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蒙哥馬利元帥到底是帥才還是庸才?

本文為大漠單騎原創首發,網站、移動APP、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如轉載請務必取得本作者同意,個人自媒體、論壇等如轉載請務必保留本作者署名,違者將追究其侵權責任。


二戰中英國作為主要參戰國曾有500多萬軍人參戰,但英國產生的傑出將帥並不多,伯納德·勞·蒙哥馬利(1887—1976年)元帥算頭一號,但對其的爭議又最大,肯定蒙哥馬利的人讚譽他是英國天才的軍事家,否定蒙哥馬利的人認為他就是一個徒有虛名的水貨,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那麼蒙哥馬利元帥打仗的本事到底有多大?是帥才還是庸才?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

二戰蒙哥馬利元帥到底是帥才還是庸才?

英軍定位一二三

蒙哥馬利是英國陸軍元帥,要準確評價蒙哥馬利,首先要搞清楚英國陸軍打仗的本事,在二戰中是個什麼水平?這兩者是密切關聯的。關於英國陸軍有三個基本事實不容忽視:

首先,在二戰前期(美國未出兵參戰前),英國陸軍是既打不過德軍,也打不過日軍,只有打負責搞笑的意大利軍隊,才能找回昔日大英帝國的威風。在海外殖民地部署的英軍,相對英國本土的英軍,戰鬥力要差一些,但在英國本土的陸軍(如遠征軍)在德軍面前,同樣是扶不起的阿斗。

1940年4月始,德軍連續對挪威、丹麥、比利時、法國、荷蘭、盧森堡等國實施大規模“閃電戰”,此時英國陸軍有30多萬遠征軍在歐洲大陸與法、比軍等聯合作戰(蒙哥馬利此時是遠征軍第3步兵師師長),結果英軍根本不是德軍裝甲兵團的對手,稀里嘩啦被趕到敦刻爾克海灘上,再灰溜溜撤回英國,所有重武器全部拋棄。英國遠征軍與德軍正面交手不過十天左右,英軍幾乎是一觸即潰,雙方的戰鬥力就不在一個層面上,英國陸軍差了不止三條馬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連續攻佔英國在亞太的殖民地吉爾伯特群島、香港、新幾內亞、威克島、馬來亞、新加坡、聖誕島等多個地區和國家,數十萬駐守亞太各殖民地的英國陸軍(包括殖民地籍兵員)不堪一擊,迅速崩盤,新加坡一戰13萬英軍成為俘虜。儘管日軍的機械化程度、火力等比德軍差得遠,但英軍仍然是打不過。日本近代是通過明治維新全方位學習英國而崛起的,英國本是日本的師父,結果是徒弟亂拳打死師父。

1940年7月始,意大利軍隊大舉進犯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肯尼亞、蘇丹以及實際控制的埃及等國,英軍增兵強力反擊,掉渣的23萬意軍竟打不過7萬英軍,意軍舉白旗投降的有13萬人,竟大大超過英軍的總人數。墨索里尼只好向希特勒救援,1941年2月德軍應邀救火,派出隆美爾將軍率領的非洲軍團援助豬隊友,戰局立刻轉風向,變成德軍在沙漠中追著英軍打,一直壓制著英軍抬不起頭來,也成就了隆美爾“沙漠之狐”的美名。到1942年7月,第一次阿拉曼戰役雙方又打成消耗戰,英軍就始終沒佔上風,但把德意軍也消耗得不輕。1942年8月,蒙哥馬利到北非接任英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局勢開始扭轉。說起來蒙哥馬利的運氣真好,他到北非的時間節點,正好也到了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的拐點。

第二,到二戰中後期,隨著大量美援重裝備充實英軍,英國陸軍的勝算增多,但基本不是英軍單獨作戰,而是與美、中、加、澳、新、印軍以及歐洲流亡國家軍隊等聯合作戰。英國陸軍始終依賴這些國家的軍隊(英國陸軍集團軍的編成裡不少是由英聯邦成員國軍隊組成),因為英軍最善長打順風仗,一打逆風仗往往跑得比風還快,所以經常是讓別國軍隊衝鋒在前面,撤退在後面。這期間由英軍將領掛帥指揮的多國聯合作戰,多次打了敗仗,舉幾次戰役為例:

二戰蒙哥馬利元帥到底是帥才還是庸才?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應邀進入緬甸支援英軍作戰,受英軍駐緬總司令赫頓將軍指揮,一個月後改為亞歷山大將軍指揮。面對數量劣勢的日軍,英軍是守——守不住,攻——攻不下,放棄仰光,退守印度,卻讓中國遠征軍為其斷後。為此,中國遠征軍以劣勢裝備單挑日軍,掩護英軍後撤,付出巨大的犧牲,傷亡5.6萬餘人,史稱第一次遠征。到1943年10月盟軍反攻緬甸,26萬中國駐印軍、中國遠征軍在中國將領指揮下,連續取得緬北戰役、胡康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瓦魯斑戰役等多場戰役的勝利,成為扭轉緬甸戰局的重要力量。

1942年8月19日,英加聯軍在英吉利海峽法國迪厄普展開了一場登陸作戰,共有6100人參與登陸行動,主力是加拿大陸軍第2步兵師5000人,還有英軍“康曼多”突擊隊1000餘人以及美軍50人的突擊隊(觀察員的力度)。登陸的英加聯軍遭到來自德軍陸海空全方位的猛烈打擊,戰鬥持續不到一天即告慘敗,登陸部隊傷亡1700多人,加拿大官兵1900餘人被捨棄在法國海灘成為德軍俘虜,只有2210人乘船撤回英國。這次戰役的總指揮是英國蒙巴頓將軍,自然要把加拿大軍隊頂在前面。

1944年9月,盟軍在荷蘭發起市場花園行動,又是一次慘敗,戰役指揮官就是蒙哥馬利。這次戰役的情況後面專門要講。

第三,二戰中,英軍(不含英聯邦成員軍隊)共死亡38.26萬人,其中英國陸軍死亡25.5萬人,皇家海軍死亡5.76萬人、皇家空軍死亡6.96萬人。英軍的死亡人數與蘇軍死亡1070萬人、德軍死亡553萬人等相去甚遠,就是比參戰三年多的美軍死亡41.68萬人也要少不少。可見在這五六年間,英國陸軍的作戰烈度不算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英軍直接指揮的英聯邦成員國軍隊總計死亡22萬人以上,基本都是陸軍,其中有的英聯邦成員按國家人口基數算,軍人死亡比例竟超過英國。這戰鬥力都是打出來的,英國陸軍顯然是缺乏更多大仗、硬仗的歷練。

以上事實表明,二戰英國陸軍的整體戰鬥力一般般,要是橫向比的話,排在德、蘇、美、日軍之後,比法、意軍強些。英國陸海空三軍相比較的話,皇家海軍、皇家空軍都比陸軍能打,在德軍眼裡都是狠角色。德國海軍兇悍的U型潛艇“狼群”,基本被英國皇家海軍滅了;德國本土及佔領國的戰略要點及大城市,基本被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炸了個底朝天(後期美軍加入戰略轟炸)。不能說英國陸軍的戰鬥意志就很差,陸軍中也不乏能打的官兵,尤其是一些具有貴族騎士精神的基層軍官、老志願兵以及廓爾喀僱傭兵。英國陸軍的主要問題是長期形成的保守落後的作戰指導思想,以致在作戰中呆板、教條,難有變通;步兵戰術、坦克戰術與單兵訓練方法落後、鬆懈,導致連排及單兵作戰技能較差。

蒙帥指揮四五六

把二戰英國陸軍定位準了,再看蒙哥馬利就不難了。既然英國陸軍的整體成色不高,陸軍將帥的成色自然也上不去,蒙哥馬利雖是陸軍中最給丘吉爾首相撐面子的人,不過也是矬子裡面拔將軍。造成蒙哥馬利名聲大起大落直接源自他指揮的兩次戰役,一次是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一次是市場花園行動戰役,前者使他聲譽鵲起,後者則令他敗走麥城。

先說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發生於1942年10月埃及北部阿拉曼地區,對陣的將領分別是蒙哥馬利與隆美爾,德意軍11.6萬人,盟軍(英、澳、新、印、南非軍等)23萬人,盟軍在兵力、重武器、後勤保障等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並掌握著制空權、制海權。雙方激戰12天,最終以盟軍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一定的代價。德意軍傷亡及被俘5.9萬人,其中4個意大利師投降,又坑了德國佬一把;盟軍傷亡3萬餘人。這一仗,蒙哥馬利從戰役指揮藝術上乏善可陳,但也沒有什麼明顯失誤,就是防守紮緊鐵桶陣,進攻握緊拳頭,不分散兵力不讓敵軍穿插分割,一點一點與德意軍拼消耗,最終對方消耗不起了。阿拉曼戰役的規模相對蘇德戰場動輒上百萬人撕殺的大陣式小得可憐,但戰略及政治意義重大,它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也是隆美爾的“滑鐵盧”。此戰之後,德意軍在北非再也張狂不起來了,隨著美軍開進北非,第二年德意軍只得撤出北非。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也為久處困境的英國帶來希望的曙光,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擊碎,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反法西斯戰爭的鬥志。丘吉爾首相對此發表著名的繞口評論:“這場戰役不是戰爭的結束,甚至不是戰爭結束的開始,但這絕對是戰爭開始的結束!”大概意思是英軍之前的仗都沒打明白,從阿拉曼戰役開始英軍開始進入狀態了。這場戰役更成為蒙哥馬利個人最輝煌的成就,他立馬晉升為陸軍上將,還獲得“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爵位稱號,一時間風光無限,成為英國炙手可熱的英雄人物。

二戰蒙哥馬利元帥到底是帥才還是庸才?

再說說市場花園行動,發生於1944年9月,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之後攻佔荷蘭東部阿納姆地區的作戰行動,整個戰役的設想、計劃和指揮都是蒙哥馬利,此時他剛晉升元帥,正意氣風發。盟軍的主要作戰意圖是由傘兵奪取萊茵河、瓦爾河、馬斯河上的橋樑,地面部隊由此通道突入德國魯爾地區。盟軍動用空降兵3.5萬人,其中2個美軍空降師、1個英軍空降師、1個波蘭空降旅,地面突擊部隊是英軍第2集團軍,轄3個軍約9萬餘人。作為這次戰役的策應,由加拿大陸軍第1集團軍佔領比利時安特衛普海港周邊地區(海港已在盟軍手中),打通海港到盟軍控制區的運輸通道。

德軍在阿納姆地區駐守的是B集團軍群的第15集團軍以及第1傘兵軍團,兵力約3萬人,指揮官是莫德爾元帥,號稱“防禦大師”。盟軍實施空降行動時共使用了5500餘架運輸機、2596架滑翔機、1400餘架轟炸機以及6000餘架戰鬥機,被稱為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作戰。這本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宏偉奇蹟,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持續10天的激烈戰鬥最終成為盟軍傘兵的噩夢。盟軍僅傘兵傷亡被俘1.7萬餘人,英軍第2集團軍傷亡3000餘人,盟軍不僅被遠遠阻隔在萊茵河北岸,安特衛普海港也沒有打通,德軍僅傷亡3300人,盟軍完全沒有達到戰役目的,稱得上是完敗、慘敗。

市場花園行動從開始傘兵空降地點遠離奪取的大橋,到低估德軍兵力部署,再到地面部隊因缺乏油料彈藥而推進緩慢,最後是孤立無援的輕裝傘兵遭德軍坦克碾壓……盟軍指揮上的失誤是一個接一個,各級指揮官是都有責任,但最大的責任得由蒙哥馬利扛,因為這個“坑”就是蒙哥馬利提議挖的。蒙哥馬利的這個作戰計劃,大背景充斥著急功近利,盲目樂觀,導致準備嚴重不足。當時蘇軍在東線反攻勢頭正猛,蒙哥馬利就想著趕在蘇軍前頭率領英軍最先攻入德國,這對英國以及他本人都大大的有利。於是,在敵情不明、保障未到位的情況下盟軍就倉促發起進攻,當進攻受阻時又沒有處置預案,各軍兵種的配合也陷入一片混亂。本來德軍已是強弩之末,士氣、武器及戰鬥力大不如前,而盟軍挾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勝利正氣勢如虹,實力更是遠超德軍,結果蒙哥馬利硬是把一手的好牌打得稀爛,也成為他一生最大的失誤,從頂峰向下滑落,因為在之後作戰中,蒙哥馬利基本是無所作為,德國就很快投降了。

二戰蒙哥馬利元帥到底是帥才還是庸才?

蒙哥馬利是非常看重作戰指揮權的,但蒙哥馬利單獨指揮的戰役寥寥無幾,這也是蒙帥的硬傷之一,更多的時候蒙哥馬利是戰役的執行者、戰鬥的指揮者。因為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之後,美國出兵北非及歐洲,美軍開始主導盟軍作戰指揮權,加上蒙哥馬利在英軍中輩分不很高,之後的突尼斯戰役、西西里島戰役、意大利南部戰役等不是由美軍將領就是由英軍老帥指揮,這讓蒙哥馬利很不爽。蒙哥馬利有股牛脾氣,從不給美軍好臉子,是個難以合作的主。同樣,別的將領也很難誠心服蒙哥馬利,蒙哥馬利要調用其他軍兵種或是協調個事往往是事倍功半。諾曼底登陸戰役之前,美英之間曾為戰役指揮權明爭暗鬥,蒙哥馬利非常想成為戰役的總指揮,但美國總統羅斯福力主由駐歐美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任歐洲盟軍總司令而指揮這次登陸戰役,畢竟美軍兵力是佔絕對大頭。艾森豪威爾的長處正是協調各方的關係(這恰是蒙哥馬利的弱點),這一步走得非常對,假如真讓蒙哥馬利指揮諾曼底登陸還不知打成啥樣呢?丘胖子的臉大,美國佬總要給些面子,蒙哥馬利就成為歐洲盟軍地面部隊司令,結果就整出市場花園行動這出么蛾子。美軍這回不幹了,我兩個空降師被坑慘了,你蒙哥馬利還是掛個空名吧。之後關鍵的阿登戰役還是由艾森豪威爾總指揮,巴頓輔佐。阿登戰役勝利後,盟軍跨過萊茵河突入德國,魯爾區一戰西線再無大的戰役(蒙哥馬利又想搶功提議盟軍先於蘇軍攻打柏林,被艾森豪威爾直接否定)。此後蒙哥馬利率英軍第21集團軍展開“戰利品行動”,聽著名字就知道戲近尾聲了。

結論八九不離十

行文至此該攤牌了。蒙哥馬利作為職業軍人,具有堅毅的性格和無畏的戰鬥精神,自一戰起實戰經驗豐富,指揮作戰基本中規中矩,也打了一系列勝仗,率領一個陸軍集團軍是稱職的,絕不是一個庸才,算是一個將才,但也絕不是帥才。因為蒙哥馬利缺乏帥才應有的戰略意識、大局觀以及大戰指揮歷練,其指揮作戰一貫謹小慎微,缺乏大開大合的氣魄以及睿智縝密的思維,關鍵時刻抵禦不住政治私利的誘惑,以致頭腦發熱、盲目冒進,一個市場花園行動令其晚節不保。其實即使夠不上帥才,並不影響蒙哥馬利在英軍的地位,他對二戰乃至國家、軍隊做出的貢獻還是不容否定的,他已經盡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