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甲午战前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与锶


两次鸦片战争只是让满清受了点皮肉之苦,大清并没有跟英法真正过招,在外国人眼里,中国还是当仁不让的亚洲一流强国,是个伟大而神秘的帝国。

没有人摸得清这个东方巨人到底有多厉害,就像寓言【黔之驴】中驴眼里的老虎一样。在满清统治者心中,自己还是亚洲老大,满满的都是自信,这也是为什么满清敢有恃无恐敢在后来跟日本过招的原因。

满清统治者的高傲和自信也并非毫无根据,国际上对中国的敬畏也不是无缘无故。

在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的几十里,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是体现清朝国力的标志性事件,大清的国力从中可见一斑。

一、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国支持和武装下,,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并称“汗”建国。1871年,俄国乘机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被英俄两国瓜分的威险。

清廷命左宗棠出兵新疆,迅速打败侵略者,收复新疆失地。俄国人目睹清军的厉害,也不敢造次,慌忙退出伊犁地区。

二、中国出兵朝鲜。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满清和日本同时出兵介入,但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满清和日本同时出兵介入,但最终满清大获全胜。

三、中法越南过招。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中国军民在镇南关打败法军,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狠狠教训了法国侵略者。

当年入侵伊犁的俄罗斯人看到湘军在新疆的出色表现也惊叹道,“中国军人作战勇敢,将领指挥有方,这样的军队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不用?”

中法之战后,法国记者撰文说,在遥远的东方,那个叫中国的老大帝国依旧是“不可小视”的对手。

三场战争打出了国威,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一定程度上为大清在国际上赢得了尊重。

平心而论,大清也不是一帮只会享乐、只会割地赔款的酒囊饭袋,更不是只知道盲目自大,没有一点危机感的败家子。客观上,大清一直在努力,在发愤图强。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英法痛打,太平天国运动和捻乱也让大清万分惊恐,对满清统治者产生了强烈震撼。清廷不乏远见卓识者,不乏居安思危者,更不乏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者。满清统治阶层意识到自己跟西方的差距,也领教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意识。

朝中虽然有不少派别,思想观念不同,目的不同,但有一个观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富国强兵,大清就会无法应对太平军那样的乱臣贼子,不励精图治,就会重蹈鸦片战争的覆辙。

以恭亲王奕䜣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大清中坚力量形成了一个主张学习西方为我用的洋务派,他们像统治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政治主张,致力于大清振兴。清政府提出了“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在洋务派的努力下,中国开始兴学堂、建工厂,修铁路,造枪炮。一大批军校应运而生,北洋水师横空出世。

洋务运动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巩固。长崎事件更让中国的威望达到了鼎峰。

1886年,大清在北洋舰队造访日本长崎,中国水兵在上岸购物时跟与当地巡警发生激烈冲突,期间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一名中国水兵轻伤,水兵被拘捕。几天后舰队放假时,水兵上街观光,日本巡警再次寻衅袭击,军舰上大清水兵怒发冲冠,400名水兵蜂拥上岸,直扑警察局而去,大清军舰上舰上几门巨炮则调转炮口,齐刷刷对准了长崎市区。

这次冲突导致清军水兵有5人死亡、44人受伤、5人失踪。当地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伤。而长崎市民亦有多人受伤。远在北京的李鸿章得知后怒不可遏,向日本方面厉声责问。这下日本可犯软了,面对森严的北洋舰队,警方只好乖乖的放人,不得不认怂并道歉赔偿。

当地报纸《长崎快报》对此作了报道,英国驻长崎领事也把该事件写进日志,称中国军人“勇武可怕。”

长崎事件是中国外交的一场重大胜利,也是中国国力强大的一个重要体现。

五年之后,在李鸿章部署下,由丁汝昌带队,“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号再次出访,40天行程里他们先后访问了日本的马关、横滨、长崎。日本朝野被北洋海军的威猛气势给吓得大惊失色,北洋水师的近万吨巨舰让日本人羞愧难当,日本主流和非主流媒体无不惊呼中国“崛起”,日本横滨一家报纸更是以“令人恐怖的中国威胁”为题,对中国舰队的到访做了通版报道。

与军事实力相辉映的,是中国外交取得的进步。

自1861年起,英国、法国和美国以及俄罗斯等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这是大清融入国际社会,遵守国际规则的一个良好开端,也表示列强的眼里,大清从一个未开化的国家向一个守规则、负责任的国家靠转变。

中国的崛起还体现在对外贸易上的进步。

十九世纪末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平稳,增长惊人。中国在和欧洲各国的商务往来中,遵守国际准则,诚实守信。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外事活动也达到了顶峰。

十九世纪末,欧洲各国民间团体以及各国政府官员频繁到访中国,中国外交代表团也先后出访欧洲国家,受到当地官方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

1879年6月,卸任美国总统格兰特也兴致勃勃访问了中国,受到清政府官员的高规格接待,格兰特在官员陪同下游览了北京名胜,对中国发生的变化赞不绝口。

甲午战争前,在世界的眼里,中国是个老树焕新枝、正在崛起的亚洲强国。就连对亚洲崛起的新秀日本来说,老大中国还是一个有所畏惧的、当然也是憋足一口气要对对碰的学习对象。


历来现实


客观的说,19世纪80年代清王朝的国际地位还是蛮高的,主要以下三个事件促使:

其一:1876年-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其二:1882年-1884年,镇压兵变,驻军朝鲜。

其三:1883年-1885年,清法战争,清军获胜。

随着清法战争,清军的胜利,清王朝的国际地位达到极高。

要知道,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里输给的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和世界第二强国法国。面对世界排名前二的选手合力一击,清政府打不过是正常的。当时全世界都没国家能接得住招。比如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不也是被英法联军揍得一地鸡毛?

这就好比现在美国要揍印度,印度打不过美国是很正常的。不能说印度打不过美国,就否认它是南亚第一大国吧?

所以说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朝是远东的第一大国,没有任何毛病。毕竟中国的人口体量摆在那里。

总结: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朝是区域强国,这是没有争议的。清朝在甲午战争后,从区域强国滑落到被鱼肉之国,这也是让很多国家都没有想到的。包括日本在内,都没有想到看似强大的清朝会如此不堪一击。



o上知天文o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是远东第一大国,同时在欧洲列强的眼里,也是一个有利用价值的东方强国。


可能有同学会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是惨败,中法战争也是窝窝囊囊的议和,一点尊严都没有,这世界上哪有如此丢人现眼的强国?

窝囊这一点我承认,清政府输给英法,被沙俄割走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确实很没有地区大国的风范。

但是,凡事要实事求是。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里输给的跟中国动手的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和世界第二强国法国。面对世界排名前二的选手合力一击,清政府打不过是正常的。当时全世界都没国家能接得住招。比如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不也是被英法联军揍得一地鸡毛?

这就好比现在美国要揍印度,印度打不过美国是很正常的。不能说印度打不过美国,就否认它是南亚第一大国吧?

所以,说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朝是远东的第一大国,没有任何毛病。毕竟中国的人口体量摆在那里。

继续,再说西方国家当时对清朝的态度。

1856年,沙俄输掉克里米亚战争后,不敢再挑衅英法,便把扩张目标转移到远东,并趁清政府虚弱之际,从清政府手里先后抢走了外东北和新疆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由于英法认为沙俄扩张太快,伤害到了他们在远东的利益。同时英法又不想跟沙俄直接开战(认为太费劲,不划算),因此英法就采取扶持区域大国,利用马仔遏制沙俄的外交政策。

当时,西亚中东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远东地区清朝,都是英法扶持的对象。

奥斯曼帝国不用多说,离欧洲近,改革的时间也会很早。清朝一开始不想改革,但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打疼了,因此在二鸦之后也是积极的搞改革。

1861年,清政府开关,兴办洋务,英法认为清朝可以利用,便非常亲中,给中国提供了很多帮助和便利。尤其是军事方面,几乎各种武器都敞开供应,枪炮军舰要啥有啥,还帮助中国建立了北洋水师。(就连战列舰这种大杀器都愿意卖给清朝,可想而知当时的扶持力度有多大)



但是,“强大”之后清政府让英法很失望。

为什么失望呢?首先,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多数都是“样子货”,搞了30年洋务的清朝,依然没有牵制沙俄的实力。

第二,清政府的目光实在是太短浅了。国力有一点点恢复,就开始做白日梦,便想以天朝上国自居。英法扶持清政府,是希望清廷牵制沙俄,但清廷却不想被英法摆布,不仅没跟沙俄死磕,反而跟沙俄打的火热。

比如沙俄支持阿古柏侵占新疆,当时李鸿章的建议是不去管新疆,不去管沙俄,这等于就是变相的讨好沙俄。哪怕沙俄后来霸占伊犁,清政府也依然没有勇气跟沙俄开战,而是搞什么谈判。

因此,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政府,让英法很是失望,认为清政府不按照他们安排好的道路走,不是它们心中遏制沙俄的最优解。

恰巧在这个时候,日本由于明治维新,也开始搞近代化,并且日本也跟沙俄有矛盾。于是英法便决定实行遏制沙俄的备选计划,即扶持日本对付沙俄。(如果说清朝是英法的马仔,日本当时连做马仔的资格都没有)



当时的日本人很现实,清政府不想走英法安排的路,他们求之不得,因为这是他们想要强大的唯一机会。

可是,日本毕竟很弱小,只是个巴掌大的小岛国,不可能跟沙俄对抗。

于是,英法就忽悠日本打中国。这是个一箭双雕之计:如果日本打输了,则证明日本不堪大任,英法会抛弃日本重新扶持清朝;如果日本打赢了,则证明日本比清朝强,能堪大任,英法会强逼清朝割肉养日本,扶持日本壮大。

日本人心里很清楚,这是他们实现民族崛起的唯一希望。如果输了,日本将会输得连裤衩子都不剩。因此日本为了这场战争豁出了一切身家,发卖的战争债券远远超出了日本政府能够承受的极限。(看看日本对战争的态度,再看看清廷,甲午岂能不败?)


最后,清朝在一种懵逼的状态下,输掉了甲午战争。而英法则在战后立刻抛弃中国,收购日本的战争债券,替日本稳住经济,同时向清政府施压,逼迫其接受了日本《马关条约》的苛刻条件。

日本拿到了清政府赔付的2.3亿两白银和台湾岛后,瞬间野鸡变凤凰,国力大增,取代了清朝,成为远东的头号强国。同时也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头号马仔。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当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又搞错了——联俄抗日。(事后证明这一招完全是引狼入室)

英国看到清政府再次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遂加强对日本的支持,而日本人也投桃报李,抓住机会,积攒实力一飞冲天,在十年后发动日俄战争,重创沙俄,以先后击败中俄两大强国的战绩跻身为世界强国之列。



总结: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朝是区域强国,这是没有争议的。清朝在甲午战争后,从区域强国滑落到被鱼肉之国,这也是让很多国家都没有想到的。包括日本在内,都没有想到看似强大的清朝会如此不堪一击。

这就好比,斯里兰卡和印度开战,印度居然败给了斯里兰卡一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满清误国三百年”这句话,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Mer86


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不能光从军事政治角度来看

从人口来说,1890年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国;

从经济GDP来看,直到1890年世界第一的位置才刚被美国取代,远超日本,领先英帝国

从领土来看,蒙古没有独立,台湾没有割让,当时清朝仍有1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仅次于沙俄

在甲午战争前,至少从军事硬件来看,清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因此开战前没人看好日本。

但是在工业方面,清朝依然很落后,虽然有庞大的北洋舰队,却还是要到日本长崎进行大修保养。虽然洋务派办了一些国营的军工厂,但打起仗来主要军火还是靠进口。民用工业因为官商合办的特色在清朝根本没有起色,直到民国时期完全民办,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外交方面日本已经开始和列强谈判修改不平等条约,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而清朝却根本没有任何行动,可见外交能力的低下。

在政治方面日本已经召开了国民议会,尝试民主政治向西方靠拢。而大清依然在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在民主改革方面没有任何尝试。日本在废藩置县后实现了中央集权,而早已实现中央集权的大清,却要面对太平天国之乱后越来越难以调遣的督抚们,无法调集全部力量对外作战。

不能否认科举制度在当时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团结了大部分社会精英忠于朝廷,但这也导致了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受阻,没有多少人出国留学,看看外面的世界。

总体来说,甲午战争前的清朝,更像是行动迟缓但身形庞大的恐龙,周围是垂涎三尺的食肉动物。但是这个恐龙太大了,以至于谁也不能将其一口吞掉,也没人允许别人独吞中国。因此日本刚把清国打到在地,就出现了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占领了紫禁城,却没有瓜分中国。

甲午战争不是压垮清朝的稻草,庚子国变也不是,打垮他的不是外地入侵,是内部的崩溃。


熊眼看历史


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大清帝国是当时东方三大帝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独立的政权体系。

在甲午战争前,大清帝国虽然遭受到列强的多次侵略,但并未伤到国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比较高,当时西方列强派到清朝的外交人员都是大使级别,比派到亚非拉殖民地的级别要高。为什么说甲午战争前清朝的国际地位要高呢?这一时期清朝国力在被动挨打中蒸蒸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虽然有过中法战争、日本侵略台湾、新疆阿古伯叛乱,但基本上只是局部的,没有大规模的全面战争。

也就是说这三十年总体上是稳定的,清廷虽然慈禧垂帘听政,但不可否认,慈禧这段时期高超的统治手腕为这一时期清廷内部的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时期在恭亲王奕䜣和一些地方督抚的支持下,洋务运动开始兴起,一些重工业如钢铁、纺织、电报、轮船,清朝开始自发的兴办,再加上国际上这个时期又有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的原材料获得了不错的出口,经济还是一直向前发展。 但是,甲午战争后就不同了,这之后北洋军阀崛起,内轻外重,最后演变成了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政局长期动荡,有限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全被战争消耗了,甲午战争中国失去的是国本与自尊,中华民族沉沦和耽误了半个世纪。

直到1949年,中国能造什么呢?除了瓷器、火柴之外,工业水平停滞。所以,甲午战争后的几十年中国真的没有跨越式进步。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甲午战争前,大清国至少还是欧美列强心目中的亚洲第一强国,派驻在大清国的外交人员级别也很高,基本上相当于欧美列强之间派驻的外交使节的级别,当甲午战争后,清廷的表现让列强大跌眼镜,从此他们纷纷把派驻亚非殖民地的低级别外交官派驻大清国,原本级别较高的外交官则转驻其他重要国家。

下面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大清国在甲午战争的“强大”存在,作为当时亚洲三个独立国家之一(中日泰三国,泰国是英法在亚洲殖民地之间的缓冲国),大清国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以及多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列强心目中的亚洲强国存在。

自从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大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经过20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军工方面亚洲第一,海关税收的大幅增加,也使得清政府手里的钱越来越多,整个大清显得一派欣欣向荣,人称“同治中兴”。

有了这些年的积累,1871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等分裂势力,收复新疆,俄军不得不退出新疆,1884年中法战争,老将冯子材不顾年近七旬的年龄,亲自率领清军进攻法军,法军大败,大清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垮台,虽然战后大清在谈判中还损失了利益,但这场胜利确实大大提振了大清国上下的信心和激情。

1882年,袁世凯率兵进入朝国,镇压了叛乱,挫败了日本企图借乱吞并朝国的阴谋,到1884年,清军还大败日军,又挫败了日本策划的朝国“甲申政变”。

就凭借以上的辉煌战绩,大清国在当时,虽然失去了很多主权利益,但在国际上还是强国般的存在(当然当时世界上也没多少国家),清军以这些战绩赢得了世界列强的尊重和忌惮。

1891年,英国权威的军事媒体《武备报》在做世界各国军力排名时,称赞清国陆军战斗力稳居世界前三甲!当时大清拥有亚洲最强大的军火工业和造船工业。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甲午战争后,改变了整个亚洲的政治局势,中国失去了亚洲老大的地位,殖民化大大加深,之前辛苦搞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几乎宣告失败。

清朝的赔款从之前动辄千百万两白银一下子上升到2亿多两,庚子赔款更是高达4.5亿两,列强完全把中国当成了待宰的羔羊。

此后,欧美列强在心底深处再也没把大清当做一个大国看待,开始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在1890年代,各国对大清国的瓜分更加疯狂,大清国丧失了更多的土地和权益,直至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彻底把大清国送进了深渊。

当然,大清也有扬眉吐气的时候,比如甲午战争后,一些二三流国家也来趁火打劫,比如意大利,派遣几艘军舰来强租三门湾,结果被清政府强势怼了回去,并全面备战,意大利人技不如人,不得不灰溜溜地滚回了意大利。下图为二战北非战场,一个英军士兵即可轻松押解大批意大利俘虏。


云中史记


晚清是英国人钦点的“半开化国家”。

列位不要以为“半开化”是辱没了咱们,实际上,大清当时的落后程度远远称不上是半开化,是英国人高估了咱们。

“半开化”的意思是,只要努努力,发展一下,就能成为跟欧洲列强一个世界的开化国家。讲道理,当时的清朝并不比沙俄、奥斯曼之类的国家落后多少。虽然跟欧洲没法比,但是在欧洲以外还不算落后,尤其在亚洲,依然是恶霸般的存在。对于朝鲜、越南等国的藩属关系还在,亚洲各国也还认中国这个老大。

有朋友可能问了,鸦片战争中清朝被英法联军打的那么惨,连圆明园都烧了,英法能瞧得起中国?

打个比方大家就明白了。

如果现在,中国和美国联手进攻印度,攻破了新德里,大家觉得印度丢人吗?

英法当时在地球上是碾压级的恶霸,打不过是正常的,打得过才是不正常的。印度打不过中国美国。并不代表他干不过斯里兰卡和不丹这些小国家。在南亚地区,印度还是说了算的。

中国也一样,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沙俄被英法击败。但英法也意识到沙俄的威胁,于是他们准备扶持小弟,英法准备扶持两个国家——奥斯曼和中国。

1884年,中法在越南打了一仗,中国战胜了法国。这对欧洲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甚至直接导致了法国内阁倒台。清朝在英法眼里的地位更加上升,英法认为中国绝对是掣肘沙俄的帮手。

中国的情况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高潮。


近三十年间,中国建立了大量的兵工厂、钢铁厂,建立新式军队。而英法对中国也不吝扶持,对于中国海军的建设可谓是大力扶持,卖给中国不少主力战舰。北洋海军的铁甲舰,放在欧洲都是不落后的。

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和清朝的亲王出访欧洲,欧洲各国皇室都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其待遇丝毫不低于对于欧洲皇室的待遇。

但是,中国始终没有意识到英法扶持中国的目的何在。对于反俄,清朝始终没有多么积极。

三十年的时间,清朝依然没有和沙俄硬刚的实力。面对沙俄对新疆、蒙古和东北的侵蚀,清朝依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奥斯曼好歹还跟沙俄打了一仗,而清朝甚至根本没有跟沙俄正面对抗的打算。


所以,面对着烂泥扶不上墙的清朝,英法决定换人,日本进入了英法的目光。

日本的情况

与清朝不同,日本对于英法的计划极为迎合。甘愿给英国当马前卒。

英法扶持日本进攻中国,有两个意思:日本赢,说明孺子可教,日本未来可以牵制沙俄。而日本输给中国,说明日本还是国小地贫,还是得继续扶持中国。

所以,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完全是一场赌上了国家命运的豪赌。为了打造日本舰队,连日本天皇的生活费都削减到了最低,日本女孩去卖淫给国家捐钱,可见当时的日本已经拼成什么样子。

但是,日本打赢了清朝,依然是让列强十分惊讶的。


清朝虽然输给过英法,但是在亚洲从来没有输过。中国输给日本,就像现在的印度输给尼泊尔或者斯里兰卡一样不可思议。

后续

战胜了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得到了天价的战争赔款——两亿两白银。直接让清朝的战争赔款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靠着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向英国缴纳了投名状。英国人果然够意思,在几年后正式和日本结盟。当时的日本人形容和英国结盟的心情——就像是佃家的儿子娶了地主家的女儿一样!

日本从此心甘情愿的当了英法在远东的马前卒。1905年,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正式获得了在中国的主导权,这标志着英国人牵制沙俄的成功。

至于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正式让中国失去了当英法马仔的资格,从此中国在英法眼里变成了一块随时可以割去的肥肉,变成了跟亚非拉殖民地一样的存在,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小约翰


在甲午和平前清朝位置不只远远高于日本,并且高于任何其他非东方国度。那为什么东方会把清代当作一个强国对待呢?第一,史书要素。两千多年来,中国就是东亚的天然霸主,不只外乡宏大,还具有几十个藩属国。1685?1688年,清代曾与沙俄在雅克萨实行两次和平,事先的清代天子是康熙,俄国沙皇是彼得大帝。后果清代完胜。在看中战绩的东方人眼中,彼得大帝是很牛的,清代居然能击败彼得大帝,它们天然高看清代一眼。

第二,家底厚。1840年清代有1300万多平方公里,四亿多人数,具有几十个藩属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这份家底,只要顶峰期间的英国可以等量齐观,沙俄固然疆域比清代更加宏大,但大多是无人区。第三,东方能打败清代,却没法打垮中国。拿破仑曾说,中国事一只睡狮,一旦被惊醒,全球将为之震惊。1840年以来固然清代在两次鸦片和平中失利,太平天国运动也搞得清代焦头烂额,但中国的人数和疆土真实太宏大了,还有中国的高度一致,任何列强都不可能兼并大清。一句话,列强可以看不起满清统治者,但不能看不起中国这个国度。第四,洋务运动。清代遭到两次鸦片和平的失利后,即刻搞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军事产业已有了宏大提高,国力有了大幅度增加。第五,清代还是有一定的气力的。清代固然屡次被英法打败,可是英法是事先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列强,清代败给他们也算是一般发扬。可是,清代左宗棠在1871?1877年击败阿古柏,1881年从沙俄手中光复伊犁。此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威,让列强不敢鄙视清代。

假如不是清廷低估了日本,可以防止和日本停战,再发展几十年,或许备战充沛一点,击败日本,那清末的中国绝不会面对列强朋分的麻烦。


城北琥珀蜜蜡


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其总体实力是看似强大,实质虚弱。也就是硬实力不弱,软实力太差。硬实力就是军事、经济、科技;软实力就是文化教育、思想、(对内)凝聚力、(对外)影响力等。一国强弱,最根本的还是软实力,但前提得是硬实力能保证你是个独立国家。

(1)甲午战前的不弱之国,与之后的弱国、孱弱之国

我国在谈论实力问题上一直有“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神话武器作用”“经济决定一切”等误区。然而,这些在制度、思想上都是次者因素。

甲午失败两大个人元凶

甲午战败是分水岭,中国由不弱之国变成弱国,八国联军一战又使得从弱国变成孱弱之国。而这一变化的根本就在于思想:从北宋以来我们一直有的“花钱买太平”思想,以及清朝惧怕外战引发内战从而丢掉江山的担心,另外就是统兵将领怕打败仗失去权力等。

由此,甲午战前无的实力多么强,只要有这些思想存在就甭想打出符合实力的战果来。

(2)从硬实力看,清朝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弱,纯经济甚至有人认为世界第一,军事也仅在英俄德美法之后位置并不低,且军事潜力比较好

对晚清的经济实力最看好的当属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他认为直到1895年,中国的GDP才被美国超越,晚清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最高峰为36.6%,世界经济比重最高为32.9%。

鸦片战争也非中国不敌,主要是道光没有抵抗意志

其实,甲午战前的中国也并非那么缺钱,主要就是皇室消费、官员贪腐太严重。

在军事上,大家都知道李鸿章用清政府的钱买来一个“世界第八”。但这种第一并非是自己拥有的。别人一遏制你你就完蛋了。只有自己掌握到手里才是自己的。关键还是仿制自造能力的潜力。

以左宗棠创立的福建马尾造船厂的留学生们为例,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和英国先后禁止留学生上舰实习、一些技术和知识也严禁传授。

即使如此,1888年,马尾造船厂还是建造出“平远”号全铁甲战舰,虽然属于世界二三流的水平,但在亚洲仍属自造能力第一。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才能自主建造。

同时,当时我国陆军在仿制、自造方面也很好。1884年世界第一挺自动武器——马克沁机关枪问世仅仅3年多,1888年,金陵机器局就仿制成功该武器。这种案例还有很多。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甲午战败不是武器的失败,也不是军事能力、军事潜力的失败,而是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作为的失败。


坐古谈今


甲午战争前期清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只是还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口中的瓜分肥肉。体面的保持着半封建国家制度。对于周边附属国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作为原先的宗祖国已经大不如前。此时距离甲午战争爆发,可能就十年。此时的清王朝也是内外交困。不仅要面对新疆阿古的判断,还要面对法国人对台湾的侵略一对越南的侵略。此时的清王朝也可以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面对的国内外,风起云涌的战争。此时的清王朝国库空虚。没有钱去更新北洋水军的装备。才造成的,后起之秀日本。可趁之机。日本人全民上下勒紧裤腰带发展强大的联合舰队海军。他们一心想要打败清朝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打开国门,接受世界先进思想。此时的清王朝面对的事。一场接一场的战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清朝的达官贵人们还不知道节俭?还在麻木的炫耀大国富有。继续沉迷于赌博,吃喝玩乐,吸食鸦片。我们的慈禧太后老佛爷还忙着过他,50大寿,与六十大寿。国家表面还处于一片祥和的状态。但是被洋人看的是外强中干专看不专用。此时的清王朝可以说已经到了千疮百孔危亡之际。但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还忙着怎样喂tell过好50大寿,接着就是甲午战争,爆发十的60大寿。人家日本人从天皇到平民百姓,全国上下都在开疆扩土的召唤下。勒紧裤腰带,掏空了家底发展联合舰队海军。为的就是打败清王朝的北洋海军,甲午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是日本军国主义经过精心准备的战争。甲午战争让国人明白这个世界上是懦弱强食的世界。只要你不发展壮大。安于现状,没有居安思维的思想,狼随时都会来。我们的老祖宗说的好忘战必危。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的所有知识分子们知道。国家之败,败在于先进体制,败在于改革创新,败在于思想落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