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下半場?

裸心會


新冠病毒疫情之下,企業復工難,產業互聯網再次被推上風口,迎來應用創新發展良機。產業互聯網其最重要的特徵是面向的對象是企業,我們因為遠程辦公所能應用到的服務也都是產業互聯網的一部分。例如飛書、釘釘、企業微信等軟件。

互聯網的上半場是消費互聯網,面向對象是個人;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面向對象是企業或機構。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是全面滲透到產業價值鏈,並在生產、交易、融資、流通等環節創新和升級,逐漸形成極其豐富的全新場景,極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其實互聯網誕生之際,2B和2C就一直共同發展。中國的頭部互聯網企業在全球影響力強,例如早期的BAT,還有字節跳動、美團、京東等企業,這些企業更大的影響力都在消費互聯網。如今消費互聯網的應用已然成熟,創新空間也有限。所以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將基礎服務能力轉向服務企業。例如雲、數據中心、邊緣計算等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基礎能力。

當然產業互聯網紮根產業的屬性,互聯網企業更多的是提供基礎設施和能力,垂直領域還是會誕生產業出身其有積累沉澱的企業去搭建橋樑。例如鋼貿的找鋼網、油貿的找油網、元器件貿易的拍明芯城、塑料貿易的找塑料網、化學品貿易的摩貝等等。

再發展20年,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互聯網了。也將更加便利。讓我們共同期待。


極客微棟


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你對產業互聯網的理解沒錯,但是隻是一個方面。上半場與下半場這個界限是什麼?也不得而知。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我想是從市場的飽和度方面說的。

眾所周知消費互聯網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但這種供給模式都是單一品牌商與渠道供應之間的關係。而沒有照顧到行業間企業的協作。例如:模具的複用,行業間設計資源、研發資源的共享。所以,這塊就是互聯網可以涉足的一個領域。

隨著AI、大數據、雲計算這些網絡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成熟,為我們實現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的跨越提供了保障。因此,基於行業研究的認知智能這一領域也是藍海。

總之,同一行業企業間的資源統籌這塊,還是互聯網沒有涉及或者沒有充分涉及的領域。因此,大家就說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下半場。





雲峰互聯網


放心,互聯網流量思維即將過去,電商除了那幾個寡頭企業現在也是不賺錢。我反而看好未來實體店的轉型升級,比如像山東的ITM模式,該模式下的衣品店就是對普通的服裝店轉型升級後,其專業的衣品管控服務讓老會員顧客接受率能達90%以上,且去普通服裝店消費意願直接降低了70%,會員滿意度100%,復購率95%以上的原因,退貨率直接為0,所以2020年及未來十年,如果傳統服裝店(含線上線下)還只停留在賣貨銷售,靠賣量來賺取店和關店前的垂死掙扎。

按中國經濟結構的宏觀看,未來新消費領域,產業變革兩大方向將是未來十年的主題。我認為,新消費領域並不是單純的購物,而是依託於數字化,個性化,精細化、金融化和扁平化等特點的一種新型消費方式,完全不單單是像現在阿里,騰訊,蘇寧的支付方式的改變。而這種新消費將誕生於線上線下無縫融合的實體店轉型升級中。


新消費研究員


與其說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革命的下半場。倒不如說是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的合理化實現吧。通過大數據、ai能夠詳細的計算每個人的生產與需求。最終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利用,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物資分配效率,最終會使社會生產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所以產業互聯網對於中國來說就是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既然遲早都要做,那麼把它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一定錯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