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还未即位,就与文官集团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究竟有何深意?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结束了他放纵不羁的一生,由于朱厚照先生一生忙于娱乐事业,致使他未能留下任何子嗣,帝国继承人问题就成为了当时主持国家大事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选定了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选,并征得太后的同意后,派出了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颁布太后的诏书,朱厚熜受诏后,即刻启程进京即位。然而,他还没正式即位,就与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发生了第一次冲突——进宫路线之争。

朱厚熜还未即位,就与文官集团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究竟有何深意?

  • 进宫路线之争始末

当朱厚熜与迎接使团风尘仆仆赶到京城外郊良乡时,就接到了根据杨廷和安排、由礼部精心替他拟定的进宫即位方案,具体来说就是,要他先从东华门入宫,暂居文华殿,接受群臣的劝进之后,再行登基之礼,正式即位为帝。

对于礼部这样的安排,朱厚熜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作为皇家子弟,他很清楚,礼部这样安排背后深刻的政治寓意,因为在明朝,文华殿是皇太子的东宫,也就是说,如果他按照礼部的安排来执行的话,就是以皇太子的名义来即位,可皇太后的懿旨却是让他以《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来即位登基,因此,对于礼部的安排,他是坚决不能接受的,对此,他愤怒地表示道:“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同时还表示,他要从大明门直接入宫登基(大明门是皇帝、宗室参加重要庆典出入之门),这才是正牌的皇帝进宫路线。

朱厚熜还未即位,就与文官集团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究竟有何深意?

对于朱厚熜的要求,礼部官员明确表示:不行,不论朱厚熜如何软硬兼施,就是毫不退让,非得让他从东华门入宫不可,可对于这样的安排,朱厚熜也是坚决不能接受,双方互不妥协,顿时陷入了僵持之中。最后还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劝进表,朱厚熜直接在郊外受劝进,然后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正式登基即位,次年改元嘉靖,进宫路线之争最终以朱厚熜完胜、以大臣妥协而告终。

朱厚熜还未即位,就与文官集团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究竟有何深意?

  • 浅析进宫路线之争的本质

进攻路线之争看似是作为准皇帝的朱厚熜与大臣之间一次普通的冲突,但其本质上却是一次具有深刻寓意的权力之争。

自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开始,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内阁成员(主要是内阁首辅)为代表的强大的文官集团,其所代表的就是以内阁为首的阁权,皇权必须要赋予阁权足够的权力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却又不能让阁权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的安全,阁权与皇权之间就形成了既矛盾又统一的权力体系。

朱厚熜还未即位,就与文官集团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究竟有何深意?

此次进宫路线之争,本质上是以朱厚熜为代表的皇权与以杨廷和为代表的阁权之间的初次交锋,也是阁权向皇权发起的一次试探性进攻。最终以皇权的胜利、阁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的结果,对于初来乍到的朱厚熜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无疑是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如果说在这次冲突当中他妥协了,那么他作为皇帝的权威必将极大受损,以阁权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将得寸进尺,为他以后的统治必将形成极大的掣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次冲突当中,朱厚熜的胜利,为他在后来的统治当中始终能够牢牢地掌控朝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厚熜还未即位,就与文官集团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究竟有何深意?

所以说,此次进宫路线之争,看似很普通,但其本质上是具有深刻政治寓意的权力之争。实际上,在古代朝廷中,尽管各式各样的斗争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就两个字:权力,几乎所有的冲突、斗争,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展开的,这才是这些冲突、斗争的本质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