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前言

戰國時代的主要脈絡,就是虎狼之秦消滅六國的經過。但是,雖然秦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但是戰國風雲幾百年,也不是他一家獨大,各大國也是有過輪流坐莊的時刻的。君不見戰國初年,魏軍掐住河西走廊,逼得秦軍無力出關;還有趙國,長平一戰雖然損失無數,但是邯鄲一戰不落下風,讓秦軍也傷亡慘重,退回關內;遠東齊國,雖然軍事能力有限,但是商業發展十分領先,堪稱遠東第一大國。這些國家都曾經各領風騷,威名遠揚,戰國七雄之名號毋庸置疑。至於韓楚,也都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刻。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燕國的疆域範圍

這其中只有燕國,同樣位列七雄,但是不論是參戰數量還是史料記載,都遠遠少於其他六國,至於其中名人,除了燕太子丹,荊軻,樂毅(後兩者還不是燕人)曾經出現在課本中,其他人都不廣為人知。

那麼,為什麼燕國會給人一種名不副實的感覺呢?這其實是和燕國的戰略目標有關,燕國國運長達800餘年,據《韓非子·有度》中記載:

"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

但是其卻甘心蝸居於中原地區的邊緣地帶,不曾懷有問鼎之心,最終無力逆轉歷史潮流,被強秦所吞併,最後其軍事強國的實力僅僅體現在理論上。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一窺究竟。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龐大



趁火打劫,缺乏大戰經驗

在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當時的科技和社會生產力有限,因此古人們的生產資料在今天的我們眼中很原始。比如他們用的生產工具和武器,以鐵器為主,所以當軍隊在作戰時,守城的一方會有很大的優勢,因為石頭築成的城池和鐵皮包裹實木的城門,很難被區區鐵器攻破。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想要開疆拓土,就需要他們的軍隊掌握更先進的攻城略地的技術,於是,很多強國的軍隊在數不清的戰役中得到了實踐的積累,比如兵法的運用,間諜的運用,攻城器械的改進,自然資源的運用等等。除了實踐的積累,這些強國的軍隊還會將這些積累形成書面的記錄,在未來的戰爭中繼續使用。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孫子兵法對戰爭做了歸納總結

所以,所謂的軍事強國,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場場戰役中積累產生的。雖然當時有一些著名的兵法家,比如《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他縱使有著強大的理論基礎,但是也不能瞬間提高部隊的戰鬥力,而是要讓部隊依照兵法中所記錄的方式加以操練才能掌握。在《史記·七十列傳·孫子吳起列傳》中有過記載:

" 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說的就是孫武要提高宮女部隊的作戰力,就必須要求宮女按照他的要求來操練才能達到效果。而比起部隊演練,殘酷的戰爭能進一步提高部隊的作戰能力。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孫武演兵斬王妃

燕國作為七雄之一,也是有著一定的軍事能力的,當其他諸侯國將目標定為黃河流域附近的中原地帶時,歷代燕君的戰略目標卻不是問鼎中原,反而是趁火打劫。或者是形成聯軍,以勢壓人,逼迫對方割地求和從而分割利益;或者是痛打落水狗,專門攻打戰敗之國佔取便宜。看起來是以一種極小的代價取得了較大的收益,但其實也為燕軍的軟弱無能埋下了伏筆。

因此,燕國的軍隊,並不擅長打硬仗,燕國的軍事將領,也很難憑藉諸如長平之戰的廉頗、白起一樣青史留名,自然給人一種存在感極低的感覺。

趨利避害,避開中原強國

雖然燕國的戰略目標是趁火打劫,但是和戰國群雄都在一個鍋裡撈肉吃,難免你碰我,我碰你發生摩擦。作為中原大地的諸侯國之一,作為和趙齊接壤的國家,燕國和其他國家的戰爭是無法避免的,燕軍的作戰能力弱的特點,這個時候就一覽無遺了。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中原地區是戰國時代的絕對中心

據《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記載:

"燕見趙數困於秦,而廉頗去,令龐暖將也,欲因趙弊攻之。問劇辛,辛曰:"龐暖易與耳。"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這個時候的趙軍剛剛在長平之戰中敗於秦軍,損失四十萬之巨,國內基本沒有青壯年男子,僅靠少年和老幼就將燕軍擊殺兩萬之多,還殺了對方主將劇辛,由此可見燕軍的作戰能力簡直低下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了。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長平之戰

因此齊國和趙國,一個是有巨大經濟能力做後盾的老牌強國,一個是處於四戰之地不落下風的軍事強國,在和燕國的邊境摩擦中,屢次欺負燕軍,奪得了多處郡縣,極大地壓迫了燕國的生存空間。

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佩服燕國國君高超的思維了,燕國曆代國君們想出來一條妙計,你們中原強國不是欺負我嗎?那我就欺負不如我的蠻夷。概括起來就是你們胳膊粗拳頭大,所以你們打我,我就得忍著,你們要是天天打我把我逼急了,那我就去找一個不如我的使勁欺負他,你們打我越狠我欺負他也就越來勁兒。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今日的朝鮮半島

於是,我們今天的河北北部,遼西部,遼東半島,甚至朝鮮的原住民就光榮地登上歷史舞臺了,由於遠離華夏文明的中心,戰國時代此處的人類文明遠遠落後於華夏民族。也就是有個聚居地而已,生產條件和軍事能力極其落後,碰到在中原敗退的燕軍,毫無抵抗之力,於是這些土地全數被燕國佔領。從這點上來看,燕國倒是為我國未來的版圖倒是做出了貢獻。

不過一碼歸一碼,比起趙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燕國的軍事行動勝利充滿了羞辱的味道,趙國是意圖借開拓胡人地區打通攻秦的新通道,而燕國純粹是打不過中原強國而不得不重新開拓生存空間,兩相對比高下立判,由於缺乏對其他國家的勝利戰績,這也是燕國存在感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戰國軍隊

天賜良機,朝堂無力經營

不過,在燕國的歷史上,也有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一舉洗刷多年來燕國和中原各國作戰不佔上風的恥辱。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觀點: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在經過了多年和中原國家交手不佔優勢的情況後,燕國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刻,那就是樂毅破齊。比起同樣接壤的趙國,齊國和燕國可謂是一對真正的冤家。由於當年子之篡位,導致燕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給了齊國機會,齊國趁勢攻入燕國,實際上是滅亡了燕國。但是後來公子職成功復國,也就是後來的明主燕昭王。

燕昭王在位期間,廣泛吸納各國的人才,降低賦稅,加強軍事,隱隱使得燕國有強盛之勢,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在昭王勵精圖治之時,老冤家齊國卻突然做出一系列愚蠢之事,同時觸怒幾大諸侯國,於是在燕國大將樂毅的帶領下,聯軍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幾乎要滅國了。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燕昭王招賢納士的場景

除了燕國外,其他國家都遠離齊地,於是得到昭王授權的樂毅用財物和齊的部分城池分配給聯軍,讓他們興高采烈的回國,而廣袤的齊國土地,已經是燕國的囊中之物了,只要加以治理,消化掉齊國,那麼燕國就會成為和秦趙一決高下的強國。

可是遺憾的是,昭王在樂毅征討齊地的過程中去世了,兒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聽信讒言,認為樂毅有稱王之心,強行徵召樂毅回國。而政治經驗豐富的樂毅,也知道自己回去不會有好下場,於是逃到了趙地,齊國的田氏趁機復國,收回土地。在田氏復國之後,燕國也失去了最後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成為霸主的機會,老天的賞賜,就這麼輕易被燕王室浪費掉了。

筆者認為,縱觀春秋各國,都有過屬於自己的機會,只是有的機會大有的機會小。當面對機會時,許多國君和手下的能臣都有大氣魄,在難以破局時,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去開拓局面,就算失敗也在所不辭,可是像燕國這樣將天賜良機輕易浪費掉的卻鮮有耳聞,因此,後世的人輕視燕國也十分有道理。

在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燕國給人很弱的感覺?

將軍樂毅像



結論

堂堂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作為北方勢力的代表,在有著巨大實力和潛力的基礎下,卻不思進取,作為周王朝分封的老牌諸侯,當面對中原強國的威脅時,忘記了祖先的榮耀,忽略了百姓的感受,屢戰屢敗,讓人嘆息。

燕國的一系列無能表現,主要的原因在廟堂之高,上位的王室貴族認為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無法制定出正確的戰略目標,不肯進擊中原,反而是安居在北境。其實我們也能理解,避免和中原國君正面交鋒,有利於王室的延續,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天下形勢分久必合的發展,這也正印證了《孟子·告子章句下》中的記載: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也使得後世的人們,當提起八百餘年傳承的北境大國時,只有大致輪廓,卻毫無深刻記憶。雖然燕國的軍事能力並非一無是處,但是他們卻把趁火打劫當成正確的戰略目標,不敢正面面對大規模戰役,因此導致部隊戰鬥力低下,也讓很多後世學者對其強國身份持懷疑態度,很多學者譏諷道,燕國抗秦,上上下下只有一個荊軻而已。所以所謂的七雄之一的燕軍強大的軍事能力,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參考文獻

1《韓非子》 韓非

2《史記》 司馬遷

3《道德經》 老子

4《孟子》 孟子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