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回顧歷史,品味經典,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遷都事件,遷都就意味著國家中央政府即將轉移,而隨之變動的還有與其相關的一大批人,同時還伴隨著各種問題,遷到哪裡,以什麼理由去遷,遷都後又有什麼意義。因而古代王朝在遷都,這件事上都是慎之又慎。遷都失敗不僅會導致大量的國力和民力的損失,甚至會導致國家覆滅。

歷史上著名的遷都事件有公元十四世紀的盤庚遷殷,商王力排眾議,將國都從奄遷到殷,開創了商王朝二百多年的燦爛文明。秦國的國君秦孝公遷都咸陽,加速了秦王朝的統一步伐。北魏孝文帝將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融,同時贏得了中原文化的認同。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將國都從上都開平府遷到燕京改名元大都,至此開創了元王朝廣闊疆域的統治。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孝文帝路線

遷都考驗著帝王的膽識和氣魄,面對遷都問題。明朝的鐵血帝王朱棣又有如何感想,這個從侄子手中奪來的皇位,朱棣又如何將它做得心安理得。登基後的朱棣就著手遷都準備,有人說他是為了躲避心靈譴責,還有人說他是雄才大略,明朝的鐵血帝王朱棣為何登基後要著急遷都,這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南京城中的腥風血雨

1402年是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第四個年頭,也是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的最後一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開創了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病故。繼位的是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後的朱允炆,深感藩王勢力的強大。因此登基後不久就開始了削藩政策,一連五位藩王被削出爵位。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朱元璋劇照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周王朱橚因其子告發,被貶為庶人。建文元年四月,齊王、湘王、代王三位藩王,皆被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九月份,岷王朱楩,又被廢為庶人,徙漳州。朝廷削藩政策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而此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一個人,藩王中實力最強,軍事素質最高的燕王朱棣就成了朝廷削藩最大的目標。

建文元年七月,箭在弦上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棣以清君側,剷除奸佞為由,起兵靖難。四年後,建文四年六月十三,燕軍抵金陵,在谷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的內應下,燕王朱棣大軍,殺入南京城中。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大明風華朱棣劇照

建文帝朱允炆在宮中大火中不知所蹤,朱棣在靖難之役獲勝後,向南京城中軍民發佈公告:

“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導致骨肉被其殘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誅殺他們,以此來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親藩。今次擬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無罪者不敢誅殺,如若誤傷受到牽連又禍及到傷亡,絕非靖難本意

六月二十五日,南京城中血腥味瀰漫在空氣中久久不能離散。在建文帝朱允炆的舊臣看來,燕王朱棣始終都是賊寇,篡權奪位的奸人。當初鼓動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齊泰、黃子澄全部被滅族,其中還包括朱允炆的帝師方孝孺,因拒絕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被朱棣誅滅十族,比九族還多一族學生,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朱允炆與朱棣

朱棣大肆屠戮建文舊臣,讓整個南京城籠罩了一層恐怖壓抑的氣氛。再強大的心靈,於夜深人靜的時候捫心自問,多少都會感到一絲惶恐與不安。朱棣曾對手下大臣說,我這樣是不是會得罪祖宗神靈,大臣的回答讓朱棣的心中得到了一絲慰藉。大臣說,陛下應天順人,克承先志,何罪。

其中朝中大臣李至剛有一天突然提出遷都北平,這一提議恰好是朱棣心中所想,但是如果把遷都一事,過分的與逃避心靈譴責聯繫在一起。那未免把這位鐵血帝王看的看得過於脆弱了一些。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朱棣畫像


二不被理解的帝王,心中的雄才大略

關於遷都問題,對於明王朝其實並不是一個突然的問題,而是一個馬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曾考慮過都城建在哪裡,不過這個問題一直都在懸著並沒有解決,洪武時期,朱元璋對卞梁,西安,洛陽等地都做過考察。還曾在老家鳳陽建過中都皇城,不過最後因為種種原因被迫停建了。

之後又轉過去修繕南京城,顯然,這些地方都不是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都城。關於遷都北平,其實朱元璋也曾想過,晚年的朱元璋還派太子朱標親自去考察過北平,不過因為太子朱標的去世。遷都只是也就告於段落,沒有被在提出過。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朱標劇照

現在又有人向朱棣提出遷都北平,顯然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一來可以完成父親朱元璋的遺願。二來可以滿足朱棣心中的雄才大略,作為帝王能夠青史留名,被後人歌頌讚揚就是最大的榮耀。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一個個列的偉大舉策,鄭和下西洋就是其典型代表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都把長城作為分界點,作為國家的邊境地區,卻很少有人敢把都城建在國家的邊境線上。朱棣這次自己置身北疆之上,不僅樹立了天子狩邊的氣魄。同時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所在,朱棣作為一位偉大的帝王,他要控四夷而治天下。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紫禁城照片

將大明王朝的疆土開拓到草原之上,要建立一個可以與元王朝疆土可以媲美的國家。明朝不僅要有江南還要有草原,北平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權力的中心,朱棣不惜五次北征打擊北元勢力,可滿朝文武卻少有人能夠讀懂這位帝王的雄心。

三明朝遷都的意義所在

明朝遷都從準備工作開始但政府機構全部轉移完成共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這次遷都使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再一次回到了北方,使南北兩方的可以平衡發展。同時也把北平這座原本荒涼的小城變成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帝都,紫禁城的建設集結了全國工匠的智慧,耗費了億萬民力物力。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遷都北平,是逃避心靈譴責,還是另有隱情

紫禁城

隨著皇城的崛起,遷都工作的進行,朱棣也從不惑之年到了花甲之年。明成祖雖為花甲之年,卻依然壯志不已。最終病逝在第五次北征的回京途中,一顆閃亮的帝王之星也就此隕落,今天這偉大的帝王為我們留下的紫禁皇城依舊是國人目光聚集的焦點,是中華文化的精神中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青年講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