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譚富英的戲就是聽一個"痛快"

  譚富英先生嗓音天賦絕佳,清亮甜美,膛音、腦後音、口腔共鳴都非常好,氣與力結合得相當巧妙,晚年唱法益加考究,韻味更為醇厚。唱時感情極其投入,注意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所處的特定環境,講究吐字和收音。

他的唱腔簡潔、明快、洗煉,樸實自然,吐字行腔不過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氣充實,行腔一氣呵成,聽來韻味醇厚,情緒飽滿,痛快淋漓,聽譚富英的戲,真的是聽一個"痛快"。

譚富英年輕時嗓音"沒擋",當時戲曲報刊都說他是"天賦佳喉"。底氣充足。一出《定軍山》,"敵營打罷得勝的鼓哇呃",一口氣,高亮脆爽,遊刃有餘,不但劇場裡"炸了窩",連劇場外拉洋車也一齊叫好,--他的聲音一直傳到場外。

聽譚富英的戲就是聽一個

"三次開弓新月樣"、"來來來帶過爺的馬能行",同樣是滿堂的採,從來沒有"漂"過。--

凡是批評京劇唱詞不通的,都得舉出"馬能行"這個詞,然而《定軍山》的"馬能行"沒法改,因為這裡有一個很漂亮的花腔,"行"字是"腦後摘音",改了即無此效果。

聽譚富英的戲就是聽一個

  譚富英什麼都快。他走路快。臺上動作快(動作較小)。《定軍山》出場簡直是握著刀橫竄出來的。

開打也快。"鼻子"、"削頭",都快。"四記頭"亮相,末鑼剛落,他已經抬腳下場了。

唱,"尺寸"也比別人快。他特別長於唱快板。《戰太平》"長街"一場的快板,《斬馬謖》見王平的快板都似脫線珍珠一樣濺跳而出。快,而字字清晰勁健,沒有一個字是"嚼"了的。

聽譚富英的戲就是聽一個

50年代,"挖掘傳統"那陣,他久已不演的《硃砂痣》,贊銀子一段,"好寶貝!"一句短白,碰板起唱,張嘴就來,真"脆"。

聽譚富英的戲就是聽一個

他的扮相更有王者之氣。起初,他票價賣一塊銀洋時,有評論說:“(譚富英)一出臺亮相,就值八毛!”他身上確有一股清剛之氣,唱得質樸率真,尤擅塑造剛正不阿、大義凜然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