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前言: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中国最后一个垂帘听政的女性执政者是慈禧太后。但要说起第一个临朝听政的女子,因近年电视剧《芈月传》的大火,想必能正确答出是战国时,秦国宣太后的人也不会是寥寥无几。

而后在汉代初创时,吕雉作为刘邦的创业“合伙人”影响力极大,在刘邦死后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有实无名的最高统治者。于是,之后汉武帝汲取教训,严令“后宫不得干政”。然而,在他死后200多年,刘家江山依然又被邓太后所领衔的外戚集团所牢牢掌控。

女子干政,这一现象一直贯穿着中国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不论帝王如何三令五申,一直延绵不绝。但是,有那么一个朝代,却处于女子干政的巅峰期,甚至都“培养”出了我国史上绝无仅有的正统女皇——武则天。对,这就是大唐。

近年来史学界认为大唐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像是民族化的国家,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多民族共治,包容性的文明帝国,其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非常高,所以说女子干政在大唐迈入巅峰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strong>本文在此,将为您详细介绍并分析唐代后宫干政所产生的土壤、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王朝所产生的影响。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秦国宣太后是首位临朝听政的女性,早于普遍认为的战国时赵国的赵太后


唐代后宫干政的特点?

1、并不认为自己是“干政”,而是正大光明的“参政”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创下了一夫一妻制度的先河,拔高了妇女地位。独孤皇后通晓经史、信仰佛学,积极的参与朝政,尽心辅佐杨坚,协助杨坚成就了“开皇之治”,并与杨坚并尊为“二圣”。因大唐的天下继承于隋朝,有了隋朝这样的“典范”,所以唐代初年对后宫干政无任何禁令。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是一位有政治眼光、知书达理的女性。出于对皇帝的敬重,长孙皇后时常以间接劝谏的方式来参政,比如以巧妙的方式保护魏征、房玄龄等忠臣。在她弥留之际,也不忘再次向太宗谏言:

“仍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

——《资治通鉴》

徐贤妃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识很得太宗的欣赏。贞观末年,唐太宗兴兵讨伐与劳役过重,她就直接像臣子一样上疏《谏太宗息兵罢役疏》,从息兵罢役、停休土木和戒奢三个方面劝谏。这也是一篇较为少见的由女性书写的政论文。

不管是长孙皇后的间接劝谏,还是徐贤妃的上疏直谏,都得到了皇帝的欣赏和赞许。可见唐初几乎后宫可以正大光明的参政,根本不会视为“干政”、“乱政”。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把徐贤妃给演得黑化了

3、参政登峰造极——武则天改朝称帝

唐朝以前,后宫女性参政的不少,最多也就停留在垂帘听政,或者是与皇帝并称为“二圣”的地步。但在唐朝因为武则天的存在,女性干政的状况直上巅峰——就是做女皇。武则天率先“垂范”之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韦后都试图当皇帝。这也是唐前期后宫干政与其他朝代类似现象最大的区别。

高宗死后,武则天根据遗诏获得兼决大事的授权,逐步演变为独揽专权,再加上她本身具有强烈的女帝情结,即便是已经即位的中宗也被她废为庐陵王,立听话的李旦为新的傀儡皇帝。

天授元年,武则天自认为大局已定,便授意心腹众人要求其“顺天应民”登基建国。睿宗也索性顺水推舟,也加入劝进行列中:

“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数,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武则天是中国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

2、公主开府纳官,犹如亲王太子

中国古代历史上公主参政其实也就有唐一代的事情,充满野心的公主们纷纷开府置官,犹如男子亲王一般。

“二年闰正月敕:公主府设官署。镇国太平公主仪比亲王,长宁安乐唯不置长史,余并同亲王。宣城、新都、定安、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员减半。其金城公主以出降吐蕃,特宜置司焉。”

——《通典》

安乐、太平等公主开府设官署严重破坏了唐朝的职官制度。公主们开府授官,造成官员超额、官署滥溢、纲纪混乱,严重破坏了朝廷的选官制度和政局的稳定。另外,由于太平公主在唐隆政变中有拥戴之功,深得睿宗宠信,地位显赫,仪同亲王,因而,想要投奔太平公主官员自然增多,买官卖官现象也时有发生。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太平公主和她妈一样,心怀一颗女帝梦


唐代后宫干政的背景和原因?

1、多元的民族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唐朝皇族长期与北方其他民族聚居,本身又具有胡族血统,因此,唐朝文化带有显著的胡化色彩。与此同时,其政权和隋朝一样,又承袭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朝,且北魏就有后妃参政的传统,干预过国政的占大多数。

正是因为唐代皇帝具有胡族血统,在处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上能够保持平等友好、华夷一家的理念,李唐王朝之所以崛起,也得益于它奉行开放的民族政策: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

少数民族远离中原地区,农耕经济不发达,主要以游牧为主,妇女参与社会劳动与社会生产,男女两性没有劳动差异,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甚至有时会超过男人,因此在产品交换不发达和私有财产少、阶级不明显的社会,性别不平等也就不明显。

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就深受胡文化影响,李氏父子在晋阳起兵时,平阳公主同样为父出力,成为一员女将。唐朝宗室的发源地也相对偏远,儒家对女性所要求的的“三从四德”、礼义廉耻等在该地区的影响微弱,对男性的约束力也不强。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李世民的母亲是鲜卑族人,所以他有一半外族血统

2、儒道释三教并存的伦理思想

汉代曾独尊儒术,但是唐朝建国后前期,统治者就大力提倡佛道二教,使其得以迅速发展,与禁锢人性的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恰恰相反。

佛教经典《金刚经》记载众生时出现“善男子”、“善女人”,将男性女性并列举出。这种“男女并举”的写法在佛经中较为常见。如法华经中也有相应的内容:

“又诸天子、天女……及诸龙……优婆塞、优婆夷”

——《法华经》

这说明在佛经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男女平等思想。

唐朝将道教列为三教之首,又钦定道教为宗,道教成为全民性的宗教。道教在倡导养生之术的同时,追求任情旷达,强调个性自由发展与解放。唐前期入道的公主就有太平公主,金真公主,玉仙公主……等等。她们不仅具有公主的政治身份,而入道又赋予了她们干预朝政的宗教层面上的身份。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皇室对佛教的看重,甚至公主跟和高僧都有染

3、宫廷、贵族女子受教育程度高

由于皇帝本人的文化素养很高,因而对后宫女子的文化素养也比较重视。唐代公主从总体上来说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如以下史料中对公主才具的描述:

“性孝睦,动循矩法,帝敕诸公主视为师式。”

“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

——《新唐书》

受到很好教育的不仅仅是公主们,朝廷为了提高宫廷妃嫔的文化素质,为他们在后宫中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所以唐代从后妃到宫女的文化素质在相当程度上都得到提高。

另外,唐代素有选女官进宫的制度,能被选中的通常也都是知书识礼的闺秀。同时,为了提高宫人的修养,内廷设有专门的宫教博士传授知识,进而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后宫教育体系。即便是从小在内庭为婢的上官婉儿,也被培养为一位富有才华的女性,不但所作的诗歌,文辞优美,而且对治国理政非常精通,堪称则天朝的“女宰相”。

由此可见,唐代女性的受教育权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与历来认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思想形成巨大的反差,进而为宫廷女性有能力参政提供了优势的条件。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深得武则天信任的上官婉儿实为“女宰相”


唐玄宗对后宫干政的的整顿

但是唐玄宗登基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因为唐玄宗亲眼目睹参政女性乱逆朝政的局面,而唐玄宗本人能够被立为太子登上皇帝的宝座,也是同太平公主的权力较量中奠定与完成的。

唐玄宗即位以后,总结了女性参政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后宫参政的政策。于开元年间对后宫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儒家礼仪规范的理想标准。更有清除武则天等唐前期女性参政的痕迹,以及杜绝女性再次参与朝政的政治意图。

即便后来玄宗赋予武恵妃、杨贵妃如皇后一般的礼遇,也没有册封她们为皇后。因为他很清楚皇后可以执行后宫一切法纪,皇太后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垂帘听政临朝称制,进而为她们参与朝政提供制度保障。所以说,唐玄宗出于对女性参政的防范而采取的后宫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成效。

另外,为了打击公主势力,玄宗采取的办法是直接答复削减待遇。唐中宗时,太平公主领一万户,安乐公主四千户,长宁公主三千五百户。显然都是越制的待遇。

所以,唐玄宗为了打击他们的实力,直接按以下办法来大幅度削减少实封户数:

“皇妹为公主者,食封一千户,中宗女亦同。其后,皇子封王者赐封两千户,皇女为公主者赐封五百户。”

——《旧唐书》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极为得宠的杨贵妃,也未被立为后


唐代后宫干政对后世的影响及情况

1、 宋代引以为戒,防范后宫干政机制不断完善

宋代继续汲取唐代的教训,严格禁止后妃与外界沟通以及内廷宫人随意出入,确立了治内之法。

“前代宫闱多不肃,宫人或与廷臣相见,唐人阁图有昭容位,本朝宫禁严密,内外

整肃,此治内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代皇帝自身对后妃的抑制也更加严密,并且宋代大多数皇帝都严加遵循。宋仁宗与二府大臣商量立皇储之事,不准妇人参与政事。

自古外戚势力都是后妃参政的基础,唐代武后、韦后都曾利用过外戚擅权用事。要防止皇后不干预政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朝野上下控制外戚坐大。

正是因为宋代做到了这些,虽也有大量垂帘听政的情况出现,但没有一位太后敢于、或者有实力进一步向武则天靠拢。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开创了仁宗盛治的赵祯对后宫防范意识非常强

2、明朝防范后妃参政趋于制度化

蒙元不到百年,先后共13位皇帝,但参与朝政的皇后竟多达11人之多。这让明代统治者进一步的警醒。因此朱元璋也立下了很强硬的家规:

“皇后不得干预外政,宫闱当谨内外。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皇明祖训》

除了延续宋代内廷宫人不得随意出入,限制外戚坐大等规则外。明代还规定所有皇子不得和大户、世家联姻,这基本就断绝了外戚专权的可能性。

所以在在明朝家法的严格束缚下,后妃们都很安分守己,从未出现过临朝称制、垂帘听政的现象。甚至明宣宗去世后,大臣们请孙太后垂帘听政,却遭到了她的言辞拒绝。看了《大明风华》的朋友,可能对这场面会有所眼熟。

比较遗憾的是,明朝虽然防范了后宫、外戚干政,但却没防住宦官乱政。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大明孙皇后,面对群臣建议的垂帘听政,她选择了拒绝

3、清代禁止后妃参政奉为祖宗家法

努尔哈赤建国初期就做出幼主登基由顾命大臣辅佐的制度,后妃是完全不能参政的,甚至他死的时候,怕后宫干政的事情出现,留下遗命逼迫实际位于后位的大妃阿巴亥殉葬。

后来康熙也制定了内廷宫规:

“凡各宫女子,不许与太监等认为亲戚。非奉本主使令,不许擅相交语并嘻笑喧哗。”

——《国朝宫史》

尽管清朝始终管理的很严格,但是晚清国力衰弱之时,咸丰帝也自知不起,下了为制约后宫干政,允许群臣处死慈禧的诏书。然而,慈禧运用高明的政治手腕,使得朝廷的实权也操纵在她手中,结果导致慈禧独揽大权长达 48年之久。

剖析:唐代后宫干政的原因和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大清实际上也亡于慈禧之手


结语

整体而言,由于倡导道教和佛教,以及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政策,唐代的前期,从根子上就和传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后宫干政的局面才会出现和被众人所接受。直至这种情况随着武则天建国称帝而迈入巅峰。但即便由于女帝本身的弊端导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武则天,也无法最终扭转以男子为中心的皇权观念。

实际上,确实后宫干政也给唐代的国运带来了非常大不稳定的变数,使得政局动荡不安。从唐玄宗之后,对女子的约束逐渐回归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strong>我们以现代人的目光来看,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反倒是“后宫干政”的唐代,在历代封建王朝之中,是处于各民族地位最为平等,男女关系也最为平等的时代。如果是站在自由、公正、平等的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难道不正是应该这样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