。夷陵之敗以後,蜀漢人才凋零,等諸葛亮執掌軍政大權時,魏延是少數可用的大將之一。因此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深得重用,多次作為先鋒出戰,表現活躍,也是立了不少功勞。

然而魏延有個壞脾氣,那就是性格高傲,“性矜高”,和同僚關係很差,誰見了都怕他。不過諸葛亮另一個重要的助手楊儀卻不服魏延,兩人經常發生衝突,勢如水火。兩個人鬧的最兇的時候,魏延甚至公然在討論軍務時拔出劍來,威脅要砍了楊儀,最後在眾人勸解下才作罷。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可以壓制兩人矛盾。而等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徹底爆發。因為諸葛亮死後命楊儀率軍撤退,魏延對此不服,因此要求前來傳令的費禕和自己一起聯名奪取軍權。費禕藉故離去,將此事告知楊儀。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不管魏延,和費禕、姜維一起指揮大軍撤退。

魏延得知消息以後大怒,起兵攻打楊儀。但是他此舉不得人心,所以在王平率軍迎擊,斥責魏延部下不該作亂時,魏延部下四散。魏延只能和兒子等數人逃亡,楊儀又命馬岱率軍去追擊,將魏延等人殺死。

根據《三國志》記載,在魏延起兵時,他和楊儀都上書劉禪,控告對方造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意見,董允、蔣琬都“保儀疑延”,支持楊儀。劉禪於是命蔣琬率宿衛諸營北上平亂,不過還沒等蔣琬到達,魏延已經被殺。

從魏延死後楊儀不僅腳踏魏延頭顱大罵,還下令殺了魏延的三族。而蔣琬沒有趕到魏延就已經死了,所以殺死魏延應該只是楊儀的個人決定,並不是劉禪的旨意。

然而魏延脾氣暴躁,無人能管。又違反諸葛亮的軍令擅自起兵攻打楊儀,費禕、姜維、董允、蔣琬都不願意支持他,也是知道魏延已經犯了大忌。在這種情況下,魏延最輕也是被削職為民,嚴加看管。此後無論誰當政,都不可能再複用魏延。

所以魏延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已經註定不會有好結果,更不可能繼續領兵打仗了。


不沉的經遠


歷史說的是諸葛亮覺得魏延脖後有反骨,開始殺了自己的主公投奔劉備,諸葛亮算準魏延可能還會背主求榮!所以殺了他!


職業評論無悔一生


蜀國為什麼要斬殺大將魏延自毀長城呢?

根據歷史《史書》記載蜀國之所以能用魏延是劉備對魏延非常欣賞賞識,因此劉備將魏延因此推薦給諸葛亮所用。

而諸葛亮有是對魏延非常反感,但諸葛亮對劉備安排魏延不能強加阻撓只能將魏延安排任其重用,為了就是給劉備一分薄面而已。

可惜後來諸葛亮與魏延誤會矛盾重重愈演愈烈兩人在軍中只能互相裝作若無其事沒看到對方。

劉備死後將蜀國大權交給諸葛亮,有了大權在握這對諸葛亮而言是一件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威嚴只要有人對自己違抗命令就可以斬殺。

這對魏延來說無疑是一件驚天比例打擊,使得魏延在軍中楚楚收到諸葛亮排擠。

那麼為何蜀國要斬殺最後一位蜀國大將魏延呢?

這裡面還有另一種原因就是:“諸葛亮天生多疑疑心則重使得對魏延處處提防生怕魏延會對蜀國不利”。

魏延和黃忠投降蜀國時候,諸葛亮見到魏延就立刻要把魏延斬首示眾,多虧劉備即可勸說諸葛亮魏延才保全自己一命。

雖然諸葛亮沒能殺掉魏延,但是諸葛亮對魏延的算計從來沒有停止過以至於後來魏延對諸葛亮非常不滿。

從這點能夠深入瞭解蜀國劉備 、還是劉禪都沒有動過想殺掉魏延的心,只是諸葛亮個人想殺魏延而已。

自諸葛亮掌握軍中大權後,便開始一場長期對魏延的精心算計,他先安排馬超之弟馬岱做魏延手下一名大將。

諸葛亮死後將大權交給一個不懂軍事的楊儀手中;(故意刁難魏延使得魏延再三忍讓可是楊儀拿著雞毛當令箭屢次批評魏延)。

這對一名大將來說哪能忍受這般侮辱,魏延想斬殺楊儀時候卻被馬岱算計斬殺馬下。

那麼魏延的死是對蜀國自毀長城嗎?

劉備打江山一生南征北戰主要:(是五虎大將與魏延之功),可惜劉備死後蜀國五虎大將已去三員僅剩趙雲一人能夠獨擋一面大旗為之後便剩魏延。

但諸葛亮為之不用魏延,偏將姜維得以重用使得蜀國後期武將可用豈不為自毀長城嗎?

魏延之死不能讓蜀國直接滅亡但讓蜀國後期沒有大將可用,對於蜀國是一個走向衰敗的邊緣。


談笑歷史


魏延之死是個冤案,但是,魏延在那個時候,他必須要死。至於是不是楊儀殺他,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了。換其他任何人都隨時隨地可以殺他。因為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殺魏延的理由是因為他已經沒有用了,而且他活著,會破壞諸葛亮留下的國策。為了蜀漢的長治久安,魏延非死不可。

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孫權有一次和蜀漢的使者飲酒的時候,就說道,魏延和楊儀都不是安穩之人,在諸葛亮死後必然要作亂,不知道諸葛亮如何相處。當時的蜀漢使者就說,用他們是因為他們有才,是權宜之計。後來這件事彙報給諸葛亮,諸葛亮深以為然。

以外人孫權都能夠看出來的事情,諸葛亮怎麼會看不出來。只是當時諸葛亮的主要任務是北伐,魏延驍勇善戰,楊儀擅長後勤,都是諸葛亮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諸葛亮必須要用他們。

但是,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知道自己身體狀況,時日無多。所以在這一次北伐中,他投入了最大的力量,想要最後一逞。可是,到了彌留之際,他的理想還是破滅了。

諸葛亮在死前,已經定下了死後蜀漢的國策,那就是停止北伐,修生養息,以待將來。如果留下魏延,以魏延的資歷、才能、性格,他肯定要繼續帶領蜀軍北伐,這是和諸葛亮的遺策相違背的。因此,必須要除掉魏延,才能保證自己的遺策能夠貫徹執行。

所以,諸葛亮在北伐時,已經為後事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將蔣琬等人安排在劉禪的身邊,並且密表劉禪,讓蔣琬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下一個繼承蔣琬的人就是費禕。

至於魏延和楊儀諸葛亮也做好了安排。那就是讓他們自相殘殺,全部除掉。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喜歡唱兩桃殺三士的《梁父吟》,這種計謀對他來說小菜一碟。他在北伐前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只是楊儀和魏延還矇在鼓裡。

在諸葛亮的計劃裡,要先殺魏延,後除楊儀。因為魏延是蜀軍中的二把手,有軍事才能,又善養士卒,能得軍心。魏延不除,很可能會造成軍隊的內亂。而楊儀一介文官,如果不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除之不難。

在諸葛亮死前,安排撤軍時,召開軍事會議就根本沒有通知魏延。並且讓楊儀統帥全軍撤退,魏延為之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就不管他,全軍只管撤回。

這個命令,如果有一點頭腦的人就會看出,這是讓魏延和楊儀互相爭鬥的伎倆。魏延身為僅次諸葛亮的二把手,怎麼可能會聽從這樣的命令。更何況他和楊儀勢同水火,怎麼可能為他斷後?這必然會造成兩人的爭鬥。

為了讓這個計謀能夠進行的更圓滿,費禕又火上澆油,在裡面推波助瀾。我們可以看到,費禕以假借傳達命令的機會,去挑逗魏延。果然魏延上當了,他不但不聽從安排,還把自己的計劃告訴費禕,想動員費禕和自己一起行動。

魏延說諸葛亮一死,自己應該接管軍隊。並且把軍隊的指揮員的調動調換方案也告訴了費禕。我們可以從這裡知道,蜀中不是沒有可用之才,而是諸葛亮有眼無珠,將這些人才壓制使用,盡用些自己看的順眼的庸才。但是,魏延不知道費禕的真實目的,他的肺腑之言不但沒有換來費禕的幫助,還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費禕藉口逃回大營,將魏延的態度向大營的人員進行了彙報。楊儀不必說了,他害怕魏延掌握軍權後會殺了他。而那些魏延想要撤換的將領更不要說了,肯定義憤填膺,聽從楊儀的命令。我估計魏延要撤換的將領裡就有王平、馬岱之流。

於是楊儀率領大軍撤走,魏延和楊儀在路上相遇,爭奪軍權,發生火拼。當時,魏延和楊儀都上奏劉禪說對方造反。可是,由於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計謀,蔣琬這些諸葛亮安排的人員一致認定魏延造反,這就造成了魏延的死命。

最終,魏延被馬岱所殺。而那個小人楊儀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漢中被諸葛亮收買的,魏延過去的搭檔吳懿接管。諸葛亮的位置由蔣琬接管,楊儀一無所得。在隨後的時間裡,楊儀還看不清自己的處境,到處亂髮怨言。這時,費禕又來看望他,轉頭就向劉禪告發了他的怨言。因此,楊儀削職為民,被髮配到邊郡。不久又因為上書誹謗,被迫自殺。

我們可以看到,從頭到尾,諸葛亮留下的計謀都執行的很順利。在這裡面,費禕立下了汗馬功勞。到蔣琬死後,費禕接替了他的職位,成為蜀漢的執政。

魏延之死是個冤案,在《三國志》中,明確給他下了“不便背叛”的結論。但是,為了執行諸葛亮留下的修生養息的國策,魏延非死不可。可惜的是,魏延一死,那些魏延想要提拔的將才肯定也遭到了清洗。從此,蜀軍人才凋零,落得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諸葛亮本來就對魏延有看法,作為丞相府秘書的楊儀,更是經常在諸葛亮面前說魏延壞話!打小報告!楊儀,魏延兩個人成了死對頭!諸葛亮臨終交代後事,卻沒有通知地位官位二把手魏延!諸葛亮把軍權沒有交給魏延和姜維!卻交給魏延死對頭,沒有統過大軍的楊儀!本身這裡就有文章!後來蔣琬也告訴劉禪,楊儀經常在諸葛亮面前說魏延壞話!當大軍回到成都後,蔣琬,費禕,姜維都升了大官,沒有楊儀什麼事,說明劉禪,蔣琬,費禕都對楊儀為人有看法。魏延等於死在了早已設好的局中!諸葛丞相和楊儀到底誰是重點就不好評說了。


魏王銅雀臺


回答之前,小生不得不讚題主一下。從提問來看,該題題主對三國曆史還是有研究的,不只是僅僅侷限在《三國演義》的小說、影視劇之中。沒錯,斬殺魏延的自毀長城之舉是出自蜀漢政權高層,大家千萬不要受到演義小說影響,認為是諸葛亮死後遺計斬殺魏延的。

諸葛亮不可能殺魏延的原因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是重用與保護為主,而不是處處提防、除之而後快的心思。原因很簡單,魏延是堅定的北伐支持者,是劉備生前認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兩位將領之一(另外一位就是鎮守荊州的關羽),是荊州集團的骨幹力量。雖然魏延與諸葛亮在北伐的路線上有分歧,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過北伐佔據長安,最終實現入主中原。

諸葛亮去世後,荊州集團元老級人物魏延可謂碩果僅存,諸葛亮怎麼可能讓魏延被殺呢?所以說,殺魏延的不是諸葛亮,是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政權高層利益重新洗牌的結果,代表荊州集團利益的魏延被淘汰出局。

魏延被殺的真相

瞭解三國曆史的朋友們都清楚,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是由三股勢力集團組成,分別是益州土著士族組成的益州集團,益州上任州牧劉焉入蜀帶來的外來勢力東州集團,劉備入蜀帶來的外來勢力荊州集團。

劉備及後來諸葛亮主政時期,荊州集團無疑是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其次同為外來勢力的東州集團是拉攏對象(譬如,劉備的皇后就是曾舉家跟隨劉焉入蜀的兗州陳留郡人吳懿的妹妹),對於益州集團採取的是打壓的政策。

諸葛亮去世後,加之之前張飛、黃忠、趙雲及二代將領關興、張苞等將領的去世,荊州集團勢力開始急劇衰減。蜀漢後主劉禪掌握大權,開始重新審視盤踞在益州的三股勢力,進行重新洗牌。此時,蜀漢政權中佔據上風的無疑是之前一直處在拉攏地位的東州集團。

因此,後主劉禪採取的策略是重用東周集團,拉攏益州集團。然而這兩股勢力是北伐的堅決反對者,是與荊州集團的主張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所以說,魏延的死完全是早已註定的。


事實上,魏延死後,東州集團的代表人物吳懿受命為漢中都督,出鎮蜀漢軍事重鎮漢中郡,並遷任車騎將軍,授予節符,領雍州刺史,進封濟陽侯。當然東州集團也隨著吳懿等將領的去世很快衰落下去,蜀漢政權的主要勢力成為益州集團。最後,在鄧艾進入成都平原時,主張劉禪投降的譙周就是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至於斬殺魏延的馬岱,作為跟隨馬超投靠蜀漢政權的外來勢力,完全是無根之萍,唯當權者馬首是瞻,只不過是奉命行事而已。

一家之言,還請大家不吝賜教!


安定郡小書生


一、諸葛亮死後,蜀國無人可制衡魏延,這是其被殺的最重要原因。

魏延是一員猛將,較早跟隨劉備,立下赫赫戰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劉備稱漢中王后,出人意料地任命他為漢中太守,也可見劉備對他的信任。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這樣的一員猛將,當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紛紛凋零之後,他就是軍中的標杆。

只不過此時還有諸葛亮能制衡他,且他與諸葛亮有很大的分歧。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有不甘居於人下的心,尤其是在軍事上,常常和諸葛亮的想法不一致。

在諸葛亮死前和死後,也能看出這一點。

諸葛亮死前下密令,“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早知道他死後魏延會不聽自己命令。

而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死後,大軍回撤,魏延卻想繼續北伐,“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他的想法也大多數人相違背,最終以反叛罪被殺。

魏延即便不死於當時,他以後也會被處理的。

二、楊儀等人的誣陷加害也是重要原因

這還是性格惹的禍,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當時估計除了諸葛亮,他沒有把任何大臣放在眼裡。

但是楊儀也不理他這一套,“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使得兩人關係極差。

諸葛亮去世前,與楊儀等人商議撤軍計劃,魏延本來以為諸葛亮死後,自己能代替諸葛亮,卻不想還要受楊儀節制,很是不滿。

“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於是魏延不按諸葛亮遺囑斷後,後來又日夜兼程,抄在楊儀前面燒斷棧道,接下來兩個人都各自上表說對方叛亂。

結果劉禪身邊的人為為楊儀擔保,劉禪也就認為魏延謀反了。

最終魏延被殺,楊儀還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並且夷其三族。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楊儀是恨極了魏延的。

魏延最終被殺,與楊儀洩私憤不無關係。


微史春秋


魏延是一名有勇有謀、驍勇善戰的大將,在蜀國後期,魏延也是蜀漢第一大將;魏延的死對蜀漢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劉備取得長沙後,魏延率眾部曲投靠;劉備取得漢中後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鎮東將軍鎮守漢中,四鎮將軍名號是僅次於前後左右將軍名號,此時的趙雲還是個雜牌將軍。

魏延鎮守漢中沒有發生意外,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都是獨領一軍跟隨,功勳卓著。魏延在諸葛亮病死後,和楊儀發生火拼被殺。

魏延和楊儀早已經水火不容、積怨很深

魏延在蜀國後期,因為戰功卓越、資歷老,開始變得驕縱起來,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也就諸葛亮和趙雲能夠壓制一下魏延,其他人都讓著他,可楊儀就偏偏是個直腸子,對魏延不假顏色,惹得兩人經常爭執。


楊儀在蜀漢後期也是挺有才能的,諸葛亮的數次北伐,都安排楊儀調度糧草,楊儀能很出色的完成工作,深的諸葛亮的器重;可魏延和楊儀就是水火不容,最後到了相互殺了對方的地步。楊儀殺了魏延後,將魏延的首級仍在門口用腳狠狠的踩,還誅殺了魏延的三族。

楊儀之所以殺魏延,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兩人視同水火,楊儀擔心魏延掌權後對自己不利;另一方面,蜀漢後期,魏延無論資歷還是能力,都有可能接替諸葛亮繼續北伐,而楊儀自己也想繼承諸葛亮的職位。據三國志記載,楊儀回到蜀中後,是蔣琬繼承諸葛亮做了丞相,楊儀很不服氣,經常抱怨發惱騷,其他人都不願意搭理他了,後來他抱怨說: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帶著部隊投降曹魏呢,結果被舉報,楊儀被貶為庶人發配到江嘉郡。

楊儀和魏延的火拼,既有私人恩怨,又想爭奪權力。

蜀漢後期的魏延驕縱跋扈,自掘墳墓

到了蜀漢後期,大部分的功臣元老、良將都已經逝去,魏延成了蜀中第一大將,開始目中無人。據三國志記載,蜀漢中沒人敢惹魏延,都是躲著他;就諸葛亮和趙雲的資歷能夠壓制魏延。魏延甚至對對諸葛亮的話也不是完全的聽從。

數次北伐,魏延都請求諸葛亮給他幾萬人馬,他單獨帶領一軍,獨自走子午谷北伐曹魏;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也不想撤軍,還想繼續率軍北伐。魏延的所作所為,就四個字,持功而驕。這歷來就是取禍的做法;諸葛亮死後,蜀中在無人能夠壓制魏延。

正因為此,劉禪在接到魏延和楊儀同時送來的上書,都指責對方謀反,群臣一致認為是魏延造反,而不是楊儀,於是蜀漢朝廷派軍隊堵截魏延。朝臣一致保儀疑延,這與他平時的所作所為有著直接的關係。

諸葛亮臨終的兩道命令有意除掉魏延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臨終前秘密召見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安排他死後全軍撤回蜀中,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楊儀率大軍先行,如果魏延不同意,就不管他了,由楊儀率軍直接撤回蜀中;另一道命令是個魏延的,令魏延在他死後不要發喪,代他統攝全軍。

正因為這兩道相矛盾的命令,楊儀因魏延堅持北伐,沒有管魏延獨自撤軍,魏延聽到楊儀撤軍都直接率軍南下,搶在楊儀前面攔截誅殺楊儀,最終魏延被殺。

諸葛亮的兩道命令有故意激發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藉機除掉魏延的意思。諸葛亮死後,確實沒有人能夠壓制住魏延。

結語:

魏延的死一方面是內部相互爭權的結果,另一方面與魏延平時的驕縱跋扈、目中無人有著直接的關係。魏延的能力毋庸置疑,可關鍵是誰能指揮的動魏延,能壓制住魏延呢?


小任淺談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個人觀點。

魏延作戰勇猛而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在與楊儀的爭鬥中失敗,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以上為《三國志》的記載,不過據《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

魏延介紹: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隨諸葛亮北伐,期間多次建議諸葛亮由魏延自己率領一支兵馬由子午道襲擊關中,欲仿效韓信與諸葛亮會師潼關,但遭到諸葛亮的反對,諸葛亮無死後魏延在與楊儀的爭鬥中失敗,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楊儀介紹:

楊儀(約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最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投奔關羽,任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劉備讚賞,擢為尚書。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調為弘農太守。

建興三年(225年)任丞相參軍,此後一直跟隨諸葛亮戰鬥。亮卒,他部署安全退軍。亮生前定蔣琬繼己任,儀僅拜中軍師。建興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職流放至漢嘉郡。但楊儀仍不自省,又上書誹謗,言辭激烈,最後下獄,自殺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