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兒童要做到“三不”,增強防禦防護力

【編者按】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頒佈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再次明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為主要的傳播途徑。這其中接觸傳播與人們日常用手息息相關,手部容易沾染上病毒,其中,兒童經常會出現揉眼、挖鼻、吃手,如手部未及時洗消,有感染病毒的風險。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王立祥教授認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人群中普遍易感的今天,對於兒童強化“不揉眼、不挖鼻、不吃手”良好衛生習慣的同時,要深究其背後之隱情,以利於科學精準防控。

1、深話“不揉眼”

通常眼部出現炎症、過敏、溼疹、倒睫、異物、阻塞等造成不適感,人們會不由自主用手揉搓,如不及時就醫診治解除病因,久而久之易養成經常揉眼的不良習慣。兒童處在生長髮育期,對機體的認知能力以及表述能力不足,往往令粗心的家長忽視孩子揉眼的真正原因,建議孩子保持手衛生的同時,適時定期進行眼部“體檢”。

2、深話“不挖鼻”

通常鼻部出現炎症、過敏、異物、乾燥、阻塞等造成不適感,人們會不由自主用手摳挖,如不及時就醫診治解除病因,久而久之易養成經常挖鼻的不良習慣。兒童處在生長髮育期,對機體的認知能力以及表述能力不足,往往令粗心的家長忽視孩子挖鼻的真正原因,建議孩子保持手衛生的同時,適時定期進行鼻部“體檢”。

3、深話“不吃手”

通常將手指放入嘴中吮吸一種行為俗稱為“吃手”,嬰兒吃手是自我認識的開始,而大一點的孩子則多是壓力過大或缺乏安全感時,孩子可能通過吃手指這一動作來降低焦慮,放鬆心情。對於已養成吃手習慣的孩子,家長應弄清原因,耐心、冷靜地糾正兒童吮吸手指行為,切忌採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嘲笑、恐嚇、打罵、訓斥,更不要使用捆綁雙臂或戴指套強制性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瞭解兒童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建議孩子保持手衛生的同時,求助專業人員,適時定期進行手部“體檢”。 在我們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關鍵期,要在切斷傳播途徑上做實做細做落地,進一步加深對兒童常見的“揉眼、挖鼻、吃手”等行為背後隱情的認知,找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增強防禦防護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