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課丨茅盾:寫作中的材料與描寫

寫作中的材料與描寫

茅盾

首先我們不要忘記,這裡所謂“寫作”,是指文藝性的東西,既不是歷史和政論,也不是什麼學術論文,尤其不是任何應用文件,如果我們是在這裡講究如何練習作“報告”,寫應酬的“八行信”,草擬什麼上行下行的“公文”,或者推盤受盤的“廣告”,買田置產的“契約”,那自然完全不同了,那就根本用不到一點議論,一開始我們就搬出“程式”來練習就行了。然而我們這裡所講的,是怎樣練習寫作文藝性的東西,因此就不能不先來一點議論(理論)。這一點議論,雖則看起來好像和實際的練習沒有多大關係,可是寫作時缺少了它就像行在大海里的船缺少了指南針。

不過光有指南針也不能行船,所以現在我們就要在實際練習這方面提出幾點意見來。

初學者多半是性急的,他恨不能一口就吞下了他那學習對象的全部技巧,他希望有這麼一套整整齊齊的規程讓他記住了就萬事大吉,對於文藝性的東西,抱著這樣希望的也就很多。舉個例:在怎樣寫什麼什麼的題目之下,總有不少熱心而性急的人希望揭開書來就看見無數規程一條一條排在那裡,像數學的公式似的,可是,文藝性的東西實在不能按照什麼規程去寫作,即使曾經有人給它們訂下了若干規程,恐怕也不能像木匠那樣按照著圖樣就能造出傢俱來,何況這樣的規程實際上是不能有的。

因此,我們在這裡要講的,不是什麼規程,更不是什麼秘訣,只是幾個步驟,幾條原則。

先從原則方面來談談罷。

材料是寫作者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常常聽得說:“還沒找到材料”,或者“材料已經寫完了”,這話其實只是隨便說說,實際上,這不是有或沒有的問題,而是“成熟”或“未成熟”的問題。寫作的題材是一點一滴在平時累積起來的,並不是一下找就可以得到而且又很合適,而一個人的腦子也絕對不同於一間倉庫,倉庫有時會擠滿,再也容納不下方尺大小的東西,有時會搬空,若說人的腦子也會擠滿也會搬空,那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人只要神經正常,他的腦子隨時在接受外來的東西,就是隨時在進材料,所以不是有或沒有的問題,而是“成熟”或“未成熟”的問題,當你覺得還不夠時,其實是未成熟罷了。那麼,成熟的徵候是怎樣的呢?徵候是文思洶湧,興奮即於不能自持,閉目默想的剎那間全篇就寂然突現於腦海,好像已經寫成而且記熟了似的。

寫作課丨茅盾:寫作中的材料與描寫


如果你落筆時文思滯澀,覺得左不是右不是,那就是沒有成熟,這時最好乾脆擱筆。這一擱即使是永久告別了你這一篇未完了的東西,也不可惜,在這裡,也許有人問道:既然尚未成熟,過些時等它成熟起來,行不行呢?當然行的,但是也不要誤解,等候材料成熟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問題。這需要更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而且需要各方面的生活經驗,不單是你那未成熟的一方面的東西。或者,又有人問道:既然未曾成熟,想來是其中缺少了什麼,就按這所缺的去找去,行不行呢?我以為是不行的。千萬不要誤會,一篇文藝性作品的材料只是物質性的人、物(包括自然)、事。材料感到缺少了什麼的時候並不是多添一二人物,多寫一二自然風景,或多加些故事情節的問題。如果問題只這麼一點,那是容易解決的。一篇文藝作品的材料,也還(而且主要的)包有思想問題:你對所寫的材料的立場,你對於其中所有的問題的看法,你對於這些材料的瞭解的程度等等……所以,材料之成熟過程不是(比方說)物理學的而是化學的,不是單純的量的增加,而是由量的增加達到質的變化的。

不過這一番話在小朋友看來也許太深了點,那麼,請你們先記住:寫作的材料是平時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積的時候不知不覺;如果沒有積蓄,臨時去找,那就不會有好的成績。初學者又一擔心的問題便是描寫的方法。常常聽得說:我只能直直落落敘述,卻不知道如何描寫,請告訴我,如何描寫?曾有人迎合這種要求,編出了所謂《文學描寫辭典》。也居然有人希望這樣的“辭典”會教給他如何描寫。其實是此路不通。說老實話,描寫並無方法。而且不可能有方法。所謂“描寫”,用文藝的術語來說,只是一個“形象化”的問題。何謂“形象化”?淺言之,這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事都能直接呈現於讀者眼前,而不依賴著抽象的說明。

寫作課丨茅盾:寫作中的材料與描寫


《水滸》寫李逵的性格和魯智深的性格是同中有異而異中又有同,兩個人都是魯莽的,而又各有不同。《水滸》從這兩人的言語舉止、應付問題等等方面來寫,結果是兩個各有個性的活人呈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通常稱這為“描寫得好”,其實這是作者在形象化方面有辦法。為什麼他有辦法?是不是因為他懂得如何如何的方法?不是的。他之所以有辦法,無非因為他觀察得太深刻太周到,落筆以前他先有這麼兩個人物活在他心中了。如果不求自己所寫的人物先活在自己心中,而痴心妄想去追求什麼描寫的方法,那一定是徒勞。所以千萬不要擔心你懂不懂描寫方法,不要擔心你會不會描寫;應該擔心的,是你心中先有了活生生的人、物、事沒有?如果有了,則描寫只是一個很單純的技術問題。正像上文說過的一句話:“從人物的言語舉止、應付問題等等方面來寫”,再簡單也沒有,別無奧妙。

有兩種錯誤的見解常常引人走入迷途。第一種是以為“描寫”有賴於詞藻。以為形容詞用得愈多,便是描寫得愈出色,往往用了一大串的形容詞,弄得累贅不堪,而這些形容詞又大多是前人用濫了的東西。實際上你如果有新鮮的感覺,能道前人之所未道,一個形容詞也夠了。第二種錯誤的見解是把“描寫”看成裝飾,以為“故事”是一篇作品的骨架,而背景描寫和人物描寫則彷彿是塗飾上去的油彩。這是把“描寫”和整個技巧問題分離開來了,事實上描寫卻是整個技巧中有機的一部分。

總結起來,簡單一句話:通常被認為單純技巧問題的描寫,實在也包括在材料成熟與否的問題內;作品的材料到了成熟的境界時,描寫問題是不會發生的,而成熟也者,主要又是學力修養生活經驗的問題,換言之,即思想問題。

選自作者作品《怎樣練習寫作》

↓↓為您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