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漢稱帝的王莽,他的悲劇根源在哪裡

導語: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詩中的王莽是一位在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

古代史學家將其視為篡位的"鉅奸",隨著社會的變革,尤其是近代"帝制"結束後,很多史學家認為他是無私的社會改革者。是什麼讓王莽如此備受爭議?讓今天筆者就帶著大家探究一下這位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王莽。


篡漢前的賢良忠臣

王莽的一生以他篡位為分水嶺分為兩個階段,篡位之前,他是人們眼中虛心好學、謙恭孝順、慷慨大方的正義之人;稱帝之後,他卻剛愎自用,性情狂躁所用非人。這前後判若兩人,連白居易也認為王莽在篡漢之前是一個謙恭的人,而這些謙恭在篡位之後成為了沽名釣譽。

要說這王莽也算是出身高貴,他姑姑是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當時王家可謂是權傾朝野外一手遮天的戚家族。雖然王莽父親英年早逝,封侯拜相時也少了王莽一家,但是王莽卻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深居簡出,生活樸素。他對內侍奉叔伯,服侍母親,撫養兄長遺孤;對外結交賢達志士,勤奮好學,推崇儒學。在他的叔父王鳳臨終之前更是衣不解帶的在跟前服侍,親自嘗湯喂藥。

當時的王莽和其他的世家子弟完全不同,既不生活奢靡,也不聲色犬馬,聲名遠播,是當時的道德楷模,先進青年。據班固的《漢書-王莽傳上》記載:"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

也就是這樣一個人,從不起眼的黃門郎,一步一步坐上三公的位置,位極人臣。倘若沒有後來的事情,王莽一定會以賢良忠臣的形象名垂千古。

篡漢稱帝的王莽,他的悲劇根源在哪裡

(圖一:身為人臣的王莽)

即位後一味崇古

在他登上權力的頂峰之後,翻臉就篡漢稱帝建立新朝,國號為"新"。這一舉動狠狠的打了擁護王莽的儒家的臉,因為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義禮智信,君權天授,而王莽此前可謂是推崇儒學到了極致,滿口的《論語》、《週記》,深受士大夫的擁護。


篡漢稱帝的王莽,他的悲劇根源在哪裡

(圖二:篡漢稱帝的王莽)


王莽的上位史放在現在簡直比電影還精彩,是典型的扮豬吃老虎。

嚴格說起來,歷史上篡位稱帝的人不勝枚舉,比如說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然而唯獨王莽成了人人口誅筆伐的人物。追究王莽的上位史,不難發現王莽每一步的升遷都和自己的姑姑王政君脫不了關係,純粹依靠女人的裙帶關係快速升遷,再加上他的虛偽,都是讓他成為了王莽成為眾多篡位者中最為人不恥的一個的原因。

篡漢稱帝的王莽,他的悲劇根源在哪裡

(圖三:電視劇《母儀天下》王政君劇照)

王莽創立的新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就亡國了。王莽稱帝之後開始施行社會改革,由於他的一味推崇復古,剛愎自用強行逆潮流改革,將這個短命的王朝推向了深淵,這十五年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十五年。那麼王莽到底是如何進行社會改革釀成歷史悲劇的呢?


王莽的社會制度改革

西漢末期,社會貧富矛盾加劇,加上天災頻繁,流民遍野,呈現出末世的景象。而王莽即位後將這一切歸結於道德的淪喪。

面對這些天災人禍,他在古書裡找到了答案。據古書記載,周朝是一個人人有飯吃,人人有田耕的理想世界,這一切對於當時正水深火熱的新朝來說格外誘人。於是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高舉復古的大旗,希望以此來改變衰敗的社會環境。於是乎,王莽在篡位之後,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社會改革,指望通過改革來達到書裡的理想社會。

王莽先後改過四次幣制,希望天下財富均勻。可是普通老百姓的財富都是貨幣財富,因此,在任何改變幣制的政策環境下,最受傷害的還是老百姓,普通人的財富被洗劫一空。經歷了前後四次的幣制更改,天下大亂。

篡漢稱帝的王莽,他的悲劇根源在哪裡

(圖四:王莽新朝推出的改革幣制)

王莽崇尚西周的理想社會,於是他就效仿西周的井田制來進行土地改革,

藉此希望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飯吃。所以說網民忙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於目標太理想化,且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嚴重不符,而且並沒有推出嚴謹的方案,最終導致改革失敗。


篡漢稱帝的王莽,他的悲劇根源在哪裡

(圖五:西周井田制示意圖)

筆者在這裡給大家說一件王莽改革中的趣事,話說王莽這人十分喜歡改名,這件事情也被現代作家馬伯庸在書中吐槽過。各種地名他基本上都改了,有的甚至還不止改了一遍,這從班固所修的《漢書-地理傳》中可以知道,班固在修書的時候,在每一個地名下面都註釋一行小字"莽曰xx"。

篡漢稱帝的王莽,他的悲劇根源在哪裡

(圖六:班固所修《漢書傳-地理》)

一系列過於理想化改制暴露了王莽自身的執政能力,也最終導致民怨沸騰天下大亂,而王莽懷抱傳國玉璽也死於亂軍之中。

王莽的形象到近代之前就是大奸大惡之人,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近代以後,以梁啟超、胡適為首士林定義為有遠見且無私的社會主義改革家,他們認為王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

因此近年來也有人在網絡上趣說王莽是一位"穿越者",他帶著社會主義的制度"穿越"回到漢朝,當然這也只是調侃。這種差別如此之大的態度轉變也讓王莽的形象具有了模糊性,不管他是篡位的首惡,還是近代文人眼裡的無私改革家,王莽卻無疑的是一個悲情人物。

他作為道德的楷模一步步登上權力的巔峰,被群臣擁護,在篡位後他開始俯視天下蒼生,以為自己有力挽狂瀾救民於倒懸的能力,開始不切實際進行改革,葛劍雄先生在《我看王莽》中無情批判王莽在不想觸犯權貴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平民甚至是奴隸的生活,簡直是痴心妄想。

結語

一切爭論也只是歷史的煙雲,處於爭論中心的主人公王莽也早已消逝在滾滾歷史長河中。他是一個忠誠的儒生,他將儒家思想進行了極端化的實踐,或許他在年少時就將"修齊治平"視為自己的人生信念,他也是儒家思想劣端的真實反映,在生產力底下的農耕時代,堯舜之世、聖王之道並不是老百姓們所在意的,因而王莽理想化的目標也不會被百姓所接納,最終導致民不聊生,王莽創建的新朝也在民眾的反抗中灰飛煙滅。王莽是這一歷史悲劇的根源嗎,答案是否定的,王莽也只是悲劇中的一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