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方不大,為什麼保存下來的文化古蹟這麼多?

蓮花山山民


不只是深圳,論古蹟的保護完整度整個南方都比北方保存的多而且好,原因一個是北方戰亂相比較南方的話,比較多,從古至今,大部分的王朝更迭都是自北向南推進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只要北方的戰爭分出勝負南方都是很快就改旗易幟了,很少受到戰禍的波及,再一個原因就是相比較北方的話,南方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宗族關係要比北方深厚緊密,尤其是對祖宗對古老文化有很深的認同感,這就為保存古蹟構建了穩定的基層力量,說到底就是文化的差異,也是千百年來潛移默化所形成的事實


生活是個動詞


深圳又稱“鵬城”,總面積不到兩千平方公里,是我國四個一線城市中面積最小的,但深圳在文化遺蹟保護方面卻絲毫不遜色於其它幾座城市,擁有獨具特色、保存完好的海文化遺蹟,包括海防文化遺蹟大鵬所城、南頭古城、赤灣左炮臺、南山大鏟島;海神文化遺蹟赤灣天后廟;海港文化遺蹟鯊魚湧古港;英租界文化遺蹟鹽田中英街、大鹿灣海域界碑等。深圳之所以能夠保留眾多文化遺蹟,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第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深圳地處珠江口東岸,西接伶仃洋,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部與我國最大的特別行政區相連,是我國著名的濱海城市。早在先秦時期,這裡就是南越部族出海捕魚和航海的重要落腳點。宋朝時成為著名的海上貿易樞紐,海港林立,繁榮一時。明清時期,政府開始重視海防建設,深圳由於處在重要地理節點上,建設了為數眾多的海防設施。近代以來,由於歷史遺留原因,又留下了獨具特色的英租界文化遺存。

第二,和平的歷史環境

對歷史文化遺蹟破壞最嚴重的莫過於戰爭,而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幾次重大戰爭其主戰場均位於北方和中原地區,著名的如長平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導致北方歷史遺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而深圳位於嶺南地區,歷史上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少有戰火,即便是在動盪的魏晉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時期,依然如此。這種相對和平的歷史環境,為深圳歷史遺蹟的保存提供了客觀條件。

第三,深厚的文化認同

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理想的歷史環境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這也是深圳保留眾多文化遺存的根本原因。與北方地區相比,廣東、福建等廣大南部沿海地區對祖先文化的認同感更為深厚,更為重視對傳統文化遺蹟的保存,這與長期以來形成的濃厚文化氛圍和強烈的宗族關係密不可分。目前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遺存如粵語、家譜、古建、祭祀等多位於廣大南部地區。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平的歷史環境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造就了深圳保存有相對完好的歷史文化遺蹟,這些遺蹟的存在,為年輕的深圳增加了些許滄桑感。


三夢遊水


盤點下深圳保留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以龍崗區的鹹頭嶺、大黃沙、鹽田區的大梅沙I區等沙丘遺址為代表;夏商周時期的遺址和遺物,其中以南山區的屋背嶺、向南村、疊石山、鹽田區的大梅沙遺址為代表。漢代及漢以後的考古發掘,主要是城址、窯址、銅錢窖藏和大量的墓葬等。

深圳現已有大鵬所城、南宋黃默堂墓、明代南頭古城等43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國家級1處,省級10處,市級32處。目前又已完成“中英街墓碑”、“鐵仔山古墓葬遺址”、“龍津石塔”等14處文物古蹟

再回顧下深圳歷史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衝,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係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禦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蹟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佈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衝。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禦千戶所城和大鵬守禦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複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遊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蹟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后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闢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對外開放使我們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艱鉅性,然而,我們不少人在觀念、行為上仍處於一種矇昧或自然滿足的狀態中。因此,從現在起,有關的各項工作就應當按世界遺產的標準來衡量,與世界接軌。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難也會變小,再小的希望也會增大,直至成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不止深圳在這樣做 其他城市也在這樣做


王陽cium


1【大鵬所城】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大鵬所城是明清兩代南中國的海防軍事要塞,深圳“鵬城”的美稱就是來自這裡。明代時這裡出過很多著名的將軍,比如武略將軍劉鍾、賴氏“三代五將”等,所以這裡也有“將軍村”的美譽。

如今的大鵬所城還保留有古香古色的城門、城樓、古街道和古民居,在這裡可以看到曾經的將軍府以及海防軍事方面的文物,是瞭解近代史的好去處。

2【鹽田中英街】

大約興於1830年

中英街是條僅4米寬的街道,它之所以如此受人關注,是因為它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一街兩制,是一國兩制的縮影。當然,它另一個受人關注的理由是因為這裡買東西便宜。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原名“鷺鷀徑”。 1997年香港迴歸前,街東側屬中方,街西側屬英方,所以叫中英街。

  具體地址: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

3【赤灣天后宮】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赤灣天后宮,也叫天后博物館,坐落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村旁小南山下,其創建遠溯宋代,氣勢宏偉!

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凡朝庭使臣出使東南亞各國,經過這裡時必定停船進香,以大禮禱神庇佑。

  具體地址: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村旁

4【南頭古城】

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南頭古城最早就是鹽業機構。公元118年漢朝在全國28個郡設立鹽官,南海郡番禺鹽官所在地即今南頭古城。至東晉,鹽官上升為東官郡,成為深圳最早的行政機構。

  現存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清為海防重鎮。

  開放時間:8:30-18:00

  門票信息:免費

  具體地址: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3109號中山公園南側(近深南大道北側)。

5【沙井蠔殼屋】

宋嘉定(1208-1224)年間

沙井江氏大宗祠蠔殼屋,位於寶安沙井街道步湧社區。寶安至今已有千年養蠔歷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養蠔的地區。

江氏大宗祠始建於清代初期,自牆基至牆頂,全牆為蠔殼砌造,外露的蠔殼如魚鱗般鑲嵌成牆體,發出耀眼的銀光。

  門票信息:無

  具體地址:寶安沙井街道步湧社區

6

【赤灣左炮臺】

康熙年間

最早督建赤灣炮臺的是從福建提督位上調任廣東巡撫的楊琳,他到廣東後主持修建沿海炮臺、城垣、防地等軍事設施126處,其中炮臺26處,赤灣炮臺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左炮臺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鷹嘴山頭,只要站在鷹咀山之巔,整個赤灣半島盡收眼底。

  具體地址: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半島的深圳鷹嘴山頂端

7【大鹿灣海域界碑】

1902年豎立

1889年清英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依照“專條”,清廷將大鵬灣、深圳灣兩海域租借給英國,英國人立了界碑。

在香港迴歸十週年時,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在大鵬半島南部大鹿灣海邊發現了清英大鵬灣海域界碑。後來,又在大嶼山西海岸看到了另兩塊界碑,被稱為嶼北界石與嶼南界石。它是迄今深圳發現的唯一一塊界定海域權屬的界碑。

  具體地址:大鵬半島最南端的黑巖角

8【南山大鏟島】

晚清

南山大鏟島為深圳第二大島,與鄰近島嶼小鏟島和孖洲合稱“大小鏟島”。深圳南面在清朝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不少地方都建有海關。

為防範英軍突襲,大鏟島也於清朝時代興建海上海關,至今已有超過百年曆史。

  具體地址: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西面的前海灣海面

9

【鯊魚湧古港】

明代就是一個漁港

這裡是大鵬新區現存19個具有保護利用價值的古村落之一,曾是惠州、東莞、寶安三地最大最旺的港口,最繁華的商品集散地,曾被人們稱為“小北京”,在舊版中國地圖上也有標註。

  這裡就是有著百年曆史的沙魚湧。

10

【內伶仃島】

約明萬曆年間

最早標註“伶仃洋”的地圖,可能是明萬曆刻本《蒼梧總督軍門志·全廣海圖》。依圖論,“伶仃洋”即珠江口一片佈滿零星島山的海區。

古人是以廣州府為中心論伶丁洋之內外。元軍押解文天祥的船正常情況下走的應是外伶仃。但文天祥《過零丁洋》的靈感或腹稿應來自伶仃洋。


林意詩語


深圳從一小漁村在短短的四十餘年變遷成特大文明城市,在整個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奇蹟。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會形成的一產物,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什麼樣的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李中嶺中書協會員


廣東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也對家族宗族敬仰,為了發揚光大,修了許多民族特色的古建築,而且非常好的保存下來。深圳當時是邊遠地區,保護的更多一些,也是現在深圳人民的福氣啊!


行者老劉277351336


深圳不大,深吹為什麼就這麼多[捂臉]在經濟上深圳確實值得驕傲,但是別在什麼領域都要吹一波深圳。作為一個在深圳工作了幾年的人,完全沒感覺深圳古蹟多,深圳就是一個座完全現代化的城市。深圳以前就是一座小漁村,改革開放以前都是很荒涼的。在古代既不是什麼文化中心,也沒有誕生過什麼藝術流派。最多就保存下來了零零散散幾座年代不算久遠也沒太多特色的村落。和北京、廣州、上海相比古蹟要少的可憐,就是比很多其他城市也要差很遠。深圳的強項是經濟是現代,不要總想提這種沒腦子的問題給深圳貼金,容易讓人看了笑話。


三點告


倆原因:

1、越偏遠越偏僻越落後的地方,保存的古物越多。河北一個山區縣就保留了許多古村落。

2、越發達越繁華越先進的地方,越重視古蹟和文化的保護。北京和上海就重視這些。

成立特區前,深圳適合第一條;成立特區後,深圳適合第二條......


艾呀壽海


哪裡有什麼文化古蹟,不就幾個所謂的古代,歷史還不悠久,說白了就是以前本地人生活的建築!只是後來經濟發達了,就包裝一下成為古蹟。


藍色的雨8116


事在人為?一個人發達了就連他的七姑八姨都會給人記住?同樣道理一個地方發展好了,連舊房都是古民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