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年教龄,教学水平不低,就因为没有县级教学能手至今还是二级教师,合理吗?

枣微大地225008047


存在即合理。在这儿让老师们心寒。

每年教学能手等各类表彰,数量是有限制的。所以学校里的领导们会着力打造自己学校的老师。以免浪费仅有的名额。而一个能手的评选或者说,一个其他的优秀表彰并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就能够做到的。而这个优秀,或者说能手,他身上往往背负的是一个学校全体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咱们试想一下。一个老师的成长是要经过很多阶段。它最能够被认可的阶段往往是比较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人长得漂亮,精神头也足,精力也够。各级各类评委,非常愿意看到这样,年轻而又能干的老师。他们能代表一个学校的业务能力和精神面貌。而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年老的老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再优秀再能干的老师,他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把所有的教学请用得明明白白。教育好一个学生或者说教育好一个班的学生,用的是集体的智慧。而表彰只能够表彰个人。领导们可能会这样说,表彰一个优秀的来带动一大批有待于更优秀的人。但是往往这个得到表彰的,并不是真正的最优秀的。而是看上去优秀,或者说更有希望更有前景的。

而那些在幕后默默无闻工作的老师呢?他们一样优秀,甚至说,你拿到表证的人,更优秀。只是出于大局考虑,他们没有去争,没有去抢,没有去表现罢了。这样的人才是有大局观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人。

试想一下,每个老师如果都有私心的话。你要去争优秀,我不仅不忙,而且给你帮倒忙,给你来个上房抽梯。我相信,本该可以拿到奖的那些人,那些老师,她又得不到了。这样的话就平等了,谁也不优秀了。这样就没有表彰了。那享受同等待遇的话,应该年老的教师晋级更希望吧。

但是老师们是善良的,没有一个人去这样做。如果有同事想进一步的话,老师们都会添把柴,帮把手。所以对于晋级这件事,还是按教龄比较合适,毕竟人人都会等到那一天。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

倘若不信的话,老教师们就撒手不管,让年轻教师们野蛮生长吧。


教语文的美术老师


39年教龄,教学水平不低,从20岁中师毕业就进入教育系统当老师,如今还有一年就退休,然而就因为没有县级教学能手或者县级优质课证书,至今还是二级教师,这公平吗合理吗?

这是小徐老师所在地某所小学老教师在评职称大会上,问领导的话,当时会场哑口无声,领导沉默了好半天,才说了句“老李,你别激动,有话坐下好好说。”老李说:“不说了,没机会了,明年我就退休了,临了还是个二级教师……”

当时小徐老师和所有比李老师年纪小的老师都在场,感觉特别心酸,也为老李感到不公平。老李之所以没有拿到县级教学能手或者县级优质课证书,原因可谓阴差阳错。

一、从老李上班到90年代末,老师最年轻的10年,县里很少评选优质课,大多乡镇老师都没有参加过优质课评选,当然也就不是什么教学能手。

二、从90年代末到2008年,这八九年,优质课评选活动多了起来,但要求必须会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参加,老李是老中师毕业没有学过多媒体,况且他一直觉得不用那洋玩意,我课照样教的好,学生照样考好成绩,再加上那几年评一级职称只要2篇论文就行,对教学能手和优质课也不做要求,即使有也不加分,老李就没有上心。

三、2008年,职称执行“限额制”,老李报审的资料中,据说就差一张县级优质教师的证书,没有评过去。

四、从2009-2015年,一级职称和高级职称都没有名额,老李等得心急火燎,直到2016年开始,随着老教师的退休,每年老李所在的乡镇又有三四个一级职称名额出现,而此时职称竞争空前高涨,国家级论文大家都弄了9篇,更糟糕的是要求必须有县级优质课和县级教学能手的证书。老李这次傻眼了,再跟年青教师去争优质课吧?县里规定年龄超过45岁的就没有参评资格了。老李喟然长叹,可怜自己生不逢时,一步落下成千古恨。

面对李老师这一辈子,有人可能要说,老李也不冤,谁让他年轻的时候不知早做准备,但是身在一线的小徐老师却觉得李老师很可怜,命运对他很不公平。

李老师老中师毕业,一辈子对工作勤勤恳恳,从来不挑肥捡瘦,很多老师到了初中,而对实在跟不上,又不愿意学的学生直接就放弃了,而李老师从不会放弃班上任何一个学生。

有次下课,我见李老师在班上教他班初一的一个学生小数的加法和乘法,等他来办公室,我问他:“李老师,这学生要是小学知识都落下了,那得补到猴年马月才能跟上初中的课啊?”李老师笑嘻嘻地说:“只要他想学,我就教,补到他不想学为止。”

李老师的课,我们年轻老师都去听过,虽然整节课没有设计感,但却可以逗得学生们不时的发出笑声。李老师说:“孩子们课上得高兴,成绩一定就不会差。”确实是这样,李老师的教学成绩总是不前不后,很稳定。

李老师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评职称需要“优秀老师称号”时,他没有到校长那里连哭带闹地争取一张“优秀教师”的奖状;后来又错过了争取多参加一些“赛课”活动的机会,如今马上就退休了,依然是一个二级职称,而和他同时期参加工作的,一级职称早过了十几、二十年,有的有M路的还评上了高级,李老师想不明白,自己在职期间一直勤勤恳恳教书,教学成绩也不错,为什么就连个一级职称也没评上了呢,是自己错了还是这个时代错了?

总之,小徐老师认为,职称评定的条件多年来并没有固定在一个标准上,很多时候朝令夕改,让普通一线教师摸不着头脑,另外职称本来就应该是对一线教师辛勤工作的一个肯定,而不应该成为某些人钻政策的空子的盛宴,一个从没有离开工作岗位,认真教书育人39年的老教师,于情于理都应该能评一个一级职称,这样才不至于让一心搞教学的老师们寒心,大家以为呢,欢迎补充交流。


指尖教育帝国


不合理。一级教师属于中级职称,由县级教育局组织考试、阅卷和评审材料。就荣誉称号要求,没有一个县级教育局会出台,申报一级教师必须要有“县级教学能手”的文件要求。

如果提问者能晒出盖有公章的此类文件,保准你成网红,同时,你的职称问题也会顺利解决。

当然,有一种情形是成立的,就是具有“县级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可以直接晋升中级,你没有,同时,你正常申报的考试过不了,那你就别怪任何人,只愿自己把握不住机会。


红蓝推演


我是小学老师,我来聊聊这个被教师同行们诟病的职称的问题。

三十九年的教龄,我给这位友友推算了一下,那么他应该大致在1980年左右参加的工作。当然不知道友友是什么学历和什么身份参加的工作,你的学历和什么身份很重要呀,如果开始是以代课老师的身份出现的,那显然它的待遇和正式的国办老师的待遇不一样呀。我觉得这个老师很大可能是中师毕业的。

现行的职称制度是在1986年开始实施的。因为我的长辈都是老师,他们经常跟我讲过去教育上的事情,所以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我对于那段历史还是很清楚的。

因为不知道39年教龄的老师是哪里的老师,我拿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这里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职称的,起初大家都不知道这是要干什么,那时的职称认定,只看学历和年限。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工作20年以上的直接就评为中学高级,师范毕业或者中专毕业20年以上就是中一或者是小高。

评了职称后就开始给大家聘任,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职称原来关系到工资问题,开始重视起来,都积极地为评职称做努力。

期间有几年指标非常的少,能评上的都是有些真材实料,凭借个人努力干出来的。因为指标卡的紧,评上小学高级教师和中学一级教师的比列太少,不符合岗位配备的比例,换句话说就是,小学高级老师和中学一级老师所占比列太少,在2003年,我们这里一下来了政策,只要年头够的,全部评上小学高级和中学一级。

那时很多老师很开心,因为评职称让他们很上火,我们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按成绩来,成绩在前三名的荣誉证书就很多,那时还要微机证,论文证,大家都是中师毕业的,会写什么论文,投机的人,就花钱叫别人写的发表的。老实的根本不懂这套路,估计也舍不得花钱。因为那时的工资也很低。

从2004年开始,在评职称就又困难了。因为大面积的老师都评了职称了。每年给的指标很少,加大了竞争,现在要求的条件就是越来越高了。

作为老师,得有优质课,得有年度考核优秀等条件,很多老师从来都不主动去讲公开课,为了评职称去讲公开课。不会制作课件的求别人给制作,不会使用的求别人帮忙教。可以说为了职称,很多三十到四十岁的老师也很拼了。不过最终他们也都艰难的评上了小学高级老师。

从2016年职称改革后,小学高级和中学一级统称为中小学一级教师,并且小学老师可以评高级教师了。于是大家又挤在了评高级教师的独木桥了。

其实现在谁评职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39年教龄,教学成绩不低,没有教学能手的称号,马上要退休了,大家一听,是不是觉得挺惋惜的。我却不那么认为。

你们那里的教学能手都给什么样的人发呢?我<strong>们这里的教学能手都是按考试成绩发,各校把考试成绩前三名的老师名单上报。一般看两次的成绩。根据学生的数量算分数,排名靠前的老师就推荐到教育局,颁发“教学能手”奖励证书。

这位老师泛泛的说自己成绩不错,不错到什么程度,前几名,中游。这区别就大了。个人觉得成绩不错不行呀,要真是成绩好,别的奖励没有,教学能手应该有吧。

工作39年最后退休还是二级老师的主要原因,不在别人,就在自己呀。和你一起参加工作的人晋级了没有,人家估计高级都晋级了。你还是二级,不反思自己,反而觉得政策怎么,政策不是针对你一个人制定的。和你同龄的人绝大部分评上了,这就不要怪政策了。

在评审中,或许真的有不合规范操作的事,但是绝大部分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获取的。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机会也是稍纵即逝。

眼看要退休了,即使在参加评审也没啥意思了。也别再纠结这件事了。合理不合理,结果都注定了。不如洒脱些,退休后颐养天年,保养个好身体,健康长寿才比较重要吧。多活几年什么钱都有了。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也是根据我们这里评职称的实情做的分析,如果不符合实情,请友友们留言分享下。我们讨论下,39年教龄,到底是怨自己还是怨制度本身。合理还是不合理,大家谈谈吧。


浅浅的教育


三十九年教龄,教学水平不低,就是因为没有县级教学能手,导致至今还是二级教师,这肯定不合理!

39年教龄,这是即将要退休了,却依然还是二级教师,这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如果说是因为不求上进、混日子而导致,那倒也无话可说,可是人家“教学水平不低”,这就不应该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刚工作时,同办公室的李忠义老师,他是老的中师生,因为工作后,学校安排他带了非专业的课。后来虽勉强考了一个大专文凭。但是,苏州评职称有一个规定,必须是本科学历且所与所教科目相同。就这一条直接将李老师晋级之路堵死了!

我至今都记得李老师退休时,眼含热泪、心有不甘的样子!一个为教育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人,最终以二级教师的身份退休!

题主是因为没有“县级教学能手称号”,而被职称拒之门外,这与李老师被“文凭与实际专业不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都是“被限制”!为何“被限制”?无非就是僧多粥少,职称名额有限。



所以说,职称制度既有他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之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称限额制度不合理。

在所有需要评职称的职业中,唯独教师评职称是需要限额的。其他行业都是只要条件符合,就可以晋级。

而教师,不管你多么优秀,没有名额,你永远只能等待!这实在是不符合常理。像工误员都是随工作年限自然晋级的,为何教师却要限额呢?



第二,设置许多不合理的条件。

设置条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停的变换条件,不停的加码条件。当你好不容易凑够了条件,到了第二年,条件又变了,你又不合格了。

如此反复折腾,教师早已无法专心教学了,这样真的对教育好吗?

第三,职称评定依然重“评”,不重“考”!

既然这样评,那必然会产生腐败、猫腻。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那些名目繁多的荣誉、优质课、称号、论文等,都可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买过来”。这就可能造成不公平竞争。

只有重“考”,才能真正选拔出能者。可以“考”业绩,考能力!唯有这样,方能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所以,笔者对教师职称评定有几点建议,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

第一,取消名额限制,按照条件,符合者就晋级。

第二,按照教龄,自然晋级。教龄10年晋升为一级,教龄20年晋升为副高级,教龄30年晋升为正高级。

第三,取消许多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如实际所教科目与学历证书不同,便不能参评的规定。



当然了,有很多老师说干脆取消职称评选,也有很多老师反对取消。究竟是取消好?还是保留好?大家不妨来投个票、留个言,看看究竟哪一方的意见占优?


姑苏讲堂


三十九年教龄的二级教师,的确让人无法想象!

在我们这里,你的工资最多就是4500元左右/月,退休时养老金会更少。

你可能最多2年左右就要退休了吧,20岁参加工作,到现在也应该是59岁了。这个年龄还想晋级吗?你可能会说,有机会一定要晋级。

现在给你一个中级职称名额,你的条件达标了吗?现在就准备材料,拿到县级教学能手需要多久呢?以前没有,现在突然说要,绝对不会那么简单的。

即使有了教学能手奖,县级优秀总要有个吧。现在马上就办,可能吗?还有很多的材料需要准备,短时间恐怕很难迅速做到。

即使以上条件经过努力办到了,你有没有把握通过评审呢?好多的教师并不是一次性地通过评审的。

就是你临近退休时,晋了级,涨了工资。可是,时间太短,又有什么用呢?领不了多久,就要退休了,而养老金的计算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临界点之前完全不同了,是按照个人账户养老金存储额计算得来的。

由于你的职称低,工资不高,因而你的个人账户存储额不会有多高,所以,你的养老金肯定也不会很高的。我同事和你情况一样,36年教龄,二级教师,退休金目前不足4000元,而中级教师却高出600元。

在以前的岁月里,你的教学水平很高,那么,教学能力一定也不错的,可是,你为什么没有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呢?有人给你设置障碍了?还是你自己疏于自己的职称问题了?你没有把评聘职称当做一回事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真的让人不可思议啊!名额年年都有,就是论资排辈,也应该轮到自己了。

结语:

以往没有晋级,现在老了,基本上没有时间实现梦想了,即使实现,马上就要退休了,意义已经不大了!

真的搞不懂,你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水平和能力,居然还是二级教师?

这种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影响着养老金和以后的生活水平。

公平吗?合理吗?


中小学教育者


三十九年教龄,就因为没有县级教学能手,至今还是二级教师,令人唏嘘!这是不该发生的故事,这是对职称制度的嘲讽,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39年教龄,39年的默默奉献,39年78个学期的工作,难道抵不过一张“县级教学能手”?太荒谬!

职称制度中有很多不合理的成分,必须进行改革,第一就是岗位指标的限制。职称应该跟岗位指标分开,职称就是职称,跟岗位无关。现在的岗位指标控制的死死的,而要晋升职称,就要获得各种荣誉,可是,僧多粥少,很多不愿钻营的老师,不愿争名利的老师,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类荣誉,就不够高一级职称的条件了?这本身很不合理。

岗位指标应该放开,让达到条件的老师就晋升,不应该设置那么多障碍。现在,河南、山东已经放开了,希望职称制度动动大手术,步子迈得大一些,用改革的行动,改变老师对职称制度的看法。

第二就是评审方式应该改革,把这些太虚的东西拿掉,主要以教龄为依据。优课、论文、科研、荣誉这些东西可以作为优先的条件,但是可以设置为破格,正常的晋升以教龄为主,只要教龄达到了,就晋升高一级职称。

现在在职称上,应该让职称回归平常,想两年就进行工资调档一样,变成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到了年头,自动调整,也不要兴师动众去搞那么多材料。只要教师每年年度考核是合格的,就正常晋升。否则,要年度考核还有什么用?

回归日常,回归平常,教师也就会以平常心看待职称,职称也就不会再成为教师的心头之痛了!


当代师说


这位老师,您好,我能理解您的愤愤不满。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不仅您所在的教育行业有,各行各业都有。

您已经说出了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县级教学能手。从您的教龄上看,已经是老同志了,制约您成为教学能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 教学水平的评估有些抽象,无法量化,因此才会用什么是否达到教学能手来衡量。对于这个事情,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政策如果不能改,咱们只能适应政策而不能让政策适应我们,下一步就要朝着教学能手的要求去改变自己。特别是老同志,不比年轻人,年轻人可能会用一些新的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是咱们老同志不擅长的。越不擅长越是要补上。另外,您也要通过合理渠道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一些评选要注意基层老同志的客观情况。

祝愿您在下次评选成为高级教师。


边学习边思考


我也是一名老师,虽然刚入职不久,但是我看到这个题目实在心慌的一下,可以用担惊受怕来说,实在不夸张。

虽然我刚入职,但是却对评职称这个事儿早有耳闻,而且还听到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并且走后门找关系暗箱操作,总之可以用“无所不用其极”。我一直以为学校是最最纯洁干净的地方,没想到我错了。

说一下我身边儿的真实事件,我们学校是村小,里头的省编老师加上我和去年的一个,还有今年刚分来的两个,一共就四个,有三四个是那种国办,剩下的都是代课的,不过有的代课时间长了给其中几个转了县代课。

这其中有一个代课老师据说是因为她弟弟在一个管着东西进出口的地方上班,所以认识的当官的挺多,当官的也用得着人家,所以就一路升级,升到了高级教师,其实跟能力根本没多大关系。但是就是人家有人人家就厉害,别的老师就不敢跟人争。

而且这儿的老教师说这个高级老师儿媳妇考省编时候差0.7分没考上,但是也是人家这个官弟弟给弄得就考上了。

所以说,我现在真觉得这个职称代表不了一个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跟老师的付出和努力也不成正比,没有人没有权的老师就是累死也没人能看得见,越是小的地方越严重,天高皇帝远,谁也看不见。

所以,您就别伤心和自责了,身边儿这样的例子挺多的,那个奖项说给谁就给谁,并不是光努力就可以的。

有时候我一听有些老师说,看见有些老师气的哭也害怕的不行。自己也属于没人没钱没权的小老师,每次都特害怕,不止为了职称的钱,而是为了一个老师的尊严,没有职称别人就会认为你不行,不是好老师,对一个负责人的老师来说这是最可怕的事儿!

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在努力,希望我能用自己的力量让人觉得我是合格的老师!


一名教书匠


三十九年教龄,在教学之余,成果在哪里?我是最高职称了,四十岁进一所学校,发现教材太随意了,每个教师都很认真,但就是教务处仃什么教材用什么教材,一定没主见,牢骚很多。我就那说自己编啊,大家又说太忙没时间,后来我个人编教材,先本校用,后来其他学校,最后出版了全国在用,所以有的教师三四十年工作确很认真,辛苦,但年复一年,毫无变化,新技术一点不想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