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為什麼要謀反?是被人陷害的嗎?

鍵盤俠SS


關於魏延謀反一事,很多網友都覺得確有其事。這主要還是《三國演義》寫得太精彩,什麼腦後有反骨、諸葛亮臨死之前留下錦囊妙計、喊三聲“誰敢殺我”等等。

但這畢竟是小說,不可當真,歷史上的真相也並不是這樣,“魏延謀反”實際上是蜀漢集團的內鬥。《三國志·魏延傳》中就記載: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召開了會議,當時參會的有楊儀、費禕、姜維等人。諸葛亮的臨終遺言是:我死後就不要繼續打了,趕緊撤兵,撤兵的時候要讓魏延斷後。

另外,諸葛亮還加了一句: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的話,你們就自己走吧。

說完這句話之後,諸葛亮就逝世了。這幾個人一琢磨,覺得這件事情不太好辦,於是決定讓和事佬費禕去通知一下魏延。

魏延得知諸葛亮的命令之後,果然暴跳如雷,說什麼也不肯最後走。此時的費禕只能陪笑臉說道:“楊儀那小子不過是個書呆子,怎麼會可能會懂得打仗的事情呢?我回去做一下他的思想工作,將軍您就恭候我的消息吧。”

魏延同意了,但他轉頭一想,又覺得有點不對勁,於是連忙派人去查看費禕、楊儀他們的行動。結果這一幫子人也不管魏延,直接就撤軍先走了。

魏延這才知道被人騙了,於是火冒三丈,立馬就自行撤兵,而且還要搶著走在楊儀隊伍的前面。魏延在向南邊進軍的同時,一路燒燬了橋樑道路,分明就是不想讓楊儀回成都。

蜀漢的一場內鬥就此開幕。此時楊怡和魏延都上書指責對方謀反,兩個人的信件在同一天到達了劉劉禪那裡。

劉禪也是一臉懵逼,搞不清情況,於是和董允、蔣琬一商量,都覺得楊儀是個書呆子,是不會謀反的,要謀反也肯定是手握兵權的魏延。

於是劉禪就派蔣琬帶著宮廷禁衛軍,聯合楊儀的軍隊一起把魏延堵在了南谷口。雙方一見面,楊儀隊伍中的王平就出來大吼一聲:“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這番作亂,對得起國家嗎?”

魏延的軍隊都覺得是自己錯了,於是一鬨而散,魏延寡不擊敵,只能帶著親信逃往漢中,並在漢中被馬岱所殺,事後魏延還被滅三族。

以上就是所謂魏延謀反的整個過程。縱觀整個事件,魏延是絕對不可能謀反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第一,魏延撤軍的方向是南邊。

如果魏延真的是要謀反,他肯定不可能一人對抗整個蜀漢集團,顛覆蜀漢的行動也不會得到支持,因此他只能選擇投靠曹魏或孫吳。但是魏延既沒有向前線的曹軍投降,也沒有向東投奔孫吳。

  • 第二,魏延撤軍的路上燒燬橋路,其目的是為了幹掉楊儀。

《三國志》中陳壽針對魏延謀反一事,就做出了一個結論: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意思是:魏延沒有向北投降曹魏,而是往南走,他真正的目的就是想殺掉楊儀。魏延和楊儀兩人本來就水火不容,兩人互相都瞧不起對方,關係鬧得很僵,而且當時諸葛亮病逝不久,魏延覺得只要殺掉了楊儀,憑藉自己的地位和聲望,諸葛亮的接班人就將會是自己,到時候就可以大權獨攬。

從陳壽的判斷可以得知,所謂魏延謀反其實就是蜀漢集團的一場內鬥。相反地,正是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對蜀漢忠心耿耿,因此他才下達了不管魏延、先行撤軍的命令。

諸葛亮知道,魏延不會因為自己病逝而中途放棄北伐的戰事,這從他屢次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就可以看出。這樣的一個人,又怎麼可能會背叛蜀漢呢?

當然,這場內鬥的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楊儀雖然除掉了魏延,但他最後也被廢為平民並自殺了。

總的來說,魏延是蜀漢官場鬥爭的一個無辜犧牲品,蜀漢集團因此損失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得利的反而是曹魏。


逍遙侃歷史


魏延並沒有謀反,但是他的舉措非常不妥,在當時情況下極易被人當成謀反,並最終因此喪命。

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有反骨,一直對他不信任不同,在正史上因為魏延勇猛過人,諸葛亮一直對他很器重。諸葛亮北伐時,常以魏延為先鋒,並將他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成為蜀軍中的第一大將。

然而魏延有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性格高傲,和同僚關係都很差,特別是和楊儀勢同水火。甚至發生過在商議軍務時,魏延公然拔出劍來要砍楊儀的事。因此諸葛亮臨死前,深知自己一死魏延無人可以管束,所以下令楊儀、費禕、姜維等率軍撤退,而命魏延斷後,如果魏延拒絕服從命令,則其他各軍自行撤退。

然而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服楊儀,不僅拒絕服從命令,甚至一心奪取兵權,公然要費禕和自己一起把大軍留下。費禕自然不可能和他做這種事,假意答應勸楊儀交出兵權,藉機脫身,將實情告訴了楊儀等人。

楊儀本來就和魏延關係不好,因此一面下令大軍撤退,一面上奏魏延造反。而魏延發現被費禕騙了以後,一怒之下起兵攻打楊儀,並且也上書給劉禪,說楊儀造反。雙方奏摺同時送到劉禪面前,劉禪難以定奪,於是問蔣琬和董允的意見。

既然諸葛亮死前命大軍撤退,並把軍隊交給楊儀,顯然此時楊儀是奉諸葛亮遺命行事,而魏延則是抗命,加上魏延和其他人關係都不好,所以蔣琬和董允都擔保楊儀肯定沒問題,不肯為魏延解釋。

不要說蔣琬和董允,連魏延手下的士兵其實也不支持魏延,因此王平奉命迎擊魏延時,只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部下就四散,魏延只能倉促逃亡,最後被馬岱追上殺死。

所以嚴格說魏延並不是想謀反,只是不服楊儀,想奪取兵權而已,針對的不是劉禪。但是他的做法顯然很容易引起誤會,而且也難以被劉禪和朝中大臣接受。此時即使劉禪等人知道魏延不是真心想造反,以魏延這個火爆性格,諸葛亮死後無人能壓制他,為了免除後患,肯定也會借這個機會除掉他。


不沉的經遠


關於魏延我糾正兩個流傳已久的錯誤言論,一個是諸葛亮不重用魏延,一個就是魏延謀反被殺。

魏延是諸葛亮北伐大的核心大將,諸葛的股肱之臣。

魏延很受諸葛亮的信任,是諸葛亮北伐最依靠和信賴的大將,諸葛亮執政後將魏延徵為丞相府屬吏,諸葛亮北伐前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丞相司馬意味著啥?參與機密,妥妥的諸葛亮的心腹之人啊。

建興八年(230年)魏延因大破曹魏將領費瑤和郭淮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南鄭侯,要知道諸葛亮才是武鄉候是鄉候,而魏延的南鄭侯是縣候侯爵的最高級別,而且被授予假節諸葛亮不在可以帶諸葛亮行事,這是典型的當接班人培養的,說不被重用純屬子虛烏有。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接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呢,蜀國全國當時總兵力不過十萬,諸葛亮北伐每次最多帶五萬人出來這都是上限,一旦失敗對蜀國是滅頂之災,何況這是正常的軍事會議的討論。再說一下魏延這個人的性格,就是關羽的翻版,兩個風格都很像,都是善待士卒卻看不起士大夫,有一次魏延和車騎將軍劉琰發生矛盾,諸葛亮在處理上明顯偏袒魏延,諸葛亮寫信斥責劉琰。劉琰被迫向魏延道歉,諸葛亮一直對魏延關愛有加。

魏延謀反是被楊儀誣陷,是蜀漢最大的冤案

魏延和丞相參軍楊儀一直以來矛盾就很深,互相看不上眼,可以說是水火不容。對於這兩人的態度,諸葛亮也很矛盾,既愛惜楊儀的才幹,也喜歡魏延的驍勇,因此對於兩個人的矛盾,諸葛亮也非常為難。《三國志》描述諸葛亮的這種複雜的態度,用了一句話;“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

所以魏延謀反從來沒有被主流史學家認可,這個說法主要存在於《三國演義》,結果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將魏延黑的體無完膚,同樣也將諸葛亮高級黑了一番,讓諸葛亮莫名其妙落了一個不會用人的罵名。

魏延謀反根本就是一場政治陰謀,是蜀國內部政權鬥爭的必然結果,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當諸葛亮死後,人人都想做丞相,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楊儀和魏延因為私人恩怨上升到了政治鬥爭,結果楊儀也沒有好結果,諸葛亮生前的權利被蔣琬和費禕取代,楊儀什麼好也沒撈到,結果發牢騷誹謗朝廷,被人檢舉,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楊儀到了流放地,再次上書誹謗,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悲劇收場。



我家的貓叫皮蛋


在有關三國時期事蹟的傳說中,魏延多是以奸臣的形象出現,他為了能夠投降劉備而殺了自己原來的主公。雖然後來加入了蜀漢大軍,但始終都得不到劉備和諸葛亮的重視,反而受到了他們的懷疑。後來諸葛亮死後,他因為謀反的罪名而被誅殺。那麼在真正的歷史上,魏延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真的謀反了嗎?

魏延的出生時期在歷史上並沒有具體記載,只知道他去世於公元234年,是如今的河南桐柏縣人,在蜀漢政權效力期間很受劉備的器重。

公元211年,魏延開始追隨劉備,到了第2年,因為他屢立戰功而被封為牙門將軍,後來又在公元214年,和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圍攻成都。到了公元219年,劉備將都城定在成都自稱漢中王,此時,他將魏延提拔為漢中都督、鎮遠將軍,守衛成都平安。這讓許多大臣都非常的驚訝,不知道劉備為什麼要讓魏延擔此重任。當劉備就問魏延:你打算如何承擔這個責任?他答道:如果是曹操來攻打成都,那麼我一定奮力攔住他,如果是其他的將領帶領10萬的軍隊來攻打的話,那麼我一定會打敗他。

如此的回答不僅讓劉備特別的欣慰,同時其他大臣也認為魏延是英雄豪傑。後來劉備登上帝位,又將他封為鎮北將軍。而劉禪繼位之後,則將他封為都亭侯。魏延在蜀漢政權中屢次升遷,可見他是劉備很重視的一位大臣,這和故事中的描述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在公元227年後的諸葛亮北伐之戰中的,魏延不僅英勇奮戰,建立了赫赫戰功,而且還在戰爭過程中幾次為諸葛亮獻出奇妙的計策,使他們的戰爭多次取得勝利。雖然魏延很善於征戰帶兵,具有勇猛過人的優點,但是他的性格卻不太好,和他人相處時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和楊怡的關係十分的糟糕,兩人之間經常出現口角爭分。

公元234年的秋天,諸葛亮因病去世。楊儀和魏延又一次發生爭端,兩人都想劉禪奏說對方有謀反之罪。當劉禪向其他大臣進行詢問時,他們都認為魏延有嫌疑,就下令捉拿他。魏延聽說就帶兵攻擊楊儀,卻遭到了楊儀手下的聲討,說諸葛亮剛剛去世,魏延就敢發動內戰,是不忠的行為。參加戰爭的士兵聽到這裡,就認為魏延錯了紛紛放下了兵器。後來魏延就和兒子們逃跑了。

可惜的是,魏延的逃跑並沒有成功,他被楊儀的手下將領捉到並且殺害了。楊儀真的很痛恨魏延,不僅將他的頭砍下來用腳踐踏,而且還連坐了魏家三族。

後代史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魏延的謀反罪可能並不成立。諸葛亮在死之前想要把兵權託付給魏延,但是楊儀怕魏延掌握大權之後會傷害自己,就先下手為強,對他進行誣陷殺了他。


凡塵了事


魏延會不會謀反?籠罩在魏延身上的重重疑雲都是魏延自己造成的!

魏延謀反的重重疑雲的出處!小人物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嫌疑一:諸葛亮不喜歡魏延,因為魏延老背後說他!

魏延是三國一個比較擰巴的人,一個打仗能手,但在說話上不注重細節的人,在《水滸傳》有一個特別好的稱謂來表達魏延最好——鼓上蚤(時遷的稱號),意思是解決不了問題,還喜歡發牢騷,搞的大家都不愉快,尤其是搞的領導很不爽!正如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後,魏延發的牢騷:


霸氣的魏延

“延(魏延)常謂亮(諸葛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

諸葛亮是誰?魏延的頂頭上司,一個部署經常說領導這樣的話,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呢?無非想表達一個意思:領導(諸葛亮)你就是一個酒囊飯袋,庸才一個唄!魏延說這話的時候,是對自己的部署說的,諸葛亮的威信顏面豈不是在魏延的軍隊中喪失殆盡?你不維護領導,老說領導壞話,領導能給你好臉色嗎?大事能交給你嗎?這是魏延自己造成的被動局面,諸葛亮不信任他,那麼軍國大事自然不會託付給他!諸葛亮臨終時託付大事,就沒有魏延什麼事!

(公元234年)秋,亮(諸葛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三國志》

嫌疑二:魏延自己比較犟,想法比較多,能力又比較強,這種部下對於諸葛而言是一種威脅!

魏延的能力強這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諸葛亮不會到哪裡都帶著他,尤其是劉備在世的時候,力排眾議,讓他守漢中,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連張飛都不適應!原因還不是因為魏延的能力強,守漢中的結果也是讓劉備非常滿意,把漢中經營的如“鐵桶一般”!

但是魏延的想法多,是諸葛亮比較擔心的,尤其是北伐中出現的“兵出子午道,襲長安”,被後人稱之為“子午谷奇謀”,這樣大亂諸葛亮計劃的計謀,魏延是經常出!對於諸葛亮工作安排,魏延雖然也執行,但總是背後說閒話,如:前文中的“己才不用”,搞的諸葛很是無語。

諸葛在世的時候,可以控制的住魏延,但是在諸葛死後,楊儀和魏延兩人不和,關係史“有如水火”,費禕和姜維官職又比魏延小,又控制不魏延,這是諸葛最擔心的事情!

嫌疑三:有能力的人總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魏延就是這樣的人,諸葛就怕他如此!

魏延在整個三國中,一直都在別人的領導下幹工作,一般情況下都是別人說了算,按別人指使辦事!但是魏延是一個有主意的人,總想自己說了算,在自己說了算的事情中,他都乾的很漂亮,因此他對他自己很自信!諸如在打仗中,是他說了算,因此他打仗打的很漂亮,守漢中也守得很漂亮!

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節制他,但是對於蜀國的國力來講,經不起魏延的試驗,因此諸葛亮想給蜀漢留下最後的戰鬥力,想安全的把部隊帶回去,交給國家,但是魏延可不是這樣想的哦!正如魏延所言:

丞相(諸葛亮)雖亡,吾(魏延)自見在(活著)。府親官屬(丞相官府的人)便可將喪還葬(送回去安葬),吾(魏延)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為什麼諸葛亮一人死了)廢天下之事邪(荒廢北伐的大業呢)? 《三國志》

直到“(費)禕出門馳馬而去”魏延才知道說錯話了,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到此時,魏延謀反的事實已經做實了,已經無可挽回了!

崩潰的魏延

做實的魏延謀反

本來諸葛亮在臨死的時候,就交代過,魏延可能不聽調動,諸葛亮給的策略是“隨它去!”,再加上魏延的話,無疑做實了諸葛亮的預言,魏延不想謀反都是謀反了!

再加上楊儀本來就和魏延不對付,給劉禪一上表,更是做實了魏延謀反的事實!

雖然魏延做了補救,但是已經於事無補了,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魏延不謀反,但是楊儀卻是真相奪權,他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而且是有仇必報的人,在這個時候魏延是他奪(軍)權的唯一障礙,那麼誣陷魏延是勢在必行的手段,他也就沒客氣!

有楊儀給劉禪的上表,有費禕的現場證詞,加上日常生活中些許小事,“三人成虎於市”魏延的謀反做實了!

綜上所述:魏延的謀反是假,楊儀的奪權是真,由於魏延的不檢點,造成了所有的矛頭指向了他,自然他成為冤死鬼!更成為楊儀奪權的“替死鬼”!

你是怎麼認為這件事的呢?歡迎一起討論!我是小人物,一起來聊三國!


小人物F


所謂魏延謀反,原因諸多,歸納以下幾點;

一、當時蜀國始終將相不和,諸葛亮對武略突出者始終有遏制排除思想。魏延軍事才能非常優秀,官至"將軍、亭侯"。而且對諸葛軍事指揮多有不同意見和建議,有些見解獨到,故受制約。

二、所謂"反",乃是被迫而為。諸葛臨終前避魏延而召楊儀、姜維等開秘密會議,只命延斷後,秘不發喪,費瑋探路,設陷逼"反"。

三、諸葛利用魏延與楊儀等不和,借刀除之。

四、魏延因有軍事才能,所以自是才高,目空一切,沒有很好的韜光養晦,引發他人疾恨。諸葛預言其有反骨,已為日後之禍埋下伏筆。





旅程2249528050


魏延實際上算不得造反。

魏延為人比較傲氣,所以諸葛亮一直壓抑著他,是怕他衝動做出一些錯事,因為諸葛亮在用兵上比較謹慎(說是保守也可以)。所以聽話的人一般會得到重用,比如楊儀。

諸葛亮最後一次與魏軍對峙,魏延常常請命出擊,諸葛亮不許,估計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無法應對。所以臨死前,他囑咐楊儀,費禕,姜維,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話,你們就自己走。可見諸葛亮不太喜歡魏延。魏延聽說要自己殿後,當然不開心,況且楊儀又是個文官,給他作“斷後將”是很丟面子的。所以魏延就自己率軍先回軍成都了,還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棧道燒了,讓楊儀他們回不了家。魏延、楊儀又各自寫信給皇帝,說對方叛亂了。結果呢,楊儀人緣不錯,有人說好話“保儀疑延”,所以呢,一場狗咬狗事,就成了叛亂了。

魏延回軍後,佔據關口,與楊義軍對峙,結果楊儀的前鋒拿諸葛丞相說事,“丞相剛死,你們就動手打自己人,對嗎?”小兵們就放下武器啦。結果魏延就能能逃跑了,但重點在於,他沒有投奔魏國,可見他並非有異志,想造反。

楊儀派了馬岱去追擊魏延,就把魏延殺了。

其實這就是一場官場上的鬥爭,魏延楊儀平時關係就不好,所以魏延其實不是叛亂。楊儀下場也不咋樣,一個文官,就喜歡搬弄是非,最後要不是自殺,說不定會被抄傢什麼的。


道中道道而道


魏延這個人在小說、影視劇《三國演義》中被嚴重“妖魔化”了!在小說和影視劇中,魏延為了私利殺主降劉,之後一直為劉備和諸葛亮所懷疑、忌憚,雖用卻終不得重用。諸葛亮死後,魏延謀反,被諸葛亮臨終前留下的“伏兵”馬岱所殺!如果就小說、影視劇《三國演義》而言,魏延絕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野心家,他因謀反被殺,罪有應得!那麼,真實歷史究竟如何呢?

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

真實歷史上諸葛亮和魏延之間的關係與小說、影視劇《三國演義》里根本不是一回事。魏延是諸葛亮最為信任的武臣之一,諸葛亮在蜀漢政權能夠長期屹立不倒,手握重兵的魏延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從劉備死後魏延獲得的待遇也能看得出,劉備前腳剛去世,魏延後腳便被劉禪封為了列侯,後又升任丞相司馬,是諸葛亮相府屬官中專司軍事的官員,足見諸葛亮對他的器重。

史籍之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魏延與同為列侯的劉琰發生矛盾,諸葛亮的態度明顯倒向魏延,不僅責備了劉琰,還強迫劉琰修書、向魏延書面致歉!這是明顯一碗水不端平了,也可見魏延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說諸葛亮和魏延關係有多鐵或許也言過其實了,說白了還是因為政治利益,各取所需罷了。魏延既不屬於劉備的舊班底,也不屬於益州土著勢力,他想要在蜀漢政權站住腳就必須全心全意依靠諸葛亮。而諸葛亮原本一介謀士,劉備的舊班底他不太用得動、也不保險,益州土著勢力更加不會聽他吆喝!要想在軍中擁有一席之地、穩固自己權臣的地位,諸葛亮在軍中必須形成自己的勢力。相對於其他人,“三不靠”的魏延具有先天優勢,於是諸葛亮與魏延一拍即合,迅速進入了蜜月期,而這也為後來魏延的延續埋下了伏筆。

“子午谷奇謀”的問題

很多人或許要說了,既然魏延是諸葛亮在軍中的“嫡系”,為什麼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時諸葛亮卻否決了呢?其實,這和二人所處的地位是有很大關係的。

魏延是武臣,他提出“子午谷奇謀”是純粹從軍事境遇出發的。但是,諸葛亮不同,他首先是政客,他必須從政治大局著眼。“子午谷奇謀”之所以“奇”,是因為它效法當年韓信“暗度陳倉”,以奇兵偷襲關中。可是,彼時曹魏在關中的兵力遠遠超過了當年的項羽,一旦偷襲不成,很可能讓曹魏以逸待勞、坐收漁利。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在蜀漢政權立足,就是因為戰事的存在,他手裡有兵。可一旦兵敗,魏延再摺進去,劉禪很可能會與其他政治勢力聯手,強行收回諸葛亮手中的兵權。如此一來,諸葛亮就真的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他最需要的是穩,根本不敢賭這一把。這或許才是“諸葛一生唯謹慎”的原因所在,不是諸葛亮要謹慎,而是他根本賭不起、不敢賭,不得不謹慎!

魏延謀反的前因後果

眾所周知,魏延一直與楊儀不和,後來被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楊儀這個人很特別,他雖然為諸葛亮所用,卻不是諸葛亮的班底。楊儀投劉之後最初的主子是關羽,經關羽介紹,後來才為劉備所用。劉禪即位之後,他很快便被派去了諸葛亮的相府,充任丞相參軍,之後一直追隨諸葛亮。說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出點什麼門道?其實楊儀就是劉備專門給兒子劉禪留下的,劉禪將他安排的相府說白了就是“摻沙子”,順帶著監視諸葛亮!因為是劉備的人,諸葛亮不便回絕,只能被動接受。這就解釋了魏延與楊儀不和的原因所在,魏延其諸葛亮的“嫡系”,楊儀是來“摻沙子”的,二人怎麼可能和睦相處?如果真和睦相處了,劉禪恐怕第一個就不會放過楊儀。

諸葛亮去世之後不久,楊儀便與魏延徹底撕破了臉,二人互相告對方謀反。這個時候,諸葛亮帶出去的文臣武將的態度亮了——他們一致選擇了追隨楊儀,統一口徑指責魏延謀反。不奇怪嗎?不奇怪!諸葛亮已經死了,倒向劉禪是最佳選擇,楊儀是劉禪派來“摻沙子”的,支持楊儀就是擁護劉禪,不是嗎?在楊儀等人指責魏延謀逆、佔據“道德制高點”之後,軍中基層將領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也都選擇了拋棄魏延,魏延無奈、只能帶著兒子等少數人逃往漢中。楊儀隨後派馬岱追擊,最終斬殺了魏延並夷滅可魏延三族。馬岱同樣很特別,他是蜀漢政權最大的外來戶——馬超的堂弟,並不是楊儀的人,他能夠聽從楊儀指揮去誅殺魏延,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整件事從頭至尾都沒有劉禪的身影,但是諸葛亮帶出去的下屬卻保持了空前一致,支持楊儀、討伐魏延謀反!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一個楊儀恐怕還沒有能力讓這麼多文臣武將俯首帖耳!只能有一個解釋,殺魏延其實就是劉禪的主意,楊儀不過就是一個執行者而已。既然是劉禪的主意,那些個文臣武將自然是要重新站隊的,諸葛亮已經死了,將來掌權的是皇帝劉禪!為了自己的未來,必須與劉禪保持高度一致,不是嗎?否則自己就是第二個魏延。

至於劉禪為什麼要殺魏延,那就更加簡單了,魏延是諸葛亮在軍中的“嫡系”,殺了他不僅可以“殺一儆百”,而且劉禪可以藉此接管諸葛亮的兵權。在魏延被解決之後,風向已經非常明朗了,群臣自然知道該跟著誰走。說白了,魏延只是劉禪與諸葛亮之間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而已,諸葛亮不在了,魏延就必須死!就算楊儀不殺他,劉禪也會換其他人來殺了他。

綜上所述,魏延謀反其實純屬子虛烏有,他之所以會被安上謀反的罪名,完全是因為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權力鬥爭。諸葛亮活著,魏延是他在軍中的“嫡系”;諸葛亮一死,劉禪想要收權,魏延首當其衝,他必須死!楊儀只不過是劉禪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如果單純是楊儀與魏延之間的矛盾,恐怕諸葛亮帶出去的那一幫文臣武將很難達成如此一致,不是嗎?

正是因為殺魏延是劉禪的主意,群臣才一致保持了沉默,因為這不僅僅是楊儀與魏延之間的矛盾,更是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矛盾,群臣必須重新站隊。從事後楊儀的反應也能看出一二,在魏延被殺之後,楊儀曾一度“彈冠相慶”準備接替諸葛亮出任丞相。只可惜,楊儀也讓劉禪給玩了!不僅沒能接替諸葛亮,最後還因為與費禕爭鬥被劉禪犧牲、貶為了庶民,之後又被迫自盡。楊儀機關算盡,結果還是替他人做了嫁衣,成了劉禪的棄子……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個人認為未必,若論玩弄帝王權術,蜀漢政權恐怕沒幾個人是他的對手。要不怎麼諸葛亮死後他還能牢牢握著權柄近三十年呢?這絕對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做到的。


農民工歪說歷史


魏延謀反?!諸葛亮在世之最後一招,露出醜惡的本質!

自古道,欲之加罪,何患無辭!

諸葛亮自長沙首次同魏延見面,即斷定頭有反骨!

諸葛亮死到臨頭,也沒有看到魏延的反骨!

魏延忠心耿耿,令諸葛亮找不到一點把柄!黔驢技窮之際,唯下流陰招是用!

諸葛亮挖坑,激魏延喊三聲:誰敢殺我!!!

魏延官封侯爵!論資排輩,首屈一指!誰敢?

馬岱按諸葛亮陰謀行事,大喊一聲:我敢!遂殺死魏延!

魏延的…誰敢和馬岱的我敢!矛盾的焦點,是兩個人之間的賭氣!

試問:兩人看似賭氣的格殺,怎麼能定為……魏延謀反?!

諸葛亮此招陰毒!但蜀國軍隊不會受傷害!

馬岱勝,軍權歸心腹楊儀,軍隊可按既定方針,撤回四川!

魏延勝,魏延只能治馬岱一人之罪,因為馬岱膽大包天!此舉和任何人沒有關係!

魏延被諸葛亮暗算了!僅一句:誰敢殺我!何來謀反?!




主天安


魏延謀反了嗎?正史裡並沒有記載哦,是被人陷害的嗎?可以說有被陷害的成分,但也和魏延的個人性格有關,魏延的死在史學界有公論,魏延是被殺是蜀漢的冤案。魏延沒有任何理由去謀反,魏延和諸葛亮一直在統一戰線,是力主北伐的主要人物,哪怕是諸葛亮死後,魏延也一心要北伐。

關於魏延“謀反”的記載

這裡“謀反”用了引號,《三國志魏延和楊儀傳》裡記載,魏延與長史楊儀素來不和,已經到了勢如水火的地步,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尚能壓制兩人,諸葛亮深知這兩人的性格品性,楊儀有才幹,魏延有勇有謀,如果兩人合作絕對是蜀漢的幸事,可惜楊儀小雞肚腸,魏延高冷孤傲,這樣的兩人放在一起,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早晚會出事。


終於在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楊儀和魏延為爭奪軍中的大權,幹起來了,魏延力主繼續北伐,楊儀要送諸葛亮的棺材回成都。諸葛亮是怎麼安排後事的呢?看下《三國志》的記載: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的意思很明顯,安排楊儀、費禕和姜維等人退軍,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軍自行出發回成都。楊儀和魏延為爭奪軍權,互不相讓,互相派兵攻殺。又分別向後主上表,後主向蔣琬、董允詢問該相信誰,董允與蔣琬都相信楊儀而懷疑魏延。

在路上,魏延派兵阻擊楊儀,楊儀派王平去抵擋魏延,在王平的一番慷慨激昂的勸說下,魏延所部大都不聽魏延的命令,各自散了。魏延走投無路,和其子帶領數人向漢中方向逃跑,楊儀派馬岱追殺,並被夷滅了三族。看到魏延的頭顱後,踩著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 安能復惡否”,醜陋嘴臉躍然紙上。

魏延真的沒有“謀反”魏延是被冤枉的

《三國志》中的記載,魏延與楊儀不和,只是要除掉楊儀。在軍中的軍功和威望,諸葛亮死後,眾將都以為魏延會代替諸葛亮。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略》裡記載,諸葛亮死前以大事託付魏延,魏延執掌軍權,楊儀害怕被魏延所害,所以造謠魏延要率領大軍向北投降曹魏,並派人去攻打魏延,魏延沒有這樣的想法,於是不戰自退,結果被追殺身亡,裴松志認為這是敵對勢力曹魏的傳聞,是不能作數的。

兩種說法,以《三國志》為正統說法,魏延是不會謀反或去投降曹魏的。試想下,作為力主北伐的主將之的魏延,劉備在世之時魏延被備受信任和重用,委託鎮守漢中十數年,魏延很是感激。如果魏延要投靠曹魏,時機非常多,包括在後面的幾次北伐,如果魏延投降曹魏,可能蜀漢早就亡國了。

小人楊儀並沒有接替諸葛亮的位置,而是蔣琬,楊儀表示不滿,後來被髮配,貶為平民後言辭抨擊朝政,還表示如果當初率領大軍投降曹魏,怎麼會有這樣的下場。結果,還沒等到人捉拿他,楊儀就自殺了。


像楊儀這樣的人倒是很有可能謀反和投降曹魏,而不是對蜀漢忠心耿耿的魏延。千萬不要被《三國演義》誤導了哦,《三國演義》畢竟只是歷史小說,抹黑魏延的同時,同樣掩蓋了真實的歷史。

綜上,魏延肯定是被陷害的,魏延並沒有謀反。但魏延與人不善,性格高傲孤冷,與關羽很相似。在三國後期,各大名將均已凋亡,魏延作為後期存活得大將之一,魏延有傲的資本與實力,但是正由於這樣的傲氣,沒能很好處理同僚間的關係,導致了蜀中文武都願意相信楊儀這個真小人,而懷疑忠心耿耿的魏延,這是魏延的可悲,也是蜀漢的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