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毁”了


徐峥被“毁”了!

电影《囧妈》中,他不耐烦地对妈妈说道:“在你的心目中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排水,都已经设定好了,然后锲而不舍地改造他!”

说完,他突然意识到,妻子也对他说过类似的话。

他讨厌妈妈的地方,正是妻子讨厌他的地方!这就是原生家庭的悖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毁”了

电影《囧妈》

现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父母的缺点,但这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影响了我们。

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毁”了,他们对我们的早期抚育,影响着我们的性格,甚至人生轨迹。

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的专业术语解释:

早期抚育会影响孩子孩子大脑的电——化学模式,甚至会影响大脑不同部位的尺寸;早期抚育还会影响我们的皮质醇水平,而皮质醇正是调节自身性格的重要化学激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毁”了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本书最早出版于2002年,影响至今,已经成为“原生家庭”这一概念的滥觞,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卫报》、《泰晤士报》力荐的“国民心理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心理研究,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

他的外公曾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后来自杀了,外婆也患有轻度抑郁,叔叔不堪痛苦,也因抑郁症而自杀,他母亲接受心理治疗,承受住了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并成为了一名心理医生,在养育作者时,为了隔绝家族悲剧,辞掉工作,专注于抚养子女。

也因为如此,作者对“原生家庭”的研究十分深入,在写这本书时,他同时又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本着对母亲家族的溯源,和对自己抚育孩子的指导,作者考证大量的科学研究及名人事例,完成了本书的创作。

身为读者,无论我们是子女,还是父母,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知识。


01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吗?


电视剧《都挺好》中有一个情节,苏明玉和父亲苏大强在一次争吵中,苏明玉指责苏大强懦弱无能,从她小的时候就这样,随着争吵越来越激烈,苏大强出现了幻觉,对着苏明玉叫起了她母亲的名字。

在那一刻,苏明玉也恍惚意识到:原来一直以来,自己并没有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子,她的样子与她的母亲如出一辙。

苏明玉一直不明白,自己那么厌恶妈妈,为什么身上还会又她的影子?她想摆脱,却越纠缠不清,她不断地回忆小时候的事情,看透了母亲的强势与抑郁,父亲的懦弱和妥协,才与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

苏明玉只是万千原生家庭中逃离出的一个,还有更多的人,一生也难以挣脱。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毁”了

原生家庭中长大的苏明玉

书中讲到一个例子: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中,经常出现语法错误的词语,然而他并不觉得这些词语有误,即使别人替他纠正了,下一次他仍会这样说。

小布什无法意识到,从小被父母用严厉的方式管教,让他形成了偏执的性格,说错误的语法让他获得了反抗权威的满足感,因此才会难以纠正。

原生家庭的影响无处不在,却又捉摸不定,我们的性别、家庭的排行、父母的关系(亲密或争吵)、家庭的规模(姊妹的数量)、父母童年的经历、父母的偏心或者冷漠、社会刻板印象(如认为男孩更擅长数学)等等,都会影响我们的性格。

并且,在很多时候,这些也并不是父母能够掌控的,比如偏心问题,父母可能在无意中偏向长相好看的孩子,又或者因为家中添了小儿子,而疏忽了大女儿。

更甚至,对于高敏感的孩子,也许父母并不觉得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但仍会在孩子的心中造成缺爱的影响。

据一项数据表明,天才儿童长大后并不会更有成就。反而从《大英百科全书》和《大美百科全书》找出的600多名重要人物当中,有1/3的人有幼年丧父或丧母经历,而在普通人当中,这一数字是17%。

坎坷的童年经历确实能造就大人物,尤其是作家,但更多时候,坎坷的童年会毁掉一个人,让他患上精神疾病。

作者引用英国大诗人菲利普•拉金的一句诗来说明原生家庭的影响:

他们毁了你,你的妈妈和爸爸。

他们可能不是有意的,但他们做了……

原生家庭就像一道无法解封的魔咒,影响着父母,塑造着子女。

很多人会发现,随着我们的成长,总有一天,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的模样。

我们一边反感着母亲的唠叨,一边对自己的孩子叮嘱不停;一边讨厌父亲的强势,一边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如何如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却成了当年我讨厌过的你。

纪伯伦曾在《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中写道:“当我们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过去的经历一直都在影响着现在的你”,这一事实的确让人沮丧,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可以去了解自己,发现身上受到的影响。原生家庭剧本不能由我们执笔,但未来的情节可以期待。


02 了解原生家庭,就是认识你自已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据说,苏格拉底曾以此为座右铭。

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在本书中,作者帮助我们回顾6岁前的早期抚育,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3~6岁时受到的早期抚育,会塑造我们的良心

良心,也就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作者将它比喻为一个“内在的警察”。不同的早期抚育会形成不同得良心类型:善良的,脆弱的,惩罚性的。

“惩罚性的良心在精神学上类似于一个警察国家,如果你具有强烈的惩罚性良心,那就太过压抑了;在另一个极端,如果你具有过于脆弱的良心,你就会只顾寻欢作乐,导致纵欲或滥交;善良和良心介于这两者之间,他能够更好地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考虑自我满足带来的后果,又尽量满足当下的需求”。

人人都会有这三种良心的一部分,只看哪种良心占上峰,这就好比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

说来十分有意思,作者特别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认为,良心是因为我们对父母一方的恐惧而形成的,他用俄狄浦斯情节为例,认为童年期的我们渴望独占父母中的异性,但又认识到同性父母比我们强大,于是,就学着认同同性父母,把他们的道德标准来当作我们的良心,以此来吸引异性父母。

简而言之,他认为良心是恐惧的结果,并且是以同性父母为基础。

但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讲述自己的父亲经常鼓励他,拥抱他,但偶尔也会发脾气,而他之所以认同父亲的道德标准,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因为父亲的爱和责任感。

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爱孩子不等于拥有良好的早期抚育,以惩罚型的方式教育孩子,容易形成惩罚性良心;以强制的方式教育孩子,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只有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善良的良心的孩子。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早期抚育的层面上来说,这句话很有意义。


0~3岁时受到的早期抚育,会影响我们的依恋模式

何为依恋模式?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约翰•鲍尔比就提出了“依恋理论”,专门用来解释人际关系中的不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和别人相处时的感觉。

0.5岁~3岁是婴儿形成依恋模式的敏感期,过了这个时间,就基本定型了,要么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要么形成回避型、缠人型、混乱型的不安全依恋模式。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毁”了

孩子的依恋模式与妈妈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形成何种依恋模式与父母的陪伴有很大关系,在此年龄段,缺少陪伴的孩子会变得没有安全感,但这很容易让妈妈们感到焦虑,现实中我们常常是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据一项研究表明,全职妈妈更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而抑郁的妈妈很很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相比是谁来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教育的人,一个能尽心陪伴孩子的保姆比一个患抑郁症的母亲强上10倍。

如果妈妈们要上班,将孩子托付给可靠的敏感的照顾者,未尝不可。


0~6个月的早期抚育,会影响我们的自体感

6个月大的婴儿,其实有着如同成年人一样的需求,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他们也有些丰富的情感需求,假如照顾者缺乏共情,总是不能理解婴儿的需求,就会造成自体感弱的结果。

婴儿们正是通过满足需求来积累关于身体感觉的记忆库,这是他们增强自体感的基础,只给婴儿喂奶而不给拥抱,他们很难存活。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上瘾、暴饮暴食、抑郁、冲动,又或者是一个工作狂,极其自恋,热爱冒险的人,那么你就算是一个自体感弱的人。

80%的罪犯是自体感弱者,但大多数的高成就者也归属此类。


03成为你自己剧本的作者


有种奇妙的定论,极端成功和极端失败的人生,都源自原生家庭。与其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如试图改变,成为自己人生剧本的执笔者。

鲁迅曾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可能我们小时候没能受到父母的关爱,可能我们成了一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是,人生归根结底是自己的,我们人生之路的后半程,需要的不是对过往的伤感,而是改变与奋斗,释然与和解。

就像《囧妈》中的徐峥和妈妈,经历了一场俄罗斯之行后,母子双双明白,爱一个人并不是希望他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于是徐峥向妻子坦白,并签下离婚协议书;母亲在儿子离开后,自言自语道:“电影中的伊万还是小孩子,我的伊万已经是个大人了。”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出自原生家庭的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们,高成就者的性格特征偏向积极的逃离,低成就者则完全相反,他们偏向消极厌世。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毁”了

读书笔记

同样是出自原生家庭,一个是面对孤独又枯燥的科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此来获得尊重,抵消缺爱的心灵;一个是屡教不改的惯犯,用偷窃来表达对权威的抗拒。

我们一旦出生,必然要经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们不管有意无意,总会将缺点和优点一股脑儿“塞”给我们,我们被他们拥抱,受他们影响。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出身,却能把握自己的未来。

开局可能不利,所幸未来可期!

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谨以指导你成为自己剧本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