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看了一部觸動心底的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兩個家庭面對失去家人,自我療愈的痛苦心聲,透過受害人家屬、律師、輿論、罪犯家屬等多個維度來探討人性的善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人心永遠是不能考驗的東西。“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它可以善良讓你心動,也可以讓你如墜深淵。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兩個家庭面對失去家人,自我療愈的痛苦心聲的故事。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

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

兒子殺人於是避逃人群的——加害者家庭

幫死刑犯辯護而受盡譴責的——法扶律師

弟弟患病帶給姐姐人生課題的——家庭

這是一個,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當事件發生,我們會選擇如何面對?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其實《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是長劇,它很短,短的每一分鐘都讓人覺得沉重無比,也因此它是一部好劇。不需要五六十集的注水劇情,它的每一分鐘都是內容充足。

當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的妹妹,無意間進入了受害者宋喬安的新聞部工作。李曉明槍決後,宋喬安派記者跟蹤李大芝拍下了獨家爆料,李家一家人隱藏了兩年之後又再一次曝光在大眾視野之下,李大芝跑到新聞部質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兩人的對話至今記憶猶新:

“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宋喬安則回答道

“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其實整部劇都在圍繞這兩句對話來進行辨證,它從很多方面來讓我們產生思考。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該如何選擇,它只是將現實,傷痛擺在哪裡,讓我們看到,讓我們自己做選擇,讓我們為劇中的人物心痛流淚。

當受害者家庭得知李大芝的工作地點後,帶著遺照和臭雞蛋來到店前質問,我妹妹的女兒死了,我的兒子是要去打籃球的現在只能坐在輪椅上,我們一家子都被毀了,李曉明的妹妹憑什麼重新開始。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她是殺人犯的妹妹,應該一輩子活在批判和譴責之中,不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也不可以擁有笑容。

我們常常會聽到的一命換一命,可是,李曉明只有一條命,但是他殺害的是十幾條人命,那這又要該怎麼算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所以殺人犯的家人,就應該如過街老鼠,應該一輩子揹負著罪,所以當這些心中的陰暗變成現實時,才會產生糾結,作為人。

會在兩方受害者之間反覆跳躍,受害者家屬不該被諒解,罪犯的家屬也不該失去光明正大活著的權利。內心會複雜會心痛。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除此之外,還有全劇最不討好的角色——法扶律師,被害者家屬一直活在陰霾裡,罪犯的家人活在無奈與自責裡,誰都走不出這個圈,誰都不知道其緣由,誰都不想去防患,之後只會有更多個李曉明的出現。法律的存在,不僅僅是懲惡揚善,更是給雙方一個交代,讓我們知道今後的生活該是什麼模樣。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想應該是沒有標準的界定吧。希望我們都是自己心裡評判標準裡的那個善者吧。

罪人不一定是壞人,新聞也有可能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輿論對隨機殺人案的討論,通常聚焦於譴責兇手的罪惡,和同情遇害者的不幸。這部劇則把視角拉到更廣,展示了案件發生後,受害人、兇手和辯護律師三個家庭遭受的傷害。而在另一些關係裡,受害者卻可能是加害人,批判者又是新的施暴者……

這部劇會讓他們在面對社會案件時,多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