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引言:疫情期間,被侷限在家不能外出,焦慮、無聊之餘又拾起了書架上的《魯迅全集》,重新拜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也重新領略了先生筆下那個不朽的文學形象——阿Q。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彷彿也被阿Q感染了,心裡焦躁、憂慮的情緒也有所緩解,

在感嘆魯迅先生文筆神奇的同時,我不禁重新思考,在疫情等災難來臨時,我們是否也需要一點被眾人批判的“阿Q精神”呢?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眾所周知,阿Q這個人物形象其性格中的最典型特徵就是精神勝利法,具體表現為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等。魯迅先生也正是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淋漓盡致的描寫,來展現和諷刺那種普遍存在於“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

或許在那個年代,魯迅先生的創作初衷是為了警醒世人,以至於阿Q的形象以及伴隨它的“阿Q精神”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也都是負面的。但是在現代社會,特別是當人類面臨一些重大災難的時候,再重新審視阿Q,不難發現,他的樂觀、豁達,以及不計小節的良好心態,對我們來說是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的。

一、“阿Q精神”對於疫情中人們在心理調節上的借鑑意義

  • 1. 阿Q的“先前闊”與人生中的積極意義

任何人都需要有那麼一點人後自足的本錢以及人前炫耀的資本,這樣方才活得有滋有味。阿Q同樣也有這種需求,他雖然籍貫、姓氏未明,“行狀”更是渺茫,然而,有時與人發生口角時,間或也瞪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什麼東西!”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阿Q會用子虛烏有的“先前闊”來安慰自己、麻痺自己,藉此提升一下自己的“歷史地位”,以挽救其頹唐沒落的現實命運。而身處疫情中的我們同樣需要用樂觀的心態來尋找一下人生中的積極意義,以此來應對面對疫情等災害時的負面消極心理。

  • 2. 疫情災害中人們的負面心態

眾所周知,疫情等災害事件不僅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命威脅和財產損失,而且也會給親歷者帶來嚴重的個體、家庭和集體的心理創傷。自然災害或疫情等事件之後,受災人群會出現焦慮、緊張、憂鬱等心理失調的情況,嚴重的還會有麻木、情緒痛苦以及睡眠障礙等情緒反應。但是,心態不同的人,在面對災難時的情緒變化和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這也意味著在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的同時,更加需要自我調節。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疫情中的受害者主動地去處理自己的消極情緒如氣憤、挫折、恐懼等,是最有利於健康及心理恢復的。其實,這種情緒變化並不是受災民眾所難以調適和無法應對的,相反,情緒的調適過程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過程。

  • 3. “阿Q精神”對於自我調節的借鑑意義

不可否認,阿Q是愚昧的、麻木的甚至是卑鄙的,但他同樣是樂觀的,甚至有一定的積極性。阿Q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裡,給人家打短工度日。雖然常常被村裡人開玩笑,但內心他還反過來看不起村裡人。

但是面對疫情人們的消極態度,“阿Q精神”裡面的樂觀心態對我們來說就至關重要了。顯然,阿Q心裡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精神勝利法”,就是無論外人怎樣嘲諷甚至傷害自己,他都能用樂觀的心態化而解之,從而達到心理上的自我滿足。從這一點來說,“阿Q精神”對於疫情中的我們來調節自己的心態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的。我們就是要借鑑阿Q的樂觀心態,並且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消解掉內心對於疫情的恐懼和焦慮。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二、“阿Q精神”賦予疫情中的人們展望未來的動力

身處疫情之中,特別是那些確診的患者,面對病魔與死亡的恐懼,他們的內心無疑是焦灼的,而對於前途和未來無疑也是迷茫的。即使是被隔離在家的健康人群,對於自己的前景無疑也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陰影。這個時候,我們就更加需要一些“阿Q精神”了。

阿Q的“先前闊”,自然沒法考證,而現狀又令人揪心,因而處於那種狀態下的阿Q似乎應該再也沒有了可以生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但阿Q卻不這麼認為,他除了認定自己“先前闊”之外,還有更過人的表現。“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裡,甚而至於對於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而對於作為“文童”之父的趙太爺、錢太爺,“阿Q在精神上獨不表格外的崇奉”。因為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而阿Q的這種想法,無疑一語道破了天機:他不把包括兩位“文童”及其父親們在內的全莊人放在眼裡,原來是他早已在心裡給自己那還不知道在哪裡的兒子安排好了日後的人生之路,並憑此早就在內心展望者美好的未來呢!

其實大家想想就不難明白,阿Q不但“先前闊”,而且他的兒子“會闊得多”,那麼他阿Q還有什麼理由不有滋有味地活下去,又還有什麼理由要把那些全不是東西的傢伙放在眼裡呢?因而,我們也就不難發現,阿Q正是憑藉這種精神上的制勝之法作為憧憬未來,繼續生活的動力,並使自己對其他一切現實的災難和誘惑達到了渾然不覺的程度。

數十年前的阿Q運用他獨創的“精神勝利法”,輕而易舉就在心理上戰勝了貧乏、苦痛和孤寂,而現在處於疫情陰影籠罩下的芸芸眾生,不更應該用阿Q的心態來積極過好每一天並規劃好疫情之後自己的未來嗎?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相比於阿Q“精神勝利法”的虛無縹緲,我們不僅有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有國家和政府的財政支持,有國際社會的鼎力相助,更有先進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條件,還有鍾南山和李蘭娟等一大批身在前線“抗疫”的醫護人員,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對未來充滿信心呢?

所以,對於疫情,我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在行動上重視它,在心理上藐視它”,只要我們積極配合抗疫政策,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很快會打敗它。

三、“阿Q精神”是療救疫後人們心靈創傷的一劑靈藥

儘管阿Q一直自稱自己“先前闊”,並且他的兒子“會闊得多”,但未莊的人們似乎並不買他的賬,現實也並沒有讓他好過一天。王胡、小D及其他閒人不放過他,趙太爺與假洋鬼子之流更是隨時將他作為施威的對象。他不但被趙太爺的貴手打過嘴巴,被假洋鬼子的“哭喪棒”敲過腦袋,被地保多次詐過錢財,而且地位如他同樣不堪的王胡、小D之輩也每每拿他出氣,動不動抓住他的黃辮子往牆壁碰上那麼四五個響頭。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每當災禍降臨,阿Q總是躲不掉的,就像現實中的我們無法躲過已然發生的疫情一樣。如果碰上過於死要面子、自尊心特別強且心狹氣短的人,恐怕早已被活活氣死。可阿Q不但不會氣死,而且還會從這不斷的失敗中尋求出別樣的勝利來。在他看來,由於世風日下,所以鬧出兒子打老子的事來了。這樣,打他的人便都成了他的兒子。並且其中還有地位尊貴的趙太爺,作為老子的他又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自然又覺得高人一等。

阿Q正是由於有了這種靈丹妙藥,才療救了自己的心靈創傷。而正在處於疫情中的我們也應該不斷地汲取“阿Q精神”中有營養的部分,爭取做到能夠在目前這種境遇裡得以喘息,做到心靈的自我救贖。

四、 阿Q對於對於來世的寄託,蘊含了對於生的希望

辛亥革命大洪流的濤聲朦朦朧朧地傳到未莊人們的耳朵裡。未莊雖也曾有過些許的“革命氣象”,阿Q也或多或少地寄希望於革命,然而革命並沒有真的來臨,他的好夢就因趙府的遭搶給攪亂了。當阿Q糊里糊塗地被老把總帶著大兵抓進城裡,接連幾場審訊之後,仍然沒能明瞭事態的嚴重,直到最後被穿上刑衣、五花大綁著遊街示眾時才省悟過來。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然而阿Q卻並沒有對牢獄之災以及隨之而來的死刑太當回事,他甚至於還要在示眾途中唱上幾句戲。戲雖說沒能唱成,競也能無師自通地喊出“過了二十年又是一條……”。這臨刑時的豪言壯語不但博得了追看熱鬧的閒人們一陣廉價的叫好聲,而且也確實包含了阿Q對於來世的寄託。

縱觀阿Q的歷史,其“先前闊”究無實據,“真能做”莫辨真偽,“兒子會闊得多”無需評判,直到臨刑,仍然只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肩扛一張嘴的孤家寡人一個,但他卻並沒有因此而悲觀和沮喪,反而想到了把對於“生”的希望寄託於來世。同時,這種臨危不亂、視死如歸的精神,在阿Q身上雖有幾分朦朧,但也確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這值得肯定之處正是他長於心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超人之處。也許有人會批評阿Q至死不悟,也有人會指責他不知抗爭。但我們必須明白,以阿Q的現實情況來說,他能夠蔑視死亡,能夠寄希望於來世,本身就是一種領悟,一種抗爭,一種對現實的否定!

再評《阿Q正傳》:疫情當前,我們都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

那麼今天疫情籠罩下的我們,是否也應該像阿Q一樣蔑視疫情、蔑視病魔呢?我們珍視生命,所以更不應該被病魔嚇到,應該用勇敢灑脫的心態和疫情抗爭。當然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寄希望於來世,因為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們有理由對我們的醫療技術和防控措施有信心。

結語

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應該僅僅燃燒他自己,我們也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和利用它有用的一面。在疫情的籠罩之下,心理是我們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最不應該被摧毀的一道防線,此時的我們更應該從另一種角度來找尋“阿Q精神”中積極的一面並加以借鑑和利用。

“阿Q精神”有它糟粕的一面,這是應該被批判和規避的,事實上它也已經被批判了很多年,但是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照樣可以把它作為一種武器來抵擋心中那些消極的情緒,從而換成一種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境。從這一點來說,“阿Q精神”就不能一味加以抹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