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史志⑧人類發展啟示錄|肺結核:人類並未完全征服的“白色瘟疫”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幾千年前的寒冷冬夜,非洲的洞穴裡圍坐著取暖的人。縷縷煙霧繚繞在火焰上空,扎堆人群中不時傳來陣陣咳嗽。一種平時生活在土壤裡的微生物,悄然潛入人們發炎的呼吸道中。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是肺結核這種人類最古老的疾病的起源。

肺結核在西方曾被稱為“死亡之首”,在中國更有“十癆九死”的說法。直到1882年發現治病的結核分枝桿菌,1944年分離出鏈黴素,隨著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療藥物相繼問世,肺結核才終於不再與死亡同名。

人類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完全戰勝它,但文明的意義在於,我們認識了傳染病,也接受了人類生命將永遠必不可少要和病毒抗爭。

1.結核病幾乎和人類歷史同樣長

英國人曾經堅信,肺結核是由羅馬傳到英倫三島的。直到英國考古學專家西蒙發現,2300年前就有肺結核在英國偏僻村落裡存在。

考古學家通過對古人遺骸的研究發現,早在德國的海德堡石器時代,人的第四、第五胸椎有典型的結核性病變。這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已經有結核性疾病。

從發掘的古代埃及墓葬中的木乃伊脊椎上,同樣發現了結核性病變,努比亞的木乃伊有五例脊椎結核,公元前2500的第五王朝木乃伊則有骨關節結核。我國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女屍,其左肺發現存在結核鈣化灶。

战疫史志⑧人类发展启示录|肺结核:人类并未完全征服的“白色瘟疫”

大英博物館中的埃及木乃伊 ,結核病在其脊柱中發現。

不同於其他傳染性流行病,多數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最新有科學假說認為,肺結核一開始似乎是一種人類疾病,之後才由人類傳染給其他動物。人們在4000年前的非洲大象遺骸內發現了肺結核致病菌。最後一次冰川時期快結束時,巨大的乳齒象死於肺結核的流行。

2、中西方歷史記載的肺結核

“Consumption”是早期肺結核的一個名稱。Consumption直譯“消耗”,意在這種疾病會慢慢耗盡生命,正好對應了中國古代的“肺癆”之稱。

宋代以前反映結核病的傳染性的名稱有屍疰、勞疰、蟲疰、傳屍等,根據症狀特點名稱有肺瘻疾、勞嗽、急癆等。宋代用癆瘵(癆病)代替了其他名稱,晚清中醫始稱肺結核為肺癆。

中國古代關於肺結核的最早記載,從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中可以看到,其中“五虛五勞”的描述符合肺結核患病的明顯特徵。同樣的症狀在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和華佗的《中藏經》中也有記載。

战疫史志⑧人类发展启示录|肺结核:人类并未完全征服的“白色瘟疫”

《黃帝內經素問》

肺結核在漢朝以前都被認為屬於虛勞病的範疇。宋代陳言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出了癆病源於“瘵蟲”之說,逐漸才開始認識到結核病的傳染性質。

3、“十癆九死”

人類對結核病長期的未知,絲毫沒有阻礙它的發展速度。西方後來將結核病稱為“人類死亡之首”,在歷史某一時期它成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十七世紀結核病在英國農村還不多見,有限的人類交往隔絕了病毒發展。隨著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到來,城市的發展帶來人口頻繁流動,大量勞動力從農村湧向城市。陰冷潮溼的工業化廠房,貧民窟惡劣的居住條件,加上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嚴重的營養不良,給了結核病菌最佳的生存和傳播機會。

战疫史志⑧人类发展启示录|肺结核:人类并未完全征服的“白色瘟疫”

工業革命時期的肺結核病人

英國的感染開始全面爆發,1799年每3.8個死亡者中有一個死於結核病。整個歐洲都被病毒裹挾,四分之一的歐洲人被肺結核奪去生命。十九世紀結核病開始肆虐美國,每10萬人中有400人死於肺結核。

二十世紀上半葉,肺結核開始在中國大肆傳播。直到1949年,全國仍有肺結核病人2700萬,每年有超過138萬人死於肺結核。年死亡率達307/10萬,且18歲以上感染肺結核人數高達90%,“1921年前出生的人中,沒有幾個人體內沒有結核桿菌”。

在鏈黴素發現之前,中國的結核病處在無藥可醫的狀態,沒有特效的止血藥、止痛藥和抗菌藥,發病後幾乎只能承受著身體惡化。即使鏈黴素作用於臨床,普通患者仍然無法消費。“十癆九死”在當時並非誇張的說法。

4、文學中的結核病

從濟慈、肖邦、契訶夫、拜倫、卡夫卡、勞倫斯、雪萊、席勒、勃朗特姐妹,到蕭紅、林徽因、魯迅、郁達夫、瞿秋白等,中西方歷史上許多名人死於結核病感染,肺結核也因此成為文學史上重要的主題。

战疫史志⑧人类发展启示录|肺结核:人类并未完全征服的“白色瘟疫”

小仲馬《茶花女》中瑪格麗特身患結核病,《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也有肺癆的典型特徵,她們構成了文學史上的經典的病態美形象:弱不禁風、聲量飄忽、陣陣咳嗽、極易暈倒,疾病與她們受挫的愛情緊密交織。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開始大量出現肺癆,諸如魯迅先生小說《藥》中的主人公華小栓、巴金先生《家》中的錢梅芬和曹禺先生《日出》中的陳白露、黃省三等,都是當時典型的肺結核患者。

战疫史志⑧人类发展启示录|肺结核:人类并未完全征服的“白色瘟疫”

《藥》中的華大媽聽到“癆病”兩個字時,臉色就變了。華小栓吃下了治病的人血饅頭,沒有保住性命,魯迅最終也死於肺癆。

5、從放血飢餓到村舍療養

在中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結核病被叫做“國王的邪惡”,應對之法則是“國王的觸摸”。人們相信,國王用手摸一摸淋巴結核,便能獲得治癒。十四世紀,法國菲利普六世在一次儀式中,一共觸摸了1500名病人。這種療法在英國一直持續到十八世紀,而在法國則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

早期醫學還試圖通過放血和飢餓阻止疾病發展。十九世紀英國詩人濟慈患病後,經過了醫生一次次的放血治療,以及每天一小片面包的一條小魚的飢餓療法,去世時年僅二十五歲。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被認為有助於疾病康復,肺結核治療逐漸進入療養院時代。

1841年,英國建立布朗普頓醫院,成為最早的肺結核專設醫院。1854年,布雷默在德國山區建立了治療結核病的社會事業機構,到1859年已經成為專業的結核病療養院。他強調通過運動、新鮮空氣、水療和休息來改善循環系統,推動結核病進入了療養院時代。

1884年,患結核病的美國醫生特魯多受布雷默啟發,在撒拉納克湖畔創建了美國第一家結核病療養院“村舍療養院”。他後來還創建了一所“結核病大學”,對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許多照料方法至今仍被沿用著。

战疫史志⑧人类发展启示录|肺结核:人类并未完全征服的“白色瘟疫”

美國著名醫生特魯多

不管是放血治療、萎陷療法還是療養自愈,都代表人類事實上還沒和病原體打過照面。

1882年,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研究了肺結核死者的肺部。反覆試驗後科赫發現,這種細菌是透明的,用顯微鏡卻無法觀察到。利用亞甲藍染色肺組織,科赫終於發現了細棒狀的結核菌。

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柏林生理學會宣佈,結核病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的發現。這是人類首次找到肺結核的病因。1905年,科赫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战疫史志⑧人类发展启示录|肺结核:人类并未完全征服的“白色瘟疫”

紅色部分為痰中的結核分枝桿菌

1921年,法國細菌學家卡爾美和介林發明了卡介苗,成功接種於嬰兒預防肺結核。1944年,美國科學家分離出了鏈黴素,這是第一種對結核分枝桿菌有效的抗生素。同年鏈黴素使用於臨床,標誌著結核病化療時代到來。

1951年,拜耳、施貴寶和羅氏等幾家藥企,幾乎同時發現了另一種結核病治療藥物——異煙肼。異煙肼藥效更強,毒性更小,且因不存在專利之爭,價格並不昂貴。

接著,異煙肼、鏈黴素、對氨基水楊酸鈉組合成為標準化療方案(長程療法),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物也相繼合成。

人們終於瞭解病因和傳播機制,對肺結核的防治宣傳鋪天蓋地,肺結核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漸呈下降趨勢。實際情況是,病原體的生命週期演化遠遠快於人類,結核病的病原體結核桿菌是很容易形成耐藥性的生物。

《2017全球結核病報告》指出,結核病是全球第九大致死疾病,甚至高於艾滋病。艾滋病則會加重結核病。2016年,全球艾滋病毒陰性人群中有約130萬結核病患者,艾滋病毒呈陽性人群中另有37.4萬人因結核病死亡。

耐藥性結核病是一種持續的威脅,人類還沒能夠完全征服它。回顧人類與肺結核的抗爭歷程,或許可以重新理解傳染病醫學,沒有末日修辭,也不會鼓舞人心,僅僅是“病毒帶給我們死亡與傷痛,也帶給我們生命與未來。”

參考文獻:

卡爾·齊默:《病毒星球》,劉暘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

理查·巴奈特:《病玫瑰》,郭騰傑譯,臺灣:麥田出版社,2015

魏健:《改變人類社會的二十種瘟疫》,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

肖水泉,劉愛忠:《瘟疫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石俊仕,張慧敏,徐博,肖玉環,石連科:《肺結核病人發現的歷史沿革研究》,中國熱帶醫學,2008

Ed Yong,牙默譯,《肺結核誕生在火中》

Dr.Why,《從“國王的邪惡”到“白色瘟疫”》

世界衛生組織,《2017全球結核病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