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微服私訪時為什麼一些下面的人不認識皇上?

又愛吃雞又愛清史


其實,沒人認出來他,皇帝他也很鬱悶啊。但是,這也沒辦法。

在古代,沒有照相機,光靠畫像,很難認不出本人。況且,皇帝的畫像一般只保存於皇家,不是誰都能掛的。一般家庭還真沒有皇帝畫像。就算是有,也不一定能認出本人。因為,古代畫師講究寫意,畫的很朦朧。甚至,一個皇帝有幾種不同的畫像。

拿朱元璋的畫像舉例,就有好幾個版本:

窩瓜臉,倒八字眉。不過,這幅畫應該是清朝人畫的。因為,帽子前面那塊“白”是一塊玉,叫“帽正”。帽子上的這個裝飾品,到清朝才開始流行。

放於故宮南燻殿的朱元璋中年和老年的“官方畫像”。

不過,“國字臉”的造型,在我國古代太“官方化”了。明朝所有皇帝,都是這種造型。

這種臉型,可以說是“官臉”。所以,還真不好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皇帝微服私訪是指帝王為了更加深入的瞭解民間情況,換成平民便服,親自出行到民間進行查訪。“微”就是指“藏匿、隱蔽”的意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皇帝微服私訪這種行為就已經出現。最著名的皇帝微服私訪要數清朝康熙、乾隆兩任帝王。

為什麼清朝皇帝微服私訪時,下面的很多人不認識皇帝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官員資格問題

清朝官員想要一觀皇帝聖容,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通過上朝。但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資格上朝的。

按照清朝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不論文武,擁有上朝的資格。而三品以下的官員是沒有上朝的資格。除非有特殊事情,皇帝宣召,他們才能夠一睹皇帝聖容。

皇帝微服私訪時,下面官員因為品級低微,沒有機會見到皇帝的面,所以自然也就不認識。

通訊技術落後

古代交通和通信技術較現在來說是十分落後的,就連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不例外。這對人們的制約性是十分明顯的。

古代人民想要認識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除了通過別人的描述加上自己的想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畫像了。例如:古代衙門張貼畫像,通緝嫌疑犯。皇帝的畫像可不是能隨便畫和流落民間的,這一方面是為了帝王的神聖尊嚴,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

雖然皇帝會在一些特殊時節公開露面,如:祭天。但由於通訊技術落後,只有少數附近居民可以看到皇帝,大部分人還是不認識。


微服喬裝打扮

既然是微服私訪,皇帝就不是穿著龍袍大搖大擺的出行,而會喬裝打扮,掩人耳目。

微服私訪的目的是越過手下眾官員那一級,直接和百姓接觸,體察民情。以此來驗證和調整自己的治國方略,並考察地方官的官聲和政績。所以皇帝不僅會打扮得和百姓無異,而且會刻意躲開官府和鬧市,深入民間。下面的人對於皇帝微服私巡並不知情,自然很難覺察到異常。就算皇帝站在了自己面前,也不認識,更不敢相信。


受影視的影響

皇帝微服私巡後,體察民情,為民申冤,最後懲治了貪官惡霸,還地方一個太平。這橋段是很多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這也使我們認為下面很多人不認識皇帝。實際上這是有待商榷的,到底依據如何,也是需要我們仔細考究的。

所以我們認為,清朝皇帝微服私巡時,下面人不認識皇帝,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現今拍攝的清宮劇的影響。是它給了我們這樣的一個認識。


總結

皇帝微服私訪是為了瞭解民間疾苦,更好的治理這個國家,下面的人只要行的端、坐的正,勤勤懇懇做事,皇帝自然也會看在眼裡。到時候是你不認識皇帝,皇帝可認識你。

伴君如伴虎,不認識皇帝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若木小記


清朝皇帝從來都不微服私訪!

在清朝,沒有微服私訪的習慣,皇帝出行都是光明正大的。雖然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拍得很不錯,但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從來沒有微服私訪過。

對於微服私訪,康熙本人的態度是…………

那當然是拒絕的。

康熙不喜歡微服私訪,他對這種深入民間的方式很不以為然。根據史書記載,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庚申,康熙本人曾說過:

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耳。此等事,朕斷不行。舉國臣民,以及僕隸,未有不識朕者,非徒無益,亦且有妨大體。況欲知天下事,亦不繫於此也。

這段話說得很清楚了:

康熙認為,如果想要了解民情,不需要靠微服私訪這種形式。這種事對於他而言,“朕斷不行”。

因此,如果想要討論皇帝微服私訪的事,應該針對清朝以前討論。

在清朝以前,確實有微服私訪的皇帝,而且他們無法驗證身份。

根據《漢武故事》的記載,漢武帝在剛剛即位的時候,也曾經微服私訪,在柏谷巡幸時,沒人認識他:

帝即位,為微行。嘗至柏谷,夜投亭長宿,亭長不納,乃宿逆旅。

柏谷的亭長不認識漢武帝,就對他的半夜投宿不予接待。於是,沒人認識的漢武帝只能投奔到一家旅店。

總而言之,清朝皇帝從來都不微服私訪。

對於滿洲人而言,他們有巡遊的傳統,並不是“居廟堂之高”的傳統中原王朝皇帝,所以出去是光明正大的。


HuiNanHistory


電視上的微服私訪

影視劇中皇帝瀟灑的微服私訪,這種情況在真實歷史中並不存在,皇帝出行民間不會那麼隨意。一國之君的安危牽扯太大,帶上三五個保鏢,根本無法保障皇帝的安危,萬一路上有個好歹,整個國家非亂套不行。清朝比較愛好出宮的雍正、乾隆兩個皇帝,他們每次出巡無不是聲勢浩大,且每次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皇帝如此高調的出巡,下面的人也不一定認識皇帝,因為提前閒雜人員早就被清場了,低級別站隊歡迎的官員,估計連頭都不敢抬多高,草草的晃皇帝一眼哪能記住。


出鏡率太低

別看古代皇帝高高在上,他們在大眾眼裡的出鏡率並不高,森嚴的皇宮才是他們經常呆的地方。只有高層官員才有向皇帝彙報工作的機會,皇帝不可能每日早朝把地方小吏都叫上,再說也沒有那麼大的地方容下這麼多人。現在科技發達了,普通百姓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等看到很多信息,古代是不具備這些條件的,所以級別低的官員和普通人根本看不到皇帝的樣子。

森嚴的封建等級禮制

封建社會等級劃分的很清楚,普通人和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皇帝差N多層級,和現在咱們講究圈子文化一樣,普通人和皇帝的圈子差十萬八千里,根本沒有和皇帝接觸的機會。退一萬步說,假如皇帝浩浩蕩蕩出巡時,真的可以讓普通人列隊歡迎,就當時的環境估計都沒人敢抬頭直觀龍顏。所以那個年代下面人能認識皇帝的幾乎沒有,皇帝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高大上的概念而已。


追記歷史


皇帝是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自小養在深宮,能見到他的人就沒幾個。而且皇帝也沒有長得三頭六臂,脫下龍袍走在大街上也是一普通的路人甲。問題是他們真的有微服私訪的可能嗎?

現代人受網絡影響,看見電視劇或電影裡看見一些皇帝以平民的身份,深入社會的最底層,濟弱扶貧,伸張正義,打擊惡勢力等等事蹟。但在古代現實中,皇帝是不能隨隨便便出宮的。

康熙在位61年,他每天的生活《清聖祖實錄》中都清楚記載,裡面不但沒有提過康熙微服私訪。反而記載著康熙帝曾多次公開表示反對微服私訪。卷271記載了康熙晚年的一篇聖諭。見下圖:

雖然康熙不喜歡微服出訪,但是康熙帝曾多次出巡。皇帝出宮“微服”但不“私訪”。一般都是去巡遊、征戰、狩獵。而且皇上巡遊時都會先傳令所經各地的巡撫、督撫之類的官員,提前打掃街道。並且皇帝要路過的地方,百姓會被驅逐,市場和店鋪都要暫時關閉。在《康熙南巡圖》中,也可以看出皇帝南巡時,路過的街道兩邊,平民居住的衚衕和房屋店鋪都用青布遮擋。

古代的老百姓不到看不到皇帝,連高級別的官員都未必能見著。

在一些古裝電影中,人們有時可以看到縣官出行時打著“迴避”、“肅靜”的牌子,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縣官是要跟百姓打交道的,所以縣官出行只有“肅靜”牌,沒有“迴避”牌。

只有縣官以上的官員出行時才有“迴避”牌,因為官員分為治民之官和治官之官兩種,縣官以下是治民之官,縣官以上則是治官之官。治官之官只接受下級呈送上來的公務,不直接御民。

如果百姓攔轎告狀,他們不但不受理,還要對攔轎告狀的人加以懲罰。在封建社會,統治者靠的就是以官來制官。皇帝就是通過對官員的層層節制,最終達到以一人之力掌控天下億兆之民的目的。

在古代皇帝或官員出行,一般就是舉的“迴避、肅靜”的牌子,還要舉官銜牌、鐵鏈、木棍、烏鞘鞭、金瓜、尾槍、烏扇、黃傘。

此外,還要“鳴鑼開道”,提醒前面的百姓人等避讓。

州縣官出行鳴鑼,打三響或七響,稱為三棒鑼、七棒鑼,意為“速回避”、“軍民人等齊迴避”。

道府出行鳴鑼,打九棒鑼,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迴避”。

節制武官的大官出來,要打十一棒鑼,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迴避”。

總督以上官員出來,因是極品,打十三棒鑼,意為“文武百官官員軍民人等齊迴避”。

官員出行時鳴鑼開道,被認為是必行的官儀;儀仗大小、鳴鑼多少下,也都反映了所使相應此儀仗官員的品級大小。

這就是為什麼沒人認出皇帝的解釋。

我是鼎鼎九公主,喜歡文章可以關注我!精彩內容將持續奉上。


鼎鼎九公主


即使不說外地官員和平民百姓,咱就拿後宮的妃子們為例,三千佳麗布後宮,有的人也是一輩子見不得皇帝的面,這對於外地來講豈不是近在咫尺了。所以,法律制度是限制的重要因素。

另外,當時的科技不發達,對比如今,我們可以通過照片來了解和初步認識某個人,那個時候沒有這個技術,僅僅是可以通過畫像來描述,難保與本人有著實質性的差別。通訊不發達,技術不發達,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一輩子不認識皇帝很正常了。

最後,所謂微服私訪,自然是喬裝打扮,不管是出於安全考慮還是出於私訪的工作需要,總之就是混在人群中不易被辨別。要不然也就稱不上微服私訪了。這一幕,我們可以在電視劇中獲知。在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和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中,皇帝還經常被市井之人和當地官員所欺壓,原因就是確實是不知道那就是皇上。


歷史上的小書童


提起皇帝微服私訪,朋友們都耳熟能詳,單是關於清朝皇帝微服私訪的電視劇,就能說出一大串,什麼《康熙微服私訪記》、《鐵嘴銅牙紀曉嵐》、《戲說乾隆》等等。不過這些電視劇裡除了人名是真的,劇情幾乎全是杜撰的假歷史,當個小品看看就行,千萬別當真。

康熙確實出宮巡視過,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他曾六次南巡。不過,這樣的巡視和微服私訪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南巡是大張旗鼓,微服私訪則是暗地裡進行的,而康熙帝肯定是沒有微服私訪過的,他曾經明確表態反對微服私訪。

《清聖祖實錄》曾記載康熙一句話:“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耳。此等事,朕斷不行。”在康熙看來,微服私訪會給朝臣製造一種皇帝不信任他們的感覺,這樣對於統治是不利的。

此外,康熙年間天下雖然已經穩定,但是民間反清勢力依舊比較活躍,康熙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天下所有反清復明義士的終極目標,他也根本“不敢”微服私訪。當然,不只是康熙,歷史上絕大多數皇帝都不敢這麼玩。

只有極少數大膽的皇帝敢於微服私訪,如秦始皇、漢武帝劉徹、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等,都有過微服私訪的記錄,但是也僅限於在京郊逛逛,跟百姓說幾句話而已,絕不敢出遠門的。

皇帝微服私訪,顧名思義就是要喬裝打扮,儘量不讓別人認出自己的真實身份。這樣一來,各地的官員和百姓才會把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從而體察真實的民情。但是這麼做,必然也要經受老百姓才能經受的酸甜苦辣,甚至是屈辱。那要是皇帝在民間遇到麻煩,人們都不認識自己怎麼辦?其實也好辦,皇帝的“御用品”就是最直接的身份證明。

皇帝微服出行,最不可少的“御用品”就是隨行的大內侍衛,這些人往往有官職在身,關鍵時刻一亮腰牌,哪個官員敢不聽?

秦始皇曾在咸陽微服私訪,只帶了四個人,結果碰上盜賊,不過秦始皇手下的武士直接幹掉了盜賊,秦始皇應該是沒有亮出身份,不然樂子就大了。【“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史記·秦始皇本紀》】

其次就是皇帝身上的物件,一些小玩意、日用品往往就能體現皇帝的身份,比如玉佩、扇子、尚方寶劍等等,實在不行就脫衣服。在很長一段時間,黃色是皇室專用顏色,皇帝的衣服也都是黃色,在民間根本無人敢穿。如《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僅僅從床下撿了皇上的“龍內褲”,就認出了皇帝的身份,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漢武帝劉徹曾微服帶人出外打獵,由於縱馬毀壞當地農民的莊稼,被告到縣令那裡。縣令派人逮捕了他們,左右侍從出示了證明皇帝身份的物品後,才得以脫身。

總的來說,敢於微服私訪的皇帝還是極少的,就算是微服私訪,也會準備好一些蓋有玉璽的公文帶在身上,如有需要,只需要將公文拿出來一切就都清楚了。


孤城影隨


清朝的規定:一品官可以站在殿內朝見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門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沒資格。清朝除有品級的官員外,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當於二品,子爵相當於一品,其餘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還有各個王爺(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這些“爵爺”並沒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資格。 還有就是各省的督撫,提督等,具備早朝的資格,但是由於身在異地,因此雖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萊德隊長救救我


因為那時能見到皇帝的人很少,除了些宮裡的和皇親國戚、上大朝五品在京官員和早朝三品以上官員才可見皇帝,地方官員和老百姓根本見不到皇帝。



時光老李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清朝官員想要一觀皇帝聖容,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通過上朝。但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資格上朝的。

按照清朝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不論文武,擁有上朝的資格。而三品以下的官員是沒有上朝的資格。除非有特殊事情,皇帝宣召,他們才能夠一睹皇帝聖容。

皇帝微服私訪時,下面官員因為品級低微,沒有機會見到皇帝的面,所以自然也就不認識。

通訊技術落後

古代交通和通信技術較現在來說是十分落後的,就連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不例外。這對人們的制約性是十分明顯的。

古代人民想要認識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除了通過別人的描述加上自己的想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畫像了。例如:古代衙門張貼畫像,通緝嫌疑犯。皇帝的畫像可不是能隨便畫和流落民間的,這一方面是為了帝王的神聖尊嚴,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

雖然皇帝會在一些特殊時節公開露面,如:祭天。但由於通訊技術落後,只有少數附近居民可以看到皇帝,大部分人還是不認識。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