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陳介祺自用印手卷


隨著篆刻藝術的發展,對印章的使用,乾嘉以後的文人墨客更加講究起來,清代的鑑賞及收藏家承明代大鑒賞家項元汴等及皇帝預覽用印之風尚,往往要在書畫、碑帖及金石拓本等鑑藏品上鈐印,以期與之同傳於世;再者以朱點睛,也是一種實際審美效果的追求。所以雅好文墨者往往都置有多種印章,如名號、軒館印,閒文印等。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像陳介祺這種既愛好書畫碑帖,又藏有大量的金石拓本,並且經從其門散出的拓本或鈐本按類別不同又都鈐有各種印章,故而其所置用的印章數量遠遠超過一般的文人和鑑藏家。目前通過山東省博物館藏的《萬印樓自用印拓本》和《簠齋研究》一書等相關資料可知陳氏自用印已有百餘方。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陳氏逝世後,其自用的大部分印章和所藏的數千方古璽印多轉入了故宮博物院,特別是在1956年,陳介祺五世孫陳元章先生向故宮博物院捐獻的70方陳介祺自用印,這批印乃是陳氏生平用印的精華所在。要知道陳介祺對用印頗為講究,其所用之印務求與被鈐印物件協調相稱,並符合其古雅的審美主旨。也因此每方無論是篆刻水平還是印文內容都是極好的,值得借鑑學習。那麼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一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部分陳氏用印~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陳介褀印 壽山石章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陳介褀印 壽山石章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陳介褀 壽山石章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介祺印信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介祺 象牙章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壽卿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壽卿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酉生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平壽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古陶主人 青田石章


陳介祺為陶文發現、鑑定、考釋之第一人。古器物收藏家向以鼎彝為重,未聞有以古陶器置諸業架者也。考陶器古於金器,陶文早於金文。委棄瓦礫間之陶器文字,則從未引人注目。簠齋收藏金石之富,早已聞名海內,而晚年忽得陶器文字,詫為繼金文、貨布文、古璽文後,古文字之最重要資料也。欣喜萬分,自號曰“古陶主人”、“齊東陶父”、“有周陶正之後”,名齋曰“三代古陶軒”,又曰“寶康瓠室”,由此足可見其意趣。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齊東陶父 青田石章


山東,史稱齊魯之地,因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皆在今山東境內封國。齊國在今山東省北部,建都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而魯國則在現在的山東省南部,國都是在曲阜。陳介祺所居濰縣,恰恰就在今山東淄博以東。濰縣距臨淄僅有百里之遙。


而當時臨淄一帶出土的瓦當、漢磚、陶器等物,無人收購;自從陳氏考證出上面的陶文亦有研究價值後, 馬慶灝等人受命下鄉,無論精品粗品,一律按件收購。早期出土的封泥,也大多數都讓陳氏收購。齊魯之間的魯國、紀國、邾國、杞國等故國出土的古銅器也不少,陳氏派人挑擔子到四鄉去用稱購買,按破銅爛鐵的價格收到不少。同時也帶動了大批古玩商,以至於濰縣城的白浪河岸邊發展成了古董市場,濰縣城成了古器物集散地。陳介祺曾親自記載“三十年白浪河市銅擔增至數百,幾無遺古,今其能者俱將就東家食。若歸同好,得佳拓,於願已足。”由此在這方印文中稱自己為“齊東陶父”,是極有開創性的。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有周陶正之後 青田石章


陶正,古代官名,主管宮廷陶器,因之得名。據《毛詩正義》卷所載:“帝舜之胄有虞閼父者,為周武王陶正。武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封其子媯滿於陳,都於宛丘之側,是曰陳胡公,以備三恪。妻以元女太姬。○正義曰:襄二十五年《左傳》稱子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是鄭所據之文也。傳言為周陶正,知武王者,《樂記》雲:“武王克殷,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則胡公是武王封之。”由此可知陳氏祖先皆有人任周朝時期的陶正這個官職。陳介祺作為陳氏子孫自號“有周陶正之後”,一是姓氏使然,二是因為他對陶文的珍愛與重視。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三代古陶軒 青田石章


古陶文是秦以前遺留在陶器或殘陶片上的文字,是繼商周青銅器、璽印、石刻文字之後發現的又一類古文字。清同治十一年(1872),陳介祺得到了出土於即墨古縣(今平度東南)的一件古陶殘片,上有文字通過考證,鑑定為三代(夏商周)古陶文。自此陳介祺共收集陶文殘片4800件,並拓印4043紙,編成《簠齋藏陶》、《陶文釋存》等文稿。陳介祺通過研究指出“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與其人其事”。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寶康瓠室藏瓦 青田石章


瓠:通“壺”。《漢書·賈誼傳》:“斡棄周鼎,寶康瓠兮。”康瓠:空壺,破瓦壺。比喻庸才。 所謂“寶康瓠”就是“以康瓠為寶”,陳介祺取“康瓠”的本意,意在表明其所藏三代瓦器皆為寶貝也。陳介祺以此命名自己收藏這些瓦器的房間為“寶康瓠室”,並制印多鈐於瓦器拓片之上,以示對這些載有文字信息的“康瓠”的珍重。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藏漢瓦當 壽山石章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藏石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藏古封泥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二百鏡齋藏鏡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兩京文字 青田石章


“兩京”在中國很多朝代都存在,“京”者“國都”也。而歷代所公認的“兩京”所指的就是漢代兩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陳介祺所藏陶器陶片雖然大多來自齊魯之地,但“兩京”的歷史文明底蘊深厚,古器物出土的數量質量肯定遠超齊魯之地,這不可能不引起陳介祺的關注。因其收藏名聲遠播,交友廣闊,各地古董商皆有往來,例如古董商人蘇兆年、蘇億年、謝景禹既是西安人。再加上眾多門客的多方努力,收集範圍涉及中國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所以陳介祺也收集到了相當數量的“兩京”陶器陶片。


而從陳介祺所藏拓的片中能夠得到證實“簠齋兩京文字”之印所指的“兩京文字”應該就是出自西安、洛陽的兩漢陶器陶片上的文字。用“簠齋兩京文字”之印鈐於拓片之上就是為了界定出處,以免混淆。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山左土物 象牙章


山左是山東省舊時的別稱。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中國古代,坐北朝南。“坐於”太行山,則太行山左側為山東省。故也將山東稱為山左。而印章中的“土物”專指的是陳介祺所收藏的古代齊、魯之地所出土的各類磚、瓦、陶器、青銅器等等文物。所以印文字面上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方印章會鈐印在齊魯之地出土的文物拓片上。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千貨笵室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秦鐵權齋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十鐘山房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十鐘山房藏鍾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收秦燔所不及 青田石章


“秦燔”意指始皇帝焚書一事,然而,在先秦文獻中,三代吉金(1、吉是一種祭祀;2、古以祭祀為吉禮,故稱銅鑄之祭器為“吉金”。以後作為鐘鼎彝器的統稱,清代著錄古器之書,多稱“吉金錄”)、商周甲骨等顯然不在焚書之列,因此也是始皇焚書的漏網之魚。陳介祺認為:始皇之暴,無如天地之藏,但出則已是將毀,唯在早傳其文字耳,愛文字之心,必須勝愛器之念,以補秦燔之憾。陳介祺的“收秦燔所不及”的印鑑正是正是上述主張的精闢表述。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寶恕堂藏畫印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寶恕堂藏書印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壽卿珍賞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陳氏吉金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陳壽卿手拓吉金文字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退修居士啟事 青田石章


此為一方“書簡印”。民國及以前的中式信封,常在封口處蓋有一印,以示信封完好,未經開拆。其印多做“護封”、“封完”或在自己的名下附加“啟事”,“白箋”、“白事”、“言事”、“信印”、“言疏”等字句,這在篆刻中稱之為書簡印,故“書簡印”又稱“護封”。而“退修居士”實則是陳介褀辭官歸裡後退而修德的心境寫照。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半生林下田間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卜居孝子之裡 壽山石章


“卜居”一詞有兩種解釋,一是擇地居住;二是《楚辭》篇名,寫屈原被放逐後三年,向太卜鄭詹尹提出了大量世道不清、善惡顛倒的疑問,請他用占卜來決疑,但鄭詹尹認為占卜也不能判斷。篇中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也反映了屈原憤世嫉俗、不願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這兩種解釋於印文中都有體現,想來陳介祺看到了其父陳官俊在官場的大起大落,目睹了朝廷喪權辱國,官場的腐敗,雖說自己在官場還是比較順風順水的,但保不齊哪一天終會步入父親的後塵,由此還是辭官歸裡,“半生林下田間”的好,專心致志的從事金石收藏與學術研究。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壬午年正七十 象牙章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簠齋甲申七十二歲 象牙章


上面兩方印紀年印是陳介祺在世的最後三年,其中還有一方為“癸未簠齋七十一”壽山章,這三方章均是篆書體,然都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所用之處也很是少見,像“簠齋甲申七十二歲”這方,筆者曾見陳氏所藏瓦量拓本鈐有此印,現在想來陳氏在他辭世的最後一年裡還再研究自己的藏品,於金石之事勤耕不綴,回望其生平所用之印,你可以瞭解到他一生的收藏是如此豐富,他用心所追求的藏古、考古、傳古亦是奠定了他在晚清金石學中的成就與地位。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七月二十日子刻,一代金石大家陳介祺辭世。


萬印樓尋蹤,故宮博物院藏“陳介祺自用印”精粹

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




注:文章中所用印圖源於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

參考文獻:

陸明君:《簠齋研究》

陳繼揆:《簠齋論陶》

鄧華:《陳介祺藏古傳古的助手》

王來臣:《金石大家陳介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