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骑蜗牛走高速


魏延: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官封将军等职。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

魏延被杀有其如下因素:

首先:性格因素。魏延勇猛过人,能力出众,但性格高傲,性情不善,与同事关系相处不和。并且与扬仪,诸葛亮,马岱等蜀国主要势力关系极其恶劣,使其使自已处于孤力地位,为今后被杀埋下隐患。

其次:魏延与领导关系不和谐。第一次在襄阳与诸葛亮相见时,诸葛亮便对他没好印象,且要杀他,在今后诸葛亮成为他的顶头上司期间,二人之间多有意见相左,相互冲突,令诸葛亮非常不满讨厌,认为魏延有反叛不敬之意,生前便有杀他之意。且当时欣赏魏延的刘备已死,无靠山了。

总之,魏延被杀是可惜。


历史天平


杀魏延是杨仪私自决定的,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魏延是可能有好结果了。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在益州之战中建立了不少功劳。夷陵之败以后,蜀汉人才凋零,等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时,魏延是少数可用的大将之一。因此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深得重用,多次作为先锋出战,表现活跃,也是立了不少功劳。

然而魏延有个坏脾气,那就是性格高傲,“性矜高”,和同僚关系很差,谁见了都怕他。不过诸葛亮另一个重要的助手杨仪却不服魏延,两人经常发生冲突,势如水火。两个人闹的最凶的时候,魏延甚至公然在讨论军务时拔出剑来,威胁要砍了杨仪,最后在众人劝解下才作罢。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压制两人矛盾。而等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因为诸葛亮死后命杨仪率军撤退,魏延对此不服,因此要求前来传令的费祎和自己一起联名夺取军权。费祎借故离去,将此事告知杨仪。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不管魏延,和费祎、姜维一起指挥大军撤退。

魏延得知消息以后大怒,起兵攻打杨仪。但是他此举不得人心,所以在王平率军迎击,斥责魏延部下不该作乱时,魏延部下四散。魏延只能和儿子等数人逃亡,杨仪又命马岱率军去追击,将魏延等人杀死。

根据《三国志》记载,在魏延起兵时,他和杨仪都上书刘禅,控告对方造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意见,董允、蒋琬都“保仪疑延”,支持杨仪。刘禅于是命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平乱,不过还没等蒋琬到达,魏延已经被杀。

从魏延死后杨仪不仅脚踏魏延头颅大骂,还下令杀了魏延的三族。而蒋琬没有赶到魏延就已经死了,所以杀死魏延应该只是杨仪的个人决定,并不是刘禅的旨意。

然而魏延脾气暴躁,无人能管。又违反诸葛亮的军令擅自起兵攻打杨仪,费祎、姜维、董允、蒋琬都不愿意支持他,也是知道魏延已经犯了大忌。在这种情况下,魏延最轻也是被削职为民,严加看管。此后无论谁当政,都不可能再复用魏延。

所以魏延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不会有好结果,更不可能继续领兵打仗了。


不沉的经远


历史说的是诸葛亮觉得魏延脖后有反骨,开始杀了自己的主公投奔刘备,诸葛亮算准魏延可能还会背主求荣!所以杀了他!


职业评论无悔一生


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根据历史《史书》记载蜀国之所以能用魏延是刘备对魏延非常欣赏赏识,因此刘备将魏延因此推荐给诸葛亮所用。

而诸葛亮有是对魏延非常反感,但诸葛亮对刘备安排魏延不能强加阻挠只能将魏延安排任其重用,为了就是给刘备一分薄面而已。

可惜后来诸葛亮与魏延误会矛盾重重愈演愈烈两人在军中只能互相装作若无其事没看到对方。

刘备死后将蜀国大权交给诸葛亮,有了大权在握这对诸葛亮而言是一件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威严只要有人对自己违抗命令就可以斩杀。

这对魏延来说无疑是一件惊天比例打击,使得魏延在军中楚楚收到诸葛亮排挤。

那么为何蜀国要斩杀最后一位蜀国大将魏延呢?

这里面还有另一种原因就是:“诸葛亮天生多疑疑心则重使得对魏延处处提防生怕魏延会对蜀国不利”。

魏延和黄忠投降蜀国时候,诸葛亮见到魏延就立刻要把魏延斩首示众,多亏刘备即可劝说诸葛亮魏延才保全自己一命。

虽然诸葛亮没能杀掉魏延,但是诸葛亮对魏延的算计从来没有停止过以至于后来魏延对诸葛亮非常不满。

从这点能够深入了解蜀国刘备 、还是刘禅都没有动过想杀掉魏延的心,只是诸葛亮个人想杀魏延而已。

自诸葛亮掌握军中大权后,便开始一场长期对魏延的精心算计,他先安排马超之弟马岱做魏延手下一名大将。

诸葛亮死后将大权交给一个不懂军事的杨仪手中;(故意刁难魏延使得魏延再三忍让可是杨仪拿着鸡毛当令箭屡次批评魏延)。

这对一名大将来说哪能忍受这般侮辱,魏延想斩杀杨仪时候却被马岱算计斩杀马下。

那么魏延的死是对蜀国自毁长城吗?

刘备打江山一生南征北战主要:(是五虎大将与魏延之功),可惜刘备死后蜀国五虎大将已去三员仅剩赵云一人能够独挡一面大旗为之后便剩魏延。

但诸葛亮为之不用魏延,偏将姜维得以重用使得蜀国后期武将可用岂不为自毁长城吗?

魏延之死不能让蜀国直接灭亡但让蜀国后期没有大将可用,对于蜀国是一个走向衰败的边缘。


谈笑历史


魏延之死是个冤案,但是,魏延在那个时候,他必须要死。至于是不是杨仪杀他,已经不是重要的事情了。换其他任何人都随时随地可以杀他。因为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杀魏延的理由是因为他已经没有用了,而且他活着,会破坏诸葛亮留下的国策。为了蜀汉的长治久安,魏延非死不可。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孙权有一次和蜀汉的使者饮酒的时候,就说道,魏延和杨仪都不是安稳之人,在诸葛亮死后必然要作乱,不知道诸葛亮如何相处。当时的蜀汉使者就说,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才,是权宜之计。后来这件事汇报给诸葛亮,诸葛亮深以为然。

以外人孙权都能够看出来的事情,诸葛亮怎么会看不出来。只是当时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北伐,魏延骁勇善战,杨仪擅长后勤,都是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诸葛亮必须要用他们。

但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知道自己身体状况,时日无多。所以在这一次北伐中,他投入了最大的力量,想要最后一逞。可是,到了弥留之际,他的理想还是破灭了。

诸葛亮在死前,已经定下了死后蜀汉的国策,那就是停止北伐,修生养息,以待将来。如果留下魏延,以魏延的资历、才能、性格,他肯定要继续带领蜀军北伐,这是和诸葛亮的遗策相违背的。因此,必须要除掉魏延,才能保证自己的遗策能够贯彻执行。

所以,诸葛亮在北伐时,已经为后事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将蒋琬等人安排在刘禅的身边,并且密表刘禅,让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下一个继承蒋琬的人就是费祎。

至于魏延和杨仪诸葛亮也做好了安排。那就是让他们自相残杀,全部除掉。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喜欢唱两桃杀三士的《梁父吟》,这种计谋对他来说小菜一碟。他在北伐前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只是杨仪和魏延还蒙在鼓里。

在诸葛亮的计划里,要先杀魏延,后除杨仪。因为魏延是蜀军中的二把手,有军事才能,又善养士卒,能得军心。魏延不除,很可能会造成军队的内乱。而杨仪一介文官,如果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除之不难。

在诸葛亮死前,安排撤军时,召开军事会议就根本没有通知魏延。并且让杨仪统帅全军撤退,魏延为之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就不管他,全军只管撤回。

这个命令,如果有一点头脑的人就会看出,这是让魏延和杨仪互相争斗的伎俩。魏延身为仅次诸葛亮的二把手,怎么可能会听从这样的命令。更何况他和杨仪势同水火,怎么可能为他断后?这必然会造成两人的争斗。

为了让这个计谋能够进行的更圆满,费祎又火上浇油,在里面推波助澜。我们可以看到,费祎以假借传达命令的机会,去挑逗魏延。果然魏延上当了,他不但不听从安排,还把自己的计划告诉费祎,想动员费祎和自己一起行动。

魏延说诸葛亮一死,自己应该接管军队。并且把军队的指挥员的调动调换方案也告诉了费祎。我们可以从这里知道,蜀中不是没有可用之才,而是诸葛亮有眼无珠,将这些人才压制使用,尽用些自己看的顺眼的庸才。但是,魏延不知道费祎的真实目的,他的肺腑之言不但没有换来费祎的帮助,还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费祎借口逃回大营,将魏延的态度向大营的人员进行了汇报。杨仪不必说了,他害怕魏延掌握军权后会杀了他。而那些魏延想要撤换的将领更不要说了,肯定义愤填膺,听从杨仪的命令。我估计魏延要撤换的将领里就有王平、马岱之流。

于是杨仪率领大军撤走,魏延和杨仪在路上相遇,争夺军权,发生火拼。当时,魏延和杨仪都上奏刘禅说对方造反。可是,由于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计谋,蒋琬这些诸葛亮安排的人员一致认定魏延造反,这就造成了魏延的死命。

最终,魏延被马岱所杀。而那个小人杨仪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汉中被诸葛亮收买的,魏延过去的搭档吴懿接管。诸葛亮的位置由蒋琬接管,杨仪一无所得。在随后的时间里,杨仪还看不清自己的处境,到处乱发怨言。这时,费祎又来看望他,转头就向刘禅告发了他的怨言。因此,杨仪削职为民,被发配到边郡。不久又因为上书诽谤,被迫自杀。

我们可以看到,从头到尾,诸葛亮留下的计谋都执行的很顺利。在这里面,费祎立下了汗马功劳。到蒋琬死后,费祎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蜀汉的执政。

魏延之死是个冤案,在《三国志》中,明确给他下了“不便背叛”的结论。但是,为了执行诸葛亮留下的修生养息的国策,魏延非死不可。可惜的是,魏延一死,那些魏延想要提拔的将才肯定也遭到了清洗。从此,蜀军人才凋零,落得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诸葛亮本来就对魏延有看法,作为丞相府秘书的杨仪,更是经常在诸葛亮面前说魏延坏话!打小报告!杨仪,魏延两个人成了死对头!诸葛亮临终交代后事,却没有通知地位官位二把手魏延!诸葛亮把军权没有交给魏延和姜维!却交给魏延死对头,没有统过大军的杨仪!本身这里就有文章!后来蒋琬也告诉刘禅,杨仪经常在诸葛亮面前说魏延坏话!当大军回到成都后,蒋琬,费祎,姜维都升了大官,没有杨仪什么事,说明刘禅,蒋琬,费祎都对杨仪为人有看法。魏延等于死在了早已设好的局中!诸葛丞相和杨仪到底谁是重点就不好评说了。


魏王铜雀台


回答之前,小生不得不赞题主一下。从提问来看,该题题主对三国历史还是有研究的,不只是仅仅局限在《三国演义》的小说、影视剧之中。没错,斩杀魏延的自毁长城之举是出自蜀汉政权高层,大家千万不要受到演义小说影响,认为是诸葛亮死后遗计斩杀魏延的。

诸葛亮不可能杀魏延的原因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重用与保护为主,而不是处处提防、除之而后快的心思。原因很简单,魏延是坚定的北伐支持者,是刘备生前认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两位将领之一(另外一位就是镇守荆州的关羽),是荆州集团的骨干力量。虽然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的路线上有分歧,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北伐占据长安,最终实现入主中原。

诸葛亮去世后,荆州集团元老级人物魏延可谓硕果仅存,诸葛亮怎么可能让魏延被杀呢?所以说,杀魏延的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高层利益重新洗牌的结果,代表荆州集团利益的魏延被淘汰出局。

魏延被杀的真相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清楚,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由三股势力集团组成,分别是益州土著士族组成的益州集团,益州上任州牧刘焉入蜀带来的外来势力东州集团,刘备入蜀带来的外来势力荆州集团。

刘备及后来诸葛亮主政时期,荆州集团无疑是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其次同为外来势力的东州集团是拉拢对象(譬如,刘备的皇后就是曾举家跟随刘焉入蜀的兖州陈留郡人吴懿的妹妹),对于益州集团采取的是打压的政策。

诸葛亮去世后,加之之前张飞、黄忠、赵云及二代将领关兴、张苞等将领的去世,荆州集团势力开始急剧衰减。蜀汉后主刘禅掌握大权,开始重新审视盘踞在益州的三股势力,进行重新洗牌。此时,蜀汉政权中占据上风的无疑是之前一直处在拉拢地位的东州集团。

因此,后主刘禅采取的策略是重用东周集团,拉拢益州集团。然而这两股势力是北伐的坚决反对者,是与荆州集团的主张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魏延的死完全是早已注定的。


事实上,魏延死后,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吴懿受命为汉中都督,出镇蜀汉军事重镇汉中郡,并迁任车骑将军,授予节符,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当然东州集团也随着吴懿等将领的去世很快衰落下去,蜀汉政权的主要势力成为益州集团。最后,在邓艾进入成都平原时,主张刘禅投降的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至于斩杀魏延的马岱,作为跟随马超投靠蜀汉政权的外来势力,完全是无根之萍,唯当权者马首是瞻,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

一家之言,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安定郡小书生


一、诸葛亮死后,蜀国无人可制衡魏延,这是其被杀的最重要原因。

魏延是一员猛将,较早跟随刘备,立下赫赫战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后,出人意料地任命他为汉中太守,也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这样的一员猛将,当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纷纷凋零之后,他就是军中的标杆。

只不过此时还有诸葛亮能制衡他,且他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分歧。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有不甘居于人下的心,尤其是在军事上,常常和诸葛亮的想法不一致。

在诸葛亮死前和死后,也能看出这一点。

诸葛亮死前下密令,“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早知道他死后魏延会不听自己命令。

而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死后,大军回撤,魏延却想继续北伐,“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他的想法也大多数人相违背,最终以反叛罪被杀。

魏延即便不死于当时,他以后也会被处理的。

二、杨仪等人的诬陷加害也是重要原因

这还是性格惹的祸,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当时估计除了诸葛亮,他没有把任何大臣放在眼里。

但是杨仪也不理他这一套,“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使得两人关系极差。

诸葛亮去世前,与杨仪等人商议撤军计划,魏延本来以为诸葛亮死后,自己能代替诸葛亮,却不想还要受杨仪节制,很是不满。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于是魏延不按诸葛亮遗嘱断后,后来又日夜兼程,抄在杨仪前面烧断栈道,接下来两个人都各自上表说对方叛乱。

结果刘禅身边的人为为杨仪担保,刘禅也就认为魏延谋反了。

最终魏延被杀,杨仪还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并且夷其三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仪是恨极了魏延的。

魏延最终被杀,与杨仪泄私愤不无关系。


微史春秋


魏延是一名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大将,在蜀国后期,魏延也是蜀汉第一大将;魏延的死对蜀汉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刘备取得长沙后,魏延率众部曲投靠;刘备取得汉中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镇东将军镇守汉中,四镇将军名号是仅次于前后左右将军名号,此时的赵云还是个杂牌将军。

魏延镇守汉中没有发生意外,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都是独领一军跟随,功勋卓著。魏延在诸葛亮病死后,和杨仪发生火拼被杀。

魏延和杨仪早已经水火不容、积怨很深

魏延在蜀国后期,因为战功卓越、资历老,开始变得骄纵起来,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也就诸葛亮和赵云能够压制一下魏延,其他人都让着他,可杨仪就偏偏是个直肠子,对魏延不假颜色,惹得两人经常争执。


杨仪在蜀汉后期也是挺有才能的,诸葛亮的数次北伐,都安排杨仪调度粮草,杨仪能很出色的完成工作,深的诸葛亮的器重;可魏延和杨仪就是水火不容,最后到了相互杀了对方的地步。杨仪杀了魏延后,将魏延的首级仍在门口用脚狠狠的踩,还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杨仪之所以杀魏延,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两人视同水火,杨仪担心魏延掌权后对自己不利;另一方面,蜀汉后期,魏延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有可能接替诸葛亮继续北伐,而杨仪自己也想继承诸葛亮的职位。据三国志记载,杨仪回到蜀中后,是蒋琬继承诸葛亮做了丞相,杨仪很不服气,经常抱怨发恼骚,其他人都不愿意搭理他了,后来他抱怨说:早知道这样当初还不如带着部队投降曹魏呢,结果被举报,杨仪被贬为庶人发配到江嘉郡。

杨仪和魏延的火拼,既有私人恩怨,又想争夺权力。

蜀汉后期的魏延骄纵跋扈,自掘坟墓

到了蜀汉后期,大部分的功臣元老、良将都已经逝去,魏延成了蜀中第一大将,开始目中无人。据三国志记载,蜀汉中没人敢惹魏延,都是躲着他;就诸葛亮和赵云的资历能够压制魏延。魏延甚至对对诸葛亮的话也不是完全的听从。

数次北伐,魏延都请求诸葛亮给他几万人马,他单独带领一军,独自走子午谷北伐曹魏;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也不想撤军,还想继续率军北伐。魏延的所作所为,就四个字,持功而骄。这历来就是取祸的做法;诸葛亮死后,蜀中在无人能够压制魏延。

正因为此,刘禅在接到魏延和杨仪同时送来的上书,都指责对方谋反,群臣一致认为是魏延造反,而不是杨仪,于是蜀汉朝廷派军队堵截魏延。朝臣一致保仪疑延,这与他平时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诸葛亮临终的两道命令有意除掉魏延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终前秘密召见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安排他死后全军撤回蜀中,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杨仪率大军先行,如果魏延不同意,就不管他了,由杨仪率军直接撤回蜀中;另一道命令是个魏延的,令魏延在他死后不要发丧,代他统摄全军。

正因为这两道相矛盾的命令,杨仪因魏延坚持北伐,没有管魏延独自撤军,魏延听到杨仪撤军都直接率军南下,抢在杨仪前面拦截诛杀杨仪,最终魏延被杀。

诸葛亮的两道命令有故意激发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借机除掉魏延的意思。诸葛亮死后,确实没有人能够压制住魏延。

结语:

魏延的死一方面是内部相互争权的结果,另一方面与魏延平时的骄纵跋扈、目中无人有着直接的关系。魏延的能力毋庸置疑,可关键是谁能指挥的动魏延,能压制住魏延呢?


小任浅谈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观点。

魏延作战勇猛而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不过据《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魏延介绍: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随诸葛亮北伐,期间多次建议诸葛亮由魏延自己率领一支兵马由子午道袭击关中,欲仿效韩信与诸葛亮会师潼关,但遭到诸葛亮的反对,诸葛亮无死后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杨仪介绍:

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