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是什麼?

逗你玩兒小破兒孩


導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曹操雙方經過相應的準備後,終於在官渡拉開了決戰的帷幕。此戰以袁紹慘敗而告終。曹操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勇氣以及傑出的軍事謀略,贏得了此次戰役,為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次戰役中,面對兵力十倍於己的袁紹,曹操獲勝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集小勝為大勝,激怒對方主將

  • 誅顏良

曹操聲東擊西偷襲白馬,將袁紹的得力干將顏良斬於亂軍之中。

  • 殺文丑

顏良被殺後,袁紹大怒,準備渡黃河追擊曹操。大將文丑追到延津南岸,曹操丟下盔甲、卸掉馬鞍迷惑敵軍。待文丑軍下馬拾取“戰利品”時,埋伏的曹操軍馬突然襲擊,將文丑斬殺。

顏良文丑均是袁紹手下得力干將,袁紹連損兩員猛將,全軍震駭,對曹操心生畏懼,也使袁紹因憤怒而變得急躁,導致後續作戰時剛愎自用、完全聽不進許攸、沮授等謀士的忠言。

二、抓住勝敗的關鍵——軍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縱觀古今中外戰爭,後勤補給往往對戰爭勝負起決定性作用。對於官渡之戰對峙的雙方來講尤其如此。曹操能抓住這一關鍵,先是突襲袁紹運送糧草的部將韓猛,並燒掉其押運至前線的糧草。而後又在許攸的建議下偷襲了袁紹位於烏巢的糧倉,致使袁紹軍心不穩,全軍無心戀戰而不戰自敗。

三、天賜獲勝良機——許攸投降

袁紹曹操兩軍對峙時,因實力懸殊,曹操知道不宜持久,一心想要速戰速決。如果袁紹聽從謀士沮授建議,堅守不戰,就能陷曹軍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樣不需多久曹操就會不戰自潰。又或許袁紹接受許攸建議偷襲曹操老窩許昌,如果勝了可以使曹操無路可退;敗了則回軍,可以令曹操腹背受敵。然而急躁的袁紹根本聽不進去,再加上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法被審配抓了,因此許攸一氣之下便投降了曹操。據演義記載,當時曹操正在洗腳,聽說許攸來投,高興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可見曹操當時的欣喜程度。

在許攸的建議和策劃下,曹操親自帶兵騙過袁紹守軍,偷襲了袁紹位於烏巢的糧倉。並割下一千多個俘虜的鼻子和一群牛馬的舌頭,裝了幾大筐,扔到袁紹軍面前。軍糧被燒、顏良文丑兩位主將被殺、許攸、高覽、張合投降,再加上幾大框鼻子舌頭,袁紹軍心大亂,以不戰自潰的局面結束了持續近半年的官渡之戰。

總結:雖然曹操的勝利既有天時,也有人和,原因非常多。但我認為最基本的原因是曹操善於謀略,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分析雙方局勢,積極果斷採取相應措施。比如謀劃偷襲顏良和文丑集小勝為大勝、燒燬對方軍糧使對方造成恐慌、割掉俘虜鼻子舌頭使敵軍膽寒等等。

以上是我對曹操取得勝利的看法,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都來談談自己的看法。謝謝大家!


小天品歷史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的謀士郭嘉,就以“十勝十敗”論為曹操鼓勵信心,從後世看來,郭嘉的這十個方面對比,就很好的解釋了官渡之戰為何是以少勝多的結局。這十方面分別為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此十個方面如果放在官渡之戰中對號入座,郭嘉的理論就是極為準確的預言。


  •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這句話是講袁紹注重形式主義,當然,這在古代是個通病,古人的禮儀講究十分嚴苛,不按禮儀行事甚至會觸犯法律,尤其是為人臣子不遵禮儀者,是不成體統的表現。袁紹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薰陶出遵禮尋制的管理思想,所以袁紹在整場戰爭中的靈活性較差。反觀閹宦之後的曹操,大小就是偷雞摸狗之輩,長大反而成為一個靈活多變的管理者,他的團隊更具有活力,實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例如張頜投降一事,當時的曹營主帥為曹洪,可以先收降張頜,待曹操從烏巢回來後再行稟報,這種收降如果放在袁紹陣營,未得袁公同意,誰也不敢為之。


  •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曹操於建安元年(196)八月,前往洛陽接回落難得漢獻帝,迎入自己轄區許昌,這就樹立了天下正統的政治地位。至建安四年,袁紹已經擁有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四地,曹操便借天子的名義“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在政治上給其扣上不忠不義的罪名。袁紹吃了一個啞巴虧,後悔當年沒有聽取沮授建議迎接獻帝,於是在壯大之後,開始向曹操集團發難,亦有奪回漢獻帝之意。雖然袁紹以陳琳的“討賊檄文”罵曹為賊,但不可否認的是袁紹此舉更為心虛,彷彿是賊喊捉賊。此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強曹弱,應該休養生息,建立諸侯關係,以騷擾曹操為主,拖垮曹操集團。但現在看來,曹操在漢獻帝的政治影響下發展迅速,例如呂布、劉備兩個政治集團,皆在“朝廷”賜封下你攻我伐,袁術更是被定為天下共討之對象,曹操皆成為坐收漁利的幕後玩家。如果戰事再拖下去,曹操只會更加強大,袁紹否決此計是有理由的,因為曹操始終以漢帝為基礎,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


  • 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紀律嚴明是一個軍隊的隱形戰鬥力,袁紹的軍隊紀律渙散,最為明顯的體現在文丑兵敗延津一線。自曹操採納荀攸聲東擊西之計,解了白馬之圍,袁紹主力吸引至延津一線,袁紹令文丑率領五千精騎追擊曹操的五百誘餌。曹操自知不敵,令士卒將隨身乾糧錢財扔於途中,引起文丑追兵的哄搶,埋伏道旁的曹操及時殺出博得一勝,此役文丑戰死,曹操則順利逃回官渡。由此可見,所謂“河北四庭柱”之文丑,袁紹帳下名將,治軍都這個德行,哪還談得上軍隊紀律呢?曹操治軍則極為嚴厲,削髮代首的典故就是他樹立軍隊紀律最好的佐證。再縱觀文武官員,田豐因阻諫伐曹而被下獄,劉備繞往許昌一帶,聯合黃巾軍殘餘劉闢搞破壞,被曹軍全殲,回營之後居然未受任何處分,袁紹還同意他出走荊襄邀請劉表為援,管理相當混亂。



  •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用人唯親其實有些牽強,漢末本身就是士族門閥政治,聯姻大族是各大諸侯通用手段,況且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在戰亂與割據中,用人唯親要比用人唯賢更安全,曹操鼎力北方之後也是以諸曹、夏侯為各戰區統帥,這與袁紹分兵袁譚、袁熙為青、幽刺史沒什麼差別。但袁紹用人有些摸不清頭緒,沮授在官渡之戰前後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但無一被採納,如白馬之圍袁紹選定顏良前往,沮授認為顏良有勇無謀,建議換將,袁紹不採納,結果顏良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破滅;隨後袁紹將十萬大軍開往延津,沮授建議保存實力,分兵一半向陽武推進,袁紹還是不採納,致使十萬大軍有去無回;至陽武后,沮授認為曹操糧草不足,建議打持久戰,袁紹不聽,執意推進至官渡尋求決戰;淳于瓊押糧至烏巢,沮授建議增兵駐守糧倉周圍加以警戒,袁紹還是不採納,致使曹操的五千輕騎可以快速突襲至烏巢大倉。再包括對峙階段,許攸建議分兵襲擊兵力不足的許昌,袁紹也是不同意;烏巢被困,張頜建議先救淳于瓊,袁紹執意攻打曹操官渡大營,結果是兩頭皆以失敗告終。曹操則用人不疑,關鍵時候皆聽取荀攸之計,對峙時期還寫信向許昌的荀彧問計,這才是用人之道。



  •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袁紹的多謀少決早就被郭嘉看出,當初在袁紹陣營中不得重用,於是他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評價到:“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而後就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就備在曹操攻打徐州時,就派人前往袁紹處,請其趁許昌空虛時抄曹操後路,袁紹卻以小兒患病為由,失去此良機。再往前看,迎接獻帝時,賈詡向李傕提出過“奉國家以徵天下”;沮授向袁紹提出過“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三個建議中,沮授所提算是最為赤裸裸的,而袁紹居然沒有同意。曹操得到漢獻帝后,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這樣的人才基礎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是為霸業之基礎。袁紹的多謀少決往往就成為全盤皆輸的關鍵。



  •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袁紹的身份比較好貴,家境顯赫,他也確實因此得到了眾多士族門閥的支持。但這種上層建築帶來的人才基礎是虛無縹緲的,依附的人才溜鬚拍馬者多,甚至還形成勾心鬥角,爭寵獻媚的勢力團體。審配與許攸之不睦,是造成許攸出走的關鍵,他所掌握的軍事機密,又成為官渡之戰的轉折。郭圖一味迎合袁紹,烏巢有失,則詬陷張頜,又造成張頜投降。當袁紹死後,他的人才基礎動搖,開始各尋出路,如審配等人,起矯詔立袁尚為嗣,導致袁氏兄弟相爭,最終還是曹操漁翁得利。曹操則比較務實,不喜歡虛榮,是人才就真心對待,如許攸投奔時,曹操欣喜若狂,赤腳相迎,完全沒有一個主公的樣子,做臣下的,當然也願意死心塌地的效忠,且直言不諱。



  •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此處將袁紹說為婦人之仁,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雄霸一方的諸侯,沒有哪位是善茬,包括以仁義自居的劉備。袁紹確實寵溺兒子,這一點前文講過,他以小兒患病措施偷襲許昌的良機。但疼愛兒子並不能說為婦人之仁,救治路上的饑民也是愛民的體現。曹操也曾為曹衝之死痛哭流涕,每逢佳節還要祭奠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對於國家內政的治理,曹操確實展現出“治世之能臣”的特點,一些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為民生髮展提供了良好基礎,郭嘉將此看作是大仁,而將袁紹施捨窮人看做婦人之仁,帶有吹捧曹操,貶低袁紹之意。



  •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這一點說明了袁紹內部集團的派系爭鬥較為嚴重。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陣營裡出現了主持久戰與主速戰兩派,沮授的持久戰並未得到袁紹認可,故而主張速戰的審配、郭圖趁機向沮授發難。他們向袁紹提出建議,認為沮授監統內外兵眾,威震三軍,倘若他的勢力逐漸加強,恐怕難以控制,並提出臣下必須服從主公才能昌盛,而主公若是服從臣下,就會本末倒置走向滅亡。還以黃石公《三略》為理論依據,聲稱統兵在外的將領不宜參知內政。就這樣,袁紹把沮授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後烏巢被圍,張頜力主救援淳于瓊,而郭圖力主攻打曹營,最終淳于瓊戰死,曹營也未攻下,郭圖為了逃避責任,嫁禍張頜沒有力戰,致使張頜、高覽皆向曹洪投降。



  •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最後,郭嘉提出了曹操文武兼備,袁紹不知是非、不懂兵法,文武皆不如曹操。此處就是郭嘉為曹操歌功頌德,加油打氣,但事實也是如此。曹操用他的文治武功證明了郭嘉之言,在官渡一戰中,曹操親率騎兵聲東擊西,自己做誘餌,成就了白馬之圍中的關羽,也阻礙了袁軍從白馬據點渡河,搓其鋒芒;在延津,曹操再利用袁軍紀律渙散的弱點,至文丑陣亡,再次折損袁軍大將;到了官渡對峙,袁紹以塔樓向曹營射箭,曹操則製作拋石機將袁軍塔樓一一摧毀,袁軍欲挖地道通入曹營,曹操則在曹營周圍先行挖出戰壕,切斷地道,臨場應變能力極強。隨著許攸獻策、劉備出走、張頜投降,官渡之戰發生轉折,曹操則一鼓作氣擊潰袁軍,並將七萬俘虜坑殺殆盡。在取得官渡勝利以後,曹操在袁紹處搜查出眾多曹營官員通敵密信,他的處理方式是燒燬所有信件,並未追查,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智慧。



綜上,一場戰役的成與敗,往往在於指揮者的個人品性,也少不了運氣的加成。郭嘉的理論總結是戰前鼓勵,“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這個言論也符合戰爭的走向。袁紹在整場戰爭中過於自信,以至於謀士建議多數流產。臨場發揮上,曹操的應變能力也明顯勝過袁本初,從理論到實踐,曹操皆是完勝。


棍哥觀史


官渡之戰曹操戰袁紹的基本原因主要條是,曹操能夠多謀善斷,既能廣泛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能作出果斷的決策;而袁紹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兵強馬壯有幾十萬軍隊,號稱長戟百萬,胡騎千群。但是他卻少謀武斷,既不能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沒有果斷的決策,這是曹操勝袁紹的重要原因。也可以從中看出曹操不愧乃軍事家的稱號

第一,曹操善於掌握人的心理,他抓住了袁紹遇事行動遲緩的特點;白馬之役,他聲東擊西,分散了敵人的優勢,也是由於掌握了袁紹膽小怕事的特點,袁紹如果分秒必爭地強渡黃河,同顏良會師,曹操未必能在白馬之役中打勝仗。特別在最後的決戰中,由於許攸的到來,曹操摸清了袁紹的底牌,看準了袁紹的薄弱環節,才能作出一舉戰勝袁軍的決策。

第二,曹操善於用兵。在官渡之戰中,我們看到了曹操善於充分運用自己兵力的許多好例。他的一萬人馬在東征中既打了劉備又防衛了袁紹。一個兵可以當三個乃至十個的巧妙利用,在最後決戰中五千人馬北打淳于瓊的護糧部隊,南打袁軍大營。

而袁紹呢?在曹操東征、後路空虛的情況下,他的十萬人馬基本沒動窩,一個兵頂不了半個用,被敵人牽住鼻子來回折騰,形同疲勞遊行,後頭打了一個追擊戰還失敗了,也是一個兵沒頂半個用;最後決戰中,他的主力部隊放棄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於沒起作用。荀彧說,袁紹是庸人中的雄傑,只會集聚人眾,而不會運用。這個批評,真是一針見血。

第三,曹操多謀善斷。官渡之戰中的曹操是多謀而又是善斷的。有時在決策戰略上乾脆而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戰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我們甚至看到了曹操一往無前毫無猶豫的性格。他不反覆也不退縮。在決戰的進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紹的援軍到來,要求分兵抵禦。這個建議受到了他嚴厲的斥責。

為什麼?因為戰鬥已經到了生死的緊要關頭了,曹操覺得拖延解決戰鬥的時間,弄不好甚至會全盤失敗。這種情況下如果拖延時間,打不下淳于瓊,敵人的援兵一到,兩面夾擊,就是分兵抵禦也很困難,而且根據—一般推算,從曹操向淳于瓊發起攻擊到袁紹的援兵來臨,有一個時辰的間隔,敵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於白白浪費自己的戰鬥力,減少自已戰鬥勝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糧可依。軍隊的後勤供應特別是糧食問題的尖銳性官渡之戰雙方的困難都尖銳地表現在糧食供應問題上,這個情況再一次說明了個古老的軍事原理的正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徐晃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一次輕襲是曹軍由相持中的被動轉入主動的開始,曹操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二輕襲則引起了袁軍的混亂,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全面崩潰。糧草問題作為影響全軍成敗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戰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第五,曹操有後臺有智囊團,在戰爭問題中,他在戰爭中的些重要決策,幾乎沒有一條不是與自己的智囊團反覆商量的結果,從戰爭開始的決策東征,到許攸獻計,最後決戰,我們都可以看到他這種善於用人的能力。

而官渡之戰的失敗者袁紹呢?他陣營中足智多謀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豐都是當時謀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種好的意見也不少,但是他不能聽。他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矜忌自恃,有的謀士甚至因為意見不合,還被他囚禁、趕跑,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失敗

大家觀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楚漢文化


導語:

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直接延長了天下一統的時間。因為袁紹當時坐擁青州、幽州、幷州以及冀州,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人。

可是弱小的曹操擊敗了袁紹,導致曹操還需要花費七八年的時間,才能達到袁紹當時的盛況,這直接導致東漢王朝末期長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

袁紹的兵力是曹操的三倍還要多,戰將謀士都比曹操多,財富就更別提了,冀州一州就足以超過曹操所在地盤的經濟總量。那麼袁紹為什麼還是敗給了曹操?曹操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以直接導致他的勝利?

01曹操軍隊紀律比袁紹好。

軍隊紀律真的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嗎?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謬論,甚至有人認為軍隊紀律差的部隊,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地打勝仗,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紀律是一支部隊的靈魂,只有上行下效,領導的命令百分之百的服從,這支軍隊才有靈魂。曹操的軍隊就做到了這一點。

  1. 當初曹操行軍期間,表示不能侵犯百姓良田,違令者斬。結果士兵們的確沒有敢打擾百姓的,倒是曹操的馬受了驚帶著曹操踐踏了百姓的良田。
  2. 按理說領導做了這種事情,只要領導不表態,大家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是曹操不答應,非要自殺謝罪,當然是被手下人給攔下來了。他表示按照軍法自己是要斬首的,但是他身負重命,大家離不開他,所以他割掉了自己的頭髮作為斬首的替代品。
  3. 從此以後曹操的軍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踐踏百姓良田的情況,這就是曹操軍隊的紀律。
    上行下效的方法絕對是最好的法令。

而袁紹軍隊的紀律就差太多了,除了自己地盤上的百姓,其他地方的百姓他壓根就不管。所以軍隊走到哪兒就搶到哪兒,導致袁紹失去了不少民心。

此外,在曹操燒了袁紹烏巢的糧草以後,官渡之戰基本就可以提前宣告結束了。因為袁紹軍中沒有糧食可以吃了。

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公曰“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三國志》

這個時候袁紹大軍內部出現了嚴重的人吃人局面,這是相當可怕的。袁紹作為軍隊的領袖,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導致軍中出現慘劇。據說三國期間,只有曹操的軍隊從未發生過人吃人的慘劇。

02曹操手握天子,袁紹出師無名。

曹操在強大之前,本來是不打算跟袁紹硬碰硬的,這次官渡之戰,其實是袁紹主動找上門來,曹操是在無奈之下,才率軍出征的。

因為曹操明白,以他的實力,現在根本就不足以跟袁紹相抗衡。不過曹操現在手裡有一個法寶,那就是漢獻帝劉協。

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三國志》

劉協這個人本身是沒什麼用處的,但是劉協的身份在當時還是非常管用的。因為當時還是漢朝,天下諸侯儘管各自為政,名義上還是聽從漢朝調遣的。地方上的老百姓包括士兵們,也都認為自己是漢朝的臣民。

所以說這就給了曹操一個先天優勢,袁紹大軍來襲,這是要篡奪漢室江山,本身就不佔據任何道理。

  • 而曹操是以漢獻帝的名義,前往官渡平定叛亂,所以曹操全軍上下,都把自己當成了是朝廷的正規軍,前去剿滅地方叛亂的諸侯罷了。
  • 雖然有點級別的謀士們都知道其中內幕,向袁紹遞去了橄欖枝,但是他們是偷偷做了這件事,這並不影響曹操軍中的整體氣勢。
  • 袁紹軍中恰恰相反,因為他們沒有天子可以效忠,跟隨的只是一個天子冊封的大將軍袁紹,而他們要討伐的對象居然就是天子。

這些人到底會怎麼想呢?就算思想工作做再多,他們也擺脫不了反賊的嫌疑,所以袁紹軍隊的軍心是完全無法和曹操大軍相比的。

曹操挾天子的目的雖然是令諸侯,其實在無形之中,天子也成為了曹操的保護傘和吸引人才的法寶,一舉多得之下,曹操何樂而不為呢?

03袁紹三個兒子各懷鬼胎,曹操軍隊在郭嘉的努力下,萬眾一心。

袁紹軍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那就是各自為政的軍隊管理。他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分別被他安排在了三個州郡做領導。

  1. 其中長子袁譚是青州太守,次子袁熙是幽州太守,小兒子袁尚是袁紹最喜歡的,留在了身邊,主管理冀州。此外他還有一個外甥高幹被分到了幷州做太守。
  2. 這麼一來他的所有家產就被一分為四了。這還沒有一統天下,袁紹就想到了給子孫後代謀福利的事情,實在是有些為難袁紹了。
  3. 所以在袁紹統一所有軍隊去對付曹操的時候,其實這些人馬並不齊心,他們每支軍隊的領導都在為自己的未來考慮。

尤其是袁紹的長子袁譚,按道理應該是他來接任袁紹大位,可是小弟袁尚卻更加被父親看中。所以袁譚和袁尚之間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反觀曹操這邊,曹操的兒子也不少,可是曹操並沒有實行什麼分封制,他的幾個兒子都跟在他身邊受到教育,並沒有成為地方諸侯或者封疆大吏。

天子以紹為太尉,轉為大將軍,封鄴侯,紹讓侯不受。頃之。擊破瓚於易京,並其眾。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曰“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又以中子熙為幽州,甥高幹為幷州。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三國志》

所以說曹操的所有軍隊,全都只聽從曹操一個人調遣,而且郭嘉十勝十負之說振奮軍心,如此萬眾一心的軍隊,怎麼可能打不贏袁紹那四分五裂的軍隊呢?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實力只有三分之一的曹操,卻可以戰勝比他強大三倍的袁紹。其實曹操面對的不是一個強大三倍的對手,而是一個被削弱成四份的弱小對手罷了。

總結:是天下一統重要,還是你心目中的英雄獲勝重要?

  • 在很多人眼裡,劉備似乎並不被喜歡,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劉備和孫權不去抵抗曹操,天下早就迎來了大一統的局面,畢竟曹操當時的實力可以碾壓他們倆。

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當初董卓執政的時候,天下是處於一統狀態的,是曹操和袁紹發動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 後來他們又說,譙周勸說劉禪投降司馬昭,是為了蜀漢百姓著想,也是為了天下一統的局面著想,功不可沒。因為蜀漢的實力不足以和司馬昭抗衡。

那麼反觀官渡之戰的曹操,豈不就是當時的蜀漢?如果他當時投降了袁紹,那天下不就要提前好多年大一統嗎?那麼曹操是不是阻擋天下大一統的罪人呢?曹操是不是導致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的罪人呢?當然不是。

每個諸侯都有屬於自己的利益,沒有誰說天生就要被主宰。他們有各自的志向,儘管前赴後繼地倒下了,可是志向這東西是不容易被屈服的。


江湖小曉生


官渡之戰中,夜襲烏巢、火燒糧草是打破僵局的關鍵一棋,也是曹操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

在官渡,曹操約三萬兵力,袁紹約十五萬兵力。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曹操若選擇正面對戰幾乎是無取勝可能的。

《孫子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無窮如天地。就是說,凡是打仗,都要用大部隊跟敵人正面廝殺著,同時搞一支奇兵來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善於使出奇兵,自己方面的潛力才會像江河、天地一樣無窮無盡。而火燒烏巢的糧草就是出奇制勝。

都知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行軍打仗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糧草的話,軍心浮動,人心不穩,直接影響軍隊戰鬥力,甚至有可能譁變。曹操這邊就是如此,所帶來的糧只夠吃數日,天天急得他天天寫信催促遠在許昌的荀彧徵糧、送糧過來。手下武將、士卒對於決戰能否取勝也是半信半疑、底氣不足。在此情況下,曹操的決心、信心也有所動搖,想退兵回許昌。只有荀彧在許昌寫信鼓勵他:老大,頂住啊,我在這兒等著你回來哎,等著你回來,看那桃花開~沒辦法,硬著頭皮在官渡撐著,等待戰機。戰機,戰場上稍縱即逝的時機,在哪裡呢?

與曹操這邊的焦慮不同,袁紹春風得意。不僅在兵力上碾壓對手,且糧草充足,都屯在離官渡不遠的烏巢。烏巢,不是鳥巢,舉辦不了奧運會,但它是曹操苦苦尋覓的戰機。

戰機很快來了。不知何事,袁紹責罰了許攸。許攸心生不滿,連夜投奔曹操。曹操也很給力,一聽老熟人來了,連鞋都沒穿就跑出來迎接許攸。許攸見曹操這麼重舊情義,感動得熱淚盈眶,把袁紹的糧草屯於烏巢,且只有五千人把守的事一股腦全部告訴了他,提議火燒烏巢,動搖袁紹軍心,繼而奪取勝利。

曹操行事雷厲風行,當即親率人馬夜襲、火燒烏巢,順便搬回不少糧草,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局勢徹底被逆轉!火燒烏巢無異於釜底抽薪,是出奇制勝的大招,曹操方面軍心大震,乘勝追擊,袁紹則全軍潰退,徹底失敗。

至於樓主問題中所提到的郭嘉,他在官渡之戰中沒有起到多少作用,他的十勝十敗論,只是起鼓勵作用,於事無補。

許攸投奔獻策、曹操火燒烏巢是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



追逐孔方兄


說到官渡之戰曹操一方戰勝,那就不得不提一提郭嘉的十勝論了,郭嘉的十勝論原文如下:

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為什麼要提十勝論呢,因為當時在北方,最大的勢力不是曹操而是袁紹,甚至可以說,不論是聲勢還是實力,袁紹遠在曹操之上,所以曹操要完成王霸之業,首要任務就是要打敗袁紹。

可是對當時的曹操來說,袁紹何其強大,哪裡是曹操能夠打敗的,其實不光是曹操的領導層這麼想,曹操手下士兵更是這麼個想法。

但是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所謀所慮者遠,為了堅定曹操的伐袁之心,為了穩定曹營將士之心,特作十勝論以鼓舞之,此後曹營將士上下一心,厲兵秣馬,蟄伏數載,終於將袁紹擊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官渡之戰”。

可以說,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勝利有以下幾個原因:

1、十勝論武裝了曹營將士的頭腦,給予了他們以強大的信心和士氣。

2、曹營數載的蟄伏,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3、戰爭中曹操的睿智指揮使得曹營在軍事上險勝。


史海鉤沉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1. 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築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 操軍心動搖。 其後,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陽與袁紹杷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大破袁軍。

3. 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 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可說是一計敵萬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我國曆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愛剪輯nice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戰爭。曹操出身豪族,但他的家族發家很晚。東漢末年有宦官和外戚兩大勢力。曹操的父親投靠了大宦官,給宦官當乾兒子,曹家從此發家。到了曹操這一輩,他們家立足不過兩代,根基尚淺。說曹操是門閥還不夠格,他充其量只是地方上的小豪族。曹操成年後,在朝廷裡謀得個不大的官職,他家的勢力也就只能幫他到這裡了。一開始,曹操想老老實實地為國家效力升官,幹到一半的時候,天下大亂,各地群雄並起。曹操意識到,在這個年代裡給漢朝打工是沒有前途的,必須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於是他回到老家,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

曹操和夏侯兩家屬於同鄉豪族,多年來關係十分親密。曹操便以曹家和夏侯兩家的資源,起兵割據。正好這個時候青州爆發黃巾軍之亂,曹操打敗黃巾軍,收編了三十萬降卒中的精銳,這批青州軍就成了曹操武裝割據的資本。

曹操是個全面型人才,他的領導、外交、軍事和治理能力都很強。有了青州軍,曹操四處征戰擴張。與他北方接壤的是同樣四處征戰的袁紹。曹操和袁紹之間因為地盤的衝突,必然會有一場大戰。

袁紹的出身要比曹操好太多了,袁紹號稱“四世三公”,家裡世代都是朝廷大員,家族勢力盤根錯節,和他家關係良好的門閥世家更是數量眾多。在朝廷失去約束力後,袁紹立刻到處擴大地盤,在與曹操交鋒前,袁紹的實力在全國已經是數一數二。此時的曹操實力已經不弱,但是和袁紹相比差距還是很大。如果單純按照國力對比,曹操必輸無疑。但是由於採用了正確的策略,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奇蹟般地反敗為勝,最終戰勝了袁紹。

官渡之戰只是袁曹之爭裡諸多戰爭中的一場。在官渡之戰之前和之後,曹操和袁紹還發生過很多戰爭,不過這些戰爭都沒有改變大局。真正扭轉大局的,就是官渡之戰中燒烏巢這場戰鬥。

古代糧草輜重的運輸非常困難。打仗時,軍隊的機動性很重要,所以軍隊不會隨身攜帶所有的糧草,大部分糧草要囤積在和軍營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在和袁紹對峙的時候,曹操得到情報,說袁紹的糧草都儲存在烏巢,並且防守薄弱。於是曹操親自帶領一支奇兵半夜偷襲烏巢,燒掉了袁紹的糧草。沒有了糧草的袁軍無法再繼續作戰,再加上袁紹錯誤的指揮,導致袁紹了一方軍心渙散,一部分部隊還投降了曹操。內外交困,使得袁紹的軍隊很快崩潰,從而輸掉了戰爭。

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準確地抓住了戰機,才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曹操如果和袁紹正面作戰,用全軍的力量也打不贏。但情報告訴他烏巢的兵力不強,曹操全力進攻烏巢,就可以在局部形成優勢。而且烏巢的糧草又是能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以曹操就抓住了最重要的戰機。反觀袁紹,他有好幾次對戰機的處理都失敗了。在官渡之戰的前期,曹操去進攻劉備掃除後患。袁紹的謀士建議應該趁虛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卻以孩子生病為由拒絕了,氣得那位大臣用柺杖敲擊地面,大罵:“好好的機會竟然被小孩生病耽誤了!”

另一個失誤是,在袁紹得知曹操偷襲烏巢的時候,派了主力部隊去進攻曹操的主營,卻只派了一支輕騎兵去援助烏巢。結果袁紹對曹營和烏巢的防守能力都估計不足,曹營沒打下來,烏巢也沒有救下來,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在燒烏巢的當夜,袁紹派兵來救烏巢。此時曹操還沒有攻下烏巢,曹操的屬下報告說:“敵人的援兵快到了,請快點分兵阻擊!”可是曹操偷襲的部隊太少,連打烏巢守軍都不夠,所以曹操拒絕分兵,對屬下說:“等敵人到我背後了再報告!”在千鈞一髮之際,曹操攻破了烏巢,從此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照此來看,曹操贏得官渡之戰有很多僥倖因素:假如曹操沒有得到燒烏巢的情報,假如袁紹把烏巢看守得嚴一點,假如燒烏巢當夜曹操的動作慢一點,曹操都有可能會輸掉戰爭,甚至被袁紹殺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曹操各方面的能力都超過袁紹,如果能給曹操足夠的發展時間,他的實力一定會強過袁紹。

袁紹身世顯赫,這是他的資本,也是他的負擔。他出身太好,對創業的態度就不夠認真,不願意多動腦筋,在很多事情上墨守陳規。曹操卻不同,曹操的家業基本上是自己一刀一槍幹出來的,他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能最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曹操就是一個特別務實的人。他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求賢令》,裡面說,只要你有能力,哪怕你是坑蒙拐騙的壞人我都重用你。這在重視道德的古代簡直是大逆不道的言論,可見曹操重視實用主義到了什麼程度。

因為這種實用主義,曹操招攬了大批人才,最大可能地團結了各地門閥。他努力發展領地內的經濟,還採用了“屯田制”,讓長期駐紮的士兵平時種田養活自己,解決了部隊吃糧難、運糧難的問題。有了這些長處,從長遠的角度看,曹操一定會強過袁紹。因此,曹操官渡之戰的獲勝,在偶然性的背後還有一定的必然性。


天香引


看郭嘉當時做的十勝十敗SWOT分析就夠了,毛主席都很推崇的: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騷遙遊


我覺得應該是許攸的叛逃導致了袁紹的失敗。

從歷史上的官渡之戰來看,當時的袁紹佔據了今天河北、山西大部、山東北部遼寧南部以及內蒙古的一小部分。而曹操所佔據的僅有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河南。袁紹的地盤戰亂較少,除了一年前打公孫瓚以外沒什麼大規模戰役。而曹操的地盤是以前剿滅黃巾軍、討伐董卓的主戰場,加上又和呂布打了幾場大仗,可以真的說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就導致了曹軍不論是兵力還是後勤都遠不如袁軍。所以在官渡只有三四萬的曹軍無論如何也打不過十萬人的袁軍。冷兵器時代,將領的個人勇武的作用實在是有限,靠的更多是士氣和後勤。所以,官渡之戰前期,曹老闆的心情就比較低落,那些謀士也沒有什麼破敵之策,曹軍是耗也耗不過,打也打不過。

但是許攸的到來改變了這一狀況,許攸將袁軍的糧倉告知了曹操,並提出穿著袁軍衣甲(這些衣甲可能是前不久從顏良文丑那繳獲的,因為官渡之戰前期袁軍沒有敗績),夜襲烏巢的方案。從曹營到烏巢距離大概有一箇中型城市郊區到市中心的距離,還是比較長的,這一段距離上肯定有不少巡邏隊,矇混過關單靠衣甲是不夠的,自然也得口令,而許攸的叛變也解決了這一問題。所以,在許攸的幫助下,曹軍順利的來到了烏巢,兵力大概有5000人,在袁軍兵力10萬的情況下,估計烏巢守軍應該在1萬左右。在敵我態勢不明和夜幕籠罩的情況下,守軍分不清敵友,看不清敵人,應該是受到了致命打擊。但是守軍仍然很頑強,淳于瓊決不是演義裡那個酒囊飯袋。這些守軍堅持到了院落的到來。曹軍處在了腹背受敵的局面。這時候,曹操很果斷的下令猛攻烏巢,不管援軍,還用了一個很噁心的招數,把那些守軍屍體上的耳鼻等器官割下來,扔到援軍那裡嚇唬他,一度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暫時唬住了援軍,對左右說援軍到了身後再說(賊在身後乃白),在絕地求生的激勵下,曹軍奮力向前,攻破了烏巢。趁勢擊敗援軍。烏巢的糧草能拿走的拿走,拿不走的都燒了。

從這裡開始,袁軍的補給被摧毀,且經歷了一場大敗,那些救援烏巢的敗兵都把曹軍說成是吃人的妖魔。加上張郃和高覽在郭圖的幫助下,投奔了曹操。袁軍的士氣低落到了極點,兵無戰心。最後,曹操發動了總攻,斬殺和後來坑殺的俘虜約8萬人。

可以說袁紹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關鍵的許攸的叛逃。如果許攸不叛逃或者直接被袁紹依法定罪逮捕。曹軍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鼓勵作用大於實際作用。在整場官渡之戰中,郭嘉的作用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