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方不大,为什么保存下来的文化古迹这么多?

莲花山山民


不只是深圳,论古迹的保护完整度整个南方都比北方保存的多而且好,原因一个是北方战乱相比较南方的话,比较多,从古至今,大部分的王朝更迭都是自北向南推进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只要北方的战争分出胜负南方都是很快就改旗易帜了,很少受到战祸的波及,再一个原因就是相比较北方的话,南方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宗族关系要比北方深厚紧密,尤其是对祖宗对古老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这就为保存古迹构建了稳定的基层力量,说到底就是文化的差异,也是千百年来潜移默化所形成的事实


生活是个动词


深圳又称“鹏城”,总面积不到两千平方公里,是我国四个一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但深圳在文化遗迹保护方面却丝毫不逊色于其它几座城市,拥有独具特色、保存完好的海文化遗迹,包括海防文化遗迹大鹏所城、南头古城、赤湾左炮台、南山大铲岛;海神文化遗迹赤湾天后庙;海港文化遗迹鲨鱼涌古港;英租界文化遗迹盐田中英街、大鹿湾海域界碑等。深圳之所以能够保留众多文化遗迹,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第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西接伶仃洋,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部与我国最大的特别行政区相连,是我国著名的滨海城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南越部族出海捕鱼和航海的重要落脚点。宋朝时成为著名的海上贸易枢纽,海港林立,繁荣一时。明清时期,政府开始重视海防建设,深圳由于处在重要地理节点上,建设了为数众多的海防设施。近代以来,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又留下了独具特色的英租界文化遗存。

第二,和平的历史环境

对历史文化遗迹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战争,而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战争其主战场均位于北方和中原地区,著名的如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导致北方历史遗迹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深圳位于岭南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少有战火,即便是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时期,依然如此。这种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为深圳历史遗迹的保存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三,深厚的文化认同

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理想的历史环境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也是深圳保留众多文化遗存的根本原因。与北方地区相比,广东、福建等广大南部沿海地区对祖先文化的认同感更为深厚,更为重视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存,这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浓厚文化氛围和强烈的宗族关系密不可分。目前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遗存如粤语、家谱、古建、祭祀等多位于广大南部地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平的历史环境以及深厚的文化认同造就了深圳保存有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遗迹的存在,为年轻的深圳增加了些许沧桑感。


三夢遊水


盘点下深圳保留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以龙岗区的咸头岭、大黄沙、盐田区的大梅沙I区等沙丘遗址为代表;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和遗物,其中以南山区的屋背岭、向南村、叠石山、盐田区的大梅沙遗址为代表。汉代及汉以后的考古发掘,主要是城址、窑址、铜钱窖藏和大量的墓葬等。

深圳现已有大鹏所城、南宋黄默堂墓、明代南头古城等43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国家级1处,省级10处,市级32处。目前又已完成“中英街墓碑”、“铁仔山古墓葬遗址”、“龙津石塔”等14处文物古迹

再回顾下深圳历史

从史料来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地处南中国海之滨,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及海防军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深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自秦之后,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汉在深圳已有盐官之设,在南头、西乡、沙井、大鹏以及香港李郑屋村等地,均发现汉代墓葬。从葬礼及出土文物看,当时已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枢纽,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因此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屯为数不少,如晋、隋时期的“晋绩隋园”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南唐的怀度寺,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龙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新建的旅游景点及设施独具魅力,并以其新奇、特、异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对外开放使我们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然而,我们不少人在观念、行为上仍处于一种蒙昧或自然满足的状态中。因此,从现在起,有关的各项工作就应当按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衡量,与世界接轨。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小,再小的希望也会增大,直至成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不止深圳在这样做 其他城市也在这样做


王阳cium


1【大鹏所城】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南中国的海防军事要塞,深圳“鹏城”的美称就是来自这里。明代时这里出过很多著名的将军,比如武略将军刘钟、赖氏“三代五将”等,所以这里也有“将军村”的美誉。

如今的大鹏所城还保留有古香古色的城门、城楼、古街道和古民居,在这里可以看到曾经的将军府以及海防军事方面的文物,是了解近代史的好去处。

2【盐田中英街】

大约兴于1830年

中英街是条仅4米宽的街道,它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是因为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是一国两制的缩影。当然,它另一个受人关注的理由是因为这里买东西便宜。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原名“鹭鹚径”。 1997年香港回归前,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所以叫中英街。

  具体地址: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

3【赤湾天后宫】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赤湾天后宫,也叫天后博物馆,坐落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旁小南山下,其创建远溯宋代,气势宏伟!

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规模日隆,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凡朝庭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

  具体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旁

4【南头古城】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南头古城最早就是盐业机构。公元118年汉朝在全国28个郡设立盐官,南海郡番禺盐官所在地即今南头古城。至东晋,盐官上升为东官郡,成为深圳最早的行政机构。

  现存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清为海防重镇。

  开放时间:8:30-18:00

  门票信息:免费

  具体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3109号中山公园南侧(近深南大道北侧)。

5【沙井蚝壳屋】

宋嘉定(1208-1224)年间

沙井江氏大宗祠蚝壳屋,位于宝安沙井街道步涌社区。宝安至今已有千年养蚝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

江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初期,自墙基至墙顶,全墙为蚝壳砌造,外露的蚝壳如鱼鳞般镶嵌成墙体,发出耀眼的银光。

  门票信息:无

  具体地址:宝安沙井街道步涌社区

6

【赤湾左炮台】

康熙年间

最早督建赤湾炮台的是从福建提督位上调任广东巡抚的杨琳,他到广东后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军事设施126处,其中炮台26处,赤湾炮台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鹰嘴山头,只要站在鹰咀山之巅,整个赤湾半岛尽收眼底。

  具体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半岛的深圳鹰嘴山顶端

7【大鹿湾海域界碑】

1902年竖立

1889年清英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照“专条”,清廷将大鹏湾、深圳湾两海域租借给英国,英国人立了界碑。

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时,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在大鹏半岛南部大鹿湾海边发现了清英大鹏湾海域界碑。后来,又在大屿山西海岸看到了另两块界碑,被称为屿北界石与屿南界石。它是迄今深圳发现的唯一一块界定海域权属的界碑。

  具体地址:大鹏半岛最南端的黑岩角

8【南山大铲岛】

晚清

南山大铲岛为深圳第二大岛,与邻近岛屿小铲岛和孖洲合称“大小铲岛”。深圳南面在清朝至中华民国时期,在不少地方都建有海关。

为防范英军突袭,大铲岛也于清朝时代兴建海上海关,至今已有超过百年历史。

  具体地址: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西面的前海湾海面

9

【鲨鱼涌古港】

明代就是一个渔港

这里是大鹏新区现存19个具有保护利用价值的古村落之一,曾是惠州、东莞、宝安三地最大最旺的港口,最繁华的商品集散地,曾被人们称为“小北京”,在旧版中国地图上也有标注。

  这里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沙鱼涌。

10

【内伶仃岛】

约明万历年间

最早标注“伶仃洋”的地图,可能是明万历刻本《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依图论,“伶仃洋”即珠江口一片布满零星岛山的海区。

古人是以广州府为中心论伶丁洋之内外。元军押解文天祥的船正常情况下走的应是外伶仃。但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灵感或腹稿应来自伶仃洋。


林意诗语


深圳从一小渔村在短短的四十余年变迁成特大文明城市,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奇迹。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会形成的一产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李中岭中书协会员


广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也对家族宗族敬仰,为了发扬光大,修了许多民族特色的古建筑,而且非常好的保存下来。深圳当时是边远地区,保护的更多一些,也是现在深圳人民的福气啊!


行者老刘277351336


深圳不大,深吹为什么就这么多[捂脸]在经济上深圳确实值得骄傲,但是别在什么领域都要吹一波深圳。作为一个在深圳工作了几年的人,完全没感觉深圳古迹多,深圳就是一个座完全现代化的城市。深圳以前就是一座小渔村,改革开放以前都是很荒凉的。在古代既不是什么文化中心,也没有诞生过什么艺术流派。最多就保存下来了零零散散几座年代不算久远也没太多特色的村落。和北京、广州、上海相比古迹要少的可怜,就是比很多其他城市也要差很远。深圳的强项是经济是现代,不要总想提这种没脑子的问题给深圳贴金,容易让人看了笑话。


三点告


俩原因:

1、越偏远越偏僻越落后的地方,保存的古物越多。河北一个山区县就保留了许多古村落。

2、越发达越繁华越先进的地方,越重视古迹和文化的保护。北京和上海就重视这些。

成立特区前,深圳适合第一条;成立特区后,深圳适合第二条......


艾呀寿海


哪里有什么文化古迹,不就几个所谓的古代,历史还不悠久,说白了就是以前本地人生活的建筑!只是后来经济发达了,就包装一下成为古迹。


蓝色的雨8116


事在人为?一个人发达了就连他的七姑八姨都会给人记住?同样道理一个地方发展好了,连旧房都是古民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